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各人善根、福德、因緣都不相同,所以念佛的方法也是無量無邊。一定要適合自己根性、適合當前生活環境,才沒有障礙。最重要是念得踏實、念得歡喜,念到妄想、雜念愈來愈少,智慧、警覺愈來愈高,這就是效果。如果收不到效果,就要改變方法。
那麼還有同學問我:平時念佛少,聽經少,念的時候,“一向專念”的心生不起來,或者還有夾雜別的,念其他的經咒,這是不是夾雜?我們首先要確定,我們的念佛目標是什麼?這個很重要。經題上寫的很清楚,那是修行的綱領,也是修行的目標,“清淨”、“平等”、“覺”。
我們常常提醒大家,“清淨心”是小乘阿羅漢、辟支佛得到的;“平等心”是大乘菩薩得到的;“覺”是法身菩薩,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個也就是極樂世界的四土三輩九品。念到“覺”達到這個目標生實報土;“平等心”方便有余土;“清淨心”凡聖同居土。
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蕅益大師說,“品位高下,全在功夫的淺深”這個意思就說清楚了。功夫最深的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其次的是平等心;再其次的是清淨心。
“心淨則佛土淨”,這是把往生的理論。說清楚、說明白了,一定要有清淨心,我們才跟阿彌陀佛起感應的作用。也就是大勢至菩薩菩薩所說的,“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我要見佛用什麼心?清淨心。清淨心就能感應阿彌陀佛。清淨心不能現前,佛也不能現前。因為我們的心不清淨,有妄想、有雜念,這個跟佛不能感應。清淨就有感應,平等感應當然更多,這是我們要曉得的。所以,我們念佛最好是遵守古大德的教誨,真正守住“一門深入,長時熏修”,我們看到學學多多有成就的人,都是走這個路子,這不是假的,不是騙人的。
“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這讀誦。讀誦就是一部經。一部經念一千遍、念兩千遍、念三千遍,心定了,“清淨心”得到了;功夫再深一點,平等心得到了;再深一層那就大徹大悟了。這叫功夫淺深,決定我們往生極樂世界的品位;往生極樂世界的條件,就是“真信”、“真願”。
“真信”、“真願”從什麼地方看?如果對這個世間還有留戀,你的“信”、“願”就不真;這個世界統統放下了,才是真信,才是真願。一心向往極樂世界,其他全部放下,這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