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怎樣使員工忠貞於企業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寧高寧在管理中,一向把人作為首要因素。他曾經拆解企業的“企”字,向華潤人傳遞以人為本的經營理念:企業“人”在上。他認為,公司員工最需強調的是“忠良”精神。每位員工作為職業人的“忠心與良心”,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石。只有精神素養提升了,管理水准才能真正提升?


  企業忠良

  “小勝憑智,大勝靠德。”蒙牛董事長牛根生如是說。

  水所以能夠長流於天下,在於其廣施仁德於萬物,雨水及河汛隨季節而至,孜孜不倦地忠實於自己滋潤萬物的職責。依托持續的良善之舉,方能與世間萬物共生共榮。“大勝”於水而言,的確是實至名歸。

  由水及人,情理相通。我們發現,在商界要取得一定的成功,或一時的成功,或獲取些許利潤,也許有足夠的智謀就可以。但是,欲獲“大勝”和“長勝”,智謀是獨力難撐的。真正持久的成功如同參天巨樹,需要深植於泥土的根莖。商業的根莖就是德行。

  “我首先是一個人,再而是一個商人。”李嘉誠的話道出了做一個成功商人的秘訣。

  “我首先是一個人,再而是一個商人。”華人首富李嘉誠的這句話,平樸,卻很有味道。凡事都有個先後順序。先做好一個人,才能做好一個商人。把人做好是根本,商業成功是枝末,是結果。

  李嘉誠的話,透出了他的人生智慧,以及對企業、成功和為人的感悟。媒體的記者訪問李嘉誠,都會問及如何才能做一個成功的商人,李嘉誠上述回答也基本上是標准答案。他說,盡管公司的管理流程是按照西方的,但是中國人的企業自然有中國人的精神:誠敬、懂得感恩、重視信用、富有人情味等等。中國文化的潤澤、企業德行的修養是李嘉誠事業發展不竭的源泉。

  李嘉誠因經營企業的卓越能力,被人稱為“李超人”。他如何將商場的心得經驗傳授給兩個兒子,很受人們關注。李嘉誠坦承,在教導子女時,百分之九十九應該教給他們做人的道理,即使現下他們長大了,也應該是三分之二教他們如何做人,三分之一教如何做生意,因為真正重要的是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中國古代儒家經典《大學》裡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做人是根本,德行是根本。好好做人是第一要務,李嘉誠有此認知,且長期恪守不渝。李嘉誠鑄造了企業堅厚的根基,他更把自己的認知傳給了後代。

  故去的兩院院士、北大方正董事局前主席王選教授的觀點與李嘉誠不謀而合。他認為,做一個好人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他曾回憶起1947年他10歲上小學五年級時,老師要在班上評選一個品德好而且受同學歡迎的學生,那次王選以絕對多數票當選。“從那時起我就知道,一定要先做一個好人。”

  王選說,“什麼叫好人?北京大學季羨林先生曾說過,‘考慮別人比考慮自己更多就是好人’。根據現實情況,這一標准我覺得可以再降低一點:考慮別人與考慮自己一樣多就算好人。”

  兩位長者的說法,讓我們想到中國人最熟悉的一個字:“仁”。“仁”字,左邊一個“人”字旁,右邊是一個“二”字。哪兩個人呢?就是想到自己,想到別人。好好做人,至少要做一個好人,考慮自己與考慮別人一樣多。按照中國人的德行修養標准,通常會有這樣的說法,道德最完備的人是聖人,其次是賢人,再次是君子,比君子的德行再低一點的人就是好人。好人,應該是成功人士包括商界人士的道德底線。

  聯想的柳傳志重視做人的理念在商界廣為人知。

  柳傳志說了句名言:“小公司做事,大公司做人”。就是說,只做事,只注意一城一池的得失,這樣的公司長不大,只能是個小公司;而注重做人的根本,有一以貫之理念的公司,必定可以成為大公司。

