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為何說念觀音聖號決定有大效驗,但唯以懇切志誠方能感通?
茫茫大苦海,觀音為救苦之人。倘人各志誠持誦,若或疫死,天地亦當易位,日月亦當倒行。若泛泛默念一句二句,即欲得起死回生之效,決難感通。
茲接五月廿一函,雲眼疾尚未愈,而熱無避處,又加時疫。此眾生同分惡業所感,祈遍令鄉人同戒殺生,念觀世音聖號,以期疫疠消滅。果能懇切志誠,決定有大效驗,即汝之眼疾,亦當由宣布此語,而得痊愈。茫茫大苦海,觀音為救苦之人。倘人各志誠持誦,若或疫死,天地亦當易位,日月亦當倒行。若泛泛默念一句二句,即欲得起死回生之效,雖菩薩大慈,非不肯救濟,但以彼心不真切,決難感通。祈與鄉人詳說之,則幸甚。(《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五第506頁 復周伯遒居士書十四)
若病苦至劇,不能忍受者,當於朝暮念佛回向外,專心致志,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觀音現身塵剎,尋聲救苦。人當危急之際,若能持誦禮拜,無不隨感而應,即垂慈佑,令脫苦惱而獲安樂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47頁 復鄧伯誠居士書一)
302、念觀音名號大則大應小則小應,絕無不應之理嗎?
彼不見感應者,亦未嘗無感應也。因為感應之跡,有顯感顯應、冥感冥應、冥感顯應、顯感冥應。故只管放開大膽對人說,絕無不應之理。
念觀音名號,大則大應,小則小應,絕無不應之理。只管放開大膽對人說,彼不見感應者,(編者注:感應之跡,有顯感顯應、冥感冥應、冥感顯應、顯感冥應。見增廣《石印普陀山志序》)亦未嘗無感應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159頁 復蔡錫鼎居士書二)
303、阿彌陀佛能否救苦厄,觀音菩薩能否接引生西?
念佛人臨終親見佛及聖眾親垂接引,何得此種死執著。生西當以信願為本,若遇危險念觀音,有信願命終決定生西方。或只專一念彌陀,有苦厄亦必解脫。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豈有不救苦厄之事?觀音菩薩隨機示導,豈有不接引生西之理?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豈有不救苦厄之事?觀音菩薩隨機示導,豈有不接引生西之理?念佛人臨終親見佛及聖眾親垂接引,何得此種死執著。果如是,則佛也不足為佛,菩薩也不足為菩薩矣。生西當以信願為本,若遇危險念觀音,有信願命終決定生西方。或只專一念彌陀,有苦厄亦必解脫。古書所載,難更僕數。今於塵勞中則事事圓通,於修持中則事事死執,不當圓通而妄圓通,不當執著而死執著,此苦海之所以長沸,輪回所以無息也。作此見者,直同小兒,如是之人,何足與議。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12頁 復如岑師代友人問書)
304、可以念觀音求生西方嗎?念觀音可得往生西方嗎?
是究竟成佛尚可得,況往生西方乎!且觀音與彌陀,同為一度眾生事,有何分別。不觀楞嚴雲,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富貴得富貴,求長壽得長壽,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所言念觀音求生西方,有何不可。不觀楞嚴雲,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富貴得富貴,求長壽得長壽,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大涅槃乃成佛所證之理體,是究竟成佛尚可得,況往生西方乎!且觀音與彌陀,同為一度眾生事,有何分別。然亦須於朝暮念佛,方為事理圓融。不觀《大悲經》觀音令禮拜持咒者,先念彌陀名號乎?(《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34頁 復傳度和尚書)
念觀音求生西方,亦可往生西方,但不可謂何必更念阿彌陀佛。以觀音乃阿彌陀佛之輔弼也。彌陀是主,觀音是賓,彌陀如國王,觀音如冢宰。善會其意,即可無疑。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707頁 復丁普淨居士書)
念彌陀,亦可作恃怙,念觀音,亦可得往生西方。但取其誠則有感,何竟作此種崖板會計乎?觀音,是彌陀法王子,輔弼彌陀,度脫眾生,是一家事,不是各別門庭。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九第277頁復殷德增居士書)
305、如何處理念阿彌陀佛與念觀音的關系?
