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法師、各位護法居士:
今天各位到這裡來聽佛法,承受佛光的加被,我虔誠地為各位祝福。從今天開始,在這三天當中,各位只要有空來到這裡,聽到說法的音聲,我們所有發起演講會的各個單位,和全體的工作人員,都將虔誠地祝禱各位,平安吉祥如意。
我在三天當中連續要講的題目只有一個,這個題目就是:‘從佛教的各宗各派,說到各種修持的方法’。這一個題目包含的內容很廣泛,不是很短的時間內,可以說得清楚的。不過,我們藉著這個機會,對各宗各派做一概括性的介紹,讓各位找到一個佛教的入門,以便將來信佛學佛有途徑可循。談到佛教的各宗各派,佛陀最初創教的時候,為了適應眾生的根器,而說了種種的法門,並未曾提到宗派的分別。到了後代,由於歷代大德依個人研究興趣的不同,而對佛陀一代的教化,作各種不同偏重性的探討,加上個人的修持體驗,而對經典產生種種的诠釋,以為自己所闡揚的,最為代表佛陀的教義,衍變所及,乃漸漸形成各種宗派。
在佛教的宗派裡面,大乘的佛教,在中國產生八個宗派。這八個宗派之中,比較重視義理的宗派有天台宗、華嚴宗、法相宗、及三論宗等,比較重視修行的宗派有禅宗、淨土宗、律宗及密宗等。
中國大乘佛教的八個宗派,傳到日本以後,再分演出五十多個宗派。關於日本佛教的宗派,我們暫且不涉及,在這三天之中,我們所要講的是中國佛教的八個宗派,所指示給吾人修行的方法及其內容。
壹、各宗派的特性
這八個宗派各有它們自己的修行方法,我現在用四句話,扼要的標出他們的特點,介紹給各位,這四句話是:
密富禅貧方便淨,唯識耐煩嘉祥空;傳統華嚴修身律,義理組織天台宗。
一.密富
第一句的‘密富禅貧方便淨’告訴我們在八個宗派裡面,如果要學密宗的話,在經濟上必須富有。因為密宗的壇場,要布置得非常精致莊嚴,道具的打造材料,非金即銀,或者是銅質的鑄造,樣式很多,並且要樣樣齊全。修持作法每次都要花相當的時間,對於上師更要有優厚的供養,所以要如法學密,經濟上必須富裕,時間上相當空閒的人,才好修學。
二.禅貧
什麼叫禅貧呢?如果你想學禅宗,沒有錢不要緊,因為禅者的修行生活,無論山林水邊,茅蓬之處,只要雙腿一盤,就可以參禅了。古代禅宗祖師大德們,有的常年居住在山林裡,吃的是野菜雜果,穿的是粗布麻衣,雖然生活是這麼的清貧澹泊,但是他們的禅定之樂是無窮的!
三.方便淨
方便淨,就是說修行淨土宗的念佛法門,如果念佛,不管什麼行業、身分,不論何時何地,都可以修持的,所以最方便的修行法門,非淨土宗莫屬了。
四.唯識耐煩
第二句的‘唯識耐煩嘉祥空’,就是學法相唯識的人,必須要耐煩,因為法相唯識裡面的名相很繁瑣,義理層次比較復雜。你如果不耐煩,就無法把它的頭緒搞清楚,一進入法相唯識裡面,如墮五裡霧中,所以學唯識必須像學數學一樣要耐得住煩,才能學得通。
五.嘉祥空
‘嘉祥空’的嘉祥,也就是三論宗的嘉祥吉藏大師,又由於其是三論宗的集大成者,故又名嘉祥宗。嘉祥宗所依據的經論為《百論》、《十二門論》及《中論》等三論,而這三論的內容完全是闡明緣起性空的般若智慧,所以稱它為嘉祥空。
六.傳統華嚴
第三句是‘傳統華嚴修身律’,所謂‘傳統華嚴’,中國號稱是大乘佛教的國家,中國佛教的大乘思想,就是以華嚴為中心的。近代的佛教領袖──太虛大師,雖然主張八宗兼弘,但是以華嚴思想,作為他信仰的根據。《華嚴經》起源於印度,傳到中國之後,經過中國祖師大德的智慧融合,將華嚴法界緣起的思想,發揮得最圓融、最究竟,並提出種種的觀法,寓哲理於實踐之中。由於歷代大德對華嚴思想所做的創新與發明,使華嚴哲學在中國佛教史上開出了奇葩,而成為中國佛教的傳統信仰。
七.修身律
修身律,佛教的律宗,是講究修身做人的,因為人格完成了才能成佛。把人做好,修身完成,才能進一步開發內心的光明智慧,而證悟最高的真理,這是律宗給予我們的指示,所以稱為修身律。
八.義理組織天台宗
第四句的‘義理組織天台宗’,在各宗派之中,對佛學的義理,能建立嚴密的組織,有系統的加以闡發者,當推天台法華為第一。天台智者大師,將佛陀一代聖教,分為五時,並按其所攝受的對象,分為頓、漸、秘密、不定等化儀四教,以及藏、通、別、圓等化法四教,以科學方式,將三藏十二部經典,分門別類的歸納於不同根性的眾生,並將修行的方式與證果的等次,一一加以分析比較,所以說到義理的組織方面,天台宗是最嚴密,最有系統的。
以上概略的介紹了八大宗派的各個特點,除此之外,此八宗另有一共同的特點,就是同時興盛於隋唐盛世,並且都發揮了中國文化史上光輝燦爛的一頁,和隋唐的治世昌隆相得益彰,為中國佛教史上的黃金時代。但是盛極一時的大乘八宗,到了今天,有的已趨於衰落,有的雖然繼續弘揚於世,然而已經比不上隋唐時代的盛況了!
貳、佛教八宗在台灣的情形
那麼,大乘佛教的八宗,在今日台灣的弘揚情形又如何呢?
一.密宗
密宗,在台灣有人修學藏密,有人修學東密,修學藏密者,即修學西藏的喇嘛教;修學東密的,即修學日本高野山派的密宗。戰前,日本統治台灣期間,日本的佛教也因此傳到台灣。日本的密教分為兩大主流:一為天台宗之台密,一為高野山之東密。現在在本省北部或南部,藏密、東密,都有人在修持。
二.禅宗
禅宗,在大陸非常普遍,當時所謂的叢林大寺,都是禅宗的道場,禅宗在中國佛教史上,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台灣還不曾建過有規模的禅寺叢林,連禅堂都很少見。有幾位禅師大德,雖然也努力推廣禅學,但也只是很少部分而已。有的寺院,雖然自稱為某某禅寺,實際上修學內容和禅宗卻不相干。目前台灣佛教的各宗派,其法統幾乎都是從禅宗演變而來。由此可見禅宗對近代佛教影響之深!
三.淨土宗
統領今日台灣佛教的是淨土宗,不管禅寺也好、律寺也好,普遍地以念佛法門來引導信徒修持。而以念佛法門為中心的念佛會、蓮社、居士林等,相繼成立,這種現象當然很好,不過,我們所希望的佛教是多采多姿的,各宗各派都能同時發揮其精辟的思想,重新呈現出隋唐盛世八宗並弘的情況。
四.唯識宗
研究唯識的人,在台灣,目前少之又少,太虛大師雖然主張八宗兼弘,但是他對於佛學義理發揮得最為透徹,貢獻最大的,還是法相唯識。民國初年,僧侶則有太虛大師。在家居士則有歐陽竟無、楊仁山等大德的推弘,對於法相唯識的研究,有不可磨滅的貢獻。民國十幾年時,還辦過法相大學,培育出不少的人才,後來分別擔任各大學的唯識學課程。
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今年開辦了唯識科。老師很難聘請到,我們請常覺法師擔任科主任,他對於唯識論、攝大乘論等,有非常深刻的研究。他對我說:‘你簡直將一個最困難的擔子,最沉重的擔子,交給我來背負。’目前,在新加坡弘揚佛法的演培法師,他也是研究唯識的。
五.三論宗
嘉祥三論宗的學者,在目前佛教之中,最為有名的大德是印順導師。他對中觀緣起性空思想,有其獨特的見解,他肯定緣起性空是起源於佛陀最初開證的法門,也是佛陀在《阿含經》裡所開示的根本教義。因為性空唯名的義理高深,所以目前對三論研究有心得,並且能加以推揚的大德,就很少見了。
六.華嚴宗
傳統的華嚴,在當今台灣各個寺院裡面,諷誦《華嚴經》的很多,但是如唐朝清涼大師一樣,把華嚴深奧的教理,有組織系統地加以诠釋、推演者,則如鳳毛麟角,不容易找到了。
七.律宗
台灣,每天舉辦傳戒法會,基本上是維持了佛教的法幢,但是對於戒律的內容,真正去了解研究的人,就寥寥無幾了。律宗不只是形式上的持戒而已,其修行方法,其精神內涵,淨化生命的意義,都需要進一步的闡揚!