  實際上,柳傳志和聯想的理念與柳傳志的父親柳谷書清白做人、公私分明的人生境界是一脈相傳的。

  九十年代初期,柳谷書創建的香港中國專利公司已具備相當規模,資產已達數億元。但柳谷書還是經常步行上班,並和柳傳志的母親住在華潤大廈C座一個一房一廳的斗室裡。一次柳傳志去看他們,看著慈祥的父母在一個不到8平方米的廳裡,忙著在地板上為自己鋪褥子、墊枕頭,不由得熱淚盈眶。他的父親不是一般的董事長,而是從點滴做起開創基業的公司創始人,卻依然這麼省儉。

  柳傳志認為,父親做人的正直和清白永遠是自己學習的榜樣。他回憶起父親在“文革”期間,自己剛剛被解放,就去看望和幫助還在水深火熱中煎熬的老朋友們,結下了許多生死之交。讓柳傳志印象深刻的是,他們院子裡的老鄰居趙大媽是一個孤寡老人,家裡長年幫助她。在父親被戴著“階級異己分子”帽子、只發50塊錢生活費的情況下,還要每月依舊給她10元錢。柳傳志年輕時遭遇坎坷或面臨考驗時,父母對他說,“我的孩子不管做什麼,只要做一個正直的人都是我的好孩子”。這句讓柳傳志刻骨銘心的話,指導著他未來數十年的人生道路。

  柳傳志在給父親的悼詞中說:“我們兄弟姐妹幾個,工作性質不同,事業有大有小,但我們每個人掙的每一個銅板都是干干淨淨、清清白白的,我們永遠不敢忘記,我們是您的孩子!”這是一個企業家對父親的評價,也是一個企業家的自我評價,同時也是對柳傳志能夠聚攏精英、做大聯想企業的精辟注解。

  真理放諸四海而皆准。做人是第一要務,在東方的企業裡得到驗證,在西方的企業裡同樣如此。

  被譽為“智慧女人”的柯達公司全球副總裁葉莺,把做人看作她成功的最重要原因。她說,從小我父親就教我,與別人一起做事之前,一定要做人。人做正了,做直了,做事就差不到哪裡去。

  葉莺每次做事前,絕不只從單方面思考,不只考慮到自己利益。她會將自己放在別人的位置想問題。她說,由於環境、文化、價值觀、地域的不同,可能我做不到100%,但至少能做到50%,這總比做10%好,更比0%要好。

  葉莺在加盟柯達的第3天,就以大中華區副總裁身份從香港飛到汕頭,加入柯達同中國感光材料企業的談判中。這個談判已經持續了3年,由於各方利益分歧過大,並且缺乏必要的溝通,談判常常陷入僵局。作為柯達談判小組的3個核心人物之一,外交官出身的葉莺不僅善於溝通,而且依靠深厚的東方文化底蘊以及對西方文化的深刻理解,在談判雙方之間架起了一道溝通的橋梁,建立了彼此的信任,並最終達成著名的“98協議”——柯達與中國7家感光企業中的6家進行合資(樂凱除外),共投資12億美元。中方承諾,在協議簽訂的3年內,不批准其他外資企業進入中國的感光材料行業。柯達順利進入了政策保護色彩濃厚的中國感光業。

  考慮別人多一些,就是在做一個好人。推己及人、體諒別人、理解別人,容易獲得對方的體諒和理解,就容易產生信任,達成共識。所以即使在具體的商業行為中,做人經常會成為制勝的決定性因素。

  寧高寧拆解企業的“企”字,向華潤人傳遞以人為本的經營理念:企業“人”在上。

  有的企業領導者會想,作為組織的掌舵人,我知道德很重要,自己也會恪守做人的准則,但我用人時會更重視他們的才華,因為商場之上千變萬化,所以做事的才干、智謀和機變才是最重要的。

  這其實又涉及到“本”和“末”的關系。

  清朝康熙皇帝曾明確提出:“觀人必先心術,次才學。心術不善,縱有才學何用?”

