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星雲法師:從六祖壇經說到禅宗教學的特質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各位法師、各位護法居士︰

今天,承蒙佛陀的光明,佛法的因緣,把我們聚會在這裡,共同承受法雨的滋潤。各位不辭辛勞來此聽講,本人深感榮幸。我在這裡祈求佛陀加被各位福慧雙增,身心如意。

這次承台北佛教界邀約在國立藝術館演講,時間共為三天,擬以三部經典為中心,分別探討三個問題︰

第一天要講的題目是︰‘從《六祖壇經》說到禅宗教學的特質’。

第二天要講的題目是︰‘從《金剛經》說到般若空性的研究’。

第三天要講的題目是︰‘從《阿彌陀經》說到淨土思想的建設’。

一、六祖其人

(一)六祖並非不識字

我們只要稍微了解佛教,都會知道《六祖壇經》不僅是禅宗的重要寶典,也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聖典,更是中國文化中一朵光輝燦爛的奇葩。

《六祖壇經》,是佛教中一位最傳奇的惠能大師所講的一部‘法寶壇經’。

過去,大家都以為六祖惠能大師是一個砍柴的樵夫,是一個不識字的人。後來因為他的根深機利,在黃梅五祖的座下開悟,進而才成為永恆不朽的一代宗師。

但是,我要告訴各位,六祖惠能大師並不是一個不識字的人。相反的,他對佛學經典有著很深的研究,他對於《金剛經》、《維摩經》、《楞嚴經》、《楞伽經》、《涅槃經》、《法華經》、《梵網經》和《觀無量壽經》等,都有很精到的研究。

《六祖壇經》記載,他在賣柴的時候,由於聽人誦念《金剛經》而開悟。

六祖曾與同村的一個居士劉志略結為兄弟。劉志略有個姑母出家當比丘尼,法名無盡藏;她在誦讀《涅槃經》時,常由一向被認為不識字的六祖大師,為她解說經中大義。六祖又曾到過樂昌縣西山石窟,跟隨智遠禅師參學,學習坐禅的方法。又依慧紀禅師,聽他講說《投陀經》。

他有這些輝煌的參學紀錄,所以才在五祖座下契悟,後來大弘佛法,闡揚禅宗,我們豈能把他看做一個不識字的人呢?

不錯,在《六祖壇經》中,惠能大師確曾自稱是一個不識字的人,但這只是由於他自謙的美德。類似現代人交談,有人常說︰‘我是一個不學無術的人。’這是一種自謙之辭,並非真的不學無術。因此,我們可以肯定的說,六祖惠能大師不是真的不識字。

(二)得利於其他宗派的助長

惠能大師早年參學時期,適逢當時有名的玄奘大師正在長安翻譯經典,大弘唯識法相之學;同時,律宗創始者道宣律師也正在終南山講說《四分律》,弘揚戒法;此時,被稱為光明和尚的善導大師,也正在當時的京城長安大弘淨土念佛法門;另外,華嚴宗的法藏賢首國師,則在著述《華嚴疏鈔》,大弘華嚴。

這一時期,各種思想,各種宗派,大師輩出,盛況空前,可說是百花齊放,燦爛如錦,使佛學展開一段光輝的歷程。六祖惠能大師適逢其會,他在五祖門下開悟以後,倡導不立文字,頓悟法門,開創了宏偉的禅學。禅宗所以能在當時產生那麼多偉大的禅師,實由於佛學的各宗各派都在同一個時期開展發揚,彼此推動激蕩,互相烘托輝映,形成佛學的黃金時代。而六祖惠能大師,以一個倡導頓悟的一代宗師,把很多研究佛法的飽學之士攝受在其門下,使禅宗更是一枝獨秀,在中國佛教中展現輝煌的成就。禅宗之所以能夠發揚光大,其他法門的宗派亦有推波助瀾之功。

(三)參禅不一定要打坐

談到禅宗,大家都以為參禅就一定要打坐。所謂老僧入定,要眼觀鼻,鼻觀心,這樣才叫參禅,才叫坐禅。

但是我們從六祖大師的思想教導看,參禅並不是這麼一回事。

當時有位官員,姓薛名簡,就曾問過六祖惠能大師︰

“現在京城參禅的大德們都說,我們要覺悟,必須要坐禅習定。請問大師,你有什麼高見?”