八.天台宗
義理組織嚴密的天台,曾居住在新竹目前已經圓寂的斌宗法師,他曾到過大陸,在觀宗學社專攻天台,很有成就,其門人弟子--慧岳法師,繼承他的志願,弘揚天台,非常難得。
佛教的八個宗派,由於時間有限,只能簡單地將各宗各派的修持方法告訴各位。今天預備介紹兩個宗派的修行方法,一是華嚴宗,一是天台宗,其余六個宗派,留待明天和後天再說明。
參、各宗各派的修持方法
為什麼今天要先講說華嚴和天台呢?當初佛陀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夜睹明星而成正覺以後,首先宣說的聖教,就是華嚴。所以佛教對如來一代時教,以一個偈頌來說明其先後:‘華嚴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談,法華涅槃共八載。’最初的二十一天,佛陀所開講的是《華嚴經》。‘阿含十二方等八’,就是講《阿含經》的教義,講了十二年;《方等經》講了八年。什麼叫《方等經》呢?就是不屬於華嚴、法華、般若、涅槃的大乘經典,如大家所熟悉的《阿彌陀經》、《藥師經》、《維摩經》等都是方等經。
‘二十二年般若談’,這是花了二十二年的時間講《般若經》。‘法華涅槃共八載’,就是《法華經》與《涅槃經》,一共講了八年。根據史傳佛陀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余會,把這一首偈的時間加起來,剛好四十九年。今天我們遵循佛陀啟教的順序,首先講說菩薩乘的華嚴哲學,讓我們三天的演講法會,先得到一個圓滿。
一、華嚴宗的修持方法
(一)《華嚴經》的來源
在說明華嚴宗的修持方法之前,向各位介紹《華嚴經》。在浩瀚的經典之中,《華嚴經》被稱為經中之王,佛陀在七個地方,有九次的聚會,才把《華嚴經》講完。據說佛陀宣講華嚴時,沒有人能夠了解其中的奧義,後來這部經,傳說被藏在龍宮裡,擱置了六百年之後,才被龍樹菩薩發現。龍樹菩薩以他的聰明把下卷背誦下來,但是前面的上卷、中卷,還沒有看到,為龍宮的人所發現,被趕出了龍宮。他出了龍宮之後,就把記憶所及寫下來,此即龍宮傳來的《華嚴經》。
在中國有三種梵文譯本的《華嚴經》。東晉時代的佛陀跋陀羅三藏,他翻譯的《華嚴經》有六十卷,名為《大方廣佛華嚴經》,簡稱《六十華嚴》或晉譯本。唐朝的實叉難陀三藏,翻譯的華嚴經有八十卷,名稱也叫《大方廣佛華嚴經》,簡稱為《八十華嚴》或唐譯本。另外唐朝的般若三藏翻譯了《華嚴經》的〈入法界品〉,有四十卷,稱為《四十華嚴》。不論是《六十華嚴》、《八十華嚴》,內容都是華嚴經,義理都差不多,而《四十華嚴》乃《華嚴經》中最重要的一品--〈入法界品〉的單行譯本。現在有一個問題,前面說華嚴經是龍樹菩薩從龍宮取出來的,那麼,龍宮究竟在那裡?
有人說:龍宮是在海龍王所居住的大海裡面,這種說法有待商榷。船只航行的地方叫大海,吾人所居住的世間,也如同大海一樣,我們稱之為茫茫人海。其實波濤洶湧的海龍宮,就是國君所住的王宮,而龍王,即印度民族中被稱為龍種的那伽族國王。古來世間上的珍寶,總是為國王所擁有。根據歷代的研究,《華嚴經》被收藏在龍種族的王宮裡,六百年之後,才被龍樹菩薩所發現,將其經文背誦下來,而傳播於世間。
(二)《華嚴經》的三時判教
華嚴宗的三祖--法藏賢首國師,把佛陀所說的一代時教,用太陽照物的比喻,分了三個時候:第一日出初照時,譬如太陽剛剛上升,先照高山,比喻如來最初證悟,先以無礙智慧光明,照諸大菩薩,所說的經典就是《華嚴經》與《梵網經》。
第二時為日升轉照時,因為光線的照射角度不同,所照的地層面也不同,所以這個第二時又分有初、中、後三轉,接引了不同根性的眾生。
初轉是接引凡夫外道,使他們轉凡成聖,如太陽出來,透過高山,射及幽谷之處,就是凡夫外道的比喻,佛陀對他們說的教義是三皈五戒、四聖谛、十二因緣,也就是阿含等經典。
其次是中轉,為了接引小乘進入大乘,及攝化大乘根性的菩薩,陽光透過幽谷,然後普及高原,比喻眾生心量已較寬廣,可學菩薩道了。佛陀此時為他們說《解深密經》、《圓覺經》、《維摩經》、《大寶積經》、《楞伽經》等。
太陽一直上升,到了日正當中,普照大地平原,如同佛光正照利根菩薩,佛陀為他們開示般若性空的經典,例如《金剛經》、《大品般若經》等,此為後轉。
第三時是日沒還照時,這是轉攝末歸本的法輪。無限美好的夕陽,即將下落,卻又還照高山,表示佛陀將入涅槃,開示圓滿的妙法,所謂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所謂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此時所說的就是《法華經》與《涅槃經》。
以上三時判教的方式是華嚴賢首國師的說法,但是天台宗的人,卻不以為然,他們認為智者大師的五時判教,才最合理圓滿。
(三)圓融無礙的一真法界
《華嚴經》是佛陀的教法之中,最高深最究竟的法門,佛陀在海印三昧中演說《華嚴經》,除了利根的大菩薩之外,鬼神、天龍八部等,都無法了解其中奧妙的道理,即使二乘根器的阿羅漢,也不能領會佛陀的說法。《華嚴經》既然是佛陀一代時教之中最上乘的妙法,那麼其內容究竟是什麼呢?
在佛教各種經典中,有的講真空,如般若中觀;有的說妙有,如唯識法相;有的提倡頓悟,如禅門南宗;有的主張漸修,如禅門北漸。不管空有也好、頓漸也好,華嚴把這些思想統攝,而建立了諸教圓融的一乘圓教。大乘別教的華嚴世界,是個怎樣的世界呢?華嚴的世界叫‘華藏世界’,也就是萬有諸法由心所現的一真法界。此一真法界,是真妄泯滅,生佛不分的真理世界,是超越一切的對待,本體即現象,現象即本體,絕對平等的世界。如果我們能夠認識一真法界,則能擴大生命的領域,證悟到生命的永恆不滅。我們最懼怕的是死亡,最厭惡的是貧賤,如果我們能契入一真法界,則能脫離貧賤、富貴、有無、生死、多少、高低等對待世界的束縛,而得到心靈上的絕對自由。徹底體悟了一真法界的道理之後,對各位今後的生活、思想、事業等,將會有很大的助益。下面我歸納數點,簡單地說明一真法界的內容:
(1)一個不算少萬億不算多
在我們的常識裡,看到一個人只有一塊錢,心裡馬上反應:‘啊!一塊錢,真少呀!’看到家財萬貫的富翁,則以為:‘萬億錢財很多呀!’這是我們在認識上的差別。在一真法界裡,一個不算少,萬億也不算多。我們怎麼認為一塊錢少呢?那是沒有認識到一塊錢的價值。這個‘一’,不是計數東西時最小單位的一,‘一’是個無窮大的數字。例如萬法歸一,紛纭變幻的萬有,其本源是一個的。一粒砂石、一點粉筆灰、一個銀河系、乃至一個宇宙虛空,都含藏於‘一’之中。萬億雖然多,萬億之上另有萬億,永遠有一界限。我們要培養從一粒砂石去透視無量三千大千世界的見識。過去我們剛剛舉辦弘法演講法會的時候,最初在僅能容納數人的小廟裡舉辦,漸漸擴大至國立藝術館、中山堂,乃至可容納數千人的國父紀念館,將來即使再擴大,擴大至整個世界,都只是一個道場而已,不會增加成二個或三個道場。這個‘一’的涵意很深廣,我們應當好好去體會‘一’的無限性。
(2)微塵不算小虛空不算大
我們的觀念裡,總以為微塵很小,虛空很大。其實,這種大和小的概念,也是錯誤的見解。在真實的世界裡,大小將是一樣的。過去有一位書生,到寺院去參拜,看到殿堂上寫著一副對聯:‘須彌納芥子,芥子納須彌。’深深不以為然的說:‘佛教講話矛盾,不合情理。須彌納芥子,高大的須彌山,包藏如芝麻那麼小的芥菜種子,還合乎常理;芥子納須彌,這個小小的芥菜子怎麼能夠藏納須彌山呢?簡直是狂妄之語!’恰巧一位知客師父聽到了,就上前詢問,他說:‘先生,這副對聯並不矛盾,你是讀書人,想必知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句話吧!請問你,萬卷書讀到那裡去了?’
