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淨空法師《晚晴集講記》)
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這是我們今天必須要具備的觀念。我們學佛的同修對佛菩薩都很尊重,都樂意供養;但是對於眾生,疏忽掉了,不知道尊重、承事和供養。試問:我們供養泥塑木雕的菩薩有什麼作用呢?這些泥塑木雕的菩薩須要我們去供養他嗎?我們去供養他,他知道嗎?諸位一定要曉得,佛像是一個象征,這種設施啟發我們的心智——見到佛,我們知道要尊重佛。《華嚴經》、《圓覺經》上說得好,一切眾生本來成佛;《無量壽經》上說,一切皆成佛。所以我們隨順、供養、承事眾生,就是隨順、承事、供養諸佛。
現在問題又來了,假如這個眾生無惡不作,思想行為都是違逆本性,我們要不要隨順?好在世尊在世的時候,弟子代我們把這個問題提出來了。世尊告訴我們:“不可以隨順。”我們對於善行、善事要隨順,對於惡行、惡事不隨順。見到眾生作惡,我們要以真誠的心、慈悲的心去勸導;勸導不聽就隨他去,不要再說話,這在佛法裡面叫“默擯”——我不贊歎你,我也不說你的過失。佛的教導真正教我們實踐隱惡揚善,見到任何人的惡事,我們絕口不提,也不要放在心裡。我們的心清淨、善良,心裡只記好事,不記惡事。如果心裡頭記很多惡事,你的心就很惡,心就不清淨了,這個一定要懂,要明白這個道理。“隨順”,《華嚴經》上講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裡頭是有條件的,並不是無條件的。總而言之,字字句句都能夠幫助我們恢復性德。
所以佛陀教育是世出世間最好的教育,我們在佛菩薩這個地方所學的,就是完全應用在處世接物日常生活之中,所以它是最好的教育。而這些教訓要把它作到,一定要依智慧。普賢行是建立在六度的基礎上,這個不能不知道;好像蓋房子一樣,一層一層蓋,普賢行願那是最高的一層,好像五層大樓,它是第五層。第五層建在哪裡?建在第四層上。第四層是什麼呢?是大乘菩薩。大乘菩薩是六度,六度裡面最重要是般若波羅密——般若度。普賢行是般若度的發揮,般若度的發揚光大,也就是智慧之行。六度的基礎是建立在三學上,三學是戒、定、慧。三學的基礎是建立在十善,這是人天乘。十善的基礎是建立在五德的基礎上,所以最根本的是五德。五德,我們中國倫理上,是以孔老夫子作為典范的;當年學生們談論到老師的德行,所有學生都公認我們夫子有五種美德——溫、良、恭、儉、讓。
我們以這個基礎來修學十善,十善一定圓滿;再以十善的基礎修三學;用三學的基礎修六度;以六度的基礎修普賢行。淨宗學會在行門上提倡的德目,就是這麼來的。在我們提倡的德目中,又加了一個六和;六和是屬於戒律,這裡特別提出來。現在我們大家不和。這個不得了啊!六和的確是根本大戒,所謂“和氣致祥”、“家和萬事興”。所以無論是家庭、團體,和合非常重要,不可以不和;不和,就沒有前途,自己跟團體都會毀滅,都不可能有成就的,所以一定要修六和。如此,一定能夠令一切眾生歡喜,令一切諸佛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