  不僅這位明君有此智慧,早其六百余年的宋代賢臣司馬光亦有雅言。司馬光認為“德”與“才”之間是本與末、統帥與被統帥的關系。他在《資治通鑒》中指出:“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自古昔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於顛覆者多矣。”他還具體分析了不同人的德才素質:“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

  古代聖賢的話確實讓我們清醒而惕厲。為什麼他們一直告誡人們要“遠小人”?因為小人有才而無德,破壞力和殺傷力都不可想像。1995年英國巴林銀行的倒閉,就是一位小人所致。當時被派駐新加坡分行作期貨交易員的裡森年僅28歲。他在短短不到3年的時間內,以特殊賬戶,掩蓋自己錯誤的交易,造成的損失達14億美元。真相大白後,有232年歷史的英國巴林銀行轟然倒下。

  歷經商海滄桑的李嘉誠對“才有余而德不足”可能造成的災難有清醒認識。他說,正正當當做一個商人是不容易的,因為競爭越來越大。如果個人沒有原則,從一個不正當的途徑去發展,只是玩弄權謀,有的時候,你可以僥幸賺一筆大錢,但是來得容易,去得也容易,同時後患無窮。國內的機會非常多,循正途才是最重要的。他說,在香港也有走偏路的商人,他們成功很快,但掉下去也很快。

  善於總結學習前人經驗的牛根生非常注重德行操守。從蒙牛乳業的用人原則,我們可以感受到企業的“德風”: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無才培養使用,有才無德限制錄用,無德無才堅決不用。

  香港華潤集團副總經理喬世波向我講起這樣一件小事。1999年,他當時擔任華潤的助理總經理,同時兼任華潤在香港的一家上市公司的董事長。一次,他在香港華潤大廈的電梯裡,遇見時任華潤集團總經理的寧高寧,電梯裡就他們兩個人。寧高寧就問喬世波:“老喬,你說為什麼許多世界大企業的CEO,不是學經濟或管理的,而是學文學、歷史或哲學的?”因為喬世波是學中文專業出身,所以寧高寧會這樣問。喬世波回答:“因為文學、歷史和哲學都是研究人的,而在企業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寧高寧表示贊同。

  寧高寧在管理中,一向把人作為首要因素。他曾經拆解企業的“企”字,向華潤人傳遞以人為本的經營理念:企業“人”在上。

  2005年春天,寧高寧從華潤集團總經理調任中糧集團董事長不久,就經過缜密的研究思考,將《今日中糧報》這份已出版了12年的內部刊物廢止了,重新推出的集團內刊就叫《企業忠良》。

  這位商界領袖因為有西方管理學學歷背景,又有運營大型企業的成功履歷,被稱為具有國際化管理經驗的中國企業領導者。他連續兩年被《中國企業家》雜志評選為年度最具影響力企業領袖(2004年度是以香港華潤總裁的身份,2005年度是以中糧集團董事長的身份)。

  寧高寧認為,公司員工最需強調的是“忠良”精神。他准備利用內部雜志這個平台,向每位員工灌輸作為職業人的“忠心與良心”,這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石。只有精神素養提升了,管理水准才能真正提升,國際化的企業管理方式才能真正導入。

  我們把時光倒推100年,甚至更長。我們來到中國古代店鋪商號裡,會有店員(或稱“店小二”)笑臉迎接。如果有買賣需要定奪時,你一定會和一個角色打交道——“掌櫃的”。為什麼叫“掌櫃的”?因為店鋪存放貨物和錢財的櫃門鑰匙就掌握在他的手裡。用現代的眼光看,“掌櫃的”是什麼?就是現在所謂的職業經理人,叫總經理也好,叫CEO也行。他們執掌錢櫃,有能力,會管理,更關鍵的是他們具有現在許多職業經理人缺乏的品質:“忠良”,忠誠於“東家”(股東),兢兢業業於“東家”交付的工作,有良善的道德修養。而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裡五倫關系中的“君臣有義”。