六祖大師回答說︰

“道由心悟,豈在坐也?......”

這句話非常要緊。我們必須知道,禅不能從坐臥之相去計較。‘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你會禅嗎?行住坐臥,搬柴挑水,乃至揚眉瞬目,一舉一動,都可以頓悟,都可以見性。

磨磚既不能成鏡,打坐也不能成佛。參禅求道,重要的是在覺悟真心本性,把握住這一點,我們才可進入禅的世界。

二、介紹‘禅’

(一)生活中要有禅味

我們扼要的介紹過六祖惠能以後,現在,要向各位說明的就是禅的本身。

禅是什麼?

我們都知道,禅是不立語言文字的,禅是言語道斷的,禅是不可說的,禅是教外別傳的。以前在我國大陸的叢林,如果在禅堂裡念佛一句,要罰他漱口三日;你在禅堂裡講話,道得的給你三十棒,道不得的也要給你三十棒。禅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以心印心,離開言說的。言說不能表達禅,勉強用言說表達,那也不是真禅。

禅是不能說的,但是禅又不能不說。

禅宗重視傳燈,重視師傳。所謂師傳、傳燈,有時需要以信物做憑據,有時又需要用言語來印證。但是禅宗往往只用三言兩語,就可以道破千古謎底。一般世間上的學問知識,是從分別知見上去了解的,而禅宗所追求的,是一種超越的境界,是從無分別的內證上直接證悟的。

一個人如果對禅抱有興趣,立志參學,他不僅要聰明伶俐,而且必須具有高度的幽默感。我們閱讀禅宗語錄,細心體會禅師與禅師之間的對話,處處帶著無限的禅機,和無限的幽默感。

今天我要向各位介紹的,倒不一定是禅宗的禅學,也不一定是禅宗參禅頓悟的方法。我只是提倡並建議各位在日常的生活當中,最好能有一點禅味,體會一些禅機。

六祖大師的大弟子青原行思禅師曾說過︰‘沒有參禅的時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了參禅的時候,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等到參禅開悟以後,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在沒有參禅的時候,為什麼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呢?這是因為在一般凡夫所認識的心外世界裡,山本來是山,水本來是水。但是參禅以後,因為他超越了這個心外的凡俗世界,所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到了證悟以後,他把心內和心外的這兩個世界調和起來,既有入世的勇猛悲願和看似平凡的入世生活,也有出世的空靈思想和超凡入聖的出世證悟。因為調和了入世和出世、心內和心外的兩種世界,所以他仍然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但是這個時候所見到的山水,與平常所看的世界,在境界上是大不相同了。

我並不要求各位都要做到參禅打坐,老僧入定,甚至像六祖大師那樣大徹大悟。如果一時不能做到這個地步,沒有關系,只要我們能在日常生活當中,經常體會禅味,抓住禅機,我們的生活境界就和一般人的生活有不同的妙用。以喝茶為例,我們大人喝茶覺得清香可口,但小孩子卻覺得很澀很苦;以飲食為例,我們吃飯吃菜,對於苦辣,有人點滴不嘗,有人則視為佐餐聖品。何以會有這種不同呢?因為每個人對各種口味的感受不同。

同樣的道理,一旦有了禅以後,我們生活的感受就會改變,生命的境界也會因而提高。現在,我要將六祖大師的禅宗教學特色介紹給各位,希望各位能從中攝取一點禅的契機,以充實我們的生活。

(二)你從哪裡來

《六祖壇經》裡記述一段故事,就是當六祖初見五祖的時候,五祖弘忍大師第一句就問他︰

“你從哪裡來?”

“我從嶺南來。”六祖回答。

“嶺南是獦獠住的地方,獦獠沒有佛性啊!”

六祖大師就說︰

“人有南北,佛性哪裡有南北呢?”

就因為這一段重要的對話,六祖受到五祖弘忍的特別器重,並且終至付傳衣缽。

以後,六祖惠能大師也常以同樣的問話,攝受了許多門徒弟子。以下舉四個例子來說明這一點。

例一︰神會大師親近六祖,六祖問他︰

“你從哪裡來?”

