「世間上,不論是富商巨賈,或是販夫走卒,每個人對自我都有一些期許和信仰。一般人除了信仰宗教以外,有的人相信金錢萬能,有的人相信權勢有力,有的人相信情愛美好,有的人相信友誼關懷勝過一切。當然,也有的人相信因緣果報,但是,芸芸眾生中絕大多數的人還是喜歡相信命運」。
以上是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於二○○三年十一月十五日在上海普門經捨主持「當代問題座談會」時,針對「佛教對命運的看法」所做的開場白。大師認為,生活裡,每個人最關心的問題,莫過於「自己」;而自己的問題之中,又以「命運」最為重大。因為一般人對於自己的明日不能預知,對於自己的前途無法掌握,便想探索命運,甚至把一切歸咎於命運。例如,有的人從小到大,學業順利、事業成功、愛情得意、家庭美滿,一切都很順心如願,他就慶幸自己有好的命運;有的人一生坎坷,挫折不斷,他就感歎造化弄人,時運不濟。究竟人有沒有命運呢?大師肯定的說:所謂「命運」,其實就是「因緣」。
大師引述佛言「諸法因緣生」,以及六祖大師說:「心好命又好,富貴直到老;命好心不好,福變為禍兆;心好命不好,禍轉為福報;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貧夭。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仁道;命實造於心,吉凶惟人召;信命不修心,陰陽恐虛矯;修心一聽命,天地自相保。」最後結論出「命運與我們的口言身行,尤其存心善惡,有很大的關系」。
大師不諱言:「一個人的一生,有時候因為一句話,或是一個人、一件事、一塊錢、一本書、一個環境、一個觀念、一個思想,都會產生關鍵性的影響。」不過,大師強調:「我們生命周遭的人、事、物,雖然有時可以影響我們的禍福、有無,但那只是一時的,究竟最終的命運,還是操之在我;命運絕對不是天神可以左右,也不是像算命先生所說,能夠預知,如《了凡四訓》的作者袁了凡,其一生的際遇不就說明命運是可以改變的嗎?再如佛教裡的『沙彌救蟻』、『烏龜報恩』,不都是命運可以改變的最好明證嗎?所以自己才是決定自己命運的主人。」
大師對命運的诠釋,精辟獨到,尤其對「命運操之在我」之說,給了與會人士極大的鼓舞與信心。以下是當天問題座談的實況紀錄。
時 間:二○○三年十一月十五日上午九點至十一點
地 點:上海普門經捨
主持人:星雲大師
對 象:北大、川大、蘭大、京大之學生及一般信眾
一、同樣是人,為什麼有的人天生聰明,家世顯赫,富貴到老;有的人則是終其一生努力奮斗,到頭來還是潦倒以終?請問大師,人的貧富貴賤、窮通有無,到底是由誰來主宰的呢?
答:世間為何有貧富、貴賤、智愚、美丑的不同?這些問題常常使人誤解世間不平等,甚至怨怪老天作弄人,因而憤世嫉俗或偏激行惡。其實,同樣是人,為什麼有的人出身豪門,家世顯赫;有的人門第寒微,卑賤低下?有的人天賦異禀,端莊美麗;有的人資質平庸,其貌不揚?有的人一生坐享祖上余蔭,福祿雙全,凡事順遂;有的人即使再怎麼努力奮斗,結果還是顛沛困頓,潦倒以終?這是什麼原因呢?一言以蔽之,都是由於個人宿世善惡業所招感的果報,而一般人則將這一切不同的人生際遇歸之為「命運」。
命運的產生,其實就是三世因果的現象。就佛教來講,生命是通於三世的,我們每個人都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流轉的生命,而生命流轉的經過就是「十二因緣」。「十二因緣」說明:有情眾生由於無始以來的一念「無明」,造作了各種「行」為,因此產生業「識」,隨著業識投胎而有「名色」,繼而「六入」(六根)成形,借著六根接「觸」外境而產生感「受」,而後生起「愛」染欲望,進而有了執「取」的行動,結果造下業「有」,「生」命的個體就此形成;有了「生」,終將難免「老死」,「死」後又是另一期生命的開始。
因為生命是三世循環不已,而三世循環的生命就是靠著累世所造作的「業」來貫穿,所以我們今生的命運好與壞,不是現世因緣才決定的結果,而是過去久遠以來多生多世所累積的善惡業力,到了此生都能現前,都能發芽,都能生長,因此今生的幸與不幸,除了今生的行為因素以外,也與過去世的因緣有關。
同樣的,我們今生所做的善惡好壞,也可以在未來開花結果,成為來世的命運。此即佛經所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來果,今生作者是。」
三世的生命,好好壞壞,互為因果,所以今生的幸福、富有、榮華富貴,都與前世的好因好緣有關,這就如同我們贊美資質優秀的兒童為「天才」、「天賦異禀」;「天」就是因果,因為他有過去所做所為的「基因」,到了現世因緣成熟,自能顯現他的聰明才智。反之,有的人今生窮途潦倒,挫折不斷,也不要怨天尤人,怪你怪他,這也是由於前世的作為──業力所招感的結果。
從佛教的因果觀來看,每件事都有其因緣,而主要的原因,就是業力。在《正法念處經‧地獄品》說:「火刀怨毒等,雖害猶可忍,若自造惡業,後苦過於是。親眷皆分離,唯業不相捨,善惡未來世,一切時隨逐。隨花何處去,其香亦隨逐,若作善惡業,隨逐亦如是。眾鳥依樹林,旦去暮還集,眾生亦如是,後時還合會。」業維系著我們三世的生命,從過去到現在,從現在到未來,生生世世永無休止的在六道裡輪回不已。
所以,人生要想改變命運,必定要從自我身、口、意的行為改造做起。也就是要從「因」上去探究,如果凡事只在「果」報上計較、追求,那是無濟於事的。例如,有的人天生聰明,就是過去世勤勞、用心,得遇善知識,信受奉行的結果;家境富有的人,因為他節儉、有預算、勤生產。
由於我們每個人的貧賤顯達,是依行為而決定;行為有因果的關系,行為是因,業報是果。業左右了人生的窮通禍福,因此我們的每一個舉心動念,可以說都是在創造自己的命運,我們不必依賴算命、看相、卜卦、求簽、擲筊來決定自己的前途與未來,自己的身心行為就能改變自己的命運。例如,心思改變,態度會隨之而變;態度改變,習慣會隨之而變;習慣改變,人格會隨之而變;人格改變,命運會隨之而變。因此,改心換性是改變命運的藥劑;回頭轉身是開創命運的良方。
命運就如世間事,都是有因有果;種什麼因,就收什麼果。因果報應,毫厘不差,而果報的好壞,都是取決於自己的業力,不由天神所賜。如果我們所做正直,即使閻羅王也不敢隨便裁判、處罰我們,正如世間上的法官,一旦判了冤獄,自己也會受到制裁。假如我們的行為不好,即使閻羅王受到賄賂而判決不公,他也會受到報應。所以,人人有佛性,人人也都是上帝,自己可以決定自己的未來。
總之,佛教不講主宰,而講因緣,如果勉強要說有個主宰,自己就是主宰。因為世間無常,在無常裡,只要自己改變因緣,就可以主宰未來的結果;因為人生沒有定型,只要我們修正、改善、改良自己的行為,自然就能改造自己的前途、命運。
因此,個人的貧富貴賤,雖然後天也會受到社會的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等因素所影響;乃至朋友的資助或拖累,也會影響一個人的前途。一個家庭的幸福平安與否,除了家長主宰著一家的經濟生活之有無以外,家中每個成員也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甚至一個國家的經濟好壞,也會受到國際局勢,以及國內的地理、氣候、民風等因素所影響,所以一切都是因緣在主宰。但是,如何培養好因好緣,主權卻掌握在自己手裡,所謂「善緣好運」,只要我們平時廣結善緣,自然就會有好運。因此,想要有光明的前途與美好的未來,積聚善業是很重要的不二法門。
二、佛教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但是為什麼很多人行善,卻不得善終,原因何在?
