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盜戒的范圍是廣義的,不單指盜竊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盜在戒律裡面涵蓋的范圍非常之廣,不能夠把它局限在竊盜,當然竊盜是盜,那范圍很小。凡是我們居心,我們存心要把別人他所有的,把它變成自己的,據為己有,不管用什麼手段都叫盜。譬如我們看到現在這個世界上,許多國家政府做大官的貪污。那個貪污,他有勢力,老百姓要想拜托他幫幫忙,求他辦一點事情都要送賄賂,賄賂是不是人家甘心送他的?不是的,是被逼著不得不送,這是盜,這都是屬於盜。所以盜的范圍非常之廣泛。只要對方不是甘心情願送給你的,你是用一種威勢、權力逼使他不得不奉獻的,這是屬於盜。

  還有一種甘心情願送來的,還是盜,哪一類甘心情願的?那是出家做了法師,你們信徒來供養,這是甘心情願的。假如這個出家人不是真正修行,是用打著佛法的招牌欺騙大眾,求得恭敬供養,這叫盜佛法,拿著佛法騙眾生,這個果報在阿鼻地獄,非常可怕。所以它的范圍確確實實非常之廣泛。盜在《戒經》裡面它有個很簡單的定義,這個定義非常之好,叫不與取。這個財物是有主的,他沒有同意,你就把它取來,這就造成了盜的罪業。所以不盜得大富,當然是指財物方面來說的。

  不YIN欲,相貌端正莊嚴。不妄語得的果報是威信,他說話別人相信他,而且他的言詞美妙,音聲洪亮,都是從不妄語得來的果報。像釋迦牟尼佛,佛能夠一音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那是無量劫以來佛從來沒有妄語過,所以音聲有這樣的好,大家都能夠相信他,都能夠聽他的。不飲酒的果報是智慧,使頭腦(我們今天講的頭腦)保持清楚、保持著很冷靜。所以五戒得五種殊勝的果報。我們想想這五種勝報,我們都想得到,這光想得到不行,一定要修因。不認真的修行,縱然天天給佛菩薩燒香,給他供養、禮拜、禱告,那都沒有用處的,一定要依照佛所教給我們認真去修學,這個果報自自然然會現前。

  『八戒』是出家的根本戒,是出家沙彌所修的。這個地方,這沙彌十戒為什麼只說八戒?特別是為在家同修說的。因為淨土三經往生法門,佛是主要對在家人講的,所以一切都要便利於在家的同修,這八戒就是八關齋戒,前面都詳細介紹過了。善導大師給我們開示
得很清楚,是在家人受出家戒,但是這個戒期是一天一夜,可以連續受。連續受也要每一天都受,因為它的期限就是一晝夜。

  『具足戒』是出家人受的,就是比丘戒跟比丘尼戒。在過去受戒是一樁大事情,是非常隆重的一樁事情,不是說我們想去受就受,沒有那麼容易;而且從前寺院開戒,也是佛門一樁大事情,非常的隆重。受比丘戒之前一定受過沙彌戒,如果曾經學過佛的,一定在家受過五戒、菩薩戒,有在家菩薩戒。不像現在台灣受戒非常方便,想去受戒,這道場開戒,馬上報個名,這出家人今天剃了頭,明天就可以去受戒,三壇大戒就具足了,真快!趕上我們現在的時代了。在以前不行,出家在寺院裡面要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訓練,然後才能夠受戒。所以從前嚴格很有道理,這出家人素質很整齊,有相當水平,不像現在這樣的隨便。這是我們看到古德,感到非常的感歎。
  下面這是舉個例子,破戒的事情很多,如果一條一條說那說不完,太麻煩,太瑣碎,舉出一條,哪一條?盜戒,這殺盜YIN妄裡頭單單舉這一條,要知道這不過是舉一個例子而已。
  經【如此愚人。】