念佛念觀音,均能消災免難,平時宜多念佛,少念觀音。遇患難,宜專念觀音。以觀音悲心甚切,與此方眾生宿緣深故。須知念佛根本道理,是要人生信發願,求生西方,了脫生死。能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世間災難,亦可消滅。
所言念佛念觀音,均能消災免難,平時宜多念佛,少念觀音。遇患難,宜專念觀音。以觀音悲心甚切,與此方眾生宿緣深故。不可見作此說,便謂佛之慈悲,不及觀音。須知觀音乃代佛垂慈救苦者。即釋迦佛在世時,亦嘗令苦難眾生念觀音,況吾輩凡夫乎。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四第384頁 復寧德晉居士書十五)
須知念佛根本道理,是要人生信發願,求生西方,了脫生死。不可只發求世間富樂,不求生西方。能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世間災難,亦可消滅,非念佛不能消滅災難也。觀世音菩薩,接引眾生,往生西方。念觀世音,亦須先求消除災難,正求往生西方。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四第376頁 復寧德晉居士書九)
306、觀音菩薩常在哪裡顯神通?
觀音菩薩,常在一切眾生起心動念處,顯大神通,演說妙法。無奈眾生迷背錯過,辜負慈恩。倘能常念觀世音菩薩名號,自於一切時一切處,常蒙覆被矣。
普陀已來過幾次,當在家息心念佛,不可常來。來則曠功費日耗財,於己於他,均無利益。未曾來過,一瞻菩薩道場則可,已經來過,便可在家供養恭敬禮拜。豈菩薩唯在普陀,不遍界以應感乎哉?觀音菩薩,常在一切眾生起心動念處,顯大神通,演說妙法。無奈眾生迷背錯過,辜負慈恩。倘能常念觀世音菩薩名號,自於一切時一切處,常蒙覆被矣。宜以此意,轉告一切知交。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235頁 復永嘉某居士書三)
307、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及普門的含義是什麼?
名觀世音者,以菩薩因中由觀聞性而證圓通,果上由觀眾生稱名之音聲而施救護,故名為觀世音也。
普門者,以菩薩道大無方,普隨一切眾生根性,令其就路還家,不獨立一門。以故法法頭頭,皆為出生死成正覺之門故名普門也。若菩薩唯在南海,則不足以為普矣。
觀世音菩薩,於往劫中,久已成佛,號正法明。但以慈悲心切,雖則安住常寂光土,而復垂形實報、方便、同居三土。雖則常現佛身,而復普現菩薩、緣覺、聲聞及人天六道之身。雖則常侍彌陀而復普於十方無盡法界,普現色身。所謂但有利益,無不興崇。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普陀山者,乃菩薩應跡之處,欲令眾生投誠有地,示跡此山。豈菩薩唯在普陀,不在他處乎?一月麗天,萬川影現,即小而一勺一滴水中,各各皆現全月。若水昏而動,則月影便不分明矣。眾生之心如水,若一心專念菩薩,菩薩即於念時,便令冥顯獲益。若心不志誠,不專一,則便難蒙救護矣。此義甚深,當看印光《文鈔》中《石印普陀山志序》自知。
名觀世音者,以菩薩因中由觀聞性而證圓通,果上由觀眾生稱名之音聲而施救護,故名為觀世音也。普門者,以菩薩道大無方,普隨一切眾生根性,令其就路還家,不獨立一門。如世病有千般,則藥有萬品,不執定一法,隨於彼之所迷,及彼之易悟處,而點示之。如六根六塵六識七大,各各皆可獲證圓通。以故法法頭頭,皆為出生死成正覺之門,故名普門也。若菩薩唯在南海,則不足以為普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290頁 復郦隱叟書)
308、救世的護身符子是什麼?世人如何獲得?
所謂護身符子,亦只至誠禮念阿彌陀佛而已。而觀音大士,悲願洪深,尋聲救苦,隨感即應。宜於朝暮禮念佛外,加以禮念大士,則冥冥之中,必蒙加被,自可轉禍為福,遇難成祥,而不自知也。
世當劫濁,互相戕賊。不有護身符子,斷難永無禍害。所謂護身符子,亦只至誠禮念阿彌陀佛而已。而觀音大士,悲願洪深,尋聲救苦,隨感即應。宜於朝暮禮念佛外,加以禮念大士,則冥冥之中,必蒙加被,自可轉禍為福,遇難成祥,而不自知也。此方外野人為知己作救世之方法也。若曰為舉世,非不能救,但人不肯依法而行,則無如之何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450頁 復張雲雷居士書二)
309、觀世音菩薩為什麼多現女身?
