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命運的要素有三個。我們明白了這三個要素,就可以在生活中著手改變自己的命運。自古以來,無論西方還是東方,人類對自身的命運都特別關注,希望預測命運,把握命運。我覺得觀察一個人一生的命運狀況,應結合他本身的素質,觀察其質量。這是佛教很重要的思想。人有沒有命運呢?確實是有的。不過佛教不用"命運"這個詞,而是稱為"業力"。每個人的命運,都有一些必然性,有一些因為過去的積累、過去的造作而養成的慣性、習性。但命運並不是不能改造,命運不是掌握在神秘的主宰神那裡。沒有一個外在的力量控制我們的命運,每個人的命運跟自身的素質是有關系的。所以我們要考察一個人的命運,就要考察這個人本身。考察一個人,如果從他一生的經歷和成就來看,可以說有三個要素:第一叫"器",第二叫"識",第三叫"緣"。
第一個要素"器"。"器"本來說的是沒有生命的物體。比如說一個器皿、器具。但就一個人來說,"器"指什麼呢?主要是指他的身體,身器。聯系一個人的命運來說,說一個人的身器,意味著與生俱來的在身體方面的先天性差異。我們要承認這個差異,正視這個差異。人在身器上的差異,包括身高、相貌、體質等,是父母給我們的這個身體的先天素質。觀察身器的學問在中國也是很發達的。如相面的學問,相面不光是看人的面相,有時也看一個人的整體,比如說身材呀,手有多長呀,走路的姿勢呀,等等。有的人可能是龍行虎步,有的人走路搖搖晃晃。如從佛教的觀點考察,我想主要是指他從父母那裡先天禀賦的氣質。講到這裡我們要承認,人跟人先天的身體素質是不一樣的。何以見得呢?在同樣惡劣的環境下,遭受同樣的傷害,不同的人身體反應不一樣。有的人沒有問題,有的人就有了問題,不一定是平時健康的人就沒有問題,平時弱的人就有了問題。在生活的種種壓力種種考驗下,不同的人身體的反應完全不同,確實存在諸如耐力、體力方面的差異。我們讀古典小說,如《水浒傳》、《三國演義》、《岳飛傳》這些演義小說,那上面形容一個人說是身高八尺,拿一把一百多公斤重的大刀去跟人打仗,就像拿一根小木棍一樣。我想這樣的人如果去參加現在的奧運會舉重項目,肯定拿冠軍。那就是講一個人先天素質在體力方面的優越性。也有的人身材並不高大,但卻非常有力氣,超過常人。佛教講這是屬於"報",力氣大也是一種果報。我聽我們師父講雲門寺的佛源老和尚,他年輕時就力大無比。同樣是在寺院干活,砍柴他所負擔的重量是別人的兩三倍。他可以把一頭牛,就是南方的那種水牛的兩只角抓住,使它動彈不得。可見他的力氣相當大。我們寺院的一個護法居士,據他自己講他的力氣也很大,他的身體恰恰不是很高大的,但是他的飯量很大。一般力氣大的人都比較能吃。所以在這一點上,各人的先天素質不一樣。相面的人看的是外相,當然他是從動態來看,但也不盡如此,他還要更深入地觀察人的內在氣質。西方醫學從解剖學的角度研究人體的構造和機能,我們東方的人體學問,則更加全面更加整體。東方人是從與生俱來所禀賦的氣質來把握生命現象的。從人所禀賦的氣質表現來看,有的顯得粗,有的顯得細。在中國的傳統醫學裡面,把人體內的能量運行稱之為經絡,藏傳佛教裡面則說為氣脈,但二者各成體系,不完全一樣。人與生俱來的經絡或者說氣脈的質量,也是各各不同的,但也是可以改變的。氣脈的質量跟一個人的高矮胖瘦、或者某一時間段的健康狀況沒有必然聯系。好像人的氣脈似乎跟精神一樣也具有連續性,可以從這一世延續到下一世,連續地積累。因此相面這種學問,確實有幾分道理。它看一個人的身器,從社會階層來說,能看出一個人是做什麼工作,又適於做什麼工作。適合於種地的人肯定和適合於讀書的人的身器是有差異的。器主要是指身體方面體力耐力氣質氣脈這些指標,平常我們說的"一個人是不是那塊料",這個器就是指的這種情況。