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帝君陰騭文》所提到的造福修法
摘自淨空老法師《陰騭文》大意講記 (共一集) 檔名:19-05-01
後面有九句說明造福的修法,如果我們以佛法來說,佛法講布施,布施裡面有三類,所謂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這九句是屬於財布施以及無畏布施。經上說:
【濟急如濟涸轍之魚,救危如救密羅之雀。】
這一句是說明救護一切眾生是多麼的迫急和刻不容緩。我們要盡心盡力去做,力量縱然達不到,我們心達到了,這就具足無量的功德。
【矜孤恤寡,敬老憐貧。】
這兩句是說對於孤兒,我們要像對待自己子女一樣去關懷他、照顧他、教育他;對於鰥寡孤獨之人,這些人是在眾人之中遭遇了不幸,值得我們同情、憐憫,我們必須要以真心去關懷、照顧他。為什麼要這樣做?這麼做並不是對於某一個人的惠施,某一個人當中所結的恩德,如果這樣看法,這個意義就太小了。必須要明瞭這種做法是為了社會的幸福、國家的安寧,是為了維護一切眾生幸福的根本,是維護我們的道統,是護持我們的法統,我們才這樣做。換句話說,這種行持是有識之士分內之事,是本乎天理,順乎大道,自然的行為。老年人我們要尊敬,這就是以身作則,做一個榜樣給年輕人看,給後一代看,教他知道敬長尊賢,這是屬於身教。而教學的對象是一切眾生,所以我們個人這種行為的表現,要知道對於天下國家,對於億萬代的後世,是有深切影響的,所以他獲得的福報之殊勝、莊嚴也是不可思議。人能夠明白這個道理,他怎能不認真的斷惡修善而奉行賢聖的大道?這才知道我們這樣的做法才是真正的為自己、為家庭、為社會、為國家修無盡之福,積無盡之功,這是人生一大樂事,這是至真、至善、至理。
這九句裡面,在三種布施裡面屬於財物的布施、無畏的布施。所謂無畏布施就是叫眾生在心理上、在生理上能夠離開苦難而得到安穩,凡是在這方面幫助別人、使別人得到身心安定,這就屬於無畏布施。在《安士全書》裡面,這一段是屬於上卷的大意。下一卷一開頭前面兩句還是接著這一段的意思,三種布施裡面的法布施,就是第三十八、三十九兩句:
【印造經文,創修寺院。】
這兩句看起來很平常,我們在此地必須要加以說明。『印造經文』在今天來講屬於文化事業。經文、聖賢書是善書當中的善書,我們希望每個人都能夠親近善友,都能夠承事聖賢,這樣子久而久之,不知不覺之中,為聖賢的心行所薰習,在不知不覺當中自己就成了聖賢,這種教化之功是不可思議的,因此印造經文的功德是無量無邊。這裡面雖然是講財布施,實際上法布施的意義比財布施要重得多。佛在大乘經論裡面常常作布施功德的校量,作為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是指的財布施,都比不上經文裡面四句偈布施的功德,為什麼?大千世界的七寶只能夠解除我們生活上的困苦,不能使我們開智慧,不能使我們了生死、出三界。而經典的布施是屬於智慧的布施,是屬於覺悟方法的布施,所以我們對於聖人的垂訓、經典、善書,真正有益於世道人心的典籍,我們要盡心盡力的去翻印、贈送,有多少力量盡多少力量,這樣功德就圓滿了。
千萬不要以為做這種事情必須要自己有財富、有福報,當然有財富、有福報做起來比常人要方便,可是貧賤之人不是不能做,一樣可以做得到,而且功德一樣是圓滿。有千萬財產的人,每年布施個幾萬塊錢印送經書、善書,這是很值得讚歎的。貧窮的人沒有財富,能夠盡心盡力印善書、好書送人,這個功德比大富人家的功德還要來得圓滿。何以?大富人家所做的功德,在他整個收入裡面不過是佔數百分之一、千分之一而已,甚至於萬分之一,而貧賤之人所做的這個功德,幾乎佔他自己收入的二分之一,甚至於三分之二,所以這種功德實在是非常殊勝,諸佛菩薩、護法善神沒有不讚歎、不護持的。這些理,這些事,我們都必須要認識清楚。