  中國文化最重視“德”。“德”和“道”相契合,與倫常大道相順應——這就是道德。熟悉中國文化的朋友都知道倫常大道就是指五倫關系。

  過去,“掌櫃的”與東家是“君臣”關系,“君臣有義”。東家是君,是領導者,是店鋪商號的所有者;“掌櫃的”是臣,是接受委托、有權有責的管理者,他要忠誠於“東家”,要恪盡職守。另一方面,“掌櫃的”代表商號店鋪,在與客戶打交道或者與同行交往時,就要恪守五倫關系中的“朋友有信”。朋友之間要誠信無欺,以禮相待。如果有“掌櫃的”對東家有不忠誠或者忤逆的行為,他就會為整個業界所不齒。同理,如果“掌櫃的”或者是他所代表的商號,在商業行為中有悖“朋友有信”的原則,他個人以及商號的牌子就砸了。

  孝是德之本。孝親使人形成感恩與誠敬的人生態度。人生態度決定執業態度,執業態度決定職業生涯。

  為什麼大家對“君臣有義”、“朋友有信”恪守得那麼好?

  答案也簡單。《孝經》說:“孝,德之本也。”孝,是五倫關系的原點。

  人來到這個世界,父母的恩德最大,知父母恩、感父母恩和報父母恩是自自然然的孝親過程,是做人的大根大本,這也是古人所說“親親為大”的道理。《弟子規》是一本童蒙養正的經典,教我們做人“入則孝”。一個真正懂得孝親的人,都會有一顆感恩心,誠敬心,也會形成重恩義、重情義、重道義,而非惟利害、惟得失的價值觀。對父母孝敬,對兄弟親愛,對他人才會自然生出敬愛之心,“君臣有義,朋友有信”才是有根之木,有源之水。這也是古人所說“忠臣出孝子之門”的道理所在。

  上面說的,用孟子的話講就是“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一個人對人的感恩心從感父母的恩德生起;對他人的仁愛心也是從愛敬父母開始。之後,這般情懷延伸,對他人、對事業、對團隊、對民族、對國家存愛敬,存誠敬,是水到渠成。

  還有,真正的孝親,要養父母之身,要養父母之心,還要養父母之志。養父母身,就是奉養父母,照料父母的生活;養父母心,就是要時刻關照、體恤父母的心;養父母志,更是立身行道,為父母增光。人在力行孝道的過程中,形成了很多美好品德,除了感恩、誠敬之外,還有仁愛心、責任感、洞察力等等。

  現在對企業來說,客戶是“衣食父母”的說法很普遍。其實這包含了對客戶的感恩心,滲透著孝親精神。只是平時這樣的口號更多停留在紙上、牆上、嘴上。如果一個人能夠在工作中體會並落實這句口號,他的職業態度就稱得上真正的敬業了。

  吉林亞泰集團一位年輕員工,原來在公司從事采購工作。後來公司成立吉林大藥房,他被調去做送藥員。開始,他感到有些落差:以前是別人看他的臉色,而現在自己要看別人的臉色了。

  在後來的送藥工作中,他看到兒女不在身邊的老人,在接到他送去的藥品時,很感激,很歡喜,他開始體會到了工作的意義。因為這位年輕人對父母很孝順,他蓦然覺得,這些老人就像自己的父親母親。“滿足衣食父母的需要,為顧客提供親情服務”這句話,不再是口號,而是他在自己工作中的實踐和體會了。

  這位年輕人把顧客當成自己的親人,每一次服務,都努力盡一份兒女的責任。每次聽到顧客的贊揚,感受顧客的快樂,他都能升華出對工作的那份敬意,增加一份對工作意義的體味。

  他後來感歎道:我不是一名送藥員工,而是父母的兒子。

  “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對待別人的父兄,就像對待自己的父兄一樣好。這是《弟子規》的教誨,這位年輕人沒有學過《弟子規》,但是由孝親而生出的愛敬之心,用在了顧客身上,也和經典的教誨相契合。有了這樣職業態度的年輕人,他的職業生涯就會有踏實的未來。後來他被單位送去進修學習,之後被安排做管理工作。

  這位年輕人職業履歷的改變是結果,由孝親而生發的誠敬態度是原因。有因才有果。

  敬業始於孝親。無論我們從事哪個行業,都要服務別人。如果我們能夠把服務對象當作自己的父母親人,以做孝親的心來為顧客服務,工作會做不好嗎?

