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知識

 

《佛說阿彌陀經》詳細注釋注解(三)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136)如須彌山佛:此佛以德立名,區別於前“須彌相佛”以相立名也。須彌山含“妙、高、明”三義,佛德亦具此三義:佛具萬德,如須彌山合金、銀、琉璃、玻璃四寶而成,故稱“妙”;佛為一切眾生乃至一切諸聖之無上,如須彌山遠超一切群山而卓立,故稱“高”;佛智光明,能照十方一切世間及破眾生心中無明之暗,故稱“明”。又,須彌山以四寶所成,喻佛涅盤“常樂我淨”四德也;須彌山居大海之上而不動,喻佛居薩婆若海而不動也;須彌山為人天所居,喻佛為凡聖所同歸也。佛具如此如須彌山眾德之德,是故此佛名如須彌山佛。

  137)受持:受者,接受;持者,執持,可參閱前注“執持”條。

  138)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智之名,即無上正等正覺也。阿,無也;耨多羅,上也;三,正也;藐,等也;菩提,覺也。其道無極稱無上;其道至正至遍,為正等也;其道至正至慧,為正覺也。其義為:真正平等覺知一切真理之無上智慧也。此智慧唯佛方有,眾生皆不圓滿也。

  139)信受:信者,深信;受者,受持。信,心所法之名,於諸法之實體與三寶之淨德,世出世間之善根,深為信樂,使心澄淨是為信。《唯識論》雲:“雲何為信?於實德能信忍樂欲,心淨為性。”《俱捨論》雲:“信者,令心澄淨。”《頌疏四》雲:“信者,澄淨也,如水精珠能澄濁水,心有信珠,令心澄淨。”《晉華嚴經》雲:“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除滅一切諸疑惑,示現開發無上道。”《智度論》曰:“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

  140)當發願:當來發願,即將發願也。指不久後以因緣成熟,必當會發願也。以當來發願故,則必於當來之世得往生也。何以故?願無信不發,既發願,則信願皆具。《阿彌陀經要解》雲:“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141)釋迦牟尼佛:娑婆世界一代之教主也,佛教一切弟子之本師也。印度迦毗羅城主淨飯王之子,母曰摩那,名悉達多,誕生於城東岚毗尼園。觀生老病死相,有遁世志,遂私自出宮修道,就諸外道學法,學成後以為皆非究竟而盡棄之。後又苦行六年覺苦行亦非涅槃之道,浴尼連禅河,食牧女之乳糜,於菩提樹下得成正覺,時年三十五歲。後以四十余年游歷四方,化導群類,於西歷紀元前四百八十七年,於拘屍城外娑羅雙樹下入大涅盤。

  142)甚難:其難有四:一、世尊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中修行成佛,其難一也;二、娑婆世界眾生,處於五濁惡世,秉性剛強,難調難伏,其難二也;三、勸化眾生發心修行已為難事,復為眾生說權、漸法門則更難,而為眾生說此當下直入圓頓法門,則為甚難,其難三也;四、勸化眾生信受此圓頓法門已為難事,欲令其信受奉行,刻苦修持,則是難上加難,無過此難,其難四也。有此四難,故名甚難。

  143)希有:希有者,事之甚少,無有相類者,曠世所無,稱為希有。

  144)娑婆國土:亦作娑婆世界、索诃世界。娑婆,梵語,譯作堪忍世界,以此世界眾生堪忍為惡故;又諸菩薩為教化眾生而受種種勞苦故。《文句》二下雲:“其土眾生安於十惡不肯出離”;《悲華經》雲:“是諸眾生忍受三毒及諸煩惱,故名忍土”;《玄贊》雲:“諸菩薩等行利樂時,多諸怨嫉,眾苦逼惱,堪耐勞倦,而忍受故”。此娑婆世界在華藏二十重世界海中,與極樂世界同屬第十三重。

  145)五濁惡世:又名五滓、五渾等。住劫中,人壽二萬歲以後,而有渾濁不淨之法五種: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此中以劫濁為總,以其他四濁為別。四濁中,又以見濁、煩惱濁為濁之主體,以此二濁生成四濁中之余二濁也。

  146)劫濁:謂人壽自二萬歲以後,“見”等四濁起也。“劫”本非濁,以有此四濁故,名劫濁也。

  147)見濁:見惑所起之濁也。見者,邪見也,有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此五種,亦稱五利使。此由當世邪師、邪教所致,較易斷,故稱利使。身見,合我見(實有我身)、我所見(實有我所有物)兩者為身見;邊見:以身見故,執身後有斷、有常之妄見,以兩邊故,名邊見;邪見,撥無因果之理,以為惡不招苦,善不招樂,乃邪見中之最邪者也;見取見,以邪見為本,更延拓出種種邪見,如外道執邪法之見,更生種種異端之見也;戒禁取見,以邪見為本,更生種種戒禁之法,非因為因(如:非生天之因,邪執以為生天之因者),非道為道(如修塗灰斷食以為涅盤之道)。凡此五見皆為流轉生死、淪落惡道之因也。劫濁時之眾生盛起此濁也。

  148)煩惱濁:思惑(亦稱修惑)所起之濁也。即貪、嗔、癡、慢、疑之五種,亦稱五鈍使。此由歷劫累世所積集之種種無明煩惱所致,故難斷,稱鈍使。劫濁時之眾生盛起此濁也。

  149)眾生濁:眾生為見濁、煩惱濁之所惱亂,果報漸衰,心鈍體弱,苦多福少也。劫濁時之眾生盛起此濁也。

  150)命濁:以前見濁、煩惱濁之結果,果報既衰,壽命亦減,乃至十歲。以壽命極短故,其苦亦盛。劫濁時之眾生盛起此濁也。

  151)天人:諸天界之人。諸天界,參見前“諸天”之注。

  152)業障根本:業障:“業”者,以造作為義。以煩惱(惑)為因,發動身三口四意三此十業,造諸種種有漏之業,而感天、人、惡趣之苦果。“障”者,因迷於所對之境而顛倒事理謂之惑,以惑故,執於理而成所知障,執於事而成煩惱障。以惑起業,因業成障。障者,障礙聖道,令行人拘於三界,妨礙修行正道故名。障有二、三、四、五、十等障,如二障:煩惱障(由我執起)、所知障(由法執起);三障:煩惱障(惑)、業障(業)、報障(苦)等。根本者,能起業障之根本也,乃無明、貪、嗔、癡、慢、疑、邪見等十隨眠(十使)諸惑也。

  153)淨土:為金、銀、琉璃、玻璃等七寶所成之種種莊嚴,且無四趣、五濁之雜穢者也,為佛、菩薩及得度眾生(聖者)所居之處。淨土有報土及化土之分:報土為佛、菩薩歷劫修清淨行所感之果報也,有自受用淨土(佛土)及他受用淨土(地上菩薩)。化土乃佛為眾生而變化之淨土也,為地前(初地以前)菩薩及得度眾生所居之處。《維摩诘經》中詳述十七種淨土及往生淨土之八法。

  154)陀羅尼:譯作“總持”,“持”,“能持”,“能遮”等。它的本體是“念”與“定慧”,說明它的堅持善法使之不失,降伏惡法使之不生的作用。陀羅尼分四種:法、義、咒、忍。法與義以念與慧為體。咒以定為體,忍以無分別智為體。所持的法門稱為陀羅尼門。

 

上一篇:《佛說阿彌陀經》詳細注釋注解(二)
下一篇:宗薩仁波切:你是覺悟還是迷信?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