那個人肚子一拍,就說:‘讀到我肚子裡去了。’知客師父於是拿了一本書說:‘請你也把它放到你的肚子裡面去吧!’讀書人說:‘道理可以讀進去,書怎麼可以放進來呢?’萬卷的經論可以容納於小小的肚子裡,這個大與小能夠互相容納的道理,就是華嚴微細相容的道理。俗語常說‘宰相肚裡能撐船’,宰相的肚子真的那麼大嗎?怎麼能撐船呢?佛陀的肚量包容天地,我們也和佛陀一樣人人具有佛性啊!盡虛空都在我們的心胸之中,關鍵只在我們能不能把心裡的世界,慢慢的擴大而已。
我昨天從高雄到台北,到了台北市內,單單一條羅斯福路就走了一個多小時,我想台北人口這麼多,這麼擁擠,最後到了我們辦事的普門精捨去,從這邊走到那邊,再從那邊踱到這邊,轉來轉去,總是在幾坪大小的空間打轉。我感覺居住在台北,實在是一件苦惱的事,空間太小,人口太多。我們每個人不可能在人口密集的台北市,要求擁有寬敝的住居,但是我們如果能夠了解華嚴的一真法界,先將自己的心裡擴大,心裡的空間擴大起來,雖然是立錐之地,也和整個法界一樣寬廣。把我們的心量擴充得如一真法界一樣寬大之後,對我們現實的生活有很大的幫助,會減少因為空間狹窄所引起的沖突,而得到人際關系的和諧。
(3)剎那不算短劫波不算長
剎那是佛教計算時間的單位,表示時光很快的意思。有時候說:‘時光很快啊!剎那剎那過去了。’這個剎那究竟有多短呢?‘少壯一彈指,六十三剎’,意思是說年輕有力氣的人,輕輕彈一下手指的瞬間,就具有六十三剎那。如果用秒來計算的話,一秒鐘至少有好幾百個剎那。
劫波,簡稱劫,是計算長時間的單位,是無量數時間的代表,例如三千阿僧祇劫。依一般的想法,剎那很短,劫波很長,其實劫波也不算長。例如有的動物,朝生夕死,它也過了一生;有的動物,能活幾百年,龜也好、鶴也好,它還是過了一生。一期的生命,不外是我們行為所留下來的記錄,由於記錄的長短,在時間上乃有長短之別,但是在真實的生命裡是沒有長短的。譬如人雖有生有死,但是這一切都是虛妄的,人就是死也死不了的,身體死了,生命卻不會損減,好比房子燒毀了,房子倒塌了,可以搬家;身體壞了,生命也要更新,是不會死的。《華嚴經》所說明的是一個人的生命是無限的、永恆的、亘古不滅的,我們對於生命要建立起無限的信心。
革命先烈鄒容,十九歲就死了,但是留給後代的是多少的敬重,多少的懷念。譚嗣同為了維新,為了革命,灑下了青年的熱血,留給人間多少贊歎。佛教的翻譯大師--鸠摩羅什,他座下的僧肇法師,三十歲就去世了,可是他所遺留下來的肇論,在佛教思想史上,卻有不朽的價值。
有的人雖然仕途蹇滯,名不聞於當世,但是他的精神卻萬古流芳。有的人活得很長久,即使長壽的彭祖活到八百歲,而今安在?有的人做了一個夢,就過了好多年,例如窮書生盧生,投宿在一家旅館裡,看見老板生火要燒黃粱,他在旁看著不知不覺的就睡著了,一入睡就開始做夢,夢見自己走到另外一個國家,娶了一個很美麗的崔姬女子為妻,功名得意,連連升官,生了幾個兒子,也極不平凡,就這樣享受了五十年的榮華富貴,才生病死去。當他夢到自己生病死去的時候,翻身打個哈欠,從夢中醒了過來,看到剛才老板燒煮的黃粱還沒有熟,這時他無限的驚訝,五十年的榮華富貴生活,原來只是黃粱一夢。夢,也能把很短的時間拉得很長。
佛教裡面的禅定,也是如此。在禅定中,自己覺得時間很短,可是外界卻已度過了多少時日。像太虛大師在普陀山,有一次盤腿打坐,耳邊聽到寺廟養息敲鐘的梵音,大師入了禅定之中,覺得時間如彈指般的短暫,但是一夜的時間已經過去了。他出了定以後,正是早晨敲鐘做早課的時候,他還以為昨夜一百零八下的鐘聲還沒有敲完呢!
所謂‘洞中方七日,世間幾千年’,對禅定的人而言,漫長的時間如白駒過隙一般短暫;在牢獄中服刑的人,一天如同一世紀那麼長久;恩愛的人,一旦分離之後,所謂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冤家對頭在一起,則度日如年。所以,時間的長短,不是絕對的,都是我們愛憎情緒上的分別。
在華嚴的一真法界裡,有的不是真有,無的不是真無;污穢的不是污穢,清淨的不是清淨;退步的不是落伍,向前的也不是前進。在一真法界裡,有無也好,淨穢也好,前後也好,大小也好,長短也好,都是虛假不實的!超越時間空間的一真法界裡,一念百千劫,百千劫在於一念,一粒微塵就是十方國土,十方國土也是一粒微塵,在《華嚴經》的一真法界,是個‘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圓融無礙的法界。
不讀《華嚴經》,不知佛教的富貴。只要讀過《華嚴經》的人,便知道佛教思想的高超與豐富,心胸也自然寬廣擴大。八十卷的華嚴,六十卷的華嚴,四十卷的華嚴不是短時間能說明得完的,下面我要向各位簡單介紹華嚴宗的幾位祖師。
(四)華嚴宗的祖師
中國的杜順和尚,是華嚴宗的初祖,生於陳永定元年(五五七)的陝西省萬年縣,十八歲出家,專宗華嚴,著作《法界觀門》,將華嚴高深的理論,融貫為禅定的觀門,而創出‘真空絕相、理事無礙、周遍含容’的法界三觀,是一位融理論實踐為一體的大德。他一生之中,神異事跡很多,有瞎子聾子拜見他以後,能見能聽。有一次他涉水過河,河水忽然斷流,等他上過岸後,才又水流如故。唐貞觀十四年(六四0)圓寂於義善寺,深為朝野所敬重,唐太宗尊稱他為帝心尊者。
華嚴二祖--智俨大師,甘肅省天水人,孩童時代喜歡堆石成塔,串花成蓋,自己就當起法師,並叫一起玩耍的同伴做他的聽眾,為他們說法。他出家以後,深探華嚴藏海,二十七歲時,便著作了《華嚴經疏》五卷,也就是有名的《華嚴搜玄記》,另外有其他的著作,將近二十余種。他除了以著述弘法,以教育徒眾為職志外,一生不求名聞,風范清高,唐高宗總章元年預知時至,對門人說:‘吾此幻軀縱緣無性,今當暫往淨方,後游蓮華藏世界,汝等隨我,亦同此志。’到十月二十九日晚上圓寂於清禅寺,享年六十七,是為華嚴宗第二祖。
華嚴宗的第三代祖師是有名的賢首法藏大師。法藏是他的名字,賢首是皇帝封賜給他的名號。大師十六歲時,曾經在陝西法門寺阿育王捨利塔前,燃燒一指,以表示對佛教奉獻的虔誠。後來聽了智俨大師講《華嚴經》,就歸投在他的門下。
大師曾經協助實叉難陀三藏翻譯八十卷的華嚴,並且襄助菩提流志三藏翻譯了《大寶積經》。一生之中,經卷如此龐大的《華嚴經》就講了三十多遍。在著作方面,有《華嚴探玄記》、《梵網經疏》、《楞伽經疏》等等,不下三、四十種之多。他攝取了杜順大師的法界觀門、五教止觀等實踐法門,並以《華嚴經》為骨干,融合智俨大師的搜玄記,完成了華嚴教理的組織系統。所以華嚴宗,到了大師的時候,才完成自家教觀雙門圓滿的架構,華嚴宗由於大師的弘揚,而集其大成,因此華嚴宗又稱為賢首宗,大師對於華嚴宗的影響,是可想而知的。
華嚴宗的第四代祖師叫做清涼澄觀大師,他做過七個皇帝的老師,曾至宮中對皇族說法,皇帝聽了大悅,說:‘聽大師講華嚴經,心裡很清涼。’因此受封為清涼,他一生當中,有很多異於常人的事跡,最主要的一件事是當他完成了《華嚴經》的注解以後,特地舉行了一個華嚴經注解落成法會。平時我們曾聽說過房子蓋好了要舉行個落成典禮,倒不曾聽說有人對經典注解完成而舉行落成典禮的,而這個《華嚴疏鈔》落成典禮的法會,竟有一千多位高僧大德參與盛會。
另外他的奇異事跡還有很多,比方說:三衣一缽,從來沒有離開過身邊。三衣一缽不離身是佛教的規定,表示他對佛教的戒律非常的尊重,並且嚴持不犯。還有,他不重視金錢與權力,皇帝叫他當各個大寺院的住持,他視如塵土,雖受到朝野優厚禮遇,毫無欣然自喜!
