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游化到捨衛國,居住在勝林給孤獨園。有一天,佛陀問比丘們:“有一個貪欲心很重的窮人,他心中貪戀著物質,是不是會生起很大的苦惱?” 比丘們異口同聲地答道:“是的!佛陀!”
佛陀又問:“如果這個窮人受不了物欲的誘惑,向人貸款來滿足私欲,這會不會使他生起苦惱?” “會的。”比丘們回答。
“這個窮人無法償還貸款,貸款又滋生利息,是不是會產生苦惱?” “會的。”
“窮人因為無法償還貸款及利息,債主因而上門索債,是否會令人生大苦惱?” “會的。”
“債主因為窮人不償還債務而天天上門催討,是不是很苦惱?” “是的。”
“由於窮人不能償債,因而被債主抓了起來,是不是會生大苦惱?” “是的。”
佛陀接著說:“世間法中,窮而貪是大苦,向人貸款也是大苦。同樣的,在聖賢法中,不相信善有善報,不肯受持禁戒,不肯學習布施、智慧,沒有博學多聞,即使擁有許多的金銀珠寶,也只不過是一個富有的窮人,沒有真正的、無形的財富,是一個真正的窮人。
假如一個人的身、口、意行惡,這就是在賢聖法中向人舉債。行惡之後不肯發露忏悔,這就是由借款所滋生的利息。大眾見了身、口、意不淨的惡人,批評責備他是大眾中的一根刺,惡人聽了不但不悔改,反而覆藏反駁,這就如同債主索債。又如惡人在樹下或空閒處,心中所思所念無非是貪、瞋、癡,這就如同債主天天上門討債。因為身、口、意作惡而墮落惡道,這就如同被債主牢抓而不放。天下最大的束縛,沒有再比地獄、餓鬼、畜生的束縛更加痛苦,有智慧的人應該要知道拔除煩惱束縛的根本。”
比丘們聽佛陀的教示後,莫不收攝身心,精進修行,以免被三苦所束縛。
我們的心是一座充滿寶藏的靈山,蘊藏著無比豐富的資源,而眾生愚癡,不知道開采自性的寶藏,反而捨本逐末,向外尋找寶物。有些人一生的清白往往毀於一念的無明,而鑄下終身的憾恨。我們成聖成凡與否,就端看我們如何攝持正念,時時與正道相應,而不逐塵隨浪,忘失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