  當然他犯戒一定愚癡,他不愚癡絕對不會破戒的,為什麼?破戒的罪非常之重,將來的果報不可思議,一個有智慧的人決定不肯去做,所以這決定是『愚人』,愚癡。什麼叫愚癡?在此地我們說一個最簡單的,大家很容易懂,不相信有因果報應,這就是愚癡。諸位想想,相信因果報應,他不敢做壞事,他不敢起惡念,為什麼?怕惡報。敢做惡事,敢動惡念,都是不相信因果報應,他才敢做。如果說得更深廣一點,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經上所講的"諸法實相",他完全不了解,所以才會做錯事情。

  經【偷僧祇物。盜現前僧物。】

  這是兩樁事情。『僧祇物』,就是寺院的我們現在話講不動產,寺院裡面的田地、房屋,屬於不動產的叫僧祇物。佛在此地,這盜特別舉出這三寶物,為什麼?盜三寶物結罪太重,這個地方諸位同修們不能夠不知道。如果我們盜一個人的,不管用什麼手段把他的財物據為己有,你盜一個人的就欠一個人的。實實在在要把三世因果搞清楚,我們一個人在這世間做人心安理得,為什麼?他今天把我的東西騙去了、盜去了、強占去了,將來他還要還我。不但這個事情要還,你看就是吃肉,吃牠半斤將來得還牠八兩,原來這個果報是這樣的,這才叫真正公平。所以知道真相之後,決定不做這個傻事情。才曉得人在世間要想占人便宜,沒這回事情,表面上看到是占到了,你將來要不要還債?要酬償的!一絲毫便宜占不到。

  那我們被人家占便宜,我們有沒有吃虧?也沒吃虧,來世來生因緣到的時候,他還要還給我們,補償。明白這個事實真相,我們的心就定了、心就平了,縱然吃虧上當,受騙了也很歡喜,等於說我們放債、放利息一樣,將來他要還我的。但是真正學佛人要不要他還?不要他還。為什麼?還,我還得在六道,我等他來還。我不要了,統統不要了,趕緊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成佛了。所以我們自己決定不騙人,決定不占人的便宜,別人占了我們的,一筆勾消就算了,這個心永遠是清淨的。

  所以我們盜一個人的,跟一個人結罪,你要還一個人。如果盜一個團體的,這個事情就麻煩了,這個物再輕,罪重,罪很重!譬如公共的設施,像我們在外面常常看到的公用電話,公用電話是市政府安的,用誰的錢?用我們整個城市居民納的稅,用這個來裝的。這東西雖然很少,你要是把它偷去了,你將來還債要還誰?這一市的大概兩百萬人都是你的債主,這就有得還了,這個東西麻煩大了,雖然盜得少他的罪重。假如這個設施是國家設立的,那就更麻煩了,你的債主是全國的人。這是許許多多人不知道,真的是疏忽、大意了。所以佛講"如此愚人",那一點都沒錯。因此公共的設施要格外的愛護。偷盜是罪過,你把它損壞了也是罪過,損壞也是罪過,所以要格外的愛護。

  最重的罪是寺廟裡面的,這就講講"僧祇物"。"僧祇"是印度話,翻成中國意思叫僧園,就是出家人修行的場所。為什麼說這個罪最重?你想這個國家設施你盜去,跟一國的國民結罪,這個范圍很大。出家人這個道場,這個道場是盡虛空遍法界,所有出家人都有分,不但我們這個地球,他方世界有佛教化眾生的佛的弟子,這也有他一份,他是出家人,既是出家人就有一份;換句話說,這個債就結不清了。這要向盡虛空遍法界的僧團去結罪,這個麻煩大了。所以佛在此地特別舉出這個例子,僧團裡面的東西決定不能夠盜取。這個僧祇物是指僧團裡面的不動產,用現在的話說指不動產,決定不能夠侵占,決定不能夠損壞。損壞的罪業非常之重,如果侵占,那還得了。

