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禮旭:請問“學一句,做一句”怎麼理解,怎麼去做?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請問“學一句,做一句”怎麼理解,怎麼去做?

   (蔡禮旭老師):有一句話大家都比較熟悉,就是“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什麼時候有進退呢?我們在接觸這個學問的時候心態不對了,就在退步。比方說,我們學這一句,“各自責天清地寧,各相責天翻地覆”, 這句話給誰做呢?因為我常跟一些朋友在交流的時候,一下課,他們很激動地跑到前面來:“哎呀,蔡老師啊,這節課怎麼沒把我先生帶來,這個課他最需要聽啦; 哎呀,我兒子怎麼沒死拉活拉把他拉來,太可惜了,他最應該聽這一節課。”所以聽到很多朋友都是身邊的人都要聽,只有一個人不用聽,大家知不知道是誰?就他自己不用聽。所以當是這樣狀態在學習的時候,那他全部拿著這些道理去要求誰?要求別人。淨看別人的不是,那他的學問已經在下降了。

    孔老夫子講:“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君子遇到事情的時候,這個“諸”是“之於”,求於自己,我自己哪裡做得不好。“小人求諸人”,一出現什麼事情,都是他錯,都是他們的錯,都不是自己錯。諸位朋友,誰是君子,誰是小人呢?一個人首先要看清自己才能看清別人。我們二十四小時跟自己相處,對自己都看不清楚,我們能真正看清別人嗎?這是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當我們自己都不好的時候,我們去評論別人,人家接受得了嗎?所謂“欲論人者先自論”,我們學了以後都去評論別人,會起反效果。真正自己做好了,才有資格去說別人,可是說實在的,道法自然,我們自己真做好了,你不說別人,都已經感動別人了。因為正己自然可以化別人。

    可是我們現在還沒正己,急著先去化人,人家不能接受。君子跟小人就在我們的一念之間,反省自己,君子;指責別人,小人。這個句子在《論語》裡面很多,我以前讀《論語》的時候都是這麼讀的,君子,君子,君子……(指自己);小人,小人,小人……(指別人),讀顛倒了。所以這個君子跟小人都在講自己,“君子喻於義”,時時都想著我的本分,我的道義是什麼;“小人喻於利”,小人時時都想著我的利益是什麼,他不會先替別人想。我們學習的心態是先自己做,這個態度一對,後面才對,一開始方向錯了,怎麼學都不得其門而入

    這裡講到“學一句,做一句”。假如我們學了不做,那就變成知識,積累了一大堆知識,對自己的心靈會不會有影響?會哦。“不力行,但學文”……《四書》背了不少,“素富貴,行乎富貴”,念得很好聽,“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吃的清茶淡飯,“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孔子的話他都背得很熟,然後青菜豆腐端給他,說:“紅燒肉在哪裡?”,他還是要吃大魚大肉,真正清淡的日子他過不了,那他念出來的句子會讓人家惡心嘛。人最看不下去的就是說一套做一套。所以我們學了而不做,不就變成說一套做一套了。

    而且積累多了,我們就不要說道德學問了,光是學歷,學歷跟道德學問現在不是劃等號,學歷是代表知識技能的積累比較多,不是道德學問比較多。而知識技能積累了都容易傲慢。所以我們曾經聽說,在北京有一個招聘啟示,上面一個牌子寫著“清華、北大免談”。大家有沒有聽過這個例子?企業家為什麼貼出這個廣告來?就是他們在很高的學府裡面,還沒有踏出社會,慢心已經增長。因為他學的知識沒有用在生活、沒有用在服務人群,甚至於他學知識都想著要去幫他賺錢。曾經好像也是在很高的一個學府,有寫到:年薪六萬以下免談。他還把老板fire(解雇)掉了,他還沒踏出校門就覺得我可以把老板給fire掉。假如你是老板,你敢用他嗎?

    所以“學一句,做一句”,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學問,而就在做的過程當中,心境會提升起來。當心境一提升,你再重新看這一部經典,你的悟處會更多,所以一個人為什麼智慧能不斷增長,最主要的他是依 教奉行。他真正去實踐了,他的心境契入以後,恭敬的心、謹慎的心會用在一切處,這是把這一句教誨內化成他的存心,那他就得大受用了。你只是學沒有做不可能內化,變口頭禅了。

    舉一個例子,《弟子規》說,“執虛器,如執盈”。他那一段時間一直就在“執虛器,如執盈”。他端著杯子,慢慢地他的謹慎度形成了。他走路也好,做任何一個動作也好,他這一個謹慎恭敬的態度就形成了,你看這一句經文能得多大的受用。“冬則溫,夏則凊”,體恤父母的需要,當這個體恤父母的心內化以後,這個孩子一生已經立於不敗了。為什麼?他體恤人,觀察入微,他不管從事哪個行業,都是服務人群的行業。他已經立於不敗,他干什麼都會用心去體恤他服務物件的需要。

    《弟子規》展開來每一句,都跟這個孩子往後的家道有關,都跟他往後經營事業的成敗有關。為什麼?因為每一句只要他去落實,他那個心性、心境就形成,真正把《弟子規》落實在學校裡面,十年、十五 年、二十年之後,我敢跟諸位老師們保證,你的學生一定會回到學校,拿著禮物,謝謝老師:“我念大學、工作的時候,我處事待人接物跟我的同學不一樣。他們都問我說,你跟誰學的。連我的主管都說,你對領導都很恭敬,在工作的時候也勇於去熱心幫助同事,你是跟誰學的?”這個時候你的孩子,你的學生就可以跟老板說,“我老師教我《弟子規》,“己有能,勿自私”,要多去幫助別人。”當我們老師也好,家長也好,能以孩子的一生來教導他,那這個孩子不知道能少走人生多少的彎路。好,這個是“學一句,做一句”。而且這個做呢,不但是動作當中的做,更重要的是整個心境要契入

    比方有一位女士,她就做“父母呼,應勿緩”,給她女兒看,做了好一陣子女兒沒有多大變化。“我已經做了,怎麼我孩子還沒有對我恭敬?”當我們以後落實《弟子規》啊,我已經做到了,怎麼我的學生、我的孩子還沒有感動?當我們遇到這個情況的時候,怎麼應對?對不起,我以前教小學有個壞習慣,常常喜歡考試。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提起的是“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些經句,這些道理,它已經五千年了,不知道有多少的祖宗都印證過了,我們不能去檢討經典,要檢討自己做得不夠徹底。

    所以這位女士又往自己最根本的心地去看,孟老夫子說:“學問之道無他”,就是這一顆心啊,“求其放心”,真心是真誠的,不會應付,只做動作,心沒有真恭敬的時候就是應付。她反思到雖然媽媽一叫我,我馬上就跑到她跟前去,可是當我說,“媽,有什麼事嗎?”我的內心有不耐煩在,孩子可以感覺到我們是真是假。真正去做了,真干了,轉變心境,真恭敬她的父母,孩子很敏銳,感受到了。後來女兒轉變得也比較快。所以
我們學一句做一句從根本的心地下手。

(第34期幸福人生講座8月18日)
 

 

上一篇:胡老師講座案例:合同簽署與執行
下一篇:對待十惡不赦的人,應該怎麼用《弟子規》和他相處?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