身器質量好的人,對於人生路上的挫折錘煉,往往更容易承受得住。歷來成就偉大事業的人,他們在人生路上,不知吃過多少苦,遭受多少磨難。有時我在寺院也有機會接待一些老紅軍、老革命,他們爬過雪山、嚼過草根、餓過肚子、受過傷、流過血,精神上的壓力和身體上所受的摧殘比較一般的人不知要嚴重多少倍,但是在他們中間,有相當數量的人壽命很長,身體很健康,事業上也很有成就。人先天的身器確實存在一個"料"的問題。孟子講,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行弗亂其所為。苦其心志是一個方面,對身體的摧殘是另外一方面,在這種摧殘下,看看每一個人的反應如何。所以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並不是說天想把大任降於特定的某一人,其實是將大任降於所有的人,然後看看在這種考驗下,有哪幾個人能通過。所以一個人的身器,確實會影響他的一生。不僅僅體力耐力方面的支出,一個人的形象也會影響一生的命運。雖然我們說"人不可貌相",也說人的形象可以通過精神和其他方面來補充來平衡,但是,我們也不能忽略一個人在身體方面一些不太容易改變的指標對人命運的影響。所以我想講的影響我們命運的第一個要素叫"器"。
影響命運的第二個要素是"識"。識是屬於精神方面的,指見識、認識、知識。一個人具有好的身器,是一塊料子,只是意味著他有成功的基礎,但不意味著他一定能做多大的事業。他這一生究竟能為人類為眾生貢獻多少,取決於他的見識。識主要指見地,一個人的見地如何。一個人的身器先天的成分居多,一個人的識量則完全是後天的,通過學習、通過生活經驗積累而成。識量包括心量的大小、觀察事物的敏銳性、思維的敏捷程度、思想高度等,這都屬於人的見地。有好的身器,但如果識很糟糕,見識很低劣,沒有理想,沒有志向,好身器就浪費了。這樣的情況很多。有理想、有志向,觀察事物敏銳,思維敏捷,眼光遠大,思想有高度,這些構成人的識的質量,能夠對先天的身器起補充作用。身器的指標,有重要的,有不重要的,最重要的就是先天所禀的氣質氣脈怎麼樣,能不能承受各種壓力、各種打擊。不很重要的就是高矮美丑這些指標。似乎古代人也很重視這些指標,一說到英雄人物就說是身高八尺,或身一丈,好像身高很重要,其實並不太重要。雖然不很重要,但也算一個指標。我們國家已故的領導人鄧小平,個頭不高,相貌也是平平,從身器的指標來看,在高矮這個次要指標上就差一些,他的相貌從世俗的眼光來看也不占上風。但是他的識量,就不是常人所能比得了的了。他的理想、他的志向、他的心量、他看問題的敏銳、他的眼光、思想的高度,以及他不斷調整思想觀念的能力,這些方面就不是其他人能比的。這就是後天的識可以補充先天身器的一個范例。在中國的佛教史上,根據《高僧傳》上描寫的,也有很多高僧,比如在南北朝時期東晉有一位道安法師,道安法師還是我們河北人,他是河北巨鹿人,根據書上講他就貌不驚人,長得黑而丑。他出家以後,師父就不太重視他,每天讓他下地勞動,其他的師兄弟呢卻常常能留在寺院裡面。幾天以後,道安法師去找師父說:"你每天光讓我勞動,也應該給我一本經書讓我讀一讀呀?"他師父一直沒太注意他,就是因為他的長相不佳。很多時候長得不起眼的人,你總是比較晚才注意他。師父說:"行!就給你一本經吧,但你還是要下地去勞動。"第二天晚上回來時,道安法師又去找師父說:"師父!您再給我一本經吧。"他師父說:"昨天我不是剛給了你一本經嗎?"他說:"我已經看過了,而且已能背下來了。"他師父嚇了一跳,僅一天的時間,而且是很長的一本經,怎麼能背得下來呢?他不信。道安法師當眾倒背如流,他師父這一下子才對他另眼相看。道安法師非常了不起的,是對中國佛教歷史產生重大影響的人物。那時候,中國南北政治割據,道安法師曾經一度住在湖北襄陽。那裡屬於東晉,北邊有一個政權叫前秦,皇帝叫苻堅。