答:「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因果報應的原理就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因果循環,明明白白。偏偏有人對因果生出許多誤解,理由是:有的人作惡多端,但他一生榮華富貴;有的人善良有德,偏偏窮途潦倒。「善無善報,惡無惡報」,如此何來「因果」之有?如此「因果」,怎能叫人信服?
其實,因果是通於三世的,不能只看一時。有的人雖然今生作惡多端,但是由於過去世行善,累積了許多功德資糧,就如一個人過去在銀行裡儲蓄了很多存款,現在雖然作奸犯科,你能不准他提用存款嗎?反之,有的人今生行善,但過去作惡的業報現前,就如有人往昔負債過多,雖然現在做人善良,然而欠債還錢是必然的道理,你能因為他現在很有道德修養,就不用還錢了嗎?
所以,善惡因果不能單看一時、一世,因為因果報應依其受報的時間,有現報、生報、後報。正如植物,有的春天種,秋天收成;有的今年種,明年收成;有的今年種,多年以後才能結果。而業報之所以有現生成熟、來生成熟、後生成熟等不同的差異,其原因有二:
(一)因的力量有遲早:譬如一粒瓜種和一粒桃種同時下種,瓜種當年即可生長結果,而桃種須待三、四年後方能結果。
(二)緣的力量有強弱:譬如相同的二粒豆種,一粒種在空氣流通、日照充足、土壤肥沃的地方;一粒種在潮濕陰暗、土壤貧瘠的角落裡,結果二粒豆種發芽成長的速度一定不一樣。因為諸緣具足,成長自然早些;助緣不夠,自然業果成熟較慢。
由此理論得知,好人今生所以受苦報,是因為過去所種的惡因今已緣熟,須先受苦報;而今生雖然行善做好事,但是因為善因薄弱,善緣未熟,所以須等待來生後世再受善報。惡人作惡,反得好報的道理亦然。
善惡因果,不是不報,只是時辰未到,道理是很簡單易懂的,只是一般人並不容易有正確的認識。
話說有一位老和尚想在山裡建一座寺院,於是下山來到村子裡化緣。他把化緣的目的寫成告示牌,豎立在路口,自己就在地上坐下來靜靜的念佛、誦經。但是幾個月過去,每日來往的行人都視若無睹,沒有任何人主動樂捐,只有一個賣燒餅的小孩看了過意不去,就把當天賣燒餅的錢全部捐給老和尚。老和尚深受感動,對小孩子說:「日後如果你生活上發生任何困難,可以到某某山的某某寺院來找我。」說完摸摸小孩的頭就離開了。
賣燒餅的小孩起初並沒有把老和尚的話放在心裡,但是他回去後因為交不出錢來給老板,結果就被開除了。失去工作的小孩,從此流落街頭當乞丐,不但三餐無著,而且居無定所,生活環境的衛生也不好,不久便眼睛全瞎,從此連討飯維生都發生困難。這時他忽然想起當初老和尚交待的話,因此依言到山裡找老和尚。
老和尚是一位有神通的得道高僧,早已預知小孩子要來,因此昭告全寺大眾,說:「明天有一位功德主要來,他是我們的大護法,大家要准備迎接。」隔天,當家師、知客師都沒有見到什麼大護法、大施主來。直到晚上,老和尚問道:「我們的大護法來了沒有?」「沒有。」奇怪!應該要來的。這時知客師說:「老和尚,大護法、大施主沒來,倒是有一個瞎了眼的小孩子來過。」「哎呀!那就是我們的大護法、大施主啦!趕快迎回來,待為上賓,好好的照顧他。」
於是在老和尚的指示下,小孩子被安排在寺院裡住了下來。有一天晚上,小孩半夜起來上廁所,因為過去大寺院的廁所不但大,而且很深,小孩一個不小心,跌到廁所裡淹死了。
消息傳開,一時閒話滿天飛,大家認為小孩子不做好事倒還好,做了好事不但失業,眼睛也瞎了,現在又掉到廁所裡淹死,這哪裡是好心有好報呢?
老和尚知道以後,就集合大眾,告訴大家不可以如此看待這件事,不要以為沒有因果,其實這正是因果。老和尚說:「這個小孩子由於前世造下的罪業,本來今生應該出生為癞痢頭的窮苦小孩,下一世則是一個瞎子,再下一世又會受到掉進廁所淹死的果報,這本來應該是三世的罪業,但由於他今生布施建寺的功德,結果三世的罪業都集中一次受報,現在已經苦報受盡,升天享樂去了。」
「因果報應」就像一個人欠了債就一定要償還;吾人只要造了業,就一定要受果報。所以,三世因果一世報,看似不好,其實是消業,當業報受盡,自然無債一身輕,這其實是好事。只是因果業報的關系復雜而繁瑣,實非凡夫之智所能認識清楚,因此一般人很容易錯亂因果。
有一個年輕人自己創業,開了一家工廠,他一心想要多賺一些錢,因此每天早上都會到王爺廟裡去拜拜,求王爺賜福給他,讓他發財。
有一天,年輕人照例到王爺廟燒過香之後,騎著野狼150CC的摩托車趕著要去上班。因為車速太快,一頭撞上橋梁,結果車毀人亡。
年輕人的父親無法接受這個事實,怨怪王爺沒有保佑他的兒子,因此怒氣沖沖的到了王爺廟,准備打壞王爺的像。
這時廟裡的廟祝上前對老先生說:「老先生,你千萬不要怪我們的王爺不靈感,不肯保佑你的兒子,你要知道,你兒子騎的是野狼150CC的摩托車,我們王爺騎的是白馬。當王爺看到你兒子即將撞上橋梁時,也想上前救他,但是你兒子的摩托車太快了,王爺的白馬趕不上,結果『砰』一聲,就出車禍了。」
從這故事大家可以知道,車子太快,快有快的因果,你不能怪王爺。就像我們平時做人處世,常常很容易怨天尤人,很容易錯怪別人,不知道一切都是自己的因果關系。比方說,我常聽一些人抱怨:「我每天燒香拜佛,為什麼身體多病呢?」「我信佛如此虔誠,為什麼錢財被人倒了呢?」「我吃齋念佛,為什麼生活總是不順利呢?」「我每天打坐參禅,為什麼命運多舛呢?」我聽了不禁感到奇怪,佛門又不是保險公司,你只知道一味祈求佛菩薩加被,自己的言行卻違背「因果」,怎麼能得到好報呢?
再說,所謂「種如是因,得如是果」,信仰有信仰的因果,道德有道德的因果,健康有健康的因果,經濟有經濟的因果,我們不能錯亂「因果」。想要身強體健,必須注重飲食、運動,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想要事業成功,必須精進勤奮、把握機會、分析市場趨勢;被人欺騙,應該先檢討自己是否貪小便宜,傷害別人;遭到扒竊,應該先反省自己是否太過招遙,讓錢財露白,或許也可能是自己前世有欠於他,今生藉此還債也不一定。
由於我們遇事往往不去探究因果關系,不懂凡事都不離因果,因此無明煩惱,甚至對因果產生懷疑,如剛才說的,「某甲布施行善,為什麼如此貧窮?某乙為非作歹,為什麼這麼富有?」其實因果業報有現報、生報、後報,好比植物有春種秋收,有一年生,有多年生。「因果」業網比植物的生長因素更為錯綜復雜,之所以遲速不一,輕重有別,其間的「緣」也很重要,好比一顆種子,即使再好,也需要沃土、陽光、空氣、水分、剪枝、施肥,才能茁壯成長,開花結果。
世間之事亦然,一個人具有才華固然是一個好「因」,但也要加上好「緣」,才能得到好的結「果」;一個人素行不良固然是一個惡「因」,但如果能加上一些好「緣」,也可以改變因與果之間的關系,或許會減輕將來的惡「果」。所以,平日裡每當我看到一個人才,總會在心裡思想著如何給他一些好的因緣,讓他能夠早日成就;每當我看到冥頑的眾生,也常思忖著如何循循善誘,給他改過向上的機會。
不過,話又說回來,一個人最重要的,還是要靠自己平時勤修善根、常做善事,多培養一些福德因緣,如《阿彌陀經》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往生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縱使有方便法門,可以帶業往生,但畢竟不是完成;就如讀書考試,沒有考取學校,盡管給你插班附讀,但是離畢業還有很長的過程,還是要靠自己的真才實學,才能達成目標。
所以,因果不能只看一時,要看三世;吾人的生命,推之往昔,可謂「無始」而來;望之未來,可說無窮無盡。面對謎樣的人生,有的人回想過去生中,自己做了什麼?也有人妄想來生不知道會如何?更有人怨歎此生種種的不如意。其實迷時不解,悟時始明,正如《三世因果經》雲:「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鑒古知今,從現知未,這不是「三世生命,一偈可明」了嗎?
