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能認識苦、覺察苦,這是很難的。如果你真正能認識到苦、覺察到苦,這叫開悟,這樣就能見性。佛第一轉法輪的時候,首先講的就是苦谛,也就是告訴大家要認識苦,要了知苦。既然世間都是痛苦的,怎麼還要了知苦啊?雖然世間不離痛苦的本性,但是大家都沒有認識到。我們到現在還沒有生起出離心,到現在還沒有真正下決心解脫,就是因為還沒有認識到真正的苦,還沒有覺察到真正的苦。若是你真正認識到了苦、覺察到了苦,你一定會求解脫的,一定會有出離心的。
我們學佛修行,認識苦是最基本的,這是剛開始所要修持的。彌勒菩薩講:五趣之中無安樂,不淨室中無妙香。“五趣”就是指六道。“不淨室”指的是公共廁所。你在公共廁所裡找最干淨的地方聞一下,根本聞不到香味。以這個比喻來說明六道裡也沒有一處安樂,包括天界。很多人想知道家人去世後的去處,若有人說“沒有事,挺好的,升天了啊!”就覺得太好了。其實,升天有什麼好的?也離不開痛苦的本性。在人世間,很多人都很羨慕明星、崇拜明星,甚至自己還想當明星。其實,明星也離不開煩惱和痛苦,他們的內心更煩惱,人生更不自由。天界、人間等六道都不離痛苦的本性,一處也沒有安樂,大家要明白這個道理。
我們現在要擺脫煩惱、痛苦,了脫生死,了脫輪回,怎麼辦?這裡指的是一般的生死,都是由業力牽引的,生與死都不離輪回,生是一個生命的開始,死也是一個生命的開始,死亡並不是如燈滅,而是要重新投生,所以都是輪回。其實,生死是一體的,生既是一個新生命的開始,也是一個舊生命的結束;死既是舊生命的結束,也是一個新生命的開始。
前幾天有人問雞和蛋的關系:“先有雞,還是先有蛋?”既不能說先有雞,也不能說先有蛋。輪回就是如此,無始無終。如同先有蛋,還是先有雞,這是說不清楚的,已經遠離了言思,是已經超越的,這叫勝義谛。
一般而言,死是生命的結束,生是生命的開始,這樣講也可以,但這是一個很粗大的現象。若是再進一步細致的講,生也就是死,死也就是生,二者是一體的。你抉擇到最後,那就是一剎那當中生滅,若是有過程,根本是不成立的。那麼,生死怎麼能是一體的呢?那是生,還是死呢?這是矛盾的吧?在我們的言思裡,這似乎是矛盾的;但是在諸法的實相當中,無論是空性,還是緣起,都是不矛盾的。
這些都是超越我們的言思的,所以不要過度地去思維和計較,否則容易生起煩惱。若是過度分析、計較和分別,就會生起煩惱,生起分別念。我們的語言和思想的范疇都是有分別的。其實,我們若是再仔細研究、仔細分析的時候,就說不清楚了,這個時候已經超越了,不能再分別。若是你繼續去分別、執著,就是錯誤的。
對有些事,我們可以通過語言、思想進行說明、分析;但是有些事是超越的,是不可思、不可議、不可言、不可喻的。比如,我們通過邏輯、推理抉擇勝義谛,最後只能抉擇到相似的,不是真正的。因為真正的實相已經遠離了言思,沒法說,沒法想。凡是屬於言思的范疇,都是世俗谛,不是勝義谛。勝義谛是超越的,是遠離言思的。所以我們現在只研究佛理,只明白這些道理是不行的,一定要實修實證。
勝義谛是要通過戒律和禅定來證得的。首先要受戒,相續保持清淨。此外,還要有禅定,心不散亂。通過定才能產生慧,才能真正領會勝義谛,才能真正證悟勝義谛。這時,如同啞巴吃糖塊一樣,他知道糖塊的味道,但是說不出來。
我們通過修行,通過定學的功德,最後才能產生慧學的功德。現在很多人都覺得自己的心定不下來,沒法安住。若是自己守戒守得不好,三門不清淨,這個心能定下來,能靜下來嗎?不可能的。只有相續清淨了,你這個心才能定下來;心定下來了,才能產生智慧。當你真正領悟、證得勝義谛時,就如同啞巴吃糖塊,雖然說不清楚,但是自己心裡很清楚。現在有的人問:“我是不是已經開悟了?是不是已經見性了?”你若開悟、見性了,還用問嗎?這是你自己內心的覺受,像啞巴吃糖塊一樣,這是自己最清楚明了的,還用問我嗎?你現在還要問,就說明你還是沒有開悟,還是沒有見性,還要繼續努力。
很多都是超越的,所以大家不要自作聰明,覺得自己很懂邏輯,推理的能力很強,只通過自己的邏輯去做推理,遇到不明白或者想不通的,就開始懷疑了。不能這樣!佛說,依智不依識,真正想通達無礙,就要靠智慧,不能靠知識。知識是分別的,智慧是不分別的、平等的。靠智慧才能真正通達諸法的實相,否則是不可能的。
六道輪回裡只有痛苦,沒有安樂。什麼是六道輪回?就是由業力的牽引,在六道裡不自由地流轉,這叫六道輪回,這是痛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