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明如居士:善惡的定義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善”和“惡”是被人們經常掛在嘴邊的兩個字眼,可是真正明白善惡定義的人卻寥寥無幾。世人就是這樣,由於缺乏觀察、思考和學習的習慣,總是活在迷迷糊糊之中,有時候一句話或一個詞匯即使用了一輩子,也不明白其真實的含義。

  古人創造“善惡”這兩個字並沒有其它目的,它唯一的用途就是為了給我們的身口意(也即行為、語言和思想)來進行分類。因為離苦得樂是一切眾生的根本所求,所以我們的祖先對離苦得樂這件事特別關注,有智慧的人通過觀察和分析發現,一個人所感受的痛苦和快樂發端於這個人的身口意,而不是其它。

  例如,荀子的《勸學》中說:“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強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穢在身,怨之所構。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濕也;草木疇生,禽獸群焉,物各從其類也。是故,質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眾鳥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意思是說,一個事物的興起,一定有它的開端;同樣,一個人榮辱苦樂的到來,一定可以從這個人的身口意中看出端倪。肉腐爛後就會生蛆,魚枯死後就會生蛀蟲,懈怠傲慢以致對自己的身口意不加控制,災禍就要發生了。堅硬的東西會被人拿來做柱子,柔軟的東西會被人用來捆東西,同樣,自己的相續中如果有邪惡污穢的習氣,就一定會招來人們對你的怨恨。堆放在一起的柴薪,火總是先燒那些干燥的;對於看起來很平整的土地,水總是向低窪的地方流;草木叢生,飛禽走獸就會聚居在那裡;由此可見,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其固有的發展規律。所以,靶子立起來之後就會有弓箭射來,樹木生長得茂盛之後斧頭就會來砍伐,樹林成蔭之後鳥兒就會來棲息,醋變質後就會生蟲子。同樣,不當的言語會招來災禍,不慎的行為會招來羞辱,所以君子之人對自己身口意的取捨一向都是很謹慎的!由此可見,古人已經敏銳地觀察到禍福苦樂發端於自己的身口意。事實上,大覺世尊釋迦牟尼佛用遍智的眼睛早已觀察到,世人一切的痛苦和安樂唯一決定於自己過去的身口意。

  既然有些身口意會導致自己和他人的安樂,有些身口意會導致自己和他人的痛苦,為了實現離苦得樂的需求,人們就自然需要對形形色色的身口意進行分類,辨別其後果。於是,人們將那些會導致自他現在和未來安樂的身口意稱為“善”,將那些會導致自他現在和未來痛苦的身口意稱為“惡”。所以,“善惡”是對一個人身口意的分類,是觀待身口意所導致痛苦和安樂後果的不同來安立的。要想准確理解“善惡”的定義,就需要把握“善惡”的外延和內涵。

  所謂外延,是指一個概念(詞匯)所施加的對象。例如,男女這兩個概念只能用於人,不能用於人之外的其它動物或物品,所以“人”就是“男女”這兩個詞匯的外延。同樣,善惡的外延是一個人的身口意,而不是身口意之外的任何其它存在。例如,我們稱一個人是善人,一定是這個人的身口意常給他人帶來安樂;同樣,稱一個人是惡人,一定是這個人的身口意常給他人帶來痛苦。所以,善惡這個詞匯施加的對象是一個人的身口意,而不是其它。例如,善的行為被稱為“善行、善舉”,善的語言被稱為“善言、善說”,善的心念被稱為“善心、善意”。

  人們在使用善惡這兩個詞匯時,也有將其外延進行擴展的現象,也即將善惡的概念延伸到善惡身口意的助緣之上。例如,在善的身口意發動下,為了放生或資助窮人,人們捐獻的錢被稱為“善款”;相反,貪官污吏在惡心的驅使下所貪污的錢被稱為“贓款”(惡款的另外一種說法)。一把刀被善人用來做善事,人們會認為這把刀也善,被用來做惡事,人們會認為這把刀也惡。實際上,刀本身無所謂善惡,只是當被不同的身口意驅使時,從而有了善惡的名稱。據說,在岳飛廟裡,人們用鐵塑了跪在岳飛像前的奸臣秦桧像,並寫了一副對聯說:“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奸佞。”青山和白鐵本來是無所謂善惡的,只是被用來作為善惡的助緣時,也被賦予了善惡的名稱。