三、佛教講,人的窮通禍福,都是自業自受的結果,那麼一個人信不信佛,對我們的前途會有什麼影響嗎?請大師開示。
答:過去釋迦牟尼佛有一位弟子名叫大迦葉,他曾經自豪的說:「如果我不能遇到釋迦牟尼佛,我也能成為獨覺的聖者。」可見佛教不是講「唯我獨尊」的神權,而是主張「人人皆有佛性,皆得成佛」。
我們每一個人,佛性本具,本性裡都具足了三千大千恆河沙功德,只是金銀寶礦在山中,如果沒有開采,也如黃土一堆。人的內心世界縱有無盡的寶藏,但是如果沒有開發,就如聚寶盆沒有打開;又如一間倉庫被關閉,裡面的寶物永遠不能呈現。
正如世間上有不少的有錢人,他把黃金埋在地下,每天仍然過著窮苦的日子;有的人本來可以開智慧,變聰明,但因執著,聞善言不著意,所以仍然愚癡。學佛,就是要開發我們本具的佛性、發掘我們內心的寶藏;信佛,透過對佛法真理的信仰,讓我們找到一條可資遵循的人生道路,讓我們的行為、思想不致有了偏差,就像車輛行駛在道路上,有了路標的指引,才不會迷失方向,又如火車行駛在鐵軌上,就不致發生意外。
說到信仰,有一點大家必須認識清楚的是,信佛與信神是不一樣的。過去在科學未發達之際,人們受著神權的控制,看到打雷就以為有雷神,刮風就想象有風神,下雨就認為有雨神,甚至樹有樹神、石頭有石頭神、山有山神、海有海神,乃至太陽神、月亮神、天神、地神......。有了這些神祇,人們出門做生意,遠行談事都要求神問卜,久而久之,人的生活起居都受到神的控制而不得自由。
佛教主張凡事不問神,問自己,因為人的業力和行為可以改變人的一生,自我的行為可以決定自己的未來。所以,信仰神明的人,把神當成權威,當做賞善罰惡的主宰,但是佛教認為,最權威的人,最能賞善罰惡的,是自己的行為。佛祖只是像老師一樣的教導我們,但是教導出來的人,有的以師志為己志,有的與師道相悖離,這就不是老師的責任了。如《佛遺教經》說:「我如善導,導人善路,汝若不行,過不在導;我如良醫,應病與藥,汝若不服,咎不在醫。」可見佛陀只是一個導師,一個先知先覺者,一個導航者,至於我們信他,固然有好處;不信他,他也不致降災給你,但是後果還是要自己負責。
談到信仰宗教,在佛教裡講究信仰要具備三個條件:一、歷史上真實的,二、能力上可靠的,三、道德上清淨的。譬如我們所信仰的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是歷史上明確記載,是確實存在的;他的道德是圓滿清淨,具足智德、斷德、恩德等三德;他具有自度度人、自覺覺人的大力量。所以,佛是值得我們信仰的對象。
信仰是發乎自然、出乎本性的精神力。正確的信仰,可以讓我們獲得無比的利益。在佛經中列舉諸多的譬喻,例如:信仰如手、信仰如杖、信仰如根、信仰如力、信仰如財。尤其,佛教和其他宗教不同,佛教並不是一味的叫人信仰,佛教的信仰是要我們建立在理智上、慧解上,甚至可以建立在疑情上,所謂「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佛教的緣起、中道、因果等教義,可以究竟解答人生的迷惑。所以,過去我曾經說過,一個人可以什麼都不信,但不能不信因果,因為一個人有了因果觀念,才能慎行於始,才能防非止惡,才能眾善奉行,才會有光明的前途。
此外,平時我們內心的貪欲、瞋恨、邪見、嫉妒,就像繩索一樣的控制了我們的身心,使我們不得自在。學佛最大的目的,就是教我們如何從束縛中解脫出來,而獲得自由,就像歷代的高僧大德在功名富貴之前,生死欲海之中,毫無畏懼,解脫自在一樣。
所謂信佛,信的是什麼佛?佛教我們要有慈悲、有智慧。有慈悲,就能人我一如、同體共生;有智慧,自能看清世間的得失,自能明白因緣果報的道理。甚至佛是大雄大力大無畏,佛有力量,你對世間一切境界能有力量應付嗎?佛代表道德,你有健全自己的人格嗎?信佛,不是求佛、拜佛而已,行佛才能獲益;信佛,不是佛能給我們什麼,而是透過信佛因緣,自己能行佛,就能圓滿人生。
佛,代表真善美,所謂「有佛法就有辦法」,相信真善美,自然擁有真善美。不信佛的人,心中沒有善念、沒有中心、沒有主宰;不信佛的人,就如沒有家、沒有朋友、沒有錢財、沒有老師,又如無祀孤魂,什麼都沒有,人生還有什麼好得意的呢?
信仰的好處,就是讓我們的人生有目標,有目標就有向前、向上的力量。平常我們白天出門,夜晚都懂得要回家;信仰能為我們人生的最後找到一個安身立命的家。只是,一般人都是不到黃河心不死,不遇苦難生不起信心,所以一切要待因緣、要有善根,善根成熟了,自然會信。
在世間上,我們要找一個好的老師並不容易,假如能找到佛陀做為我們的老師,他是歷史上實實在在有的,他確實有能力可以解除我們的苦難,他確實有慈悲、有道德、有願力,是值得信仰的對象,但是信與不信,就全憑個人的看法與福德因緣而定了。
四、佛教講,一個人的幸與不幸,都是自己造「業」的結果。請問大師,業到底是什麼?如何讓凡事講究證據的西方人士相信,人生真的有業報的存在呢?