  對父母感恩戴德,對父母恭敬有禮,使人形成感恩與誠敬的人生態度。人生態度決定執業態度,執業態度決定職業生涯。

  寧高寧有一次在華潤集團的會議上,與經理們交流自己看《宗教史》的一點體會。他說企業文化和宗教有基本的共同點:首先就是感恩(gratitude),要感謝老板、客戶、股東。所以寧高寧曾對華潤人說:“如果你說經理人的職業像其他職業一樣,首先要求的是一種人生的態度,我們就可以談心了。”

  寧高寧抓住了做人與做事的根本。對人來說,感恩是自然的,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同學,感恩朋友,感恩領導,感恩同事,感恩顧客,感恩每一個有緣的人。從企業層面來說,感恩股東,感恩客戶,感恩合作者,感恩社區,感恩社會,感恩國家,感恩大自然也應該是組織發展進步的內在動力。

  牛根生事業的成功,給我們诠釋了孝親是德行的原點,德行是事業的根本。

  從小由養父養母帶大的牛根生有一個人生態度,對他事業的發展非常關鍵,就是“財散人聚”,而這正是養母在他小的時候教給他的。作為一個懂得孝敬的人,牛根生對長輩寶貴的人生教誨恪守不渝。當然,能夠做到散財也需要有一顆感恩心。感恩為自己付出辛勞的每一位同事、朋友、伙伴,以及方方面面。他在創業前,曾是一家公司的中高層。有一年的年底,那家公司分配給他一筆獎金,他全分給了下屬。還有一年,公司給他撥款一百多萬元,讓他買高級轎車。結果,他買了5輛面包車,因為他下屬的幾個部門都需要交通工具。

  後來,牛根生創業的時候需要資金,他並沒有四處求,而是他的老同事、老朋友們聽說老牛要創業,搞老本行,認為跟老牛干肯定沒有錯,於是大家就把錢湊來了。

  蒙牛企業成立也只有六七年的時間,但企業領導人懂得感恩、關注別人的付出,因此企業發展的人事環境即人緣比較好,助力比較多。企業成功在香港上市迄今,已經成為行業的龍頭。

  我的幾位同事去過蒙牛,公司標語不少,給人印象最深的標語是:太陽光大,父母恩大,君子量大,小人氣大。

  懂得尊重別人,懂得感恩,懂得付出,這種人生態度形成了,執業態度確定了,事業經營自然會有不凡表現。牛根生曾說過,公司的命運和一群人的命運聯系在一起,就是三民:億萬人民——消費者;千萬股民——投資者、股東;百萬農民——奶源提供者。只有消費者、股東、員工、銀行、合作伙伴、社會均衡收益才是真正意義的可持續受益,只有與大多數人命運關聯的事業才是真正可持續的事業。

  2005年1月,牛根生宣布將其個人所得股息的51%捐給“老牛基金會”,49%留作個人支配。在他“百年”之後,將其所持股份全部捐給“老牛基金會”,這部分股份的表決權授予其後任的集團董事長,家人不能繼承其股權,每人只可領取不低於北京、上海、廣州三地平均工資的月生活費。

  牛根生懂得散財,更敢於散財。散財又是為了感恩,為了回報。感恩與回報的范圍越來越大,越來越廣。數年前老牛說過 “心有多大,舞台有多大”,此言不虛。

  近來人們常說細節決定成敗。實際上,細節反映態度,誠敬與否的態度決定了成敗。

  敬業並不是宏大的理念,而是具體細微、由點滴細節積累起來的一種工作態度和行為。許多為人師者或領導人,經常是通過細節來判斷員工的責任意識與忠良精神的。

  一位有心的父親想勘驗一下自己的三個女兒誰的責任心更強些。他坐在客廳,把家裡的笤帚放倒在客廳門口,然後,他先叫大女兒,大女兒答應著走過來,看到地上的笤帚,似乎有些猶豫,但還是跨越而過,來到父親身邊。父親搖搖頭,又叫二女兒。二女兒過來時被笤帚絆了一下,也照樣跨過去。叫到三女兒,她看到倒了的笤帚,猶豫了一下,也沒有管。三個女兒問父親到底有什麼事,父親歎了口氣,說:我想讓你們看看媽媽是怎麼做的。於是他喊在廚房裡的妻子過來。妻子一邊答應著走過來,一邊順手彎腰扶起笤帚。父親對女兒們說:看看你們的媽媽,她是沒把自己當外人。