大師一生沒有到過世俗人的家,不像現在,有的初出家的人,只曉得攀緣,這家走到那家。出家學道能夠不到處攀緣,才能樹立清高的僧格。佛光山的門徒弟子,有百人以上,但是很少和各位認識,因為規定很嚴,不准隨便外出,放蕩身心。
清涼國師對一切美好的東西,可愛的東西,總之能染污身心境界的,他一概遠離。出家之後,一生沒有倒下來睡過覺,頂多是盤腿打坐而已,而且沒有離開過念佛的念珠,心裡面沒有違背過佛陀的教義,每天必誦《華嚴經》,每天下午還要施食給餓鬼孤魂。大師如此刻苦自勵,終於成為華嚴宗的一代祖師,把華嚴宗發揚光大起來,為我們中國佛教文化開出燦爛的花朵,清涼國師真是功德無量。
華嚴宗第五祖為宗密圭峰禅師,唐果州西充人。跟隨澄觀大師學華嚴,大師曾贊歎他說:‘能夠追隨我遨游於毗盧華藏世界的人,只有你一人了。’贊為不可多得之英才,繼承清涼大師宗弘華嚴。師又隨荷澤宗的禅師學禅,提倡教禅一致,影響後代甚钜。大師畢生最大的貢獻為對《圓覺經》的精辟注釋。他以《華嚴經》為根據,對《圓覺經》做詳盡的注解,著有《圓覺經大疏》、《圓覺經大疏釋義鈔》等書,為歷來注解《圓覺經》的泰斗。
華嚴宗經過五位傑出大師的推弘,完成了華嚴宗精深的思想體系,和天台宗同為中國佛教思想史上光輝燦爛的二大圭壁。
(五)華嚴宗的修持方法
上面簡單的介紹了華嚴宗的歷史傳承,下面我要將華嚴宗的修持方法介紹給各位,以作為參考。華嚴宗的修持方法很多,我歸納成四點來說明:
(1)發四弘誓願
所謂‘四弘誓願’就是:(一)眾生無邊誓願度。(二)煩惱無盡誓願斷。(三)法門無量誓願學。(五)佛道無上誓願成。在寺院裡,出家人在每天早晚課誦中,一定要諷誦這個發願文。我有一種感覺,大家對這四弘誓願,只是例行公式唱唱而已,很少有人用心去想,我真正能夠實踐這個願心嗎?有什麼人敢肯定的說:‘我已經發了四弘誓願,願意切實去實踐’呢?從唱誦到真正的付諸實踐,其中的意義,有天壤之別。
不發四弘誓願,就不能與華嚴的一真法界相應,也就不能證悟圓滿菩提的大果,希望今天各位有緣人,學習佛法要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也就是發四弘誓願!
(2)修學普賢十大願
這也是佛門中經常課誦的,此即: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忏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佛住世,七者請轉法輪,八者恆順眾生,九者常隨佛學,十者普皆撐向。這十件事是大菩薩發精進勇猛心,長期不斷的修行,直到眾生度盡了,自己才能休息的大願。此十大願具有深遠的意義,他啟示我們要燃燒起生命無限的熱情,完成自己,並且奉獻大眾。關於這十大願,有許多專門注解的佛書,各位可以閱讀參考,由於時間的限制,在此不加以詳述。
(3)修學禅定坐法
華嚴也有華嚴禅定,華嚴禅定的坐法,和禅宗的打坐方法相類似,有六個步驟:
第一項是盤腿--盤腿分為雙盤與單盤,雙腳互疊在左右膝上為雙盤,只盤一腿者為單盤。初學者不習慣的話,兩腿交叉也勉強可以。不過不盤腿,心慮散漫,不能集中,腿子一盤,就能思想集中,心意統一,萬般的妄想思慮,能夠蕩滌去除,散心就能收攝回來。
各位有時候外出,有時候辦公,感到疲勞時,可以在座位上靜坐五分鐘,很容易恢復疲勞,其效果和睡眠一兩小時差不多。武俠小說描述某人在那裡打坐運功調息,靜坐確實能恢復疲勞增進健康的。
雙盤,在佛教裡稱為蓮花跏趺坐,單盤叫吉祥趺坐。有時候身邊染有小病時,打坐也能治好。如果希望腿子練得柔順,吃飯的時候,可以盤起腿子來吃,養成這個習慣,即使尚未證得華嚴大定的一真法界,我們的健康也能增加很多。
第二項是保持身直、眼垂、手平放正確姿勢。不要彎腰駝背,眼睛不要睜開來望遠處。過去年幼初出家的時候,好奇心強烈,歡喜東看西看,老師看到了,一巴掌就打過來了,並且責問說:‘你看什麼?那一樣東西是你的啊?’不看外境,雙眼垂下,比較能夠攝住正念。雙手相疊而平放,左手置於右手上,這叫彌陀大印。以上是調身之功夫。
第三項是所穿的衣衫要寬松。衣服寬松,坐起來才舒服。西裝不方便,婦女的窄裙子更不合適。衣服太緊會阻礙呼吸循環。另外要注意在打坐之前,身體要稍微動一下,前後左右搖幌幾下,使身體各部分的血液流動,然後稍作按摩。比方說,腦後可以撫摩搓揉幾下,腳底心也可以摩擦,血道流通重要的部分都稍作按摩,這樣能夠使打坐時身心比較舒暢,容易進入安靜禅定的境界。
第四項是靜坐的時候,對於呼吸也要注意,不可像風箱抽氣似的喘息,也不能像刮竹似的呼氣,要悠悠隱隱,若有若無使氣息微細進出,出入息要均勻,不可吸進長呼出短,或者呼出多吸進少,這都不容易使心意集中。因此靜坐呼吸,必須善巧分別是風?是氣?或喘?或息?然後才能適當調度。
第五項靜坐最重要的就是調攝我們的心了。山上的猴或未經馴服的馬,不聽使喚,狂奔漫馳,我們的心就像是猴子和馬一樣,荒山曠野,到處奔竄,無法定止於一處。禅定的功夫,就是要把這顆心猿意馬的散心,加以缰索,收攝起來,安住不亂。如果我們能夠將我們的心調服得很好,不管山林水邊,市場集合,隨處一坐,都能不為外境所動,而保持輕安寧靜。馴服我們內心的猿馬,使它不向外攀緣,是我們刻不容緩的急務。
第六項靜坐並不是呆呆的坐在那裡就算了,要觀想,觀想諸佛相好,觀想華嚴智慧,靜坐到心靜如水,不要起波浪,心上的意念思維,盡早不要讓它妄動,甚至不要思維,不要回憶,不要去推理,不要去盤算,進入到平等的一真法界。此時心胸清淨明朗,像一面清淨的鏡子,如一湖平靜的潭水。一面鏡子,如果清淨,什麼東西都可以看得很清楚;一面湖水,如果波浪迭起,則無法照映出東西,我們人生的幻想、妄念太多,也無法認識事物的真正面目。
(4)睡眠的修行方法
華嚴禅定的修法大概如此。接著我們要談一談華嚴宗對於睡眠的修行方法。這個法門很要緊,睡眠有睡眠的要訣,有人說:‘唉呀!我失眠睡不著。’睡不著很苦啊!又有人說:‘唉呀!我睡覺時,夢好多唷!’夢多也很苦。現在我要告訴你們如何不做夢,容易入睡的方法,也是華嚴宗告訴我們的方法:
第一、睡覺之前要洗腳,用溫水洗腳,促進血液循環,比較容易睡得著。
第二、睡覺右脅而臥,佛教稱此為吉祥臥,不要仰著睡,也不要覆面睡,那會增加身體的動蕩煩燥而不容易入睡。當然右(月+劦)而臥的姿勢不自在,但是也要訓練自己,不讓身體亂動。只要身體保持不動,很快就能入睡了。一般睡不著的人,總是說:‘我翻來覆去還是睡不著。’身體動蕩不穩定,因此影響生理,無法安然入睡。
第三、睡下來以後要持觀想,觀想光明,觀想遠遠的地方有光明。有人睡覺把眼睛閉起來,越暗越好,有的人說點燈才睡得著。但是觀想光明時,要把眼睛閉起來,觀想眼前若有若無光明,能在觀想光明之中入睡,一定會睡得很輕松,很甜蜜,不太會做夢,甚至人雖入睡,旁邊的人講什麼話,做什麼事,都能了然於心。
有人看到我長得這麼壯大,以為我吃了什麼好東西,我要告訴各位,我每天吃的是佛法的香飯,吃的是華嚴的珍肴,最要緊的是睡的是華嚴美覺。幾十年來有時候我的頭還沒有碰到枕頭,就睡著了。明天打算幾點鐘起來,心裡只要想一想;‘嗯!明天兩點起床。’不必掛念什麼,到時候自然清醒。我覺得佛法所教給我們的方法很平常,但是卻有很大的用處。
另外蓋的被單當然不能太薄,但是也不能太厚,太薄容易著涼,太厚則呼吸不順暢。我們為了走更遠的路,所以中途要休息;我們為了做更多的事,所以晚間要睡眠,但是也不能過分貪睡,過分的睡眠,也能傷身挫志。以上是睡好覺的一些方法。
(六)修學華嚴宗的利益
華嚴宗的修行方法,當然還有很多,不過這些都是你們各位能做得到的。由於時間的關系,最後我要告訴各位,修學華嚴對我們有些什麼利益?修學華嚴宗,或僅受持《華嚴經》,都能得到很大的利益,會讓我們覺得和諸佛一鼻孔出氣,沒有分別,所謂我、佛、眾生三無差別。修學華嚴以後,每天的生活,好像涵泳在一切智海裡面,暢游於一切時空之中,感到生命無始無終,無去無來,無生無死,一切的世界宇宙都跟你合為一體,我們的身心安住於一切的地方,一切的時辰,生命得到了永恆!
