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善故事——楊自懲愛囚
摘自了凡四訓講記(檔號:19-16-14)
現在的浙江寧波,古時候稱為鄞縣。有一位楊自懲先生。在縣衙當一個書辦,好像現在的書記官、文書官一類的。“守法公平”,決定不受人家的賄賂。有個囚犯觸怒了縣官,縣官毒打他一頓,打得遍身血流,這個怒還沒有消。楊自懲跪在地下幫這個囚犯求情。縣官說:這個囚犯做的壞事太多,“不由人不怒”。楊自懲叩首向他報告。現在朝廷本身有過失,人民對朝廷信心喪失。由此可知,百姓犯法,過在哪裡?過在沒有人教導他。誰負責教導?儒家教學,地方官員,縣市長,知縣古時候稱‘父母官’,你是這個地方人民的父母,你是人民的老師,你是人民的領導,儒家講‘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那個‘之’是人民。地方上的首長是人民的領導、是人民的父母、是人民的老師,你的子弟為非作歹,你沒有把他教好。
楊自懲真是有膽識,平素這個人有德行、有膽識,敢說真話:你在審問,審問得其情,他真的是做了很多壞事,應該要判重刑,你要憐憫他,不能生歡喜心,“喜且不可,而況怒乎”,你怎麼能夠發怒?縣官也不錯,聽了楊自懲的話,把發怒的情緒也就降溫了,不再發怒了。楊自懲家裡貧寒。他能夠幫助這些苦難的人,特別是這些囚犯,他有憐憫心,常常幫助他們。人家當然有一些送禮來托人情的,他“一無所取”,大公無私,憑著自己良心辦事,絕不受賄賂。有的時候,囚犯囚糧缺乏的時候。他天天想方法來幫助他,到一些能夠行善的人家,向他們捐助,來幫助這些囚犯,讓他們能夠吃飽。有一天。新來的囚犯,有幾個人沒有得吃。他家裡米不多。把家裡的米給囚犯,自己家裡的人沒飯吃。想想,囚犯非常可憐。跟他太太商量。把自己的米分一半給囚犯,自己家裡煮稀飯吃。以後楊自懲生了兩個兒子。兩個兒子官做到南北吏部侍郎。“侍郎”,這個地位就是現在的副部長。“吏部”,那個時候不稱部長,稱‘尚書’,尚書是部長,侍郎是副部長。長孫也是做到次長。次孫做到“廉憲”也是古時候官職的名稱,以後在明朝稱為按察使,一般也稱為欽差大臣。
在當時都是很有名的賢德大臣。楊自懲的後代。這是在縣衙裡做一個小書辦。由此可知,積功累德,不論我們自己現前過的是什麼樣的生活,在社會上是什麼樣的地位,從事什麼樣的行業,都可以做。機會太多太多了,只要存心利益社會、利益人民,就是積功累德。做好事,不求果報,這個功德就更大;不求果報,必定有更殊勝的果報。積的善大,積的善多,自己本身就感受到果報。像了凡先生就是個例子,與了凡同時代的俞淨意先生也是個例子,晚年就享受果報,果報一直綿延到他的子孫,代代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