  當一個人真把自己當成主人的時候,家裡哪件事情不是自己分內的事情?做自己分內的事情還需不需要有人提示、監督呢?這就是責任心、責任感,也就是誠敬態度的具體體現。

  責任意識與敬業精神就是一個人最重要的素質,也決定了一個人事業的發展趨勢。李嘉誠說過,用人最主要是看其責任心和忠誠可靠程度,對於這樣的員工,企業將會給其最大的發展機會。

  責任的承擔,並不是一定要負很大的責任或非要成為總裁才叫承擔。一個在公司做職員的朋友跟我聊起責任感這個話題,他並不是很在意:那是我們老板的事,他們才是“掌櫃的”,我就是一個“店小二”,沒必要自己瞎操心。

  企業裡的一個普通員工,似乎與“掌櫃的”無關。但仔細思量,當上級將一項工作交給你,就這項工作而言,你要承擔,要負責任,其實當下你就是“掌櫃的”了。上級信任你,工作的成功與失敗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自己,你不就是“掌櫃的”嗎?敬業,承擔責任,“掌”具體工作的“櫃”,更“掌”自己事業的“櫃”。你沒做好“掌櫃的”,不僅會被沒收“櫃門”的鑰匙,連你事業繼續發展的機會都被永遠鎖在“櫃子”裡面。

  深圳的一位學者一次到某個商場買東西時,順便拜訪了一下在商場工作的兩位朋友。兩年前,這兩位朋友同時進入這家大商場做銷售員。而今,一位是商場的業務主管,另一位還是銷售員。敘談後,學者要走,商場的兩個朋友就一起送她到電梯口。這時,做業務主管的朋友發現牆上貼著的商場通知單沒有粘牢,快要掉了。做銷售員的朋友說,掉就掉吧,也不關你的事。但是那位做主管的朋友還是把通知單先揭了下來,說,一會兒,我再粘好。

  這位學者後來告訴我,通過這件小事,她明白了,為什麼一位朋友升為業務主管,另一位朋友還是銷售員。那位業務主管朋友的一個動作,反映出他對商場的責任心、責任意識和敬業態度。做這件事,可能就是舉手之勞,但首先,這位業務主管朋友想到的是這對公司有利,我應該做,而不是歸不歸我管、關不關我的事。

  由此想起,近來人們常說的細節決定成敗。實際上,細節反映態度,誠敬與否的態度決定成敗。

  評價一個成功人士,我們經常會聽到“太幸運”、“命太好”這樣的說法。這種評價往往只關注別人成功的偶然因素,沒有看到這些成功者做事待人的態度。我曾不經意間看到自己單位領導的一個細節動作。他經過會客室時,發現裡面沒有人,但燈亮著,就推門進去,把燈關掉。作為一個國有局級企業單位的領導,單位節省的電費也到不了自己的口袋裡,但他舉手投足,自自然然,只是做自己該做的事情。一個開關動作透出了他長期養成的責任心和誠敬的做事態度。一個有責任心和誠敬態度的人,他的人生和事業發展的成績是可以預期的。面對“偶然”的機會,他才會“必然”地把握機遇,將自己的潛質發揮出來。一個看似細小的關燈情景,卻诠釋了這位管理者成功的人生脈絡。