修學華嚴宗或受持《華嚴經》,得到靈異事跡的記載很多,除了前面介紹的幾位華嚴祖師,他們一生都有許多靈異功德之外,現在再舉出幾個例子:
第一、元朝正順法師,出家於五台山,平時以深密的樹林為茅蓬,以讀誦《華嚴經》為修行的日課,數目超過一千余部。他同時修學法界三觀,每次一進入華嚴法界的觀想以後--三、五天才出定,因此人人都稱他為華嚴菩薩。將要圓寂的時候,門徒乞求開示法語,他說:‘歷劫本無去住,應用何思何慮,轉身踏破虛空,一切是非莫顧。’入滅時,靈桌上出現五彩之龍,飛游於燭光庭宇之間。
第二、唐朝有位釋城慧比丘,在五台山真容院,跟隨法順和尚出家,經常在李牛谷的地方誦《華嚴經》,吃的是嫩草樹葉。當他誦經時,經常有五、六位身著儒服,而不知姓氏、來歷的人圍坐下來聽經。其中幾位送奇花異果供養他,花經久不謝,果子吃了肚子不餓。他感到很奇怪,就問他們是誰?眾人回答說:‘我們都是山神,因為你的誦經法力,使本山清淨平安,特來供養服侍。’城慧比丘感到這些山神打擾了他的清修,於是遷移到別處去了。
第三、後魏文明元年,有位王明干,平時作惡多端,死的時候,墮於地獄,被獄卒牽至門口,看見一位出家人,自稱是地藏菩薩,並且教他持念《華嚴經》的一首偈子:‘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當他見到閻羅王時,王就問他:‘你有什麼功德?’他說:‘只能誦一四句偈。’於是就大聲念誦剛才地藏菩薩教他的那首偈語。閻羅王就放他回來了,同時地獄裡受苦的人,聽到四句偈語時,也得到解脫。
受持《華嚴經》得到很大的功德利益,歷史上的記載比比皆是。
《華嚴經》的內容浩瀚深廣,佛陀對上乘根器的菩薩,還講說了不少時日,我們在短短的二、三小時之內,就想把華嚴無限奧妙的內容,完全發揮盡致,是不可能的,今天我只能掬一瓢海水,讓各位略嘗一下,知道海水的鹼味。明天、後天,我們將繼續介紹其他宗派的修持方法。
現在讓我們一起來念回向偈,也是《華嚴經》裡面的一首偈:
‘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
二、密宗的修持方法
(一)密宗概說
昨天本來計劃要把華嚴和法華兩個宗派講完的,但是我們只講了華嚴,好像是佛陀的意思,講說天台法華應該還是照當初如來一代時教,擺在最後來講。我們今天第一先講密宗,我們總以為密宗是一個非常神秘的宗派。密宗,我們平常總把它和顯教對立起來,所謂顯密之教,其他的大乘七宗都屬於顯教,唯有密宗屬於密教。其實,佛教沒有秘密,佛教一切都是公開的,就是說密宗有一些神秘的內容,有一些不重解釋的真言密咒,但是密宗還是一切都可以向人傳授的。
(二)顯密二教修持的融貫
在中國的廣大區域裡,要以西藏這個地方,最盛行密教。我們現在要了解密宗,僅僅是密宗的儀式,就不是很短的時間可以說完的。在中國佛教的僧團裡,住在寺院裡面的出家僧眾,修身則持律,作課誦是誦經持咒,可以說都是顯密雙修,即使念佛的人,也要持誦往生咒。不過顯教的佛教弟子,修持密咒只是附帶的,沒有專修。
在中國,很多的佛教經典,有時候都把經和咒合並記載在一起。無論是《藥師經》也好,《地藏經》也好,就是《法華經》也不例外,往往是經文之後,附有咒文。甚至《般若心經》,最後也來一段咒語‘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也就是將顯教經文和密教咒語記在一起的例證。
(三)咒語的意義及其功用
密宗主要的修行,就是持咒,現在將咒文的意義和它的功用略加說明。
咒語又名陀羅尼,翻譯成中國話叫做真言,或者叫總持,所以一句咒語,包含了一切的意義,也就是總持一切的意義。我們念阿彌陀佛,是佛的名字,這句阿彌陀佛和咒語一樣,有包含一切的意思。我們平常見到人,‘喂!阿彌陀佛!’表示說‘你好嗎?’現在我們要走了,‘喂!阿彌陀佛!’表示‘再見!再見!’人很多,不小心踩了人一腳,撞到人啦,趕快回頭來說:‘唉呀!阿彌陀佛!’表示‘對不起!對不起!’送東西給人,他回答你‘阿彌陀佛!’就是‘謝謝!’的意思。看到兩個人吵得不可開交,甚至大打出手,我們過去勸架,‘唉呀!阿彌陀佛!’意思就是說:‘何苦呢?何必這樣呢?’看到別人殺雞殺鴨,父母打小孩,我們就說:‘唉呀!阿彌陀佛!’表示‘很可憐!’一句話有這麼多的意思,也就是總持一切的意思。
在密宗所傳授的咒語當中,最普遍的是六字真言,也就是明王咒,又叫做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佛教是一個追求真理的宗教,對事物的真相,講求徹底的講明,而這個咒語是佛的真言,只要跟著持誦,不注重解釋。在佛門裡學什麼、修什麼,都不容易學、不容易修,修這一句‘唵嘛呢叭咪吽’也並不簡單,但是這句話功用很大,如果我們能夠把這句咒語持好,可以消災延壽,驅邪避難,所求皆能如意。
根據《大乘莊嚴寶王經》上所說,持誦這句真言,功德便是不可思議,若人持此一句真言,能除一切災禍疾病,命終之後,當得極樂上品之生,余諸所求,皆能如願。
經上說:‘佛告善男子,此六字大明陀羅尼,是觀自在菩薩摩诃薩微妙本心,若有知是微妙本心,即知解脫。’
‘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得如是如意摩尼之寶(六字大明咒),汝七代種族皆當得其解脫。善男子,彼持名(六字大明咒)人,於其腹中所有諸蟲,當得不退轉菩薩之位。’
‘若復有人以此六字大明陀羅尼,身中項上戴持者,善男子,若有得見是戴持之人……則同見於如來,又如見於一俱胝智慧者。’
‘若有善男人、善女人,而能依法念此六字大明陀羅尼,是人能得無量辯才,得清淨智聚,得大慈悲,如是之人,日日得具六波羅蜜多圓滿功德,是人得天轉輪灌頂,是人於其口中所出之氣,觸他人身,所觸之人發起慈心,離諸嗔毒,當得不退轉菩薩,速疾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此戴持之人,以手觸於余人之身,蒙所觸者,是人速得菩薩之位。’
‘若有戴持之人,見其男人、女人、童男、童女,乃至異類,諸有情身,如是得所見者,悉皆速得菩薩之位。如是之人,而永不受生病死苦,受到離苦,而得不可思議相應念誦。’
念誦六字真言,不但自己能夠消除罪業,具足一切功德菩提,得到解脫,並且能夠庇蔭親族,乃至一切眾生,使他們也能夠脫離痛苦,得到安樂。這個六字真言的殊勝奧妙,由以上列舉之經文,可略見一斑。
持誦咒文時,要抱持堅定的信仰,不准懷疑,只要一心一意的誦念下去,即使念錯了也不要緊,仍然有功用的。相傳過去在一個交通不便的山區中,一位老太婆想學佛法,苦無良師。有一天,來了一位在家的居士,手裡拿了一串念珠,口中念念有詞。這位老太婆一看,心中大喜。終於來了一位信佛的人,請他告訴她怎麼樣修行。這位居士,一向也沒有傳授佛法的經驗,忽然有人請教他學佛,就說:‘喂!我傳你一個咒語。’
‘什麼咒語啊?’
