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星雲法師:佛教青年成功立業之道 2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各位同學:

記得上周講佛教青年成功立業之道,我曾提出六點意見貢獻大家,今天仍然提出幾點意見,供各位參考:

一.從發心中擔當責任

我們佛教青年經常會說要‘發心’,但是很少聽說要擔當‘責任’,更不知道責任的重要。因此,‘發心’往往只有五分鐘的熱度,而不能堅持自己的發心,貫徹自己的發心;我們應該把發心所做的一切,看做是自己理所當然、必需擔當的一種責任。

我們知道‘發心’的重要之後,進一步要了解‘責任’的重要;比方說船只遇到海難的時候,船就要沉沒了,船上的人開始逃生,但是最後一個離開船只的必定是船長。這是為什麼?因為維護船上人員生命的安全,就是他的責任。所以當船長的人,甚至於必須與其所負責的船只共存亡。為什麼呢?因為這是他的責任。

我們平常認為發心是一種義務,於是,高興就發心,不高興就不發心,這是有流弊的,現在,我要在‘發心’後面加上兩個字‘責任’,因為發心就蘊含著責任。

大禹治水,三過其門而不入,為什麼?他不愛家嗎?他不愛老母妻兒嗎?是因為責任不容許他放棄自己的職守,為了要完成責任,只有犧牲小我。

《梵網經》說:‘菩薩見外道及惡人,一言謗佛音聲,如三百矛刺心。’為什麼聽見人家謗佛會覺得像三百矛刺心那麼痛切?因為佛法不能興隆,遭受外來的毀謗,就是我們沒有盡到責任,心理怎麼能不痛苦?常聽人說:‘弘法是家務,利生為事業。’家務也好,事業也好,都是我們的責任,所以,弘法利生是我們理所當然應該負擔的責任。什麼叫做責任?我為它下三個定義:

(一)責任是利他的行為

因為除了我以外,世界上還有很多人。我是人群中的一份子,我要為更多人負起責任來。所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責任是利他的行為,是勇者的擔當,是有為青年的抱負;不肯負責任的人是弱者,唯有肯負責任的人,才是強者;不負責任是懦夫,肯負責的人才是勇者;好比船長重視其責任更甚於生命一樣。

(二)責任是菩薩的本份

我們應該為佛教、為社會、為眾生負擔責任。為什麼呢?誰叫我們是普利人群的聖者之徒?誰叫我們是佛教的信仰者?誰叫我們要學菩薩道?我們走上這條道路,就不容許我們推卸責任,‘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佛教的存亡繼絕,也是佛弟子的責任。

(三)責任是能者的義務

負責任的人,都是能者;不負責任的人,不管他學問多好,都是庸才。為國為民,固然要擔當責任;守衛看門,也是擔當責任。負責任不是你願意不願意,而是做人的義務。

父母生兒育女,養之教之,因為這是父母的責任,有些父母把恩愛給兒女,並不希望兒女回報,因為他把教養兒女的責任看做是義務,所謂義務,盡了義務才會心安。

我們要發心,我們更要盡義務來擔任責任。

今天的佛教青年責任感真是太缺乏了!希望今後大家要培養自己的責任感,擔當起這時代應負的責任。同時更要把我們的精神勇氣提起,修養道德,把我們的佛法學好,為什麼?為了擔當未來更大的責任。

二.從擁有中養成節儉

平時講到節儉,大家都會說,我根本就沒有什麼錢財,還要節儉什麼?其實,節儉不光是錢財的節儉,所有擁有的東西都應該節儉。你擁有什麼?你擁有了生命、時間,因此,你要好好的利用你的生命和時間,對於你的生命、時間更要節儉。俗語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又說:‘大禹惜寸陰,吾輩當惜分陰。’時間就是我們的生命,節儉時間就是愛惜生命。我們浪費多少寶貴的時光在懈怠、放逸、散漫上面?有多少寶貴的時間在頹唐、隨便、馬虎中而消逝?我們把大好的年華、青春、生命虛度浪擲過去了,世界上還有什麼比這更浪費的事嗎?