苻堅是佛教徒,他聽說了道安法師的名望,就派兵八萬攻打襄陽。他跟人說,我攻打襄陽是為了一個半人,這一個人是道安法師,另外半個呢是一位儒家學者,名叫習鑿齒。從這裡可見道安法師的影響之大。中國佛教在南北朝時侯,通過道安法師的努力,開始形成一些寺院修行的有中國特色的制度,既根據戒律又結合中國國情。比如坐禅呀,過堂啊,這些制度在那時就已經有一些雛形了,這都應歸功於道安法師的努力。還有很多高僧也是這樣的。比如六祖慧能大師,父親是范陽人,現在河北的涿州。他雖然也可以算是北方人,但是我們從書上看,以及從現在他老人家的肉身來看,在身量方面他並不是很高大,但是他具有大菩薩的智慧。所以識可以補充器,一個有理想、有志向有見識的人,往往會賦予他的身體以不同的氣質,他在顧盼之間所流露的氣質就與眾不同。一個沒有理想、沒有志向、沒有什麼見識的人,可能他的身器非常好,從物理指標來看非常好,但在言語、行動之中,表現得沒有力量,表現得猶猶豫豫,表現得沒有活力。所以識可以轉過來影響器,特別是在一些可變的身器指標上面。
第三個影響命運的要素是"緣"。緣就是緣分。緣分怎麼樣,有多重因素。佛教裡緣的含義非常豐富。我們看這個緣字,左邊就是個絞絲旁,緣字的意思,意味著一個人、一個事物跟其他的人或事物的聯系是多方面的。比如說一個人生下來,如果生到很貧困的家庭,這就是一種緣。他的出生,他的家庭是他的緣。另外他後來逐漸形成的社會關系,也是他的緣。也許他出生在很貧困的家庭,但是他的某位遠親是國家元首,那就不得了啦,他的緣一下就轉往另外一方面了。我們學佛這種緣就更加有意思了。以前可能我們從來沒有想到到寺院來,也沒有接觸過佛教,有一天突然見到一本佛教的書,或者遇見一個朋友,他已經信佛了,跟你講了一席話,結果你受了影響,你到寺院來,這個緣就成熟了。緣有今天的這一部分,也有先天的那一部分,緣與我們過去世的積累是有關系的。比如我們出生在哪一個家庭,這就與我們過去所結的緣有關系。緣還有一個意思,意味著除了人際關系,還有我們所生活的國度,我們所從屬的民族這些內容。如我們是黃皮膚的中國人,我們絕大多數人一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版圖上生活,一定會接受這個民族的文化,具有中華民族主要的一些觀念、一些感情。這個也是緣,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國度,也是帶有先天性的。因為過去不同的積累而在今生所表現的差異這個緣,仔細說起來,它是無窮盡的,就像一張層層交織的網,由裡向外,由小到大,由近到遠。有大的緣,有小的緣,有遠的緣,有近的緣,有現在的緣,有未來的緣,有隱藏的緣,有顯示的緣。有一些緣已經開始成熟了,變成了現實,就是已經顯示的緣。比如從在座各位來講,你們現在就跟三寶有緣,跟佛法有緣,因為已經走到了三寶門中了。至於未來我們還會有什麼緣,現在說不清楚,很多緣現在在隱藏之中,我們不知道。比如這個小朋友,他身上隱藏的緣就比我們要多,因為他現在還小。我們身上的緣顯露的比他多,已經變成現實了的比他多,而他的緣是隱藏的多。這些隱藏的緣,影響一個人的命運,影響一個人的生活道路,影響一個人事業的成就。大小程度,這一點不用我去講,我們一些工薪階層的朋友就知道。有時你工作也特別努力,做出的成績也大,到後來要升職位的時候卻沒有你的份;有一個人工作不怎麼樣,他倒升了,因為那個單位的領導跟他有一點關系。這種關系其實也是一種緣。這種關系有可能是他本身就有的,也有可能是他自己創造出來的,其創造的方式有可能是正當的,也有可能是非法的。這就是緣對我們的影響。對於我們修行人來說,不同的人修行覺悟的方式不會完全一樣。有的人修行很懶惰,磨磨蹭蹭地,但是他沒有辦法不修行。為什麼呢?