答:「業」,梵語 karma,音譯作「羯磨」,是指「行為」、「行動」或「造作」的意思。也就是指行為、意志等身心的活動。
社會上,由於士、農、工、商各行各業的經營運作,世間才得以運轉不息;人類,因為身、口、意三業造作各種善惡行為,所以生死輪回不已。佛法將此主宰輪回的動力,稱之為「業」,而造業的主人翁就是身、口、意三者。
由身口意所造的業,有善業、惡業、無記業。造善、惡之業,必定招感相應的苦樂果報,可以決定人生的成敗禍福。也就是所謂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種道理幾乎是人人耳熟能詳,並且深植在一般人的心裡,即使是笃信基督教的蔣宋美齡都曾說過:「自己的行為,決定未來的一切」,這就是業力思想。所以,業的真正意思就是:「自己的行為自己負責。」
業,維系了吾人三世的生命,因為有「業」這條生命線,三世的生命才能永恆不失,甚至好與不好,在無限的時空裡循環不息,牽連不斷,於是產生了三世因果的「輪回」說,而這個輪回的主宰者,便是我們所造的業力。
「業」有驅使造作的力量,故稱「業力」。也就是說,我們的行為無論善惡,都會產生一種力量,驅使我們去造作新的行為,新的行為又會產生新的力量。如此行為生力量,力量又生行為,輾轉相生,就形成了循環式的業力推動圈。而這些善惡業平時就像種子般埋藏在我們的第八識──阿賴耶識中,一旦種子遇緣,便起現行,起了現行,自然果報分明。
根據佛經說,因惡業而受罪者,稱為罪業,罪業報生三惡趣;因善業而得福者,稱為福業,福業報生人天。這就好象一個人犯了重罪,就得入監獄受刑罰,想不去都不行;做了善事功德,就會獲得善名美譽,即使想推辭都推不掉。業力就是有「不願生,強迫生;不願死,強迫死」的力量。不但到人間來受生是行為業力的影響,就是到了業緣終了要死的時候,即使不想死,也由不得自己。
由於吾人一生的果報,完全由業來引導,此即所謂的「引業」,它具有強烈的作用力,能牽引吾人生於人、天、鬼、畜各道。甚至雖然同在人道裡,又有貧、富、貴、賤、美、丑、強、弱、苦、樂差別的果報,此即「滿業」牽引的結果。
滿業是次要的,例如同樣是人,可是長相不同;引業是重要的,例如應該投胎為人或是畜生,他強烈的牽引你非來不可。引業的果報叫「總報」,滿業的果報叫「別報」,例如:畫師先以一顏色圖繪其形狀,此為引業的總報;然後再填以眾多色彩,此為滿業的別報。據《俱捨論》雲:「一業引一生,多業能圓滿。」引業乃以一業引起一生;滿業則以眾業引起種種的果報使其圓滿。
此外,眾生由於共通的業因,能招感自他共同受用的山河、大地等器世界,這是依報的業,稱為「共業」。共業又分「共中共」的業、「共中不共」的業。譬如山河日月、風霜雨露,人人同沾共沐,有相同的感受,就是共中共的業。又如一車的人同遭車禍,有的人大難不死,有的人血肉模糊,這就是共中不共的業。
相對於「共業」,又有「不共業」,也就是個人的業因,能招感個人受用的五根等正報的業。不共業也有「不共中的共業」和「不共中的不共業」。譬如同一家人,不免憂戚與共,禍福同享,彼此有共業的關系,這就是不共中的共業。相反的,兩個陌生人,對於彼此的喜怒哀樂,很難感同身受,缺乏共鳴,這就是不共中的不共業。
中國有一句俗話說:「閻王叫人三更死,不敢留人到五更。」說的就是佛教所謂的「定業不可轉」。也就是說,善、惡之業所招感的果報,其受果、受時俱定,任憑山移水轉都無法改變,這就叫做「定業」。反之,善、惡之業所招感的果報和時間還不一定,暫時不受報,就叫做「不定業」。
在部派佛教的一切有部裡,又分業為「表業」和「無表業」,認為身業和語業中,能表現在外,並示予他人的,稱為表業;無法示予他人的,稱無表業。大乘佛教則認為意業於內心有其表示,所以也是表業。但是即使是「無表業」,還是有行為的余勢,仍有其作用力。
剛才問到:「如何證明有因果業報的存在?」業,雖然是精神、肉體的感應現象,其實也是能用眼睛看,或用心感受的具體行為。例如從因果來講,有了因,一定會有果,果報就是業力;因成為果,果報現前,不就看到了嗎?
一粒皮球,使力一拍,它就跳得高;拍的力量小,它就跳得低。跷跷板,一頭使力大,另一頭就跷得高;使的力輕,跷的就低。世間凡所有物,只要你使力刺激,他就有反應,這就是業力。所以業力很合乎科學的定律與原理。
其實,世間上看不到的東西可多了。我愛你,「愛」在哪裡?看不到,但愛是不得了的力量,可以成就一個人,也可以毀滅一個人。再如電,把電線剝開,電在哪裡?也是看不到,但你用手一碰,就能感受得到。甚至,插頭一插,電燈就亮,你能說沒有電嗎?
因此,剛才問到西方人講究科學,凡事要能驗證,要能看得到才肯相信,對於因果報應,因為看不到,因此不願相信。其實業力不是信與不信的問題,西方人沒有業力觀念,但還是脫離不了因果業報的定律。業力論是世界上顛撲不破的真理,不管好或不好、幸與不幸,生命的關聯,生命的好壞,都與業力有關。
業是很復雜的東西,在善業裡,有的人雖然做善事,但是他有某種企圖,有自私、貪心,這種不清淨的善業,也有惡的成分。在惡業裡,有時他是為了替天行道,為了行俠仗義救人,當中也有善緣的存在,所以業是很復雜的,不是一般人所能了悟。學佛的人,最重要的,就是要正見善惡業力,如此才能謹言慎行,才能免受惡報。
五、佛教講「諸行無常」,世間萬法既是無常,必然不是常住不變,為什麼唯獨業力卻又能三世相續,輪回不已呢?請大師開示。
答:有一則寓言說:一只毒蠍想要過河,就央請烏龜幫個忙,載它一程。烏龜怕毒蠍;毒蠍說:「你放心,你背著我,萬一我螫你,你死了,我又豈能獨生?」烏龜覺得有理,於是好心地背著毒蠍過河。游到河的中央,毒蠍對著烏龜的頭上一螫,烏龜責怪毒蠍背信忘義,毒蠍滿臉歉疚地對烏龜說:「我並不想傷害你,怎奈我已螫人成習,實在真是對不起啦!」
所謂「煩惱易斷,習氣難改」。佛教裡有一位牛司尊者,雖然已是證果的羅漢,但平時嘴巴總是不停的呶來呶去,因為他在往昔曾經多世生為牛馬,反刍慣了,習氣仍在。另外,十大弟子之一的大迦葉尊者,雖然苦行第一,但只要一聽到音樂,仍會情不自禁地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甚至即使是等覺的菩薩,因為一分生相無明未斷,就如十四夜晚尚未圓滿的明月,此皆因為余習未斷之故。
談到習氣,平時我們有很多的行為很容易習慣成自然,一旦變成根深柢固的習氣,則生生世世難以去除。習慣有好有壞,好的習慣,如勤勞、誠信、謙遜、有禮、忍辱等,都能增長我們的道德,廣結善緣,化險為夷,得貴人助。相對的,壞的習慣不但使我們終生禍患無窮,並且累劫遺害不盡。譬如一個人脾氣暴躁,惡口罵人,習以為常,則必定人緣不佳,阻力重重;有的人養成吃喝嫖賭的惡習,不久便傾家蕩產,妻離子散。其他如好吃懶做、阿谀奉承、欺騙違信等,都是自毀前程的陋習。
煩惱余習,不但影響我們的一生,甚至和業力一樣,影響及於來生後世。因此佛陀曾經將「業」比喻為「如種」、「如習」,說明為什麼在無常的定律下,業力卻能三世相續,輪回不已。
所謂「業力如種」,譬如一粒黃豆,經由種子、發芽、成長、開花、結果的過程,最後黃豆雖然雕謝、枯萎了,但是因為有種子保留下來,一旦遇緣,又會發芽、抽枝、開花而結果。眾生業力的感果,也是這種現象。
所謂「業力如習」,譬如一個裝過香水的瓶子,雖然香水用罄,但是瓶子裡仍留有香水味在。透過這種「習氣」說,可知業力確實有感果的功能。
業有如念珠的線,線把念珠一顆一顆貫穿起來,不會散失;業維系著我們三世的生命,從過去到現在,從現在到未來,生生世世,永無休止的在六道裡輪回不已。所以,雖然我們的色身有生滅,但是真正的生命是不死的,就如茶杯,不小心把茶杯打壞了,無法復原,但是茶水流到桌子上,流到地毯裡,用抹布抹,用拖把拖,茶水在抹布、拖把、地毯裡,它不會減少。由於業如茶水,是會流轉再生的,所以說「業力不失,通於三世」。
再舉一個例子,如果有人殺了人,殺人的行為雖在瞬息間消失,而殺人的起心動念,以及殺人的後果,卻會嚴重的影響到未來。這種可以導致未來善惡果報的影響力,就是佛教的種子思想。透過種子說的成立,建立了三世輪回與因果循環的道理,告訴我們行為業力(身、口、意三業)的留存,不論歷經多少劫,都不會喪失其「生果」作用。此即所謂:「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所以,眾生在生死海裡流轉,生命不斷,就是靠「業」。業力,有「潤生」及「發芽」兩種力量。譬如我們所播的種子,還要予以澆水、施肥才能生長,而「業力」就是生命的水分及肥料。所以,有了業力,生命才能繼續存在。
業,有善有惡,善惡果報,均由自己承擔,並非有神仙、上帝可以賞賜福禍,也沒有閻羅、鬼王司掌懲罰。因此,只要我們要能夠確實體認:業是自己創造,不由神力;業是機會均等,絕無特殊;業是前途光明,希望無窮;業是善惡因果,決定有報。如此則能掌握自己的命運,開創自己的人生,成為自己生命的主人。
六、剛才說,人才是主宰自己的主人,但有的人雖然有心改變現狀,但因為意志薄弱,無法堅持,這時可以求助神明來改變命運嗎?