神會回答說︰

“我不從哪裡來。”

這回答非常受六祖的賞識。

例二︰南岳懷讓禅師於二十三歲時參訪六祖,六祖一樣的問他︰

“你從哪裡來?”

“我從安和尚那裡來。”

六祖又問︰

“什麼東西把你帶來?”

懷讓禅師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因此在曹溪一住就是十多年,一直到三十多歲才開悟。

例三︰青原行思禅師,初到曹溪之時,六祖也這樣問他︰

“你做過什麼事才來這裡?”

行思禅師回答他說︰

“聖谛亦不為。”

意思是說,成佛做祖我都不要,還要做什麼。這句話也深受六祖的器重。

例四︰做過唐代國師的南陽慧忠大師,初來參學時,六祖問他說︰

“你從哪裡來?”

慧忠回答說︰

“我從近處來。”

由於過去五祖問他︰‘你從哪裡來?’因而開啟六祖入道的因緣,所以六祖以後見人也都問︰‘你從哪裡來?’用這種問話的方法來啟發你,來考驗你。提起疑情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禅宗的機鋒 常常有著一個接一個的問號。

三、禅宗的教學法

(一)反結教學法

現在我就向各位介紹幾種禅宗的教學方法。首先要介紹的就是‘反結教學法’。反結教學法,很容易給人帶來敏捷的悟性。

一次,有位禅師把痰吐在佛像身上。旁邊很多人看到以後就責罵他︰“豈有此理!怎麼可以把痰吐在佛身上呢?”這位吐痰的人,心平氣和的說︰“請你告訴我,哪裡沒有佛?我現在還要再吐,請問哪裡沒有佛?”

這位吐痰者,他已經悟到‘法性遍滿虛空,法身充滿宇宙’的道理。你怪我把痰吐在佛身上,自以為對佛尊敬了;其實,這正表示你還不懂什麼是佛。佛的法身是遍滿虛空,充滿法界的。所以這位禅師說︰‘請你告訴我,哪裡沒有佛?’

這麼一問,你能回答得出嗎?回答不出,就是尚未悟道。即使悟道,這樣反诘一問,他的靈智、禅機,也就更加展開了。

六祖大師有一徒弟叫南岳懷讓禅師,懷讓禅師有一弟子叫馬祖道一,道一禅師有一弟子叫百丈懷海。有一出家人問百丈禅師道︰

“請問,佛是誰?”

百丈反問他︰

“嘿!你是誰?”這句話很明白的告訴我們︰自己就是佛,你不知道嗎?你還要問人,何不直下承當呢?

一個問佛是誰?一個反問你是誰?看起來很簡單,可是其中的妙理和禅機,卻是無窮無盡的了。

六祖惠能大師的師祖道信禅師,曾問三祖僧璨禅師說︰

“什麼叫做解脫法門?”

僧璨反問︰

“誰縛你了?”

“沒有人來縛我。”

“既然沒有人來縛你,為什麼還要求解脫呢?”

這樣一來,我們就徹底的恍然大悟,並沒有什麼外力可以束縛我們,而是我們自己束縛了自己。正是所謂‘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在日常生活中,煩惱的來源,並非完全外來,多半起自自己的內心。我們每一個人的心就像一座工廠,好的工廠制造好的成品,正如好人制造善法;不好的工廠制造的產品較差,正如不好的人制造煩惱。

一般做學問的方法,是要勤學多問。但是禅門的教學方法,常由應答而改為反問,或由問的人進一步反問自己。要問的是︰‘念佛是誰?’‘什麼是祖師的西來大意?’‘父母未生我前,什麼是我的本來面目?’這麼一問,並追究下去,把思想專一,精神集中,打破沙鍋問到底,總有一天會大徹大悟。

參禅主要靠自己。六祖開悟之後,五祖將法傳給他,送他過江南行,五祖弘忍大師說︰

“我來搖船讓你過去。”

六祖惠能大師說︰“不要,我自己來。”

五祖又說︰“你都要走了,我來送你,我渡你過岸。”

六祖就說︰“迷時師度,悟時自度。”

