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裡有一段情節,是大家都熟知的。
孫悟空的神通廣大、調皮搗蛋,三次大鬧天宮,鬧得無法無天,玉皇大帝只好把如來佛請出來收服他。
如來伸出手掌,叫孫悟空盡力舒展,看能不能飛出掌心,筋斗雲一翻十萬八千裡的孫悟空當場騰雲而去,翻了又翻,翻到五指山下灑了一泡尿,題字紀念。
結果並沒有逃出如來的掌心,如來把孫悟空推出西天門外,將五指化成地水火風空五座聯山,又名“五蘊山”,把惹事生非的孫悟空鎮在五蘊山下,齊天大聖盡管本事齊天,也絲毫無法撼動五蘊山分毫。
小說雖是笑談,卻給我們一些啟示和象征。
在佛法裡,把人天分成“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
我們住的地方,還有一些情欲較重的、天人住的地方都叫“欲界”,是色受想行識五蘊具足的;
再精致一點的地方叫“色界”,這一界的天人和環境,佛經說是“殊妙精好”,是很細致清淨的地方,但還是有五蘊;
到了“無色界”,是物質和形體都沒有了,只剩下“識”。
我們把“孫悟空”的名字與形相打破,他是五蘊的象征,五蘊是不能自制的,因此橫沖直撞、無所顧忌。
再來,我們把“天”的固定形相打破,天也是一種象征,在佛經裡,天有光明、自然、清淨、自在、最勝之意。
然後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如果一個人完全順著五蘊的推動,就會擾亂自在清淨光明的“天性”,粗重的“五蘊山”,則是束縛、鎮壓,使我們不能解脫的背負呀!
孫悟空的背負?我們的背負!
《華嚴經》裡把世間分成“器世間”(容受眾生為眾生所用的山河大地)、“五陰世間”(又叫五蘊世間、有情世間)、“智正覺世間”(超出三界輪回的世間),意思是我們居住的世界是五蘊和合的世間,眾生受五蘊山的壓制是自然的狀況。
那麼,什麼是五蘊呢?
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
一切看得見的形象,叫“色”。
一切痛苦或快樂生起的感覺,叫“受”。
一切由這些感覺生起的思想,叫“想”。
一切思想所引起的心與意志的使用,叫“行”。
一切由感受、思想、意志得到的意識,叫“識”。
色、受、想、行、識並不難理解,例如:
我們在山裡看見一朵花,是白色喇叭形的,這是“色”。
我們覺得這朵花很美,心裡很喜歡,這是“受”。
我們想到這朵花如果能供在案上,或者送給情人一定很好,這是“想”。
我們認同了這朵花,真的采下來送給情人,這是“行”。
我們從此知道,這種花名字是“百合花”,是用來象征純潔的,這是“識”。
本來,自由自在開在山上的百合花,只是一朵花、一個存在、一種自然,卻由於我們自己色、受、想、行、識的經驗,累積了許多心的投射和附加意義,使我們喜愛百合花勝過了荊棘。
其實,在山上,百合與荊棘都是一種存在,是平等的,我們以知識的幻象,使它們變得不平等了。
人的一生被形象、感覺、思想、意志、意識所左右而產生了許多偏見,就失去真正的清淨與包容。
我們珍貴鑽石,輕賤木炭,不能了解鑽石與木炭是一樣有價值的。
我們喜愛蓮花,不愛芋葉,不能體會蓮花與芋葉都是很美的。
我們欣喜白天,恐懼黑夜,不能觀見由於黑夜的沉寂才使白天燦爛。
我們喜歡秋蟬,卻厭惡蒼蠅,不能明了秋蟬與蒼蠅都有生存世間的權利。
我們欣賞蝴蝶,鄙視毛蟲,不能真實認識所有的蝴蝶都是毛蟲的蛻變。
我們疼惜名種狗,厭恨街上流浪的狗,不能體貼它們同是有情的眾生。
把這種觀點放在人間,我們看到一個人往往看見人的長相、他給我們的感覺、他的學歷、財富、地位,往往不能如實的看見一個人的本質。只有我們能放下一切偏見和預設的立場,才能清明的照見一個人的本來面目。
卍在五蘊中浮沉的人,就不能照見。
不能照見,就不會有生命的空間。
沒有生命的空間,就沒有自由。
一個樂師,縱使找到一根千百年難見的木頭,如果想把它做成樂器,只好把它挖空,內在全部捨棄,它才能容納並放出音樂。這是為什麼所有的樂器,都是由於中空,才能演奏美妙的音樂。
只有空杯才能倒水。
只有空屋才能跳舞。
只有空心,才會對人生宇宙有真愛。
一條蛇要蛻變長大,必須留下它的舊皮。
一只蝶要飛翔,必須放下它的蛹。
要達到心靈的完整,要先進入空無。
惟有打破五蘊之後的自由,才是全然的。
以全然的天真來過起伏不定的生活,以全然的單純來經驗苦樂無端的生命,以全然的洞見來觀照波濤洶湧的人生歷程。
那樣全然的出入自在,就能不住色、香、味、觸、法生心,無所住而生其心。
在全然的空性與自由裡,還有什麼可以執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