不是說我自己寫的書希望多多的流通,必須要想一想自己寫的書對社會的貢獻,對一切眾生勸化的力量,能不能比古人更圓滿、更有效果?因此我們要把心擺平才能夠大公無私。我們為一切眾生造福,無論是什麼人,他的著作、言論確實有益於一切眾生,比我自己還要圓滿、還要殊勝,我就必須要把自己的捨棄掉,全心全力來弘揚他的著作,這樣才給一切眾生帶來真正的幸福。不要分自己、分他人,有了自與他這個界限,這就是諸惡的根源;能夠泯人我、利自他,無量的功德、善行才能夠確立。
第二句講『創修寺院』。寺院稱之為道場,我們要想一想它有沒有「道」?有道才能算是個道場,如果沒有道,那不能算是一個道場。在此地我們必須要把寺院的本來面目做一個簡略的介紹,然後才曉得創修寺院的意義與功德。
(此間省略若干段)
所以這兩句是屬於法布施,其功德真正是無量無邊。當然「創建寺院」比前面「印造經文」要艱難得多。拿我們現在社會上經濟來說,我們有幾千塊錢,一、二萬塊錢,就可以印送一、二種的經書給別人,如果建一座寺院,在目前來說,至少要在數百萬之上,當然不是一個人的力量能夠做得到的。可是最重要的,我們建造寺院的目的何在?如果是為觀光、為香火的收入,為個人的名聞利養,那就大可不必。如果是為了傳道、弘道、修道,我們就應當去做。沒有這個力量,沒有這個福分,大的寺院不能建,可以建小茅蓬,三、五個志同道合的人,真正能夠在一起進修,只要精進不退,忍辱有恆,必定會給社會帶來深遠的影響,這就是復興大乘佛教的一個開端,值得我們去做,如果我們有更大的力量當然更好。
佛陀的教育,在釋迦牟尼佛當時,以及歷代主持這個教育,推廣這個教育的,幾乎都是政府、國家的事情,私人的力量確實是有限,所以佛陀在世,將護持佛法的責任委託給這些國王、大臣。這個教育對於國家、對於老百姓,如果不是真正的幸福、美滿的教育,我們想想,古今中外這些帝王大臣怎麼能夠樂意的去接受?他之所以樂意去接受,是這個教育制度實在太好,真可說人間天上再也找不到這樣美滿的教育制度,這樣美好的教學方法。我們懂這個道理,徹底明瞭,真正的悟到,從哪裡做起?從我們本身做起。
我們求解,求正確而沒有錯誤的理解,這是我們的學風。我們要實踐,將佛陀的教訓,經典裡面的理論、原則,在日常生活當中,待人接物之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之中,將它實踐,使我們整個身心生活在真理裡面,真理變成我們的生活,我們的生活就是真理的顯相,所謂理事一如、理事不二,這種教育的功能才圓滿的達成。所以創建寺院正如同今天辦學校一樣,只要有毅力、有決心,有這個願望,經上常說有願必成,哪有不成功的道理?
中國過去有一人,武訓,大家都曉得,他是乞丐的身分,貧賤到了極處,他有抱負、有弘願,每天在外面求乞得來的那一點點錢,積少成多,積了幾十年相當可觀,他辦了十幾所學校。以一個不認識字的人,又沒有生產能力的人,靠著乞食來維生,成就這樣的壯舉,真正是了不起。我們今天比起武訓都要強得多,他能做得到,我們為什麼做不到?不是我們做不到,而是我們不肯做,我們沒有這個抱負,沒有這個眼光,所以我們一生空過了。人家以乞丐的身分而至聖賢的果位,這是我們的模范,是我們的典型。人能至,我也要能至。所以這是創建寺院的意義、功德之所在,是為社會大眾培養傳道、弘法的人才,是一個養成天人師范的所在,所以它的功德殊勝真正是不可思議,這一點我們要明瞭。
向下有八句,第四十句到四十七句,說明隨緣積福的種種方法。佛門裡面常說「隨緣消舊業,慎莫造新殃」。普賢菩薩在十大願王裡面,十大願王就是《華嚴經》修學的十大綱領,裡面有一條開示「隨喜功德,恆順眾生」,這八句就是隨喜功德。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要曉得這個修法,時時刻刻把握住積功累德修善的機會,不要把它輕易的錯過。到這個地方,這是講眾善奉行的一段講完了。
接著底下這一段是說諸惡莫作,像這些我們在《感應篇》、《了凡四訓》裡面都看到很多例子,《文昌帝君陰騭文》裡面戒惕我們諸惡莫作的一共有十四句,舉出十四個例子。並不是說只有這十四種是惡事,我們不可以這樣做,必求要禁戒。讀書貴在觸類旁通,舉一隅要以三隅反,聞一而知十,凡是不順乎天理、人情、國法的事情,我們都不可以去做,所以做事的大原則是要順乎天理、合乎人情。國法也是依天理、人情而制定的,所以我們常講合情、合理、合法。凡是不合情、不合理、不合法的,利己而不利人的事情,都叫做惡事,都不可以去做。