除了時間要節儉外,對於感情也要節儉,我們每人都擁有感情,假如你不節儉,把感情濫用了,那會招受多少煩惱?把感情用在不當不正之處,這不是一個學道者所應有的行為。

佛教並不是不重感情,而是要淨化感情,是要以智化情,我們要轉化自己的私情私愛而來愛佛教、愛國家、愛人群,以及愛自己未來的前途;兒女情長,那是社會上一般未成熟男女幼稚的行為,我們已經進入佛門,我們的感情已經經過一番磨練與淨化,應該是成熟的。有成熟感情的人,應該要知道節儉感情,把節省下來的感情,用在一切眾生的身上。

物品要節儉,弘一大師為什麼一條毛巾用了幾十年?為什麼一件破衲衣穿了三十幾年?他沒有錢嗎?不是的。他是在節儉物品,佛教常說‘惜福’,惜福能給我們什麼好處呢?這就如銀行存款,有一定的數目,若不節制用度,隨便支付,到頭來,終會有取盡存款的時候,這時生活就艱難了。所以,我們應該‘有時當思無時’、‘有’的時候應該節省,好好珍惜自己的東西,時時記住一針一線,來處不易,一米一飯,得之維艱。

同學們想一想,你們來到世間上二三十年了,所有的一切是仰賴社會、國家、師長、父母、常住而有的,你們日常所需,都是社會大眾成就你們的,你對他們有貢獻嗎?你能這樣浪費嗎?印光大師吃飯時僅吃一樣菜,弘一大師也一樣,你拿二樣來他也僅吃一樣,為什麼呢?他想到:我對社會貢獻的有限,我不能享受豐富的物品。

我們佛教青年,不能養成節儉的美德,將來不但不能貢獻社會,反而會成為社會的消耗者,大家都知道一文錢逼死英雄漢的這句話,不可以拿不勞而獲的金錢充闊老,或者做人情,應該在有限的金錢之下,去學習無限的知識,在很少的金錢之下,完成自己永恆的事業。

在這裡,我也為節儉下三個定義:

(一)節儉是儲蓄之法

節儉就能儲蓄,感情如果不濫用,感情就能一天一天的淨化,這樣自然能把感情化為大慈悲、大仁愛與大道德;時間如果能節儉,就是儲蓄生命,將會使我們的人生延長許多;物品如果能愛惜,將使我們的東西,更能發揮效用;金錢如果能儲蓄,則可以積沙成塔,集腋成裘。未來的一切,往往是因現在一點一滴而成就的,正如大海是由一點一滴的水所匯成的一樣。

(二)節儉是致富之道

我們養成節儉的習慣,將來就會富有,平常我們只看到人家有錢,一帆風順,而不去探究那許多富有者,他們之所以致富成功的原因。如果我們將來想成為一個富有者不但是在金錢上的富者,擁有大感情的聖者,擁有無量時間的壽者,那就必須遵守致富之道養成節儉的美德不可。

(三)節儉是事業之基

無論你將來發展什麼事業,要辦圖書館、托兒所、育幼院、或建講堂弘法利生,你必需由基礎做好,那就是從今天起開始節儉,唯有節儉的人,才能使時間長久,才能使情感豐富,才能使物品增加,才能使金錢富足;我們從現在起將已擁有的時間、感情、物品、金錢節儉下來,才是青年的將來成功立業之道。

三.從物欲中有力自制

從世間物欲的誘惑當中,我們要有力量約束自己,克制自己。一個人偉大與否,倒不是看他的錢財多少,地位大小,而是看他有沒有自制的力量。君子與小人的分別是什麼?君子能自制而小人不能自制;快樂與煩惱從那裡分別?快樂幸福的人生是由於能自制,煩惱痛苦的人生是由於不能自制。

佛教為什麼要講布施?就是要我們對於金錢物品不要貪著;為什麼要講持戒?也是要我們在生活裡面要有自制的力量;為什麼要我們忍辱?就是在人事上我們要有克制自己的能力。當然,現在的青年,血氣方剛,一切行動往往憑著一時的血氣沖動,這樣的人並不是勇者,真正有力量的人,是能自制的人,能自己要求自己的人。

我們看唐朝玄奘大師的傳記:‘言無名利,行絕虛浮。’玄奘大師說出來的話,沒有一句為了名或為了利;他的行為絕沒有一點輕浮暴躁的樣子。我過去曾經認識一位法師,他一見到人,就說:‘啊!那位張先生很有錢。’‘呀!好久不見了,在那裡發財?’‘喔!那個人有地位啊!’他始終把金錢名利看得那麼重,說出來的話,都是錢呀!名呀!利呀!不客氣說,我那個時候就對他不屑一顧,因為我認為一個人,如果不能視名利如浮雲,是沒有資格做出家人的。