因為他身邊的人都是修行人,都是佛教徒,都是出家人,甚至是高僧,這就是他的增上緣好。有的人身邊的人一點善根都沒有,不修行,也不學佛,可是他自己的信心很清淨,自己的出離心、學佛的願望特別強。以出家人來說,修行的緣也不一樣。有的法師從小就出家了,但他那時還迷迷登登的。為什麼呢?因為他的父母是虔誠的佛教徒,他從小受影響,他的緣好,把他送到寺院,送到師父那裡去。他剛開始還沒有信仰,迷迷糊糊地,後來慢慢地吃佛門的飯,穿佛門的衣,念佛門的經,有一天突然明白了,他內在的因成熟了,你看這就是緣增上。有的法師呢,很有善根,很願意修行,但身邊的緣好像都是障礙,都反對他,都不信佛,都沒有善根。這就是緣的力量。
前面我講到影響我們命運的三個要素,第一個叫"器",第二個叫"識",第三個叫"緣"。我們從把握命運、改造命運的角度來看,我們應該怎麼樣來對待這三個要素呢?前面我只講了一半,下面再接著講。
首先,對於身體我們應該要愛惜它、養護它。換句話說,我們對父母對天地所給予的這個身器,要知道愛惜。這是我們的工具。這個工具,有的人把它消耗在損害社會、損害他人的壞事上,這就是不知道愛惜身器。我們應該用它來做最有意義的事,用它來做對社會、對他人、對眾生最有利的事。以修行人來講,身體既是一個業器,是過去種種業的綜合結果,也是修道的利器。這個身體不僅僅是屬於我們個人私有的。從所承擔的責任來說,如果我們發起了菩提心,這個身體屬於所有眾生;如果我們還沒有學佛,沒有發起菩提心,這個身體也還屬於父母家庭、親戚朋友、社會國家。關於對待身體的態度,儒家文化就特別提到:“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這實際上就是要求每個人對自己的身器要有一種愛惜、愛護的心,甚至要有一種敬畏。這個工具給我,我要善於利用它、細心保護它。
所以身器要養。怎麼樣養身器?前面我講到身器有一些因素是先天的,但是後天的養護也可以改變身器的質量。養護身器在修行上來說主要是要持戒、修定,佛法的持戒和修定就是養護身器的學問和功夫。持戒,昨天已講過了,我們要知道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佛陀教導我們不能做的事,如果我們做了,首先受傷害的就是我們的身器,我們這個工具受到傷害了,受到染污了。我們把這個工具拿去殺生、拿去偷盜,這個工具就會受到損害。在生活裡,保護自己的身器,就是要注意愛惜自己的精神精力,不要把自己的精神精力消耗在無謂的事情上面。比如說朋友聚會、喝酒,這就是無謂的消耗,最後互相灌,灌醉了,身體都受傷害。再比如在一些娛樂場所,放逸、過分的娛樂都是對身器的損傷。比如抽煙這種不良的習慣,也是對我們身器的糟蹋。這一點有的人可能會說,有很多人抽了一輩子煙也沒事,但是你也要知道,很多人抽煙得肺癌呀。得肺癌的概率抽煙的人要比不抽煙的人高一大截,高很多的。當然講到這一點我們又可以知道身器和身器的不同,有的人確實抽了一輩子煙沒有事,那麼他的身器可能先天性的抗病能力好一點。但是現在我們不知道我們在抗肺癌這一點上身體會怎麼樣。所以你就應該小心一點,最好是不要抽煙。這種不良的嗜好對身體有損傷。還有其他的,比如說上網,要有意義、有節制的去利用電腦、利用網絡。完全沒有節制,失控,跟著網絡去飄,那也會傷害我們的身器。我絕對不是反對電腦、反對網絡,我的意思是說要善用。當我們沉迷其中的時候,身器會受傷,還有的人把身體拿來去做無謂的冒險,我覺得這也是一種不慎重的態度。在沒有必要的情況下,我們不應該把身體拿來做無謂的冒險。在佛經的戒律中,可能各位比較多地注意到了戒律總是不許這樣、不許那樣,包括不許吃肉,不許喝酒,所以人們往往說佛教的戒律都是在克制我們的身體。但是你們要知道,佛法的戒律其實是為了要保護我們的身體。另外也有直接關於保護我們身體的戒條。