‘唵嘛呢叭咪牛(吽)’。這位居士把‘吽’字念成了‘牛’字。
老太婆聽了,欣喜不已地說:‘唷!唷!我終於得到佛法了’。以後每天就持念‘唵嘛呢叭咪牛(吽)’,念呀念的,不知道自己究竟念了多少遍,想出一個辦法,拿了一斗的豆子,每念一句‘唵嘛呢叭咪牛(吽)’就拿一個豆子擺到這邊來,就這樣每天念一斗豆子數量的咒語。念呀念的,過了不少的時日,念到所謂三業相應的時候,她只要一念‘唵嘛呢叭咪牛(吽)’,豆子不必用手去拿,自動就跳到這邊來,每念一句,豆子就跳過來一個。
星移物換,又過了不久,有一位行腳的法師經過。老太婆看到師父來了,恭敬頂禮,供養招待。‘請師父今天就住在這裡吧!山路晚上不好走。’這位法師就在那裡過夜睡覺,到了晚上,老太婆例行功課開始念咒語:‘唵嘛呢叭咪牛(吽),唵嘛呢叭咪牛(吽)……’地朗朗上口。這位師父一聽,奇怪?怎麼念‘唵嘛呢叭咪牛(吽)?’哎呀!念錯了。‘喂,老太婆,不是“唵嘛呢叭咪牛(吽)”’‘喲!是什麼?’‘是“唵嘛呢叭咪吽”啊!你怎麼把這個“吽”念成“牛”呢?’‘喔!這樣啊!好!改正過來念“唵嘛呢叭咪吽”’嘿!從此這個豆子不跳了。過去老太婆雖然把咒念錯了,由於至誠懇切,一心不亂的稱念,連沒有生命的豆子,也能夠感受得到他的虔誠,俗諺說:‘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等到起了懷疑的念頭,心有雜念,反而失去了功用。因此我們誦持經咒,固然要講求經文正確,而保持一顆誠心更為重要。
密咒要一心真誠的持念,才有效果,持念密咒的功德:第一、能生長智慧。第二、能提升正念。第三、能消除災患。第四、能聚集善法。第五、能遮止眾惡。
當然,念咒最重要的是三密相應,什麼叫三密相應呢?第一、手要結印,叫做身密。第二、口要誦咒,叫做口密。第三、意要觀想種子字,這叫做意密。三密相應,就是口中誦咒語,同時結著手印,意念中要觀想種子字,身口意三業,同時運作。能夠三密相應持誦咒文,功德更大。假如不能持念真言咒語,只是耳朵聽到別人在誦念而引發了信心,甚至聽到了也不相信,還是很好,為什麼?因為你已經結下了一個佛種的因緣。縱然持念這個咒語沒有成功,毫無感應效果,至少將來可以獲得人天福報。最好的當然是能夠聽聞,聽了之後,能夠相信,信仰之後能夠修行,受持而不把它忘失。如果我們能將咒文持好,融化於生活之中,一定能夠身心愉快,智慧增長。
(四)念咒的五種方法
關於念咒,有五種念誦方法:
第一種是蓮花念誦,即有聲音的念誦方法。你或者念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或者念往生咒‘南無阿彌多婆夜,哆他伽哆夜……’;或者念大悲咒‘南無喝啰怛那哆啰夜耶……’;或者十小咒也可以,念誦時,要耳熟能詳,朗朗上口。
第二種念法叫做金剛念誦,金剛念誦方法就是把嘴閉起來,不出聲音,在心中默念。雖然默念無聲,但是要字句分明,了然於心。
第三種念咒的念誦方法是三摩地的念誦,其方法是保持口與舌頭不動,心安定下來,安住在禅定之中,然後觀想真言的文字。
第四種的念法叫做深深念誦。先觀想眼前有一朵蓮花,蓮花上面有一個白螺的貝殼,從貝殼裡發出梵音,然後跟隨這音聲來念咒。
第五種叫做光明念誦,念咒時,口中在念誦‘唵嘛呢叭咪吽’,觀想口中長出一道光明,此光明和我們虔誠膜拜的本尊佛,也就是大日如來合為一體,意思即自己的本性與本尊佛的法身同體無二。以上是密宗持咒的意義和方法。
(五)如何進入密教之門
在顯教裡,要成為正式的佛教徒,必須皈依三寶。所謂皈依三寶,就是皈依佛法僧三寶。皈依了三寶,表示我信仰了佛教,願意以佛法為人生的指南,佛教稱此為‘三皈依’。因此皈依並不是拜某人為師父,而是服膺佛教的真理。皈依之後,生活上並沒有什麼限制,穿紅戴綠、珍肴美味,甚至男婚女嫁,悉聽自由。只是不改變自己的信仰,肯定自己是個佛教徒罷了!
顯教講三皈依,密教則必須六皈依。除了皈依顯教的佛法僧三寶之外,密教還必須加上上師、本尊、護法,以為皈依的對象,這個護法,像我們稱各位為護法居士。修密宗的人,需要請一位神明來做他的護法。在印順法師的《成佛之道》一書中曾記載,太虛大師座下的弟子大勇法師,想到西藏學密法,依照密教的規矩,禮請一位護法神來護持他。不想卻請來了一個狐狸精,狐狸精破口大罵大勇法師說:‘你不可以到西藏學密法,如果你堅持要去的話,我就擾亂你的修行。’使大勇法師進退為難,不知如何是好!有時候請護法神來護持道場固然是好,但是神和鬼一樣,有喜怒哀樂的情緒,如果不能順其心意,反而惹麻煩上身。好比地方上的地痞流氓,平常我們不和他們打交道,倒也互不相關,相安無事。萬一和他們有了來往,以後常常會上門找麻煩。
由於密宗的儀軌非常的復雜,諸如灌頂、結手印等,都不容易學習。各位如果想專修密宗,除了六皈依之外,要跟隨上師學習,才能如法。平常我們可以修持顯教法門,誦念密宗咒語,而收顯密兼修之效。
三、律宗的修持方法
(一)戒律的意義
現在向各位說明律宗的修持方法。
律,就是佛教的戒律。佛經裡面一再地強調說:‘戒住則法住。’戒律是維系佛教於不墜的綱常,是人邁向佛道的准則。人生道路上即使像高速公路那麼樣平坦,如果不遵守交通規則,隨時有發生車禍的危險;人生旅程上,如果不持戒律,隨時有喪失生命之虞。
戒如明燈,如光明一樣,有了燈火的照明,可以看清環境,不致跌倒。戒律好像城牆一樣,敵人來襲擊時,可以保護住我們的生命財產。戒律能抵擋私欲的強敵,守護我們的慧命。戒律如老師,告訴我們人生的方向。佛陀即將涅槃的時候,弟子們圍繞著他,問了幾個問題,其中就有人問道:‘佛陀,您在的時候,我們以您為老師。您涅槃了,我們以誰做老師呢?’佛陀就回答說:‘以戒為師。’戒律的老師,隨時隨地指示我們的迷津,使我們知道何去何從。
(二)律宗典籍
講戒的經典很多,最有名的是四律五論。四律指十誦律、四分律、五分律、僧祇律;五論就是明了論、薩婆多論、善見論、摩得勒伽論、毗尼母論。在中國最盛行的是四分律,有法勵的相部宗、道宣的南山宗、懷素的東塔宗等三派,其中以道宣的影響力最大。
戒有五戒、十戒、八關齋戒、二百五十戒、三百四十八戒,乃至無量無數的戒。我們僅知道有戒條,尚嫌不足,要進一步去受持。受戒好比學生要遵從校規,人民要恪守法律,我們則要依循人生的准則--戒律的指示,才不致身心放逸。學校的校規、國家的法律,是來自於外在的約束,屬於他律,而佛教的戒律,是吾人發諸於內心的自我要求,屬於自律,兩者迥然不同。
戒,依據它的精神,分為戒法、戒條、戒行、戒相。所謂戒法,是佛陀所制定的法規,是聖道的根本,能生長禅定、智慧。嚴持戒法,可免於沉溺生死大海之苦。戒體是受持戒法之後,並得戒法之精神融貫於內心,產生防非止惡之功德,戒體即戒律的根本精神。戒行是將戒體如法地表現於身口意三業;戒相即所遵守的各種不同的戒行,如前面所提的根本五戒、八關齋戒、比丘、比丘尼具足大戒等等。如果缺乏戒體為內涵,那麼佛教的戒律,易流為形式化的戒條;如果戒律的精神,不實踐於行為,如同虛設,對生活一點也產生不了作用。因此戒雖分為四科,其精神是一體的。我們受持戒律,要將這四者充分的發揮,蘊戒體於內心,而將戒行形諸於外,則能莊嚴儀表,受人愛敬。
(三)出家眾的戒律