在佛教裡,雖有師承,但又說︰‘三分師徒,七分道友。’修道悟道,凡事要靠自己。反觀,觀自己,要像觀自在一樣,要觀自己在不在,這是禅的精神,所以禅是智慧的。我們有時看到觀音菩薩像的手上也拿一串念珠,有人問︰“我們拿念珠念觀音菩薩,觀音菩薩拿念珠念誰呢?”“還是念觀音!”“觀音為什麼還要念觀音呢?”“因為求人不如求己。”

佛法的主要精神是在提升我們的人格,提高我們自悟的能力,以開顯我們的清淨自性,所以自修自度很要緊。以反诘法教學,用‘為什麼’不斷的反問,把對方的思想開拓得更深更廣,最後像爆竹炸裂,靈光一閃,讓對方在問題的壓力下突然開悟。

(二)答問不定法

其次,我要向各位介紹‘答問不定法’,答問的方式不一定,有時從肯定方面來答,有時又從否定方面來答。

六祖大師的徒孫馬祖道一禅師,無論什麼人請他開示說法,問他什麼是佛法,他總是說一句︰‘即心即佛’。

後來有人問他︰“嘿!老師,你怎麼跟人說法,都是說一句‘即心即佛’呢?”馬祖就說︰“因為小孩子哭,不得不拿個餅干給他吃,這樣子讓他有個安慰。”這人再問︰“假如小孩子不哭的時候,你怎麼說法呢?”馬祖答說︰“那時要說非心非佛。”

有一個青年學道者大梅法常禅師,來請教馬祖道一禅師說︰“請問什麼是佛?”馬祖道一回答︰“即心即佛。”法常禅師言下大悟。

大梅法常開悟後告別離去,到其他地方弘揚禅宗,度眾無數。大家都傳說法常禅師悟道了,這話傳到道一禅師的耳中,心想︰他真的悟道了嗎?就叫一個人去考試一下。

這個考試的人,見到大梅法常說︰“師兄!請問你在師父那兒,究竟得到什麼道啊?”

法常回答︰“即心即佛。”

“啊呀!”這個人說︰“現在師父不是這樣講了,不講‘即心即佛’了!”

“哦!現在講什麼?”

“老師現在的道是‘非心非佛’。”

法常聽了以後,眉毛一皺說道︰“這個老和尚,專門找人麻煩,我不管他的非心非佛,我還是我的即心即佛。”

這個問話的人,就如此這般回去告訴馬祖道一,馬祖道一聽了以後,高興得不得了,說道︰

“梅子真的成熟了。”

這話一語雙關,梅子成熟了,就是說大梅法常真的開悟了。

有時候,我們從否定中可以透到一點人生的消息和禅機。有時候,又要從肯定中來體悟。像這位法常禅師,他就是肯定自己的精神,不讓別人牽著鼻子走,不管你是非心非佛,我還是即心即佛。有這種自信、自主、自尊的人,他便是頂天立地覺悟的禅者。

有位在家居士,去問馬祖禅師的徒弟,也就是百丈禅師的師弟智藏禅師。

“請問老師,有沒有天堂地獄?”

“有啊!”

“請問有沒有佛法僧三寶?”

“有啊!”

“請問有沒有善惡因果報應和六道輪回?”

“有啊!”

不管問什麼,智藏禅師都答︰“有啊!有啊!”

這位在家居士問得懷疑起來,就說︰

“老師,你說錯了。”

“我怎麼說錯了呢?”

“我問徑山禅師,他都說‘無’。”

“怎麼說‘無’?”

“我問他有沒有因果報應,他說沒有;再問他有沒有佛菩薩,他說沒有;我問他有沒有天堂地獄,他說沒有。可是你為什麼卻都說有呢?”

智藏禅師說︰

“哦,我問你,你有老婆嗎?”

“有。”

“你有兒女嗎?”

“有。”

“徑山禅師有老婆嗎?”

“沒有。”

“徑山禅師有兒女嗎?”

“也沒有。”

“所以徑山禅師對你說沒有,我跟你說有,因為你有老婆和兒女啊!”