玄奘大師,難道不知道世間的名利重要嗎?他有自我克制的力量,到了名位之前,他更加的虛心,更加的謹慎。但他並不因此而沒有‘名’,唐太宗每次要駕幸各地,第一個邀請的就是玄奘大師,他的生活都是國家供養的,朝中文武大臣誰不恭敬他?不過他在這種名利之前,也並不是絕對的拒絕,有名利沒有關系,但是在名利叢中,他知道自我約束。

我們要培養自制的力量,我們的生活才能快樂,我們有了自制,今後面臨任何誘惑,才有力量對付;關於‘自制’,我也為它下了三個定義:

(一)自制是人類的本能

雖然追求欲望是我們人類的本能,但是節制欲望也是我們的本能。有的人說:社會講究縱欲,佛教提倡節欲,難免贻曲高和寡之譏;但是,佛教所提倡的節欲,並不是絕對的禁欲;因為欲望是本能的,而我們另外有一種本能的節制力量,來對治欲望,使他平衡。如果你節制的力量小,物欲的力量強,不能自我克制,那麼你就是人間道德的失敗者,如果你要在道德人格中完成自己,你必需把自制的本能發揮出來。

(二)自制是君子的要務

自古的聖賢君子,沒有一個不克己利人,佛教中所以有那麼多戒律,也就是要我們知道自制的方法,具有自制的力量。

(三)自制是修行的條件

大家都知道,佛陀在即將成道之前,曾經遭受到惡魔波旬及數以萬計的天魔來擾亂,但是佛陀完全不為所動,終於能證得無上菩提。佛陀所以能不受天魔所擾的主要原因,便是他具有強大的定力與自制力的緣故。因此,我們從事修行學道的人,也必需要學習佛陀,培養一種自我克制的力量,能夠自制的人,才是修行可能成功人。

四.從謙卑中長養自尊

我們人要有自尊自重的心,但是自尊自重,並不是傲慢與貢高,我們的自尊自重要從謙卑中去陶冶。古人說:江海所以能成百川之王,是因為它居卑處下,不拒多少。

與人相處,最得眾望的人,就是懂得謙卑的人。我們做為一個佛教徒,所從事的是教義的傳播,不但要有自尊自信的意念,而且更須要培養謙卑的美德。

過去的出家人,‘上與君王同坐,下與乞丐同行’,能夠上與君王同坐,那是因為他具有尊貴的德行,得到君王的愛戴;肯與低賤的乞丐並行,那是因為他明白‘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道理,雖然是乞丐,人格並沒有欠缺,所以能夠本著謙卑的態度去納受他們;一個偉大的人物,一定是謙卑的,唯有不成熟的人,才會趾高氣昂,貢高我慢。

謙虛不是要我們畏怯退縮,不是要我們卑劣懦弱,也不是要我們對一切事情推诿而不負責任,謙卑更不是要我們自暴自棄。孟子說:‘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一個自暴的人,不可和他講話;一個自棄的人,不可與他共事,儒家說培養浩然之氣,主要在從謙卑中養成自尊,佛法也是一樣。

大家都知道,印度的比丘是以乞食為生的,為什麼要比丘像乞丐一樣挨戶乞食呢?為的是要出家人在與眾生接近之中,以培養謙卑的美德。平常我們至誠禮佛,把尊貴的頭匍伏在地上,以雙手接近佛陀的腳,就是要我們袪除我慢貢高,養成謙卑的習性。

為什麼我們要謙卑?因為我們沒有什麼可以驕傲的;為什麼要自尊?因為我們沒有什麼可以懦怯的。

西方有一位哲學家說:‘一個人如果驕傲,即使是身為天使,也會淪為魔鬼;如果謙卑,雖是凡人,也會成為聖賢。’所以我常說成熟的稻穗一定要低垂下來,‘宇宙有四尺五寸高’,我們六尺之軀的人,要生存在宇宙中,大家都必須要低一低頭。在漫長的生命旅途上,我們要學習常不輕菩薩的德行,過那低頭而向前的人生。

關於自尊,我也為它下了三個定義:

