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傑出生在隴西一個貧困的農村家庭,不到一歲就被親生父母過繼給其堂兄做養子。“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陳子傑從小就很懂事,從不讓養父母操心。在村裡還算是個“文化人”的養父從小就教育他:做人要有愛心、要誠實善良,孝敬長輩。在養父母的精心撫育下,陳子傑從小就養成了一種德孝為先的好品質。
1994年,已經參加工作的陳子傑為了更好地照顧養父母,將年近七旬的養父母接到單位進行照料。十幾年來,他給老人喂飯、洗衣、收拾房間、陪老人聊天,悉心照顧著兩位老人的飲食起居,中間從未間斷。養父逢人便說,是自己命好,有一個聽話孝順的好兒子。在陳子傑細心周到地服侍下,一家人和和睦睦,父慈子孝,生活幸福美滿。2004年,已八十歲高齡的養父身體狀況大不如前,有時大小便失禁,房間地上便會留下大小便,房間裡也有一股異味,為了照顧老人的自尊心,每次他都是悄悄地清理打掃干淨,從未露出過任何嫌髒、怕臭的表情。養父在農村生活慣了,雖然來單位近十年了,但他依然保持著熬罐罐茶、抽水煙的習慣,陳子傑總是想辦法提供條件,滿足老人的嗜好。老人牙齒不好,他就盡量做一些酥軟可口、容易咀嚼的飯菜給老人吃。陳子傑明白,孝敬父母,要懂得將心比心、角色互換,現在對父母怎麼樣,將來自己的孩子也會一樣對自己。在平時的生活中,他不光在物質上孝順父母,他知道,老人晚年需要的不僅僅是吃好喝好,更需要一個安寧的生活環境,讓老人有一份好心情。養父去世後,按照老人的遺願,他不遠千裡將老人送回老家安葬,盡了最後一份孝心。
陳子傑經常說:“有機會盡孝這是子女的福氣,有的人想盡點孝,還沒有機會”。一個簡單的孝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短時間容易,長期堅持難。陳子傑知道,老人不可能讓自己照顧她一輩子,要趁養母還健在的時候好好照顧她。養父去世後,他更加細心地照顧著養母,除了照顧好老人的飲食起居外,他一有時間就陪老人拉家常、看電視,幫老人排遣晚年的孤獨。他從不和老人生氣,老人說什麼他就聽什麼,從不厭煩。他覺得,孝的真意就是愛,一個人如果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愛不孝順,又怎麼能愛家、愛社會、愛這個國家呢?有了孝心,才會有責任感、使命感。多年來,他就是用這樣一種愛去侍奉養父母,讓老人感受到兒女的關愛,體會到家的溫暖,有一個好心情,安享晚年生活。在他的悉心照料下,已八十四歲高齡的養母依然健在。
孝順父母是小孝、小愛,把這種愛轉化成愛家,愛社會,愛國家,這是一種大愛、大孝,這樣,我們整個社會就會進步,和諧就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