答:一個人有心向上、向善、向好,總是善的因果,這時如果有求於朋友助他一臂之力,只要是好的朋友、有力量的朋友,都會不吝伸出援手。反之,即使親如父子,如果兒女所做非法,素行不良,為非作歹,卻不斷向父母需索無度,明理的父母也不會滿足他,否則愛之適足以害之。
同樣的,我們求助於神明的保佑,如果你如法而求,不做違背因果之想,就等於官員,不是用賄賂,不是私相授受,不是私自圖利他人,不是假公濟私,那麼在合情、合理、合法的情況下,都能獲得一些助緣。
不過,佛教是一個講究因果的宗教,所謂因果,就是種什麼因,就得什麼果;相對的,你想怎麼收獲,就必須先怎麼栽種。所以一個人只要自己培養的福德因緣具足,即使沒有神明幫助,只要緣分一到,什麼都能如願;如果沒有福德因緣,即使向神明求助,不用說神明不能私自以他的權力來決定一切,即使他有神通威力,如果不依法行事,也不稱之為神明。
平時我們看到一些人對神明有所祈求時,總是備辦三牲四果到廟裡拜拜,或是承諾裝金塑像;人間的貪污賄賂,都於理不合,何況人與神道交往,更該要以道德、信仰、慈悲來廣結善緣,才能得道多助。
在佛教裡,一般人總以為佛陀神通廣大,法力無邊,想要做什麼就能做什麼。其實,佛不度無緣之人,佛陀也有無奈的時候。
有一個壞人名叫干達多,一生作惡多端,唯一做過的一件好事,就是有一次走路的時候,看到一只蜘蛛,本來一腳就要踏到蜘蛛的身上,可是心念一轉:這一腳踏下去,蜘蛛就死了。由於當下生起一念的善心,趕緊收起將要跨出的一腳,於是救了蜘蛛一命。
後來干達多死後墮入地獄,蜘蛛有心想要報恩,佛陀也想滿蜘蛛的願,於是把蜘蛛絲一直垂放到地獄裡去救干達多。地獄裡受苦的眾生一見到蜘蛛絲,也都爭先恐後地蜂湧過來攀住它,想要離開地獄。這時,干達多瞋心一起,用手狠狠的推開眾生說道:「走開!這是我的蜘蛛絲,只有我可以攀上去,你們走開!走開!」
由於干達多的猛然用力,蜘蛛絲斷了,干達多和所有的人又再度落到地獄裡面去。佛陀這時十分感慨的說道:「由於眾生自私、瞋恨,一點利益都不肯給人,對人不夠慈悲,不與人結緣,縱使我有心想救他們,也是無可奈何啊!」
所以,佛教認為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任何力量都不能主宰我們的命運,即使天神,也無法操縱我們的命運,我們才是決定自己命運的主人,我們是創造自己命運的天才。神明沒有能力把我們變成聖賢,上天也不能使我們成為販夫走卒,成聖希賢都要靠自己去完成,所謂「沒有天生的釋迦」,只要我們精進不懈,慧命的顯發是可期的。
因此,自己的命運要靠自己創造,不能把自己的幸福依賴、寄托在別人身上。一個人的一生,並不是靠父母師長的愛護,就能立身處世,必須有自己的能量,才能成功立業,別人只是助緣,自己才是主因。所謂「天助自助者」,自己不去勤奮努力,卻一味地祈求神祇賜予,這是「緣木求魚」。就如同種田的人,自己不去開墾、耕耘、鋤草、施肥、引水灌溉等,如此即使向神明磕破了頭,也不會有金黃飽滿的稻穗可以收獲。
總之,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中,自己才能主宰自己命運。所謂「求神明,拜神明,不如自己做神明」。我們向神明求助,只是增加希望和力量,但終究要自己努力,神明不能給你財富。神明不是我們的經紀人,也不是我們的會計師;聘請一個經紀人、會計師,也要有利潤給他,簡單的幾根香蕉、幾粒蘋果,就能要求神明賜給富貴、發財、平安,這是不可能的。再說,我們求神明,這是建立在貪念上,所求本身就不合法;沒有善因,哪能有善果呢?求神明,應該求其加被,讓自己有智慧、慈悲、勇氣、忍耐,讓自己從信仰中產生力量與智慧,如此才能究竟解決問題。
七、佛教講「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今生的命運如果是前世命定的,那麼佛教是不是宿命論者呢?
答:佛教不是宿命論,宿命論認為:人生的成敗得失、禍福窮通、悲歡離合,都是前世已注定,是由命運之神所掌握,今生即使做再多的努力也於事無補,因此當他遭遇困境的時候,往往認為冥冥中上天早已如此安排,任何的努力都是枉然,於是消沉、沮喪,不知奮發振作,而把自己寶貴的前程委諸子虛烏有的唯一神祇去主宰,甘心做宿命的奴隸,實在可悲。
其實,從佛教的因果觀來看,吾人所受的果報,不管善惡,都是自己造作出來的,所謂「自作自受」,並非有一個神明可以主宰。譬如有人一出生就住在繁華的都市裡,享受文明的生活;有人終其一生,都在荒山野地、窮鄉僻壤營生,日月窮勞,這不是命運不公平,而是因緣果報不同。如經上說:「有衣有食為何因?前世茶飯施貧人;無食無穿為何因?前世未施半分文。穿綢穿緞為何因?前世施衣濟僧人;相貌端嚴為何因?前世采花供佛前。」
〈因果十來偈〉也說:
端正者忍辱中來,貧窮者悭貪中來;高位者禮拜中來,下賤者驕慢中來;喑啞者誹謗中來,盲聾者不信中來;長壽者慈悲中來,短命者殺生中來;諸根不具者破戒中來,六根具足者持戒中來。
從這些偈語可以知道,人間的貧富貴賤、生命的長壽夭亡、容貌的端正丑陋,都是有因有果,並非憑空碰運氣而來,也不是第三者所能操縱,而是取決於自己行為的結果,而其結果所造成的影響力是通於三世的。也就是說,佛教講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因果,並不否定前世的善惡罪福可以影響今生的命運,今生的所作所為,也可能影響來世;但不管前世、今生、後世,都非定型,而是可以改變。例如,有人說錯一句話,招來麻煩,但即刻道歉,取得別人的原諒,事情就能化解;做壞事,必須接受法律的制裁,誠心忏悔、認錯,法律也能從輕發落。
因此,佛教的因果觀及業力論不但說明,自己的行為可以決定自己的幸與不幸,尤其佛教主張諸法因緣生,空無自性,命運也是因緣所生法,沒有自性。壞的命運可以借著種植善緣而加以改變,例如慈悲可以改變命運,修福也能轉壞命為好命。甚至有的人認為自己罪障滔天、惡貫滿盈,永遠無法扭轉命運,其實不然。佛教認為再深重的惡業也可以減輕,好比一把鹽,如果將它放入杯子之中,當然鹹得無法入口;但是如果把它撒在盆子裡或者大水缸中,鹹味自然變淡。罪業的食鹽無論如何鹹澀,只要福德因緣的清水放多了,仍然可以化鹹為淡,甚至甘美可口。又如一塊田地,雖然雜草與禾苗並生在一起,但是只要我們持以精進,慢慢除去蕪雜的蔓草,等到功德的佳禾長大了,即使有一些蔓草,也不會影響收成。
佛教強調三世因果,雖然重視過去的命運,但是更注重現在和未來的命運。因為過去的宿業已然如此,縱然再懊惱,也無法追悔;但是現在和未來的命運卻掌握在我們的手裡,只要我們妥善地利用每一刻真實的現在,前程仍然是燦爛的。
因此,佛教主張不應沉溺於過去命運的傷感之中,而要積極追求未來充滿無限希望的命運。因為佛教並非「宿命論」,而是「緣起論」,一切都取決於因緣條件而定。因緣本身空無自性,若從「諸行無常」、「緣起性空」的真理來看,我們的命運隨時都有很大的轉圜空間,所以我們不能聽天由命,沮喪消沉,空過歲月,應該要有洗心革面的魄力,無論在富貴順達裡,或是貧賤苦厄中,都應該正觀緣起,了解命運,改變命運,如此才能創造圓滿自在的人生。
八、一般人相信,祖先的墳墓乃至住家的地理風水,可以影響一個人的禍福成敗,請問大師,佛教相信地理風水的說法嗎?