這個地方說的四句是惡行裡面比較顯著、昭彰,是一切眾生比較容易犯的過失,舉幾個例子來講而已。第一,不要登山網禽鳥,就是不要去打獵。打獵傷害眾生生命,拆散眾生美滿幸福的家庭,這不是善事。第二,不要去打魚。第三,不要宰耕牛。這三種都是屬於殺生,佛教的戒律第一條就是教我們不殺生。其次教我們不要棄字紙,惜字。這一條在現在有許多人想不通這個道理,實際上關係很大。
因為文字是傳持聖教的工具,這些年當中我極力提倡文言文的學習,我深深的體會到文言文是我們中國古聖先賢了不起的發明。我們有五千年的文化、傳統和學術思想,能夠一代一代的傳授而沒有錯誤,這種功德都要歸諸文言文的發明,因為我們古代的祖先早就想到言語是會隨著時代、地域變遷。古人的言語跟我們現在的言語不相同,由於言語上的隔閡,意義的傳達一定會遭遇到嚴重的困難,於是才發明文言文。將文字與言語分開,言語會變而文字不變,換句話說,只要把意思用文字記錄下來,縱然傳到以後幾千年、幾萬年,依然是毫不遜色,沒有差異的,這樣一來,今人只要運用文言文的工具就如同與古人面對面交談一樣,這實在是了不起的偉大發明。我們要懂得古聖先賢的苦心,他們深思遠慮為千年萬世的子孫們著想,把他們的智慧、學問與人生的體驗,一代一代的傳授下來,所以我們對於文字要珍惜、要看重。惜字紙的用意就是教我們懂得重道,尊崇文言文,用意在這個地方,這個意思懂得了,我們對於古人所講的勿棄字紙這個說法就不會覺得奇怪,而且也認為是理所當然,我們在生活行為當中不知不覺的自己也就這樣做了,給年輕人、給後一代啟開一個很好的榜樣。
其餘十條都很容易懂,譬如不可以謀奪別人的財產,不可以嫉妒別人的才能,不可以YIN辱人之妻女,不要教別人爭訟,不要破壞人的名利,不要破壞人的婚姻;不要以個人的私仇,叫人家一家兄弟不和;不要因為小的便宜,破壞別人美滿幸福的家庭;不可以仗著自己有權有勢,或者有財富,而侮辱一些善良的人;不可以欺負貧困的人。像這些事在這個社會上往往有之,我們應當要知道戒除。這是諸惡莫作的一段。
下面第四大段是說明一切善行的感應全在存心。可以說前面所講的善是事修上的,我們日常生活行為上的。下面一共有十三句是從存心上來說的。第一句說:
【善人則親近之,助德行於身心;惡人則遠避之,杜災殃於眉睫。】
這一句是我們最初入手的初方便,也是修心的第一個增上緣。我們古人所講「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就是說這個道理。因此我們交友必須要謹慎,要選擇賢人,選擇有德行的人,選擇好人,我們親近他,跟他交往,這樣時間久了,不知不覺我們一定受他善德的薰習,不知不覺也就與善人為鄰,與道德親厚了。其次有九句是說明我們平素之存心。第一:
【常須隱惡揚善。】
我們要存這個心。見到別人有過,見到別人有惡,我們要能夠隱藏;見到別人有善,見到別人有德,我們要知道讚揚。這種功德之大,實在不是平常人能夠想像得到,為什麼?影響太大。
【不可口是心非。】
這也是講存心。
【翦礙道之荊榛,除當途之瓦石。】
這是表面上看起來事相上的。凡是於眾生不利的,我們能夠把它革除,常常存這個心,這就是真心。「修路造橋」便利人的往來,便利於交通,這也是講形式。我們把意思衍生來講,古聖先賢的大道到今天不通,這條路被破壞。譬如我剛才所說的文言文,現在大家不重視,顧其他的,這就是這條路有障礙。幾千年的大道都是由於這條道路的交通暢流而沒有阻塞,我們才得到這個利益,才成為親身受惠者,我們怎麼能把這個道路到我們這裡就把它斷絕,使後人得不到利益?所以我們要把這條道路修復,那就是提倡文言文,提倡孝道,提倡尊師重道,這是古往今來的大道、橋梁。所以我們看到道路、看到橋梁要想到聖道。我們的道統,我們的法統,必須要修復。要拓展法統、道統的大道,讓一切眾生各個都能夠受惠,這才是無量無邊的功德。
【垂訓以格人非。】
像周安士將《文昌帝君陰騭文》詳細的加以註解,發明其義理,規過勸善,雖然是註解,也是『垂訓以格人非』,這是屬於教學,法布施。
【捐資以成人美。】