  千裡之行,始於足下。話,我們都曉得,但事情做起來就不那麼明白了。聯想集團現在的老總楊元慶,在聯想的第一個職位就是銷售代表,也就是普通的銷售員,蹬著自行車四處“掃街”推銷聯想產品。神州數碼的總裁郭為曾經給年輕的大學生講到,進入聯想後,自己的工作是從如何給公司領導拎箱子、開車門做起。他們二人如果沒有明白事理,或者僅僅明白,而不能承受,恐怕很多人現在並不會知道他們兩人的大名。楊元慶和郭為並沒有小視當時眼前的工作,平凡工作同樣需要責任心,同樣培養責任心。以誠敬的態度,兢兢業業、一步一個腳印地踏實工作,才能把工作做好。把本職工作做好了,取得了成績,就有更好的發展機會,就能承擔更大的責任。

  負好小責,才堪擔當大任。楊元慶和郭為二人正是從平凡的角色開始,不斷成長,分別成為聯想集團和神州數碼的掌門人。

  誠敬的態度以及責任心對個人和組織都至關重要。我們應該如何秉持這種態度呢?

  我所在的單位,在上海有分支機構,每天北京總部都要和上海聯系。每次打上海的電話,我們都要在號碼前加撥“021”區號。有一天下午,工作忙得焦頭爛額,我要與上海同事聯系。撥通號碼後,電話對方是一位五十多歲的女士。沒等我張口,她就問,你是不是要找上海?我這裡是北京的家庭電話。

  我後來才知道,單位許多同事都曾把打給上海同事的電話,打到這位女士家中。因為號碼完全一樣,只是區號有差別,錯誤基本都發生在工作最忙碌的時段。

  撥錯的電話,讓我想起了一位智者的告誡——人,事情可以忙,心不能忙。忙的那一刻,沒有了專注,沒有了誠敬,也就忘記了應該隨時觀照自己內心的意識。

  實際上,很多麻煩,乃至事故,都是因為我們心不在焉,沒有處於誠敬狀態而產生的。荀子有句名言,曾國藩在家書中也常常引用:“凡百事之成,必在敬之,其敗也,必在慢之。”待人處事,成功因為誠敬,不順則因為驕慢。

  敬心要時時刻刻秉持,所謂“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真理的奉行,不能有片刻的疏忽。疏忽了,放松了,沒的說,纰漏也就如影隨形。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各種敗局、障礙,或是同事、上司、客戶對我們的不快、煩惱乃至憤怒,往往因為我們片刻的心不在“道”。

  一天早上,鬧鐘叫醒了世界最著名的推銷員喬·吉拉德。他翻身下床,洗漱完畢,穿上襯衣、系好領帶,又將外套穿上,然後按照約定的時間與客戶打電話。打完電話,他又脫掉衣服,重新回到床上休息。吉拉德的妻子目睹這一切,感到很奇怪:打一個電話為什麼還要穿得那麼正式?吉拉德告訴他妻子,穿得正式,自己對客戶容易升起禮敬的態度。

  這位推銷員事業的成功令人贊歎,而上面的小故事讓我們了解到他成功的原因:心時刻保持誠敬,心時時都在“道”中。

  木桶的桶底是什麼?

  企業的管理者和員工忠良與否,關乎企業興衰與否,關乎企業持久與否。

  上面我們談到英國巴林銀行倒閉案,當時巴林銀行老板彼得?諾裡斯接受采訪時說,我認為可以從中吸取很多教訓,最基本的一條就是不要想當然認為所有的員工都是正直、誠實的,這就是人類本性的可悲之處。

  導致巴林銀行倒閉的當事人裡森為什麼要做假賬欺騙?在他東窗事發前,老板很賞識他,因為一度他能賺很多錢,他很風光。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不希望主管發現他犯的過失,他就文過飾非,結果虧空越積越大。說到這裡,我們可以了解,不是什麼“人類本性的可悲之處”,而是企業價值導向的可悲之處。如果巴林銀行能夠秉持“企業忠良”的理念,能夠對德與才有正確的認知,企業員工能夠敬人敬事,巴林銀行倒閉案會發生嗎?