答:中國人自古相信「地理風水可以影響一個人一生的禍福」,這種說法一直牢不可破的深植在多數人的心中,直到今天,不只買房子、搬新家要看地理風水,就連新官上任,也要改變一下大門方向,換個辦公桌角度,以圖個好風水,甚至家裡有人往生,築新墳更要請來地理師選個好地理,以致台灣到處都可以見到亂葬崗似的墓園景觀。
地理風水真能左右人的禍福嗎?地理風水有其原理可循嗎?佛教對地理風水的看法是,所謂天有天理,地有地理,人有人理,物有物理,情有情理,心有心理,世間上任何一件事都有它的理,當然地理風水也有它的道理存在。地理是依據地的形狀和天體的方位而決定它對於人的影響力,這是一種自然的常識。因此,順乎自然,可得天時之正,獲山川之利;若違背自然,則會產生相反的效果。
但是,地理風水雖然有它的原理,卻不是真理,所以佛教不但反對時辰地理的執著,而且主張不要迷信,要從神權控制中跳脫出來。因為從佛教的業力、因果等真理來說,人的吉凶禍福,都是由於過去世的善惡業因而感得今生的果報,並不是受到風水地理所左右的結果。如果它真有這般神奇的力量,每個人只要照著風水地理安置方位,每個人都應該有飛黃騰達的事業、幸福快樂的生活,為何世界上還有那麼多受苦受難的人?難道他們不希望過好日子嗎?
從佛教的時空觀來講,虛空並沒有方位,譬如兩個人對坐,你的右邊是我的左邊,我的前方是你的後方,到底哪邊才是左,哪邊才是右?哪邊才是前,那邊才是後呢?因此,虛空沒有一成不變的方位,在無邊的時空中,我們真實的生命是無所不在的,你能夠覺悟體證到自己本來面目的時候,你的本心就遍滿虛空,充塞法界,橫遍十方,豎窮三際,與無限的時空是一體的,因此,方位不在虛空中,而是在我們心中。
依此,對於民間一些堪輿師所謂最佳的地理「前朱雀、後玄武,左龍蟠、右虎踞」,說穿了,其實就是「前有景觀,後有高山,左有河流,右有大道」。也就是:
第一、要有通風,前後左右,順暢不阻礙。
第二、要有陽光,采光自然,通風而衛生。
第三、要有視野,廣闊不滯,有靠並能固。
第四、要有道路,出入方便,自與他兩利。
只要能方便生活作息,心中愉悅舒服,那就是最好的地理。故知所謂「地理風水」,是在我們的感受裡。這個地方風光明媚,光線充足,空氣流通,我感受到很舒服,我心裡覺得這是一個好位置,這就是我的地理。我的居家環境,視野遼闊、景色宜人、通風設備良好,這就是好風水。地理風水在我們的生活裡,在我們的感受裡,而不在於那塊地對誰好、對誰不好,也不是什麼樣的風水對誰有利、對誰不利。一切都是「業力」,唯人召感,由於各人業力不同,際遇自然有別,所謂「福地福人居」,即使是龍穴,如果沒有福德因緣,也不見得能待得住。
地理風水不是相信、不相信的問題,他的有無、好壞,是在因緣。例如,同一條街的商店,都是同樣的方向,有的店家賺錢,有的商家賠錢,地理風水在哪裡?同樣一家人,兄弟姊妹,同樣的教育、同樣的父母、同樣的家庭、同樣的成長環境,長大後,成就不一樣,所以,不能一味盲目的相信風水。
但是,一般社會人士對佛法、對自己沒有信心,自己不能做自己的主人,一有了不幸的遭遇,就懷疑是祖墳或陽宅的地理風水不好,於是到處看相算命,把一切付之於神明,讓自己的人生受神明、風水、命運所控制,可不悲哀。
有一個故事說:有一次,台風吹倒了一道牆,把地理師壓在牆的下面,地理師驚慌地大叫兒子趕快來救命,兒子不慌不忙地說:「爸爸!你不要著急,讓我去找黃歷來看看今天能不能動土。」雖然這是一則笑話,卻說明迷信的愚癡可笑。
佛陀在《遺教經》裡告訴弟子:「占相吉凶、仰觀星宿、推步盈虛、歷數算計,皆所不應。」《大智度論》卷三也提到:「有出家人以觀星宿、日月風雨、雷電霹雳不淨活命者,是名仰口食。」可見佛教不但不主張看風水地理、天象時辰,如果佛弟子以此維生,更為佛陀所禁止,因為這是不正業,也就是非正命的生活。
佛教不相信地理風水,因為地理風水不究竟;佛教主張「人人有佛性」,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主權可以主宰自己的一切,黑暗的可以改變為光明,悲慘的可以化為幸福,崎岖不平的可以成為坦蕩蕩的人生大道。所謂信佛,就是相信自己,凡事要靠自己的雙手去創造,這比依賴風水地理的支配更具有意義。
九、佛教講「自業自受」,但是中國人有所謂「父債子償」,這是否有違佛教的業報論呢?請大師開示。
答:佛教講「各人生死各人了,各人吃飯各人飽」,修行是別人無法代替的;因果業報更要自己承擔,別人代替不了。
話說有一位年輕人信佛十分虔誠,對因果業報深信不疑。但是他的母親沒有信仰,自然不相信什麼因果業報,所以總是告訴兒子:「你不必相信什麼因果報應,果真有因果,就讓我來代替你受報好了。」
有一天,兒子不小心被刀子割傷了手指,他就趁機對著母親說:「媽媽,請您趕快代替我痛一下吧!」這時媽媽終於知道,世間上有很多事不是別人能夠代勞的。
所謂:「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亦不受。」在「自業自受」的定律下,一旦造了業,任何人都替代不了。如《地藏經》雲:「莫輕小惡,以為無罪,死後有報,纖毫受之。父子至親,歧路各別,縱然相逢,無肯代受。」一語道破「善惡因果,決定有報」、「因果業報,自作自受」的至理。
因果報應,如影隨形,一個人除非不造業,否則造了業就一定要受報。在《瑜伽師地論》卷三十八說:「已作不失,未作不得。」即使已經成道的佛陀,也有「馬麥之災」,也要償還。
不過,「自業自受」是指自己的「別業」而言,別業之外另有人我之間的「共業」關系。例如,為什麼一群人同生在一個國家,共享山河大地及國家的各種建設與資源,乃至承受一樣的天災人禍等苦難,這就是彼此的共業所招感。
在共業的招感下,有緣的人自然會有「患難與共,禍福同享」的情感。例如,父親偷盜搶劫,外人不會相助,但兒女看在父子親情的關系上,就會去幫忙。因此,父母的業力無論是善業、惡業,都會牽連子女,甚至影響到後代子孫,而且在同業相招的原理下,行善則招感有德者為後代,行惡者則招感敗德者為子孫。
現在社會上有許多有聲望的民代,不但本人獲得選民的擁護、信賴,一旦兒女出馬競選,也能獲得支持。人望,就是父母留給兒女無形的資產。反之,父母素行不良,兒女也會遭受恥辱。
甚至中國人講:「積善以遺子孫,其福必昌;積惡以贻家人,其禍必危。」乃至「父債子償」之說,都是一種共業的牽連關系。「父債子償」不是業力的轉移,而是共通業因的分擔,仍不離「因果」關系,自然也沒有違反業力論。
佛教的因果觀,源自「緣起性空」的道理,佛教講宇宙間的萬事萬物,都是仗因托緣,才有果的生起,而此果又成為因,待緣聚又生他果,如是輾轉相攝,乃成森羅萬象。所以,大至一個世界,小如一個微塵,都沒有實存的自性可言,而因緣不同,果報就會有所差異。
因緣,有外在和內在的不同,外在的因緣是一般因緣,內在的因緣是價值因緣。外在的因緣就如在同一塊田地上播下不同的種子,收成就不一樣,這個種子就是價值因緣。又如:一樣的父母,養出不一樣的兒女;一樣的老師,教出的學生程度也各有不同。外在的一般因緣,如父母、老師,可能相同,但內在的價值因緣,如資質、心力,卻是各有千秋。所以說:因緣有內外,外緣雖然具足,而內因不同,果報自然有異。
因果業報的關系極其復雜,所牽連的層面也很廣、很多,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解釋清楚。例如同樣是殺人,有心殺人、無心殺人、過失殺人,動機不同,罪業就有輕重。業力也是一樣,不能只看表相的殺盜YIN妄,內中的背景、因緣關系都要去深究。
有人說打死蚊子變蚊子,打死人將來就能變人。這是邪見,因果不是欠人一元就還一元,不是看在錢的價值,有時可能是一條命,或是一生的榮辱。所以因果不是數量上的相等,而是有其另外的價值。
「父債子償」不違因果業報,因為彼此互為父子,本身就有業力的關系。再說,從法律上來講,父親的遺產是由兒女繼承,當然父親的債務也要由兒女償還,除非兒女放棄繼承,否則「父債子償」不但合情合理,而且合乎因果。所謂佛法不離世法,理是通達的,不能這裡這樣講,到那裡又那樣講。
佛教講因果業報,就是「做如是因,感如是果」,「因」到「果」之間,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緣」,緣分好壞,對結果會產生很大的影響。例如,淮南的橘子樹移植到淮北,就成為柑桔,所以品種之外,也不能忽視氣候、水土等其他因緣的培植。
現在的社會非常講究農產品改良,動植物都有專業人員從事研究,對品種的改良、取捨非常嚴格。其實,人也有品種的好壞,品種好的子孫,必然獲得父母的愛護、師長的贊美、國家的重用。如果品種不好,不但成為父母的麻煩,也是社會的拖累。所以每一個人都要檢討自己的種子,是優?是劣?