這個范圍非常廣泛。凡是於社會大眾有利益的善事、好事,我們要盡心盡力幫助、成就。
【作事須循天理。】
舉心動念本著天理良心,這樣才能夠避免過失,才能夠免除惡報,我們積功修德不可以不在這個地方留意。
【出言要順人心。】
古人常說「口為禍福之門」,言語是一門很大的學問,禍福的樞機在於此。個人的禍福是小事,社會國家天下人的禍福是大事。譬如國際上的外交,負責交涉的,言語不能不謹慎。善的言語會給世界帶來和平,不善的言語會給世界帶來戰爭,帶來禍亂。由此可知,孔老夫子在教學的四科裡面,德行為首,四肢就是言語,可見他老人家對於言語是多麼重視!正是因為他深深的明瞭言語是一個人、是一家、是一國,乃至於天下人,禍福之門,所以教我們從小就養成對於言語謹慎,學習如何去應對,修學這一門學問。下面兩句:
【見先哲於羹牆。】
這是從果報上說的。正因為心地純善,與古聖先賢心心相應,相應之極就有這個事相的發生。
【慎獨知於衾影。】
這一句是講慎獨的功夫做到了極致。不要以為自己一個人在私人的房間裡,別人都看不到,我們的生活、態度就可以放逸、隨便一點,不可以,這個時候也必須如身臨大眾,所謂「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在這種場面之下,我們自然知道檢點,知道謹慎,一舉一動都能夠合乎法度,這是做學問,修身修德的地方,這才能看得到真實的功夫,這種真實的功夫必須要自己認真的檢點、修學。到這個地方,這是將善行感應在乎存心的這些心行做一個簡單的說明。末後一句: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這兩句話出自於佛教,也就是常講的佛教大意。佛教的大意就在「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諸佛菩薩教化一切眾生的綱領就是這三句十二個字,這是佛教教學的宗旨所在,也可以說心行之極致。
末後有四句是本文的總結。第一句是說明神明的保佑,這是普通一般人所希求的,希望有上帝、有神明常常來保佑。真能像前面帝君所垂訓的「眾善奉行,諸惡莫作」,我們一定可以得到神明的護佑。第二句講近報,近報是我們自身現前所能夠得到的、所能夠感受到的。
【近報則在自己。】
這一條諸位可以細細的去看看《了凡四訓》。下面一句說:
【遠報則在兒孫。】
我們看祖先之積德,我們舉個人來講,孔子所積的德,他的子孫世世代代都為人尊敬。為什麼要尊敬他?他的祖先有大德,對我們整個國家民族有無盡無休的恩德,永遠報答不盡的恩德。孔子公的大德,所以他的子孫一直到今天,中外人士沒有不尊敬的,是敬他的祖先,『遠報則在兒孫』。
說到這一點,我們想到今天中國遭遇到空前的大難,根本動搖了,這個根本就是孝親尊師。為了要尊師,必須要先學孝親。如果要提倡孝道,一定要建祠堂,要明祭祀。所以在前兩句,我學人提倡,凡是我們中國人所在之處,我們要團結起來,我們要集合起來,建一個百姓宗祠。一家建一個祠堂,力量很有限,而且也不能團結。凡是中國人都集合起來,建一個共同的祠堂,裡面供奉百姓祖先的牌位提倡孝道,維護我們民族的根本,這個功德也是無量無邊。對上,我們繼承百姓歷代的祖先;對下,億萬代的子孫,我們有了交代。我希望每個中國人都能夠覺悟,敬愛祖先是性德,是真正的至善。近報、遠報功德之殊勝,可以說縱使是諸佛菩薩也說之不盡。
末後一句是總結,顯示出福報是由於積陰功而得來的。所以說:
【百福駢臻,千祥雲集,豈不從陰騭中得來者哉。】
所謂「陰」是不顯露在外面,『陰騭』就是陰德。我們做善事,我們修善行,我們存好心,不必要人知道,不必要人去表揚,不必要人稱讚,而自己不斷的盡心盡力努力去修道,不求果報,果報不可思議;不求功德,功德無量無邊。這是帝君給我們的垂訓,而周安士居士為我們又詳加解釋,這一位大善知識對我們的恩德無以復加,我們要想報答帝君的恩德,報答善知識的恩德,唯一的方法就是依教奉行,為人演說,勸化一切眾生共同的修學,這樣才能夠「上報四恩,下濟三塗」。 《陰騭文》大意簡單介紹到此地,謝謝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