這個問題此處說有,彼處說無,是真的不同嗎?其實並沒有不同,道只有一個,道是因人才有不同的。

禅師之間問話或答語,有時說有,有時說無,只是從我們不同的程度或層次來體會不同的問題而已。

徑山禅師所講的‘無’,有著很高的境界和很深的意義,因為無就是空,‘真空生妙有’,不‘無’就沒有‘有’了。

(三)間接暗示法

現在再介紹‘間接暗示法’。

什麼叫做‘間接暗示法’呢?就是禅師與禅師之間,不直接把問題說破,而用比喻或表面上不相干的話,作間接的暗示。這 裡面藏有至理,讓對方自己悟透,親證得道。

現在舉個例子說明。

趙州從谂禅師,為人非常風趣,被稱趙州古佛,八十歲還在行腳。有一次和他的弟子文遠禅師在一起,一時高興,便和文遠禅師說︰

“我們來打個賭,誰能把自己比喻做最不值錢、最下賤的東西,誰就勝利。贏了的人,就可以吃一塊餅。”

文遠禅師就說︰

“好吧!你請說吧!”

“我是一只驢子。”趙州說。

“我是驢子的屁股。”

“我是屁股裡的糞。”

“我是糞裡的蛆。”

趙州無法再比下去。就問文遠禅師︰

“你在糞中做什麼?”

“我在那裡避暑乘涼啊!”

於是趙州認輸丟了餅。

這段對話暗示我們,要從卑賤裡面去體會偉大,從煩惱當中去證悟菩提,要心淨一切淨。所以禅師與禅師之間的對話,充滿禅味。所謂心能轉物,驢子、糞、蛆,都可以把它變成佛法。

談到這裡,我想到我們佛光山男眾部附設的沙彌學園,有好多十幾歲的沙彌在念書。其中有個大約十五歲的小男孩,由於嘴巴長得闊,而且喜歡說話,所以有人為他取個綽號,叫他‘鴨子’。有一次,我碰到他,我就問︰

“誰在那裡啊?”

他跟我頭一歪說︰

“鴨子啊!”

我真沒有想到,他竟那樣的灑脫。記得他還在國民小學讀書的時候,電視正在上演‘保镖’連續劇,劇中有個壞人叫曹天成,因為這個小孩很頑皮,大家就又叫他曹天成。我們覺得這些綽號怪難聽的,他卻淡然處之,根本無所謂。他才十幾歲,這種赤子之心,這種超脫榮辱毀譽的態度,不正是解脫嗎?

社會上有許許多多的大人物,經常為了‘名’和‘利’而煩惱不休,真不如這個十幾歲的小沙彌。這種活潑的心境,天真的態度,倒也契合佛法。

再舉一個例子。溫州淨取寺,有一個比丘尼,名字叫玄機,曾經在大日山參禅。有一天,她去參訪雪峰禅師。雪峰禅師也學六祖大師的作風,第一句就問她︰

“你從哪裡來?”

“大日山來。”

“日出也未?”(用機鋒來問)

玄機回答︰

“如果太陽出來了,就溶卻了雪峰。”

雪峰問她日出沒有,意思是你開悟了沒有?玄機就答,如果我開悟了,哪裡還有你雪峰呢!哪裡還要來問你呢?

“哦!”雪峰聽了,覺得她雖沒有開悟,倒也有點道理。再問︰“你叫什麼名字啊?”

“我叫玄機。”

“日織幾何?”意思是說,你每日如何修行用功?

玄機怎麼回答呢?她說︰

“一絲不掛。”意思說已經解脫盡淨,這話說得太大了。

這麼談過以後,玄機就走了。走到門口的時候,雪峰在後面叫著︰

“喂!你那袈裟拖在地下呢!”

玄機一聽袈裟拖在地下,趕快回頭一看。雪峰哈哈大笑說︰

“好一個一絲不掛啊!”

所以一個人的實際修持,是開悟了,或沒有開悟;是解脫了,或沒有解脫,從談話裡面,禅師們都會把你問出來、考出來,或暗示出來。

又有一個出家人,來問趙州禅師︰

“請問禅師,怎樣才能參禅悟道啊?”

趙州禅師本來坐在那裡,被他一問以後,站起來說︰

“我要去廁所!”