好的品種,從因緣果報上來說,種子本身是因,是主力,但還需要外緣的助力,才能有好的結果。所以,好的品種如果沒有得到好的因緣助力,可能也難以有好的發育;壞的品種如果得到好的因緣助力,可能也會有出人意外的成長。如民間台語有此一說:「歹竹出好筍」,這雖然未必是絕對的道理,但「因緣」對「果報」確實扮演著重要的支配作用。「因緣果報」的道理深奧而微妙,值得我們好好的深入探究!
十、在歷年的空難事件中,常見多人同乘一部飛機,但有人罹難,有人幸運逃過一劫,這是否意味著各人的業力不同,所以結果有別?
答:世間的各種力量當中,最大的力量不是槍炮、子彈,或是無形的神通力,而是行為的力量,也就是業的力量。
在中國民間的故事演義中,描寫黃巢作亂殺人無數時,曾有一句諺語說:「黃巢殺人八百萬,在數在劫命難逃。」傳說黃巢興兵造反,要殺滿八百萬人,兵亂才能平定下來。在小說家的曲折描寫之下,黃巢果然殺了八百萬人,才被剿平。這件事的真實與否,留待歷史去考證,我們現在要談的是所謂「在數在劫」的問題。
什麼叫「在數在劫」?就是業報難逃的意思。如剛才所問,在歷次的空難事件中,常見有的人原已訂好機位,卻因路上塞車趕不上,因此幸運的逃過一劫;有的人則在飛機起飛前,臨時補位,於是趕上了死亡班機。甚至有的人一生不肯出門,經不起親友熱情邀約,第一次搭機出國,就此一去不返。更有的時候,同一班失事飛機中,全機的人都罹難了,只有一人生還。這是什麼原因呢?簡單的說,這就是各人的業報不同所致。
類似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可以說每天都在各地不斷的發生。例如,台灣九二一地震中,有一對從加拿大回國的夫妻,不早不晚正巧趕上這次的大災難而身亡。美國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發生時,當飛機撞上世貿大樓,並非應聲倒塌,而是經過一個多小時後才因高溫融化結構體而坍塌。一個多小時使得大樓內許多照理說應該喪命的人得以逃生,但也因此造成許多前往救援的警察及消防人員本不該死卻殉難了。
在那次幸運逃生的人當中,有一位國際佛光會紐澤西協會會長魏建國先生,在事發當時,他正在該棟大樓的七十四層辦公室內准備上班。飛機撞樓時,一陣搖晃,經驗告訴他,大樓出事了,閃過腦海的第一個念頭就是趕快逃命!雖然過程歷經艱難辛苦,總算逃過一劫。此事件不但讓佛教的許多真理顯露無遺,也讓許多人對「無常」感受深刻。
此外,二○○三年十一月三日凌晨,大陸湖南衡陽珠晖區永興綜合樓發生火災,在救火過程中,這棟八層大樓突然坍塌,當場有不少警消人員因此殉職,而大樓的住戶卻能安全逃生。
為什麼同樣身臨險境,有的人能夠有驚無險,逢凶化吉,有的人就沒有這麼幸運?背後到底有什麼力量在左右?其實這就是共業與不共業的關系,也就是際遇、感受相同與不相同的業。例如,那麼多來自不同國家、不同城市、不同方向、不同身分的人同搭一機而死,這就是「共中共」的業;當中有的人因為錯過班機,或是大難不死,這就是「共中不共」的業。
業,到底是什麼?業就是「行為」、「行動」或「造作」的意思。我們每天的行為造作,匯聚成一股極大的力量,決定一生的幸與不幸。業來自身行、口說、意想,業有善有惡,善惡業力,決定不失,所謂:「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也就是說,眾生除非不造業因,否則善惡種子永留八識田中,不管時間久暫,一旦遇緣,必起現行。因此《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四十六說:「不思議業力,雖遠必相牽,果報成熟時,求避終難脫。」
不過前面說過,業的定義是「作如是因,感如是果」,一切都離不開因果關系。因果雖然不能改變,但是因和果之間還有一個「緣」,因為有「緣」的加入,其結果就不一樣了。例如一棵大樹的長成,本身的種子可以決定果實的酸甜、大小,但是成長過程中的土壤、水分、肥料、空氣、陽光等助「緣」的條件好壞,都可以影響結果的品質。
因此,佛教的業報說啟示我們,如果你希望遇事都能逢凶化吉,都有貴人及時相助,平時要就種善因、結好緣,因為我們的行為決定我們的人生,造了什麼樣的行為,就會有什麼樣的果報。行為就是業,每個人的所作所為不同,自然會有不同的人生際遇,以及截然不同的命運。所以,了解因緣果報的道理,讓我們更能掌握自己的未來,開創自己的前途,真正成為自己命運的建築師。
十一、在醫學上有基因遺傳的說法,所以兒女的長相、性格會受父母影響,不知命運是否也會遺傳?