在佛教裡面,出家的女子,稱為比丘尼,戒律有三百多條;出家的男子,稱比丘,應守的戒律有二百五十條戒。即使七歲以上,未滿二十歲出家的小男孩、小女孩,所謂沙彌、沙彌尼,也要守十條戒律。出家人的戒法,依佛門的規矩,本來是不應該對在家信徒講的,不過,如果不講,大家心裡很好奇,現在我把出家比丘的二百五十條戒法,其綱目簡單地向各位介紹一下:
(1)波羅夷戒
有四條根本大戒,是不能犯的,犯了這四戒,叫做犯四波羅夷戒。什麼叫波羅夷呢?波羅夷是開除不共住的棄罪,犯了波羅夷罪,從此佛教不要他,無法再生活於僧團之中。什麼戒那麼嚴重呢?就是殺、盜、YIN、妄。殺就是以嗔恨心殺害眾生;盜就是不經同意而盜取他物;YIN是以貪婪心行奸YIN的事;妄是以不實在的話,欺诳別人。有人或許會說:‘唉呀!這個妄語,不是常常會觸犯嗎?有這麼嚴重嗎?’佛教的妄語,不是指問你:‘喂!吃過飯沒有?’本來沒有吃,為了怕人家麻煩,只有說:‘吃過了。’這種善意的欺騙,不犯打妄語戒。這裡的妄語是指大妄語,也就是說沒有得到神通,而說我有神通;沒有證到羅漢果,而說我現在已經證果了。用這樣的方法,取得大眾的供養,這個才是大妄語。等一會兒說明在家戒律時,還要加以解釋。這個四波羅夷戒最嚴重,犯了其中任何一條,如同死刑,無法再共住於僧團。
(2)僧殘戒
下面有十三條戒叫僧殘戒,就是犯了很嚴重的罪,要趕快加以補救的意思。出家人犯了這方面的戒,等於殘廢一樣,是次於波羅夷的重戒。譬如不真實的情況,隨便誣賴別人、毀謗別人,就犯了僧殘罪。‘喲!某某法師啊,大概有幾千萬。’請問你是他的會計師呢?還是他的帳房,怎麼會知道他有幾千萬呢?道聽塗說,信口雌黃,制造莫虛有的謠言,就犯這個罪。
‘喲!某某法師啊!曾經說過某人的壞話,做過傷天害理的壞事。’‘是你親眼看到的嗎?’‘啊!沒有,我聽到的。’‘那一個講的?’‘嗯!記不清楚了。’講話不負責任,興風起浪,挑撥離間別人的感情,也犯了這個戒。
在學校裡面,我們見到那一位同學不乖了,馬上對他說:‘喂,人家說你現在不好,不用功啊!’‘那一個說我不用功呢?’‘大家說的啊!’‘大家,是誰啊?’‘大家,就是大家嘛!’用這種莫虛有的方法中傷別人,實在已經犯戒了。犯了僧殘中的任何一條戒,如果能夠接受僧團的救護,仍不失為一位比丘的資格。
(3)不定戒
不定,有兩條。所謂不定,即這個罪,還沒有確定,尚在懷疑判斷之中,是什麼樣的情況?譬如某某出家人,和某一個女人,共處於幽室之中,或同在偏僻的地方。兩人之間究竟有沒有犯戒,不得而知,這就犯了不定戒。這種情況要趕快自我表白說明;如果不老實自說,除了不能洗清罪名之外,別人懷疑你犯到某種程度,你就得接受那種罪法的處理。
(4)捨墮戒
第四是捨墮,就是波逸提,有三十條。把多余的缽或衣服收藏起來,不肯轉送給別人,超過十日以上不用,就犯了這個戒。這個波逸提的戒,為什麼叫捨墮呢?就是犯了這種戒的人,要讓他趕快捨離所有犯戒之贓物,不僅要把所得物捨掉,並且要捨除貪心,因此稱為捨墮戒。
另外有一種叫單墮,一共有九十條,和捨墮一樣,也是波逸提戒的一種。捨墮是必須捨去犯戒的財物,而單墮則只要向他人忏悔,即可以得到清淨。因此三十條的捨墮戒,是捨去財物、捨相續貪心、捨罪的意思;而九十條的單墮只有捨貪心、捨罪。犯了捨墮罪或單墮罪,如果不能至誠忏悔的話,會墮入地獄受苦,因此同稱為‘墮’。
九十條的單墮戒,條目繁瑣,無法一一加以說明。我僅介紹其中一、二條。單墮戒前三條分別為小妄語戒、罵戒、兩舌戒,俗話說斧在口中,禍從口出,在十戒中,對於口業就提出了四條,可見我們平時不經意中,由口所闖下的禍端有多少,因此佛教對口業也特別的注重。
所謂妄語戒,不明究實,胡造謠言,強不知以為知,固然犯了妄語戒;知而不言,當說而不說,也犯了妄語戒。有些人明哲保身,管你們天下大亂,反正對與不對,好與不好,與我不相干,這種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態度,在僧團裡是不合法的,佛教的積極參與的精神,於此可見一斑。
(5)波羅提捨尼戒
另外還有犯提捨尼戒的,一共有四。提捨尼的意思是向彼忏悔,犯了過錯,只要向一人忏悔就可以了。佛陀在世的時候,有的信徒很虔誠,知道城外有比丘可以供養,就備辦飲食,親自帶到城外精捨去供養僧侶。但是由於精捨座落於郊外,人煙較少的地方。當信徒帶著厚重的財物經過曠野時,有時候遇到壞人,時有被搶劫危險。這種事情發生以後,佛陀於是制戒,比丘應該自己入城去托缽乞食,不自己入城托缽乞食的比丘受到诃責,犯了此戒的人,必須向一人道歉忏悔,不該懈怠坐待施主送食物來供養。
(6)突吉羅戒
有關威儀方面的戒,屬於突吉羅戒。從身業與口業來說,就叫惡作或惡說,在戒本裡把它歸類於眾學法。眾學戒有一百條,就是輕微的戒法。比方說,朝椅子上一座,跷起二郎腿,失去威儀,即犯了突吉羅戒。不過這是小小的戒,並不是嚴重的戒,所以叫眾學,意思即應當在大眾之中再努力學習。
如果服裝不整,或把衣服倒過來穿,像公子哥兒油腔滑調的樣子;或穿著拖鞋進入寺院,這都不合乎威儀,犯了眾學法的戒。眾學法相當於今日的生活須知,是我們日常生活的規范。
(7)滅诤法
最後叫滅诤法,有七條戒。所謂滅诤法即大家意見不合,爭執起來時,要面對面坦誠布公地互相表白說明,解除彼此之間的誤解。一旦化除爭執,事後則不可再有議論,不可背後再搬弄是非。
一般會引起诤論的原因是彼此對法相的看法不同,抱持自是彼非的態度,在討論之中起了爭執。有時候某一人所犯的過錯,到底是屬於那一類戒法,由於罪相不容易分別判斷而引起的诤論,這種情形就需要滅诤法來消弭彼此的诤議。
(四)佛陀制戒的因緣
佛陀為了達到十種利益,才制定戒律。所謂十種利益:(一)為了使僧團大眾和合相處;(二)藉和合清淨的僧團風范來攝受僧眾;(三)以法來調伏個性較頑劣的眾生;(四)使僧侶知道過錯忏悔以後,內心得到清淨快樂;(五)使僧眾言行有所規范而斷除現在煩惱;(六)使僧侶斷除現在煩惱之後,進而產生定力,斷除未來世的煩惱;(七)使信眾生起信心;(八)使已生信心的弟子,更加堅定;(九)使正法得以久住,佛法長存;(十)使未來戒法常在,修行梵行者,能安心住於佛法之中。
以上十益是佛陀制定戒律的真正目的。
至於每一條戒律的制定,本來都是佛陀為了隨順當時的情況,依照當時的風俗民情、因時適宜善巧制定的。弟子每做了不如法的事,佛陀就告誡說:‘下次不可這樣啦!應該制定這樣的戒,以後不可再犯。’當時佛陀為了糾正弟子的行為,所制定的規矩,就成了現在的戒律。每一條戒,都有它制定的因緣,比方說:有一位比丘生病了,住在波羅奈國的蘇卑女,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聽到比丘病了,心生不忍,前往探病,問比丘的病情說:‘您的病怎麼樣才會好呢?您想吃什麼東西啊?’比丘說:‘我想吃肉!’蘇卑女趕快想辦法弄肉給他吃,可是市場關門了,無法買到肉,怎麼辦呢?她一心為了治好比丘的病,就在自己身體上割下一塊肉,煮好了,送去給他吃。那位比丘一吃,病倒是好了,可是,蘇卑女割了肉以後,傷口發炎,卻病了,睡在床上,痛苦呻吟。丈夫回來一看,問清楚了原因,很歡喜她有這樣的信心,又很難過妻子命在旦夕。蘇卑女就對她的丈夫說:‘你也不必難過,我已經快死了,請你默默的祝願,把家裡好的東西拿出來,備辦齋席,請佛陀再到我們家裡受供一次,讓我們來拜見佛陀,我死而無憾!’