走到半路又停下來,回頭對那個問話的人說︰

“你看,像小便這樣的小事,還要我自己去,別人不能代替。”意思是說,如何參禅悟道,是你自己的事,你怎麼來問我呢?像這樣的暗示作風,多麼活潑,多麼高明,又多麼透徹。

唐朝有一位文起八代的大文豪韓愈,不信佛法,反對佛教。為了谏迎佛骨,被貶到潮州做刺史。當時潮州文化未開,知識分子太少,要找一位講話的對象都很難。這時,潮州有一位大顛禅師,是石頭和尚的弟子。韓愈一想,和尚都有學問,不妨找他談談。

一次拜訪,兩次拜訪,都見不到大顛和尚。

有一次,好不容易,見到大顛和尚在那裡入定。好,就等一下吧,等到你睜開眼睛再和你談話吧。可是等了很久,這大顛禅師卻始終閉著眼睛坐在那裡。韓愈等得太久,不耐煩了,大顛和尚的侍者看著也過意不去,就用引磬在師父耳邊一敲,意在請他出定,同時又說了兩句話︰

“先以定動,後以智拔。”

意思是說,師父啊!你入定的功夫,已經打動韓愈,見了出家人已經不再傲慢;不過,你別老是入定,要趕快講話啊,以你的智慧來開導他罷!

聰明的韓愈,一聽侍者這兩句話,非常高興。他說︰

“禅師門風高峻,我已從侍者嘴邊,得到一個佛法的入門。”後來韓愈就拜大顛和尚做師父,皈依三寶。

有時候千言萬語,話講多了反而沒有用。像大顛禅師,一言不發;而侍者,也僅僅說了兩句話;卻間接的暗示出一個很高的道理,使人心裡信服,使傲慢不信佛的人,到最後還是不得不皈依佛門。

大顛禅師的師父是石頭希遷禅師,他的肉身現在還在日本總持寺。石頭希遷十二歲的時候,見到六祖惠能大師。六祖大師住在廣東曹溪,而石頭禅師是廣東人。六祖一見到他,非常高興的說︰

“你可以做我的徒弟。”

“好啊!”他十二歲就做了六祖的徒弟了。

但是三年後六祖就圓寂了。一個十五歲的小孩子見師父要圓寂了,就問六祖︰

“和尚百年以後,弟子要依靠誰?”

“行思去!”六祖告訴他。

他把‘行思’誤為‘尋思’,就天天用心思參禅。後來有一個上座告訴他︰

“你錯了!師父告訴你‘行思去’,因為你有一個師兄叫行思禅師,在青原山弘法,你應該去找他。”

石頭希遷禅師聽了,立刻動身前往,後來就在青原行思那裡悟道了。以後住在南岳衡山,有一石頭狀如平台,石頭搭草堂於其上,一住數十年,人們都叫他石頭和尚。

當他從曹溪到青原山參訪行思禅師時,行思禅師問他︰

“你從哪裡來?”

石頭希遷禅師回答道︰

“我從曹溪來!”這句話很了不起,意思是說,我是從師父六祖大師那裡來的。

行思禅師又問道︰

“你得到什麼來?”

“我沒有去的時候,也並沒有失去什麼啊!”意思是說未去以前,我的佛性本具,我還要得到什麼呢?

“既然沒有得到什麼,你又何必去曹溪呢?”

“若沒有去曹溪,如何知道沒有失去呢?”意思是說不到曹溪,我也不能認識自己本具的佛性。

像他們之間這許多對話,其中的意義,有些並不直接明白的說出,這就是禅宗的暗示教學法。

四、結語

禅門的教學方法很多,如‘答非所問法’、‘矛盾顛倒法’、‘打罵教育法’、‘自覺悟道法’......因篇幅所限,無法一一介紹。‘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虛雲和尚入定,他以為只過幾分鐘,哪知人間已過了幾個月;太虛大師在普陀山一夜入定,以為只坐了一支香,哪知一夜已過。在禅定裡面,有時候不覺得時間的存在。

蘇東坡還未參禅時,做過一首詩︰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後來他參禅了,有所悟解,又做了一首詩︰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原來無一物,廬山煙雨浙江潮。’

等到他對禅更有體驗時,他又做了一首詩︰

‘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總之,從六祖大師、從禅門各種教學方法來看,處處都說明禅是要靠自己在生活中去體驗證悟的 。 

 

上一篇:星雲法師:佛教的忠孝觀
下一篇:星雲法師:金剛經說到般若空性的研究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