以世人心中,菩薩為女身,又常於夢中所現,多類女像,此非菩薩原是女身也。眾生善根淺薄,不能見菩薩微妙莊嚴之法相,故只隨彼之機而現耳。
觀音菩薩,久已成佛,特以慈悲心切,現九法界身,種種方便,度脫眾生。(九法界,即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也。)於人法界,又復種種不一,或為帝王宰官,或為隱逸庶民,或為婦女,或為乞丐,了無一定。但以菩薩之像,微妙莊嚴,世人不能形容,以故多類女像,此非菩薩原是女身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621頁 復裘佩卿居士書二)
觀世音菩薩於無量劫前久已成佛,號正法明。但以悲心無盡,慈誓莫窮,故復於十方世界現菩薩及人天凡聖等身,以施無畏而廣濟度。《普門品》所謂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普門品》有三十二種,人天凡聖男女之身,何可以外道瞎造之香山卷為據而疑之乎?)又何不觀下文雲,不但現有情身(人天凡聖男女,皆為有情身,謂有心識知覺也)即山河、船筏、橋梁、道路、藥草、樹木、樓台、殿閣,亦隨機現。
總以離苦得樂,轉危為安為事。汝若明白此一段文,斷不問是男是女。以世人未看佛經,見菩薩微妙莊嚴,以塑畫雕刻者無超格妙手,便似女相,世人遂認為女身。而菩薩一切隨緣,以世人心中,菩薩為女身,又常於夢中所現,多為老太婆身。以眾生善根淺薄,不能見菩薩微妙莊嚴之法相,故只隨彼之機而現耳。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795頁 復易思厚居士書)
310、觀世音菩薩感應的原理和種類有哪些?
菩薩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以眾生之心為心,以眾生之境為境,故得不謀而合,無緣而應。豈世智凡情所能測度者哉?
感應之跡,有顯感顯應、冥感冥應、冥感顯應、顯感冥應、亦冥亦顯感而顯應、亦冥亦顯感而冥應之不同。其應之大小優劣,在其誠之至與未至而已。
觀世音菩薩於無量劫前,久成佛道,號正法明。但以度生念切,救苦心殷,不離寂光,垂形六道,遍於十方微塵佛國,普現色身,度脫眾生。非獨止現菩薩之身,而二乘六道,雖則遍入十方佛國,而於娑婆因緣,甚深甚深。雖則普現十法界身,而世人據跡而論,止雲菩薩而已。以其徹證唯心,圓彰自性,故得悲運同體,慈起無緣。由本高而體大,故跡廣而用宏。其隨類逐形,尋聲救苦,有感即應,無願不從之跡,喻如月麗中天,影現眾水。不但江湖河海,各現全月,即小而一勺一滴,無不各各皆現全月。又江湖河海中月,一人觀之,則其月與己相對,即百千萬人於百千萬處觀之,亦皆各各與己相對。人若東行,月則隨之而東,人若西行,月則隨之而西。人若安住不動,月則不離當處。一人乃至百千萬人,悉皆如是。菩薩於一念中,遍法界感,遍法界應,感應道交,無少差殊。與此一月普現眾水,隨人隨地各見全月,了無有異。
良由菩薩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以眾生之心為心,以眾生之境為境,故得不謀而合,無緣而應。豈世智凡情所能測度者哉?至若水昏而目盲,則不能見。非月不現,是昏盲咎。感應之跡,有顯感顯應、冥感冥應、冥感顯應、顯感冥應、亦冥亦顯感而顯應、亦冥亦顯感而冥應之不同。(顯感顯應者,現生竭誠盡敬禮念供養,即蒙加被,逢凶化吉,遇難成祥,及業消障盡,福增慧朗等。冥感冥應者,過去生中曾修竭誠禮念等行,今生雖未修習,由宿善根,得蒙加被,不知不覺,禍滅福臻,業消障盡等。冥感顯應者,宿生曾種善根,今生得蒙加被。顯感冥應者,現生竭誠禮念,不見加被之跡,冥冥之中,承其慈力,凶退吉臨,業消障盡等。亦冥亦顯感而顯應者,宿世曾種善根,今生竭誠禮念,顯蒙加被,轉禍為福等。亦冥亦顯感而冥應者,宿世曾種善根,今生竭誠禮念,冥冥之中,承其慈力,獲種種益也。了此則知功不虛棄,果無浪得,縱令畢生不見加被之跡,亦不至心生怨望,半途而廢。
感應之道,微妙難思。略書梗概,以勖來哲。)其應之大小優劣,在其誠之至與未至而已。縱令心不谛信,致誠未極,但能一念投誠,亦必皆蒙利益。但隨己一念之誠,而分優劣,不能如竭誠盡敬者蒙益之殊勝超絕耳。如昏水中,亦有月影,但晦而不顯。盲人雖不能親見月光,又何嘗不蒙其照燭也。菩薩大慈大悲,普為法界眾生恃怙,由茲舉國人民,各皆信奉,故有家家觀世音之常談。(《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四第781頁 石印普陀山志序)
311、應如何存心才能感應佛菩薩的護持?