  無獨有偶。2001年底,曾在美國《財富》雜志評選的500強企業中高居第7位的安然集團宣布破產,成為美國有史以來最大的一宗破產案。安然集團年營業收入高達一千多億美元,卻在短時間內轟然崩解,原因在於安然的首席執行官和首席財務官勾結會計師事務所,在財務報表上灌水作假、隱藏債務,借以哄抬股價、牟取暴利。安達信會計師事務所是全球第5大會計師事務所,擁有89年歷史,因為每周費用100萬美元的誘惑,協助安然做假賬,同樣毀於一旦。安然事件發生後,很多美國公司要求員工簽署倫理道德條款。

  一個人毀掉一個100年甚至幾百年的企業,在這個時代已經不是新聞了,因為有那麼多名動天下的國際企業,在一夜之間就毫無預警地倒閉。想想看,不管是大企業的老板還是它的員工、客戶,誰會不緊張?

  近年來,西方管理學界興起了一門課程,叫做“全面倫理道德管理”(Total Ethical Management,簡稱TEM),其熱門程度已經超越了過去備受重視的“全面質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簡稱TQM)課程,說明西方商界對倫理道德的憂慮和關注程度。調查顯示,愈來愈多的美國商學院學生,開始認真思考企業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美國商學院也開始增加企業倫理、非贏利組織及企業社會責任等課程。著名的美國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最近發現,很多剛進來的MBA新生很期待修習企業倫理相關課程,而在過去,這些課程相當冷門。

  與此同時,西方的一些企業在用人上更注重道德的考量。比如,IBM的人力資源部現在有這樣的用人原則:絕不任用“帶兵集體跳槽”的主管,也絕不任用帶著前一家公司商業資源前來投靠的人,因為這樣的人“有道德瑕疵”。

  “企業忠良”不僅僅是東方的提法,而且是企業、社會不得不面對的世界性課題。

  西方的管理文化在有意無意地向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代表的東方文化靠攏。為什麼這樣說?我們知道,西方文化在傳統上是以顯性的物理世界為解讀對象,強調外在的秩序和規范,延伸到管理上,常常把人也做了物化,希望用程序和制度就可以完全歸化,如上個世紀初福特汽車公司的“流水線”管理方式就被西方管理學者奉為楷模。但是,人畢竟不能等同於一個螺絲釘。一個螺絲釘只要擰在生產線上的某一個環節,它就會安分守己、盡職盡責。人就不同了,他有思想、有欲望,隨時面對各種誘惑。他可以恪盡職守,也可以搖擺不定,甚至自行脫離“流水線”。當巴林銀行把裡森“擰”在它的“流水線”中新加坡分行的環節上時,裡森這顆“螺絲釘”脫落了,巴林銀行的整個“流水線”瞬間全盤崩潰。而東方文化的傳統是以人為解讀對象,強調內在的倫理和道德,如儒家思想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第一步,也是一切行為的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說,要忠良,靠修身。修身就是“全面倫理道德管理”的基礎。

  管理學中有一個著名的“木桶理論”,認為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並不取決於桶壁上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取決於最短的那塊。人們把這一規律總結為“木桶原理”。

  很多管理學的學者都在研究解決如何把企業最短的那塊木板變長。例如,企業的生產能力、研發能力比較突出,是長木板;而企業的營銷能力相對較差,造成產品積壓,那麼營銷能力就成為短木板。這時,管理專家就要考慮如何解決營銷問題。或者,企業銷售不錯,但擴大生產所需資金成為企業發展的軟肋,成為短木板,那麼企業上上下下都會著手解決資金問題……

  殊不知,德行不是木桶桶壁上的木板,而是木桶的桶底——桶底漏了,什麼也盛不下。為什麼這樣說呢?《大學》中說:“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有了好的德行,才能把優秀的人才聚攏到一起;有了優秀的人才,才能形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中國古代是農業經濟,土地是種植業的基礎,我們這裡把“土”理解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有了核心競爭力,才能夠創造財富;有了財富的應用,才能為社會創造價值。在這個良性循環中,德行才是根基,如同木桶的桶底,如果不忠不良,最根本的桶底沒有了,再滿的水也會漏得個干干淨淨。


 

上一篇:廣化法師:一心修道報親恩
下一篇:大連28歲孝子割肝救母 堪稱“新二十四孝”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