佛陀來後,聽蘇卑女的丈夫敘說了原委,佛陀立刻要進去看望蘇卑女的病,蘇卑女的丈夫很著急說:‘佛陀,我們房間很髒,請不要進去!’但是佛陀還是進去探病。
躺臥在病床的蘇卑女聽到佛陀駕到,精神一振,忽然像健康的人一樣,走出來向佛陀頂禮。佛陀於是開示說:‘蘇卑女,你這種作法,是愚癡的行為,不合乎佛法恭敬供養沙門的作法。所謂供養、布施,要在不自苦、不自惱的原則之下,才可以做;所謂供養、布施,是在不他惱、不他苦的原則下才可以做的。’這是佛陀偉大的法音,各位護法信徒,你們都要記住這句話,帶著勉強、痛苦的施捨,不是真正的供養、布施。真正的供養、布施,不管施者、受者都充滿歡喜的。
佛陀為蘇卑女開示了這些法語,一方面規定比丘不能向信徒化緣很難辦到的布施供養。有的信徒信仰虔誠,家境困難,捉襟見肘,卻拿錢去布施,這是不合乎佛法的。不自苦、不自惱、不令他苦、不令他惱才可以行布施,不可以打腫臉充胖子,不要勉強布施供養,以表示自己的虔誠,學佛要發恆長心、細水長流,過分了,就不能長久。
(五)在家信眾的戒律
上面是有關出家眾的戒律以及制裁的因緣。那麼,在家學佛的信徒們,要怎麼樣來受戒呢?在家戒有五戒、八戒、菩薩戒等,今天要和各位講說的是五戒和八戒。五戒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YIN、不妄語、不飲酒,相當於中國儒家仁、義、禮、智、信等五常。不殺生曰仁、不偷盜曰義、不邪YIN曰禮、不妄語曰信、不飲酒曰智。
不殺生是表示對他人的生命不侵犯;不偷盜是對別人的財產不侵犯;不邪YIN是對他人的身體不侵犯;不妄語是對他人的名譽不侵犯;不飲酒是對自己的靈智不侵犯,而不致去傷害別人。因此,所謂五戒者,綜合起來就是一戒,也就是不侵犯。不侵犯是什麼意思?用現在的觀念加以诠釋的話,就是自由的意思,也就是在不侵犯別人自由的情況之下,而享受到最大的自由。
有的信徒,不了解持戒的精神,一聽到持‘戒’,就說:‘唉喲!何必自我束縛!’其實受了五戒才是真正的自由。各位請看,關在牢獄裡面的人,都是犯了五戒,才失去自由。像殺生,主要是殺人,現在有些人太狠,不但殺人,還要分屍。案發判刑,今生身系囹圄,受到身心的不自由,來生墮落地獄中,不能解脫,更不自由。
所謂偷盜罪,放眼今日社會的貪污、詐欺、背信、違反票據法、搶劫等不法行為,都是犯了偷盜。邪YIN諸如妨害風化、重婚、騙婚、三角戀愛都是。妄語呢?在這個社會裡面就更多了,只要對自己有利,能夠騙取對方的財物,則不擇手段,不惜用什麼語言來傷害別人。飲酒戒,除了會使人昏醉的一切飲料不可飲用之外,舉凡鴉片煙、嗎啡、速賜康等,會迷失人類本性的毒劑,也不應該吸食注射的。
有人或許會說:‘哼!我又沒有受戒,怕什麼啊!’雖然不受戒,犯了過失,一樣有罪。如果你受過戒了,好比高速公路上有了交通規則,比較安全;航海中,有了羅盤可以指引;人在學校裡,有老師可指導;戰爭時,有城牆可以保護自己。所以先生應該鼓勵太太受戒,太太應該勸導先生受戒,先生如果受了戒,太太可以放心先生將不會在外拈花惹草,先生也放心,受過戒的太太就不會紅杏出牆。所以五戒是維護家庭和諧美滿的助力,五戒是做人的基本道德,是促進社會安寧進步的妙方。
本年十二月中,佛光山將要傳授三壇大戒,除了傳授出家的比丘戒、比丘尼戒之外,並傳授在家五戒、在家菩薩戒,現在報名受戒的已經有千人以上了。我並不是要你們去受戒,在台北,傳授戒法的很多,為了建立幸福的家庭,你們應該皈依三寶受持五戒。
受完五戒以後,可以進一步受八關齋戒,短期中練習過出家人的生活。可於每月的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的六齋日當中來受持八關齋戒,或者六天之中選一天,或者六日都受也可以。這一天除了受持五戒之外,還要加受三條:一是不擦脂粉、不化妝插花;一是不要唱歌跳舞;一是不要睡高廣大床,這三條加上前面的五戒,合稱八關齋戒,齋就是持過什不食戒的意思。受持八關齋戒的主要意義是讓在家信徒有機會培養出離心,過出家清淨離欲的生活,這是佛陀慈悲特別開出的方便法門,讓在家信徒播下出家解脫的種子。
經典告訴我們,依戒才能生定,依定才能引發智慧,而達到解脫。在家信徒學佛持戒,如此薰習之後,生活中自然會產生定力,增加智慧,道德與人格自然升華。如此對於事業的發展、身心的安頓,都有很大的幫助。
四、禅宗的修持方法
(一)禅的時代意義
下面要向各位介紹的是,最為現代人所普遍喜愛的禅宗的修持方法,以作為今天演講的結束。
自從達摩祖師西來,將禅的要義傳入中國之後,經過慧可、僧粲、道信、弘忍,而之傳至六祖慧能,一花開五葉,禅在中國本土遂開出燦爛的花朵,成為中國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禅的思想,不僅影響佛教界,中國哲學思想的發展,也受到禅宗的甚深的影響,尤其宋朝的儒者,大都修禅學儒,乃掀起異於先秦儒家思想的新儒學運動;禅,為宋明理學注入了新的生命。
中國佛教的八大宗派,在歷史上都曾經盛極一時。譬如華嚴宗、天台宗、法相宗、三論宗等,曾經為上下朝野所喜好,但是這些宗派或者因為教理高玄,不容易為一般民間所接受;或者缺乏繼承傳弘的人才,而漸漸式微衰弱。只有禅宗和淨土宗,隨著時代的遷移,而更加興隆。尤其現代,文明過度進步的西方,也紛紛回過頭來,轉向東方的禅,找尋他們精神上的資糧。
在現在這個復雜紛亂的社會生活裡,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禅定的力量,來安頓浮蕩不定的身心。二十世紀以來西方文明的巨浪,席卷整個世界,機器的運作,加快了人們的腳步,物質的增產,刺激了人們的享受欲望。人們隨著機械的輪子,馬不停蹄地汲汲於營生糊口,而忘記停下腳步來看看自己;生活競爭的激烈,人和人之間的疏離感愈來愈嚴重,感官的過度享受,使人們麻醉了自己的性靈,虛無、失落,遂成為這個時代的時麾名詞。針對這樣的時弊,禅,實在是一劑最好的藥方。
修行禅宗,最主要的目的是明心見性。所謂明心見性,就是認識自己,認識自己樸實未染的本來面目。說起來很悲哀,我們自己都不認識自己,高興的時候,覺得世界是美麗的;悲傷的時候,看花兒,也在落淚;生氣的時候,看到什麼東西都討厭。心理學上將我們的心分成幾種‘我’,究竟生氣時的我和悲傷時的我,那一個才是真正的我呢?我們如果不能認識真正的自己,只有被外在的環境所駕御,輪轉不已,永遠無法得到安寧。因此我們必須透過禅的修學方法--回光返照,來返觀自己的自性,認識自己的本心,以求得心靈的真正解脫。
那麼,如何才能明心見性,找回自己的本來面目呢?最重要的是必須放下我執、我見,拋棄一切的迷妄、分別,才能超凡入聖,進而凡聖俱絕,頓入禅的核心之中。佛教裡有一則故事,過去有一個人出門辦事,跋山涉水,好不辛苦。有一次經過險峻的懸崖,一不小心,掉到深谷裡去。此人眼看生命危在旦夕,雙手在空中攀抓,剛好抓住崖壁上枯樹的老枝,總算保住了生命,但是人懸蕩在半空中,上下不得,正在進退維谷,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忽然看到慈悲的佛陀,站立在懸崖上,慈祥的看著自己,此人如見救星般,趕快求佛陀說:
‘佛陀!求求您慈悲,救我吧!’
‘我救你可以,但是你要聽我的話做一件事,才有辦法救你上岸。’佛陀慈祥的說著。
‘佛陀!到了這種地步,別說一件事,就是一百件、一千件,我全部都聽您的。’
‘好吧!那麼請你把攀住樹枝的手放下,我才能救你上來。’
此人一聽,心想,把手一放,誓必掉到萬丈深坑,跌得粉身碎骨,哪裡還保得住生命?因此更加抓緊樹枝不放,佛陀看到此人執迷不悟,只好離去。
我們想明心見性,就要遵循佛陀的指示,把手放下來。在懸崖的地方,把手放下來當然會殒身斃命,不得全身,但是我們的妄執如果不跌得粉身碎骨,佛法的妙谛則無法進入心中。禅,就是要把吾人迷妄的人生,跌得粉身碎骨,使它大死一番,脫胎換骨之後,透徹地進入禅的大機大用之中。下面我想談談,禅宗究竟以什麼修持方法,來完成明心見性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