在菩薩戒裡面就有這麼一條:如果沒有必要,你不要獨自到可能危及你生命的危險地方去,就是“險難處不得獨行”。比如伊拉克正在打仗,你非要去玩一趟回來好有吹噓的資本,那是沒有意義的。險難處不要拿身體去冒險。為什麼菩薩不能這樣做呢?因為菩薩的身體不屬於他自己,如果他把身體拿來作無謂的冒險,如果犧牲了,那也是有罪過的呀。當然佛教也絕對反對自殺,自殺跟殺別人是同罪的,都是殺生。為什麼?就是因為這個身器不是屬於自己獨有的。所以我們要養護身器,首先要杜絕無謂消耗生命的種種生活習慣。特別是今天生活在大城市裡的人,很多的娛樂在誘惑著我們,在向我們招手。娛樂廳、歌舞廳裡面旋轉的燈光讓我們蠢蠢欲動。聽說有一種舞廳叫"迪廳",說人們到那裡有的會吃一種東西,吃了以後能跳很長時間。是不是有這樣的地方啊?這個就是糟蹋身體。因為這種東西刺激人的神經,使他處於興奮,使對他自己身體狀況的探測麻木。本來人已經很疲勞了,但是在藥物的作用下,他的感知遲鈍,所以能跳很長時間。但是跳完以後,我相信肯定會非常累,甚至會虛脫。就像有一種神經病人,發病的時候力大無比,狂躁無比,長時間地大喊大叫,但是他發作完以後要睡覺,睡好幾天還養不過來。所以諸如此類的活動,我覺得對身體都是很大的傷害。我們要保護自己的身器,就要遠離這些活動,遠離這些地方。這樣我們才有可能有本錢有資本去幫助眾生,去修行,去工作,去成就事業。
講到佛教的定,前面我講到氣脈的素質,身體內部各種粗細能量運行的方式、質量、速度,以及通暢與否,有這樣一些先天所禀賦的條件。佛教的禅定,就是要從根本上改變身器素質這一部分的。禅定從呼吸,從人的心態到人的身體,進行綜合調整,讓心靈安靜下來,沉澱到最底層,在內心最深最深的地方用功,通過長期的禅定訓練,就能改變身器的質量。
識,就是見地,實際上就是講的智慧。佛教講的智慧有聞、思、修三種。聞、思就是學習。聞是聽聞,思是思考、思維,學習包括讀書,聽別人講,聽老師講,這都屬於聞思的智慧。通過學習我們見多識廣,掌握很多前人的經驗。修在佛教裡面主要是指修禅定。因為禅定的積累能改變身器,更重要的是能改變心識,改變我們對世界、對自身的看法。在這些地方發生突破以後,它就會改變我們的心量,改變我們的理想、志向,改變我們思想的高度,這一切都會發生突破。如果以世間的標准來看,擴大識的途徑,古人用兩句話來講,那就"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這句話很有概括性。讀書呢,就是聞、思,包括聽別人講。行萬裡路就是實踐,實際上就是修,修行。修行不僅僅是靜坐禅修,它也包括了在生活方面去磨練、去歷練、去碰撞;去失敗,再試驗,再失敗,不斷地過程。最後見地增加了,見識增長了,心量打開了。當然也包括空間上的游歷。在古代印度和中國,一個人游歷的經驗也是很重要的。一個人要是足不出戶,很多東西看不到,他的見識也很難增長。現在時興旅游,在佛教裡叫行腳,雲游天下。像我們中國,因為疆域廣大,山川秀麗,所以雲游天下你們想一下,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很多的名勝古跡,很多的地方,這個過程一定會增長你的知識,會陶冶情操,會提高文化素養。而且在這個過程裡,中國的這些山水,這些名勝古跡本身就像一個老師一樣洗浣我們的身心,開闊我們的心量。只是呆在小小的街巷或者是很偏僻很封閉的小村莊,和你遠望無邊無際碧波萬頃的大海,對於絕大多數的人來說,感受絕對不一樣。當然對於心智相當成熟的人,在很小的屋子裡,他的心也是跟虛空一樣大。對於我們絕大多數的人來說,我們的心隨境所轉,我們的心會受境的熏陶。行萬裡路呢,就是主動地用好的環境,用這些波瀾壯闊的、宏大的、秀麗的外境來熏陶我們自己,也可以增長見識。