  所謂內涵,是指在外延范圍內,概念所指對象所具備的性質或特征。例如,人中具備男人特征的那些人被稱為男人,具備女人特征的那些人被稱為女人。同樣,善的內涵是能導致自他現在和未來的安樂,惡的內涵是能導致自他現在和未來的痛苦。所以,身口意中,具備導致自他安樂特征的被稱為善,具備導致自他痛苦特征的被稱為惡。

  《太上感應篇》中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這句話將善惡的外延和內涵揭示無余。“禍福無門,惟人自召”是說,禍福之因不在自己身口意之外的外境上,而是由自己的身口意唯一來決定的,這句話揭示了善惡的外延;“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是說,善的身口意會導致安樂,惡的身口意會導致痛苦,就像影子跟隨著自己的身體一樣,這句話揭示了善惡的內涵。

  善惡有很多同義詞。例如,“好壞、好歹”就是善惡的另外一種說法,一個人如果能帶給他人安樂,就會被稱為好人;如果帶給他人痛苦,就會被稱為惡人;我們說一個人“不識好歹”,也是指這個人對身口意的善惡不能加以辨別,從而不能如理取捨。又如,“功德”和“罪過”也是善惡的另外一組同義詞。一件事有無功德,完全觀待其是否能給自他的現在和未來帶來安樂;一件事有無罪過,完全觀待其是否能給自他的現在和未來帶來痛苦。又如,“安樂因”和“痛苦因”又是善惡的另外一組同義詞,因為善是安樂的唯一原因,惡是痛苦的唯一原因。四無量心的發心偈中說:“願諸眾生永具安樂及安樂因,願諸眾生永離眾苦及眾苦因”中的“安樂因”和“痛苦因”就是指善和惡的身口意。又如,“優點”和“缺點”也是善惡的另外一組同義詞,因為優點會導致自他現在和未來的安樂,缺點會導致自他現在和未來的痛苦。

  所以,凡是對“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個判斷產生疑問的人,必定是對善惡的定義缺乏了解的人,因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句話就是善惡這兩個詞匯的定義,如果我們否認了這句話,就等於否認了善惡這兩個詞匯的定義,那麼善惡這兩個詞匯根本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因此,凡是使用善惡這兩個詞匯的人必須承認善惡的定義——善是導致自他安樂的身口意,惡是導致自他痛苦的身口意,換句話說,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離苦得樂的關鍵是什麼?是辨別哪些身口意是善的,哪些身口意是惡的,懷疑“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只是愚者的自我擾亂而已。如果我們認為“善”的一件事卻給自他帶來了痛苦,這只能說明我們原先對這件事的善惡判斷是錯誤的;如果我們原先認為“惡”的一件事,卻給自他的現在和未來帶來了安樂,這說明我們原先對這件事的善惡認知是錯誤的。

  《俞淨意公遇灶神記》中所記載的俞淨意,早年就是一個不能辨別身口意的善惡、卻懷疑起“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人。年輕時代的俞淨意表面上雖然也參加放生、惜字,提倡戒除邪YIN、口過等過失,但是實際上他的所作所為都是表面應付而已,內心深處的“意惡”非常深重,所以一直得不到善報。直到灶神現身,指出他的錯誤之後,他才幡然醒悟,能夠客觀地評判自己身口意的善惡了。他痛下決心,革心洗面,經過三年的努力,終於改變了自己不幸的命運。

  世人雖然都在追求著安樂、不希望得到痛苦,但卻不能辨別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他們常常誤把惡當作善,誤把善當作惡,因此常常不期而遇種種痛苦,雖然追求安樂,安樂卻越來越遙遠。這種現狀的根源在於不能辨別善惡,或者說不識好歹。所以,通過學習佛法,學會准確辨別身口意的善惡是離苦得樂的關鍵!

  摘自《放生心語》(明如居士 著)

 

上一篇:洛桑陀美金剛上師:和諧中的智慧之忏悔要用真心才有效
下一篇:洛桑陀美金剛上師:和諧中的智慧之修學佛法要持之以恆、堅定不移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