  『現前僧物』,就是現在我們講的動產,他生活所需的衣食,所謂道糧、財物,這個罪過也是向十方僧團去結罪。這種情形自古以來侵占僧團的財物,往往出家人比在家人犯得多,這真的叫破戒,鑄成了大錯。在家人起心動念要霸占僧團,侵損常住,不能說沒有,少數,很少見。所以出家人要特別提高警覺,要小心謹慎,不要造成了大罪。一定要明了僧團、常住不是屬於個人的,是屬於團體的,而且團體是代代相承。僧團裡面是民主的,所以過去的執事,這是住持、當家這些執事一年選舉一次。在中國的叢林制度,這是百丈大師制定的制度,任期是一年。所以執事是很辛苦的,是為大眾服務的。為大眾服務,要長期叫他服務,這就不公平,所以每一年選一次。臘月三十總辭、選舉,初一的時候就移交,初一的時候新的執事就上任,就移交,任期一年。當然現在這些制度也都不存在了。

  在台灣的寺廟跟從前叢林性質不相同,這個因素很復雜,因素相當復雜。現在如果實行,就是恢復從前僧團制度,恐怕也像我們台灣民主一樣會一團糟,什麼原因?素養不夠。從前出家真的是發道心,確確實實戒律清淨莊嚴,為大眾所尊敬,沒有利欲的念頭,所以這個僧團確確實實是達到了六和敬,諸佛護念龍天擁護。現在不一樣了,即使出家修行,修什麼?我每天念幾部經,每天念多少聲佛號,拜多少拜佛,這叫修行嗎?這叫修行的樣子,叫裝模作樣,樣子。真正的修行是把自己的毛病習氣修正過來。行是生活行為,修是修正,我們的思想、見解、言語、造作錯了,把這些錯誤修正過來,這叫修行。

  修行的標准是什麼?標准是經論。經論是我們思想、見解正否的標准。依照經論修正我們的想法看法,我們對人、對事、對物、對宇宙人生的見解思想,如果跟佛經上講的一樣,那就對了。不一樣?不一樣把它修正過來。戒律修正我們身口的行為,就是表現在外面的行為,一舉一動像不像佛在經上所說的。所以戒律是修正我們言語、動作,是修正這方面行為的。所以經律論是我們修行的標准。在現代社會講經論的這些法師大德還有,我們還有機會接觸到,講戒律的沒有了。而且戒律非常重要,這外面會影響裡面,表裡一如,可見得戒律非常重要。但是戒律現在講的人少,為什麼講的人少?難為情。講了,講的自己都沒有做到,講都是自己在罵自己,算了不要講了,大家都馬虎一點好了,沒人講。沒人講,不得了,這個問題嚴重。

  所以印光老法師真是慈悲到了極處,他老人家將《太上感應篇》,這《太上感應篇》是道教的,《文昌帝君陰骘文》也是道教的,《了凡四訓》、《安士全書》,用這些東西來代替戒律,的確是大智慧。因為戒律如果沒有人講,我們自己要看很難看得懂,何況佛在《戒經》裡面特別交代,沒有受戒的人不能看戒律。不是戒律是秘密,不是的,是佛的慈悲。因為你沒有看戒律,出家人犯了什麼罪過,你不知道,你對他還很恭敬。那個戒律你一看,這個出家人犯這個罪,那個犯那個罪,你的起心動念對人家不恭敬,天天批評,天天責備人,你就造口業了。所以佛是大慈大悲教你不要起心動念,不要造口業,是這麼個意思。所以不准你看戒律。《安士全書》、《感應篇》、《陰骘文》這是世間的善書,不是佛的戒律,人人可以看。拿著這些標准來修正我們身口的行為,實在講跟佛戒律差不多,不能完全相應,至少可以達到百分之九十五。所以印光大師用這三種書代替戒律,這非常有道理,希望同學們多多的去讀,讀這個書要檢點自己的心行。

  很難得,張老居士為我們寫了一本《無量壽經》,又為我們寫了一本《感應篇》。我們將《感應篇》跟《無量壽經》印在一起,所以前面是經,後面是戒律,最好每天至少要把它看一遍。看一遍跟自己的今天一天所作所為、起心動念對照一下,依照這個標准來修正,這就好了,這叫真正修行。所以你每天不拜佛、不念經,你真的在做修行,這要知道。

 

上一篇:如果道場運作經營不足,是否可以義賣或千人宴來籌款?
下一篇:用盜版軟件弘揚佛法,是否如法?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