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居士文章
:轉載
苦樂感受,隨心而異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文: 轉載)
痛苦與快樂在於一念之間。 就世俗和相對的觀點來說:外境和物質都是中性的,隨著人的心理狀態不同,而感受痛苦或快樂。在同樣的物質和環境下,有人感到快樂無比,也有人覺得痛苦萬分。例如在論語的「雍也篇」中,孔子稱贊顏回說:「顏回居住在陋巷,只吃一小箪飯菜,喝一小瓢水,別人都受不了這麽貧苦的生活,顏回內心的快樂卻絲毫沒有改變。他實在有賢德啊!」這就是「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的明證! 由於精神修養和心理狀態不同,有人在最差的物質條件,也能感到快樂;有人縱使在最好的物質環境,也是心不知足,痛苦難受。 事實上,只有當我們心念清淨時,才能感受絕對的快樂。如果我們心不清淨,只能感受到相對的苦樂。 由於我們的念頭和思想不斷地在變動,所以我們所感受到的喜悅和憂愁也飄浮不定。 如果從究竟和絕對的真理來看,世間所有的物質都是有缺陷、有副作用,而且生滅無常的。所以感官的快樂享受也都是暫時而且要付出代價的。比方說:買了高級的轎車和別墅,必須付出很多錢,保養費和心理壓力也會相對提高。而且,越是名貴的物品,越會遭到偷竊,遺失或毀壞時,便會覺得越心疼。有人覺得吃山珍海味很快樂,但是每天吃同樣的東西,日子久了,就會產生厭煩,甚至感到痛苦。只有在心靈上才能找到常久的快樂。所以華嚴經的淨行品才建議我們:「禅悅為食,法喜充滿!」 就善惡來說,飲食是中性的,有人為了服務人群、增進道業而吃,有人為了為非作歹、放逸YIN蕩而吃。同樣的情形,升官發財本身也是無善無惡的,因為升官發財以後可以造福鄉裡,也可能橫行霸道。 許多人都認為升官發財很快樂。但是如果我們仔細思考,便會曉得不一定如此。因為升官發財的快樂也是短暫而且有副作用的。有些人因為升官發財產生傲慢,眷戀官位、權勢和財產,甚至到臨命終時還放心不下,而死不瞑目。有的人因為升官發財而遭到小人的嫉妒、排斥和觊觎。有的人因為升官而魚肉百姓,有的人因為發財而為富不仁。只要心不滿足,認為自己所升的官位總是不夠高,或者所賺的錢財經常不夠用,甚至怨天尤人或者嫉妒別人,他便會感到痛苦萬分。 我曾經親眼看見一位師范學院的女高材生,她是全班第一名,在畢業典禮那一天,她也得到全校第二名的殊榮。然而,她在領獎時,卻哭得好傷心。由於她不是全校第一名,她不能代表畢業生獻致答詞。她認為這一件事很重要,耿耿於懷,把思想的焦點集中在「我輸了」這一個消極的黑暗面,而忘記自己仍是非常優秀而且幸運的,所以快活不起來。 我也看見一位富翁聽了兩百多萬元的音響而悶悶不樂,因為最近又有更高級的名牌機種問世,他認為自己那套音響已經落伍了。他為自己不能擁有世界最好的音響器材而感到自卑與無奈。 殊不知:欣賞音樂的快樂,主要來自心境。如果煩惱一大堆,心裡沒辦法寧靜下來,以歡喜和感謝的心去聆聽音樂,是無法得到快樂和喜悅的。心境不佳,縱使聆聽世界上最貴的音響、最好的交響樂團、最棒的指揮,也是只有形式而已。況且,物質的進步和欲望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如果我們把生活的重點放在物質上,那我們便不可能有滿足的一天。當我們成為物質和欲望的奴隸,那有自由和幸福可言呢? 從另一方面來說,有的窮人家聽了一台又破又爛的手提式收音機或隨身聽,邊聽邊唱,高興得笑不攏嘴,臉上露出滿足和悠然自得的表情。你覺得他是否比前面那位富翁快樂呢? 所以,我說:快樂主要來自心念,而非外境。 每個人都有遺失東西的經驗,尤其當我們遺失貴重或心愛的物品時,更是憂苦煎熬。但是只要我們能轉變心念時,便可能化痛苦為快樂。例如:把遺失東西當做布施想或還債想,心裡自然感到開朗和欣慰。 觀想自己把遺失的物品施捨給別人,而且想像他使用得非常愉快,不但可以擴展我們的仁愛心,而且能增進福德。 如果能把遺失當做還債想,我們便沒有理由憂愁。因為前世欠別人債務,所以今生必須償還。越早償還越好,免得將來又增加一筆可觀的利息負擔。 無論遇到任何逆境,只要我們放大心量,常存慈悲、感恩和歡喜,便可以化苦為樂,無入而不自得。 心念是因,苦樂是果。心念有善、惡、無善無惡的分別,果報只有苦、樂、不苦不樂的不同,卻沒有分善惡。因為果報是中性的。譬如說:「布施得財富的果報,偷盜得貧窮的果報」,布施是善,偷盜是惡。行善得樂,造惡受苦乃是自然界的因果法則。但是財富和貧窮等果報,只有苦樂不同,本身卻沒有善惡。因為有的人獲得財富以後會慷慨施捨,有的人卻因此而為富不仁。貧窮也是中性的,我們常聽人說:「貧窮是罪惡」,其實這不正確。有人因為貧窮而奮發向上,勤勞好學;有的人因為貧窮挺而走險,作奸犯科。其實,問題不在於貧窮本身,而在於當事人的心念和態度。如果說:「貧窮是罪惡」,犯罪又會受苦,那窮人將永遠沒有快樂和翻身的一天,這跟事實不符。因為在社會中,我們可以發現許多貧窮而心地善良、工作勤奮的人。 換句話說,果報在道德上是屬於中性的,它只有順境或逆境的不同,本身並沒有善惡。因為當事人感受果報或處理順逆境的心態不同,所以才產生苦樂和善惡的變化。
|
|
|
|
|
|
上一篇:發起悲心,病自痊愈
下一篇:千萬別發黃文黃圖,此事關系重大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