答:近代科學家對基因工程的研究發現,基因(Gene)就是遺傳的主要因子,他是由許多的DNA(去氧核醣核酸)所組成,舉凡疾病的產生、壽命的長短、性別的決定、長相的美丑等,都與基因有關。此一發現不但解答了人類探索已久的遺傳奧秘,並且逐漸解開生命進程的神秘面紗。
基因工程與細胞工程、發酵工程、酶工程,合稱四大生物工程。基因工程的研究成果,目前已廣泛被應用在人類的生活中,包括醫療、環保、農畜牧、食品工業等方面,都受到基因學的影響而有重大的突破。例如,日本找到喚醒種子的基因、韓國通過基因差別鑒定野山蔘、美國開發出含 DNA 的防曬霜,可有效預防皮膚癌等,尤其英、美、中等各國成功的誕生出復制羊、復制牛,甚至復制人的出現,更寫下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
盡管基因科學昌明,對生命的改造工程起了極大的影響(其實應該說是身體改造,不是生命改造),但是基因的發現,更加說明世間上無論什麼事情,都與緣起、業報、因果脫離不了關系。
「基因」其實就是佛教所說的「業」(karma)。早在二千多年前佛陀就發現了「業」的奧秘,直到現代科學家才把「基因」使用在人類的社會裡,由此更見佛陀的智慧高人一等。
談到基因(業)遺傳,不但能影響自己的未來,甚至影響下一代,這是必然的。例如:兒女的長相、後裔的賢愚、族群的性格等等,都與基因遺傳有關。
基因號稱為「生命的密碼」,當然能影響生命未來的福德因緣、智愚好惡,因為人體裡有了「基因」的因子,以基因為本,再加上社會環境等外緣的影響,就會產生各種不同的結果。此中應該有共業、別業的關系,有的能夠影響或是遺傳給後代,有的則因自己的業因勢力強大,不受外力影響。因此,平凡的父母可能生出資優生;反之,傑出的父母也可能生出低能兒。或者有時候父母不好,卻是子孝孫賢,有時候賢人也會生出土匪強盜的兒子,也就是所謂的「不肖子」,一點也不像父母。
總之一句,佛教以自業為主,但是受到宇宙萬有的關系,也會受到他業的影響,所以最後總離不開緣起,經過因緣和合就會產生其他不同的結果。
至於說命運會不會遺傳?我們讀過中國歷史,看到古代帝王專制時代,臣下一人犯罪,往往「誅連九族」,不但「禍延子孫」,甚至及於「祖宗八代」,就知道所謂「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既是一家人,就得「患難與共」,彼此成為命運共同體。乃至過去美國的黑奴制度與印度的首陀羅階級,他們的子孫世代都逃脫不了當奴隸的命運,這就是共業的牽連。
此外,現代人越來越重視胎教,認為母親在懷孕時,如果性情慈悲、溫和、尊重,常行善事,所謂種善因,得善果,將來兒女出生,必定能受到母親性格遺傳的影響,這就是胎教。
先天的胎教好,加上後天有良好的家教,兒女往往比較優秀。不但本身所具備的條件優厚,加上有好的家世背景,將來在社會上比較有發展的機會,前途也能一帆風順,這在一般人看來,總認為這樣的好命是受父母、祖先庇蔭而有。
其實,不管今生投胎的家世如何、父母賢明與否,乃至自己的智愚美丑,與其說是父母命運遺傳的結果,不如說是自己的業因感得的果報。因為業有約束性,如天才的資賦並非人人能有,視父母的遺傳因子而定,受父母及祖父母、曾祖父母等一代又一代的影響而增減,這是先天的業。業,也有可變性,一個人的禍福休戚,不是命中注定,不是天生如此,也不是一成不變,一切得失成敗還要看個人日夜呼吸之間是行善或為惡,善得善報,惡得惡報,這是後天的業。所以,命運的軌跡其實是寫在自己行為的因果上,這才是佛教「因緣果報」的思想理論。
十二、佛教講「因果」,種了「因」,一定會受「果報」,那麼壞人一旦做了壞事,是不是就永遠沒有得救的機會了呢?
答:長久以來,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善惡決定有報的「因果觀」,一直深植在中國人的心中,成為一股維系社會道德的無形力量,並且發揮懲惡勸善的功能。
其實,佛教所說的因果,不僅僅是勸人行善的說辭,它是宇宙萬有生滅變化的普遍法則,它支配了宇宙人生的一切,所謂「作如是因,感如是果」,它不僅僅是一門理論學問,而是日常生活中處處可以印證的真理。如《因果經》有一首偈語說:「富貴貧窮各有由,夙緣分是莫強求;未曾下得春時種,坐守荒田望有秋。」世間上無論好壞、善惡、得失、有無,都有其因果關系,沒有任何一件事可以脫離因果法則。
然而一般人往往以世俗的觀點來解釋因果,致使一些不解佛法的人,一聽到因果便斥為迷信,或是感到畏懼。如剛才所問,壞人造了罪惡,是否就永遠沒有得救的機會了呢?答案是肯定的:可以得救!因為佛教有一個偉大的「忏悔」法門。
在佛世時,中印度摩揭陀國的阿阇世王,因為弒父篡位,後來業報現前,身上長滿了很多的癰,心裡不時悔恨交加,後來經過耆婆指引,向佛陀求救。佛陀對阿阇世王說:「世界上有兩種人可以得到快樂和幸福的結果,一是修善不造罪的人,一是造罪知道忏悔的人。」
忏悔,是佛教很重要的思想、法門,平時我們的衣服髒了,身體有了污垢,都要清洗、沐浴,才會舒服自在;茶杯污穢了,也要洗淨,才能裝水飲用;家裡塵埃遍布,也要打掃清潔,住起來才會心曠神怡。這些外在的環境、器物和身體骯髒了,我們都知道要拂拭清洗,但是我們內心染污時,又該如何處理呢?這時就要用忏悔的法水來洗滌,才能使心地清淨無垢,使人生有意義。
如何忏悔?佛經裡舉出戒律門忏悔、功德門忏悔、無生門忏悔等,教我們要對諸佛、父母、子女、師僧、良友等對象忏悔。另外,平時我們也可以透過說好話、捐善款、勤勞服務、成就他人等方法來忏悔。
忏悔是我們生活裡不可缺少的美德。忏悔像法水一樣,可以洗淨我們的罪業;忏悔像船筏一樣,可以載運我們到解脫的涅槃彼岸;忏悔像藥草一樣,可以醫治我們的煩惱百病;忏悔像明燈一樣,可以照破我們的無明黑暗;忏悔像城牆一樣,可以攝護我們的身心六根;忏悔像橋梁一樣,可以導引我們通往成佛之道;忏悔像衣服一樣,可以莊嚴我們的菩提道果。《菜根譚》裡說:「蓋世功德,抵不了一個矜字;彌天罪過,當不得一個悔字。」犯了錯而知道忏悔,再重的罪業也能消除。
因此,一個人萬一不慎造下了惡業,只要懂得忏悔、發願,行善、積德,並且「隨緣消舊業,更不造新殃」,就能洗滌業障,離苦得樂。因為佛法講「緣起性空」、「諸行無常」,罪業也是無常變化,空無自性的。所謂:「罪業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忏悔。」罪業是事相上的,本性上則是清淨無染;罪業是有為法,自性是無為法。在無生門的忏悔方法裡,只要一念不生,不起一切的妄念惡想,就是真正的忏悔。如果進一步證悟到真如不動的自性,一切罪過自然不忏自除了,所以「心若無作,就是成佛」。
在佛光山的大願殿有一首對聯,上書:
永念親恩今日有緣今日度,本無地獄此心能造此心消。
說明罪業如霜雪,本無自性,不過是一時的沾染執縛而已,如果用般若智慧的陽光去觀照它,自然能夠溶化。所以再多恆河沙的罪業,都是有始有終,唯有佛性真如的生命,才是無限的生命。
《法華經》裡有一種「性具」思想,說明凡夫一念「具」足無明與法性。同理,作為事物之理體、成佛之根據的法性,也同樣「具」足善惡染淨。雖然在我們的本性中,行為有善惡,善惡皆有報,但只要積極行善,善苗長大,雜草就起不了作用。
「性具」思想是天台宗的根本特色。「性」,指法界性、法性、真如,或稱本、理、體。所謂性具,就是真如理性本來具足世界一切迷悟因果之法,這稱作理具三千;此理具三千對每一個別眾生隨緣現起,則稱作事造三千。所以在世間法來說,無明煩惱是無始無終,但從出世法來講,成佛就沒有煩惱,所以是無始有終。
人的罪業,如田中雜草,會妨害禾苗的生長,但如果勤於除草(不犯過失,常行忏悔),有大願的功德禾苗,罪業的雜草自然就不會礙事。罪業如鹽,善業如水,一把鹽放在一缸水中,自然可以把鹽味稀釋淡化,因此,多行善因,多聚善緣,極為重要。
因為佛教有忏悔法門,只要自己忏悔發願、勇敢認錯、勤做功德,就可以將功贖罪。如大乘佛教裡,主張一闡提都能成佛,都能給予希望,乃至犯了五無間罪的眾生,都有得救的機會。一個做錯事的人,只要忏悔發願,願力的大水就能淡化業障,千萬不能一錯再錯,所謂「浪子回頭金不換」,佛教也倡導「回頭是岸」,只要我們懂得回頭、轉身,就有得救的機會,只要我們誠心忏悔、修福,就如同蛹破繭而成蝶,花開苞而綻香一樣,則人生的前途必然光明無限,希望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