若遇刀兵、水火、饑馑、蟲蝗、瘟疫、旱澇、賊匪、怨家、惡獸、毒蛇、惡鬼、妖魅、怨業病、小人陷害等患難者,能發改過遷善、自利利人之心,至誠懇切念觀世音,念念無間,決定得蒙慈護,不致有何危險。倘仍存不善之心,做假招子,沽名釣譽,天地鬼神所共惡。
觀世音菩薩,誓願宏深,尋聲救苦。若遇刀兵、水火、饑馑、蟲蝗、瘟疫、旱澇、賊匪、怨家、惡獸、毒蛇、惡鬼、妖魅、怨業病、小人陷害等患難者,能發改過遷善、自利利人之心,至誠懇切念觀世音,念念無間,決定得蒙慈護,不致有何危險。倘仍存不善之心,雖能稱念,不過略種未來善根,不得現時感應。以佛菩薩,皆是成就人之善念,絕不成就人之惡念。若不發心改過遷善,妄欲以念佛菩薩名號,冀己之惡事成就者,決無感應,切勿發此顛倒之心也。
念佛最要緊是敦倫盡分,閒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力能為者,認真為之。不能為者,亦當發此善心,或勸有力者為之。或見人為,發歡喜心,出贊歎語,亦屬心口功德。若自不能為,見他人為,則生妒忌,便成奸惡小人心行,決定折福折壽,不得好結果也,宜痛戒之。切不可做假招子,沽名釣譽,此種心行,實為天地鬼神所共惡。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9頁 一函遍復)
312、女人臨產應如何避免難產?
女人臨產,若出現種種危險者,至誠懇切出聲朗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在旁照應者,同皆出聲念觀世音。家人雖在別房,亦可為念。若如是決定不會有苦痛難產,及產後血崩,並兒子驚風等患。
女人臨產,若每有苦痛不堪,數日不生,或致殒命者。又有生後血崩,種種危險,及獅子有慢急驚風,種種危險者。若於將產時,至誠懇切出聲朗念南無觀世音菩薩,不可心中默念,以默念心力小,故感應亦小。又此時用力送子出,若默念,或致閉氣受病。若至誠懇切念,決定不會有苦痛難產,及產後血崩,並兒子驚風等患。縱難產之極,人已將死,教本產婦,及在旁照應者,同皆出聲念觀世音。家人雖在別房,亦可為念。
決定不須一刻工夫,即得安然而生。外道不明理,死執恭敬一法,不知按事論理,致一班念佛老太婆,視生產為畏途,雖親女親媳,亦不敢去看,況敢教彼念觀音乎。須知菩薩以救苦為心,臨產雖裸露不淨,乃出於無奈,非特意放肆者比。不但無有罪過,且令母子種大善根。此義系佛於《藥師經》中所說,非我自出臆見,我不過為之提倡而已。(《藥師經》,說藥師佛誓願功德,故令念藥師佛。而觀音名號,人人皆知,固不必念藥師佛,而可念觀音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7頁 一函遍復)
女人臨產,要出聲念南無觀世音菩薩,決定不至難產。縱難產者,肯志誠念,亦決定即產。此話光初不說,及後聞許多人或生幾天,或開肚皮,或由產死。故常與一切人說,凡臨產若念,無一難生者。平時必須恭敬潔淨,此時裸露不淨,出於不得已,有性命相關。但取心中志誠,不必在外形相上論也。若平時,則必須衣冠整齊,手臉潔淨,方可出聲念。否則,但心中默念,則功德仍是一樣。故睡眠、洗澡、抽解,或至不潔之地,均心中念。唯女人臨產,須出聲念。以心中念力微,故難感通,若或鼓力,恐致受傷,故宜出聲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101頁 復姚維一居士書)
竊謂生產之不順利者,由於宿世殺業所致。倘能時常念佛,即臨產時亦志誠念佛,決無難產之事。世人每以凡夫心妄生猜度,謂臨產念不得佛,不知佛以救度眾生為心,當此生死相關之際,正佛恩覆被之時,不得按平常道理論。如兒女臥病不起,父母尚肯親喂飲食,親去便利,此病時之誼。若無病而猶令父母如此服事,便應雷打。理有一定,事無一定。按事論理,庶為圓通。光常與人說此義,而依之行者,皆無苦難。以閣下知己,故為說其所以。亦冀閣下善為社眾說之,俾一切少女,同離產難,則幸甚。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三第58頁 與江易園居士書四)
313、女人臨產為什麼要念南無觀世音菩薩?