(一)自尊是自信的基石

自信心要建立在自尊的上面,沒有自尊,那有自信呢?有了自尊才能培養自信心。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這是自尊,‘三旬九遇食,十載著一冠’,他對自己的人格有無比的自信。佛教裡多少古德們深山苦修,甚至三餐無以為繼,但他們不肯放棄僧侶的尊嚴,隨俗浮沉,他們對自己能體解大道有無限的信心。因為有信心,最後終有所成,所以自尊是自信的基石。

(二)自尊是節操的根本

社會人士有社會人士的節操,佛教徒也有佛教徒的‘有所為’和‘有所不為’,不管什麼人,他的節操必須建立在自尊的上面,唯有自尊的人才會尊敬人,自尊的人才不會冒犯人,自尊,是人類高貴的節操。隋朝的道悅禅師,居住在荊州的時候,正遇到朱粲造反,朱粲強搜寺中道糧後,命令禅師引路出城,如果不從,即欲殺害,禅師坐於地上說:‘吾沙門也,非引路之人,浮幻形骸,任從白刃!’這種從自尊而產生的節操,雖是盜賊,也不得不肅然起敬。

(三)自尊是人格的標准

一個人有沒有人格,主要須看他的自尊程度如何?我們人格的標准,人格的方向,完全在有沒有自尊心上決定。出家人應該莊嚴,不能和俗人一樣,一個出家人終日討好世俗,向權貴奉承,或者只為了一點小利,甘心出賣人格。有人公然抽煙喝酒,不以為恥;有人出入游樂場所,不以為羞;這都是由於不具備自尊心,因而可定出他的人格標准。

五.從笨拙中啟發靈巧

我們一向把笨拙與靈巧看做兩回事,現在我告訴各位,真正的笨拙就是靈巧的根基,聰明智巧不是從投機取巧中得來的,真工的靈巧是從笨拙中增長的。很多老和尚自稱老拙,‘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唾老拙,由他自干了,你也省力氣,我也少煩惱。’老拙真的這樣糊塗嗎?這是老聰明!真正有智慧的人,看起來好像很笨拙,這就是所謂的‘大智若愚’。

三十年前,杭州武林佛學院院長會覺法師(太虛大師的弟子)在開學典禮上說:‘我一生最討厭的是聰明的人。’為什麼聰明的人他討厭呢?因為多少人聰明反被聰明誤,笨拙,可以腳踏實地的慢慢做,所謂慢工出細活,不從笨拙中啟發靈巧的聰明是靠不住的。所謂笨拙者,為學不求急取,做人不想取巧,一板一眼,穩穩當當,你笑我傻瓜也好,你笑我笨拙也好,我就是本本份份的做人做事。

我們中國人常笑日本人很笨,呆板不懂取巧。有一次,我在日本一家飯店的樓上,看到一輛卡車開到十字路口,剛好紅燈亮了。這時候四周靜靜的,正是清晨兩點的時光,一點聲音、一個行人也沒有,那輛卡車停在那裡等了一分多鐘,等到緣燈亮了才開車。有人一定會覺得他很笨,這時深更半夜的,那裡有行人?盡管往前開車就是了。是的,這時候沒有行人,我通過去,養成闖紅燈的習慣,下次就要出車禍了。他就是守著規矩,雖然笨,但可以養成良好的習慣,終身可以安全。現在日本的社會很進步,是世界第三個經濟強國,如果說日本人不聰明,為什麼他們會富強呢?因為他們的國民從笨拙、守法之中,養成不取巧、守本份的習慣,所以社會就有秩序,國家就會強盛。

我常看到有些同學念書,正楷還不會寫,就先學草字,龍飛鳳舞,寫到最後亂七八糟,不成字樣。如果能夠承認自己笨,慢慢一筆一劃的寫,自然而然的就會運用靈巧了。

在這兒,我對靈巧也下三個定義:

(一)靈巧是貫通的慧解

靈巧,是聞一知十、聞十知百的能力;靈巧,不是憑空捏造,虛造的假聰明,而是貫通的智慧。因為有了靈巧,可以舉一反三,可以無事不知,無理不明。禅宗大德們,有的看到桃花開放而悟道了,有的聽到嬰兒的啼聲而明心見性了。但這種大道一以貫之的靈巧,並不是偶然的,也不是生來就有的,這是從多少經歷中,多少笨拙裡才能貫通的。