身器要養護,識要培養、要磨練。那麼講到緣呢,就是要廣結善緣。一個人為什麼會生在很開明,比如說有佛教信仰、有文化氛圍的家庭呢?與他過去世結的緣有很大關系。有的人走到哪裡都能遇到好人,走到哪裡別人見到都喜歡他,都願意幫助他。也有的人處處碰壁,人緣老是不順,總是有人會跟他過不去,這也跟他過去世結的緣有關系。所以要改變緣,只能是從廣結善緣做起。廣結善緣要從生活裡做起,認識的人,不認識的人,一面之交或者多年相處,都要能結善緣,慢慢地我們在人生路上的積累就會越來越好。廣結善緣主要是要有奉獻的心,要有奉獻精神,在任何一個環境中,都要多為別人著想,為別人服務,關照對方,不要處處只想到自己,要多為別人著想。廣結善緣從語言上講就是要說愛語,要說柔軟語;從心態上來說,要有奉獻的心,有歡喜的心;從行為上來說,要多做利他的事;從儀表來說,要多微笑。有時可能一面之交,一個善意的微笑會給對方留下很深刻的印象,結下很深的緣。我在書上看到一個故事:大概是在風景優美的瑞士,那時正值旅游高峰,四面八方的游客都聚集到一個城市裡面,賓館都已經住滿了人。一位服務員正在值班,天已經很黑了,有一對老年夫婦來了,他們來投宿,但是這個賓館也已經客滿了。這個服務員就跟這對老年夫婦解釋,說確實沒有床位了。這對老年夫婦顯得很失望,因為沒地方住了,而且不知道該怎麼辦。這個年輕人想了一下,然後他突然說我有一個工作間,雖然比較小,條件不怎麼好,但是衛生還可以,你們在那裡休息一晚上吧,反正我在值班,我在外面坐著就可以了。"這對老年夫婦接受了他慷慨的布施。第二天這對夫婦就離開了,離開的時候很高興,並且刻意留下了這個年輕人的地址。過了一段時間以後,這個年輕人就收到了這對夫婦的電報,這對夫婦在美國的一個城市,說歡迎您到我們這裡來做客。後來這個年輕人正好放假,就去了美國。那對夫婦專門派人接他,接到以後,把他領到一個非常富麗堂皇的酒店裡面。這個年輕人以為是要安排他到這裡住的,結果老人說,這個酒店是我們為你修的,要交給你來管理。這對老年夫婦把一個酒店送給這個年輕人,作為對他那個晚上並不難做到的善舉的回報。這個故事可能是人們編的,但是它能給我們一個啟發,有時候在生活裡面一件小的善舉能給我們結很深的緣,一件小事足以把我們的善心表達出來。所以古人說:“勿以善小而不為。”為什麼說小的事會給我們結很深的緣呢?因為不管是小事還是大事,所表現出來的心態是一樣的。所以廣結善緣時時處處都可以做。廣結善緣需要我們要有愛心、有責任心。今天的社會很多時候人們眼光短淺,沒有責任感,不相信三世因果,不相信我們要為自己的一切行為負責任。因此我經常聽到人們反映說在火車站、在汽車站很多時候買的是假冒偽劣。買食品呢,經常都是過期的。為什麼呢?因為火車站和汽車站有一些人他認為在他這兒買東西的都是趕車的,車一坐上去,就永遠不會再來了,是一次性買賣,短期行為,能撈一把就撈一把。他的那種心態好像是這個人我跟他做了這一次生意,以後就永遠不會再見到他了。事實恰恰相反,以後還會見面。如果我們對自己遇見的每一個人都能想到說以後還會見面,就馬上不一樣了,就知道要認真對待了。從緣的這一點來說,也應該要廣結善緣。廣結善緣一般地說就是要奉獻,奉獻我們的財物,奉獻我們的愛心,奉獻我們的歡喜心。這也就是佛教講的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施。無畏就是安全感,安全感布施。
養護身器、磨練見識、廣結善緣這三個方面,如果我們都能很好地做,那麼我相信,我們的命運會越來越好,我們就扣住了命運的脈搏。不僅可以把握現在,更可以把握未來;不僅今生今世可以通過努力逐漸地改變,無窮的未來際我們都掌握在手上。養護身器、磨練見識、廣結善緣,這就是命運三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