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聖嚴法師:人為什麼怕鬼?別讓鬼住在心裡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人為什麼怕鬼?

  原因是對不可知的事物產生恐懼,

  害怕危害到自己的生命;

  對鬼的認識不清而心生恐懼,

  試著調整害怕的心念、行為,

  不要自己嚇唬自己,了解怕的都是心裡的鬼。

  有一位青年問我:“我不知道怎麼一回事,不但夜裡睡覺非常怕鬼,平時一個人獨處時,也會感到害怕。”我問他,怕鬼的原因是什麼?他回答:“我也不知道,我從沒真的見過鬼。”

  其實人為什麼怕鬼?原因不外乎人常常對不可知的事物產生恐懼,害怕危害到自己的安全;由此可知,人害怕的不是鬼,事實上是害怕死亡。然而,鬼如果真的在你面前出現,也許不見得可怕,因為大多數人都是主觀的怕鬼,對鬼的認識不清而心生恐懼,長久下來,如果沒有調整害怕的心念、行為,就會變成習慣性的怕鬼,杯弓蛇影、自己嚇唬自己,怕的都是心裡的鬼。

  正確心態,誠實面對恐懼

  曾經有間寺院的二樓,沒人的房間卻聽到講話聲,大家都傳說鬧鬼,後來方丈干脆自己去樓上睡覺。半夜聲音又傳來了,無論方丈用什麼方法,鬼就是不現身,最後他將窗戶打開,才知道原來所謂的“鬼”,只是街邊面店內老板和客人的對話聲音。從這個例子可知,當碰到鬼怪現象,人們在害怕之前應該要先查明,常常只是自己在疑神疑鬼,並沒有鬼的存在。

  若當害怕鬼已成為一種習慣時,首先要觀察自己的念頭,練習讓習慣中止,並學習面對自己的恐懼,加強自信、保持正念。其實人會有恐怖感,都是和自己的念頭有關,你不怕的時候,那個境界就不見了,你越害怕,那個境界的考驗就越多,因此,每次害怕時,應該先檢查一下為什麼要怕鬼?到底是誰在怕鬼?如果可以面對恐懼,心中有佛、菩薩,相信自己不管遇到任何情況,內心都能不受影響,進而放下恐懼,漸漸就能從怕鬼的心理得到解脫。

  鬼可怕嗎?只要你不執著他,就一點也不可怕,不需要排斥他。時時保持正念,心想,我不是要向鬼神討好處,而是來幫助他們,例如走夜路時就念阿彌陀佛,但不是用恐懼、厭惡的心,將阿彌陀佛當成武器來對付鬼,而是用清淨、安定的佛號在心裡祝福他,願得早日求生佛國淨土。此外,要了解這世上的一切人事物都是暫時存在,因緣具合而生,就像有人遇上了霉運,也是因緣具合而成,一定有因緣散的時候;只要對鬼存有幫助的心及佛法因緣的觀念,自然就不會煩惱及害怕。

  運用好方法,時時保持正念

  我有一位美國弟子,每天晚上都會聽到無人房間內傳出槍聲,接著一聲歎息。他從鄰居口中得知,先前的屋主因妻子外遇事件而身亡,死後冤魂就不時出現。我的弟子知道這段緣由,便在屋內念《心經》祝福他趕快投生;不久,就再也沒有聽到槍聲及歎息聲。

  如果真的遇到鬼,心裡不安的時候,不妨多念經,不但安自己的心,也可以幫助周遭的鬼靈眾生,例如佛典中的《心經》、《金剛經》都是教人心要坦蕩、無所執著,能夠帶給鬼啟發,而持誦《阿彌陀經》會讓鬼感受到極樂世界的殊勝,自然會想往生西方;人們只要在誦經時懷抱慈悲的心,鬼即能感受到佛法的力量,到達他們該去的地方。

  然而,有人參加喪禮後身體不適,就認為是被鬼“沖煞”,其實這是錯誤觀念,我從小出家就跑經忏,還到亡者家中伴屍,因為保持正念,所以從未有沖煞的事情發生;因此,當參加喪禮時,要將亡者想成一尊佛菩薩,誦經是送佛上西天,以此健康心態面對,自然就不會遇沖,而是獲致吉祥。

  這樣健康的心態也要運用在修行方面,有些人晚上獨自打坐時,常會產生背後有鬼的恐怖感,疑神疑鬼、嚇得不敢再打坐;這是不應該的,禅坐就是要祛除人的執著,就算真的有鬼,應該邀他一起打坐修行,而不是害怕恐懼、放棄修行,當人擁有自信、存有正念時,無論何時何地都不會怕鬼。

  一般人怕鬼,怕的是鬼靈眾生,但以佛法而言,心裡的鬼反而比較可怕。心裡的鬼其實就是內心的煩惱、妄念,以及不符合人的標准的起心動念、舉手投足和出言談話;因此,活在世間應該要從鬼的偏差點回到人的立場,要求自己是人,不要被人說:“你這個人心中有鬼!”必須回到人間來,絕對不要還沒死就變成鬼。因此,當人導正偏差性格,並用人的立場看待所有人、幫助眾生,就是一種修行.

 

上一篇:寺院方丈送給義工的一句話:不見世間過
下一篇:你內心還有惡念存在嗎?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