(二)靈巧是敏捷的反應

有了靈巧的心思,對事情才會有敏捷的反應。過去學子親近善知識,善知識沒頭沒腦的說話,這並不是善知識不長於語言善巧,實在說他是在考驗你的靈巧,能不能有敏捷的反應。快川禅師被織田信長軍閥放火燒寺逼得無路可走時,快川禅師要求隨他的寺眾參‘大火中如何大轉法 輪’的話頭,並且不時的摧著快!快!快!假如有靈巧的禅者,在敏捷的反應下,就應該開悟了。

(三)靈巧是活用的經驗

靈巧,是從經驗中去多做、多說、多看、多用心想,從經驗中去靈活運用。俱胝的一指,可以使許多學子契悟佛法;黃檗和臨濟的棒喝,可以讓多少人接觸到禅機;高明的醫師,砒霜、毒藥,都可以治病。要靈巧才能活用,若無靈巧,好事好話,有時也會惹來麻煩。

靈巧,是非常重要的,你們學道,要先有靈巧。

六.從理想中實踐抱負

說到理想,我不禁感慨萬分,今日的佛教青年最缺少的是什麼?沒有理想,沒有抱負。你問他將來的理想抱負是什麼?沒有幾個人能夠回答?一個人沒有理想,沒有抱負,可以說這就是沒有未來,沒有未來性的青年人,這會有什麼成就呢?

有人把人分成上根、中根、下根的三種等級,上根的人憑著崇高的理想而行事,為理想而辛苦工作,為理想而犧牲奉獻;能否達到目的是另外一回事,我就是為我的理想而貢獻一切;中根的人,憑經驗行事,做到那裡說到那裡,認為理想太空幻了;下根的人,憑需要而生活,我有面包才會不死,我有老婆兒子才滿足,所以下根的人能努力做事,是只講需要不談理想經驗;禽獸憑本能,如牛馬除了尋找水草作為食物以外,就不會有其他的要求。

我們青年,尤其我們佛教青年,可以只求滿足生活上的欲望,而拋棄一切理想嗎?如果這樣,又與禽獸有何分別?佛陀告訴我們,眾生是無邊的,煩惱是無盡的,法門是無量的,佛道是無上的,人生有那麼多的無邊、無盡、無量、無上,等著我們去追求,我們還能做一個沒有理想的行屍走肉嗎?人要是有了理想,工作就不會覺得辛苦;有了理想,吃點虧也不會去計較;有了理想,生活中就有好多力量。所以大家要有志願,要有抱負,要有理想。

關於理想,我也為它下三個定義:

(一)理想是正當的希望

每一個人在一生中都有很多的希望,而崇高的理想,則是我們正當的希望。希望,可以引導我們走上正途,哀莫大於心死,人生最悲哀的事,就是沒有希望,沒有希望的人生,眼前一片灰色,暗淡無光。就算貓狗,也希望有美好的三餐;就算花草,也希望朝露的滋潤;何況萬物之靈的人類,怎能沒有正當的希望,怎麼沒有崇高的理想?

(二)理想是力量的源泉

人生有了理想才有奮斗的力量;沒有理想的人生,好比干涸的泉水,就不會長養生機,有了理想,才有力量。人類征服埃弗勒斯峰,因為人類從理想中能夠產生出登高的力量;人類能夠登陸月球,因為人類有上天的理想,所以就有力量上天。世界上多少偉大的事業,都是靠理想所產生的力量。

(三)理想是快樂的國土

有了理想生命才有意義,人生才有希望,理想使我們的生活充滿快樂。有了理想,你就擁有了一個理想國度;人間的世界,你不容易擁有,你要有一百坪的土地都很困難,更不用說其他的了。可是你如果擁有理想的國度,則誰也沒有辦法奈何你。你為何不建立一個理想的國度呢?可憐的佛教青年,沒有崇高的理想,他們頂多希望有一間小廟就好了,根本不敢想成大功、立大業。擁有一間小廟的理想太不值一道了,靠一些小廟怎麼能復興我們的佛教呢?

大家要想成功立業,就必須具備理想,我今天貢獻各位以上六點,希望大家不要把它當作是講演,這不同於對世俗青年的演講,因為我們是佛教學院,不是單純為了做學問而來的。我們是學人間菩薩道而來的,主要是實踐人間菩薩的理想,希望大家確實去力行,不要辜負我對大家的希望。

 

上一篇:星雲法師:佛教青年成功立業之道 1
下一篇:星雲法師:佛教青年成功立業之道 3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