菩薩救眾生之心,深切於世之父母愛兒女之心,是以臨產之婦,能朗念菩薩名號者,為極靈極效之最上妙法。此義系釋迦佛於《藥師經》中所說,非不慧杜撰。凡有念者,無不安然而生。
又念佛之法,於人之生與死,均有利益。世獨知臨終助念之益,而不知臨產勸念之益,致許多母子受無量苦,或致殒命,無可救法。女人能從小常念佛,及觀音聖號,後來決無產難之苦。或一受孕即念,或將產三四月前即念,或臨產始念,均得安然而生。若難產之極,將及殒命,肯念南無觀世音菩薩,決定立刻即安然而生。切不可謂此時裸露不淨,念之恐有罪過。須知觀音菩薩,大慈大悲,尋聲救苦,譬如兒女墮於水火圊廁之中,呼父母以求救,父母決不以彼衣服不整齊,身體不潔淨,而棄之不救。
菩薩救眾生之心,深切於世之父母愛兒女之心,奚啻百千萬億恆河沙倍。是以臨產之婦,能朗念菩薩名號者,為極靈極效之最上妙法。不但無罪過,且令彼母子,同得種大善根。此義系釋迦佛於《藥師經》中所說,非不慧杜撰。凡有念者,無不安然而生。近來難產者甚多,一因宿世惡業,一因現生不知節欲所致。然菩薩救苦,固不計彼之若何為因,而平等救之。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九第214頁 復周伯遒居士書)
314、如何持念大悲咒咒水治病?以大悲咒、觀音聖號加持對藥效有什麼作用?
大悲咒咒水治病,當發至誠懇切心,方有靈驗。為人治病不得貪名貪利,唯欲救人病苦,則便靈。貪名利或破戒,則便不靈矣。凡事無一不以至誠為根本者。
若念佛人以大悲咒、觀音聖號加持(病人所服中西醫藥),當更有效。
大悲咒咒水治病,當發至誠懇切心,方有靈驗。每日持咒之先,先禮釋迦彌陀及常住三寶。如圖簡便,即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十方一切諸佛一切尊法一切賢聖僧(一拜),如是三稱三拜。次念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三拜,即念大悲咒。初一遍右手作寶手印,(即右手大拇指,壓第二食指,第三中指,第五小指頭一節,舒第四無名指。)畫梵書唵(口+藍)字 於水上。左手結金剛舉印,(左手大拇指,壓第四無名指下節。第二食指,第三中指,第五小指,壓於大指之上。如難常結,不結亦可,或初念時至將畢時結,亦可。凡持咒時,均宜結此印。)大悲咒念若干遍,臨畢再結寶手印,畫 字。此在末後一遍大悲咒初念時畫。大悲咒念畢,照大悲咒遍數,念部(上聲)林(去聲)二字若干遍。多念亦好。念此部林字,以祈速得圓滿成就也。不貪名,不貪利,唯欲救人病苦,則便靈。有或持靈後,貪名利,或破戒,則便不靈矣。凡事無一不以至誠為根本者。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658頁 復尹全孝居士書一)
315、印光大師從什麼時候開始持大悲咒為人治病?
民二十一年在報國關房及到靈巖以後。
光從前不持大悲咒,民二十一年在報國關房,西華橋巷吳恆荪之母,病勢危急,恆荪在北京,急打電令歸。其妻令人到報國求光咒杯大悲水,光即念三遍,令持去,服之即回機,無危險相。恐恆荪著急,急打電,雲病已莫要緊了,恆荪遂未歸。其小兒九歲,生未兩月,遍身生小瘡,春則更厲害,經年不斷,醫亦無效,因求大悲水,服之即愈。因是每有人求,日日總念幾遍。後求者多,即用大器盛。前年避難到靈巖,當家言大悲水還要持。光謂現無瓶可買,且無買瓶費,當以米代之。香灰,則前在報國亦備,以遠道水不能寄,灰則一切無礙。若當地則不用灰。無錫秦效魯三種病,醫不好,以大悲水吃擦得好,遂歸依。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七第933頁 復張覺明女居士書八)
316、為什麼要念觀世音菩薩以救劫難?
觀世音菩薩以悲心無盡,慈誓莫窮,故復於十方世界,現菩薩及人天凡聖等身,以施無畏,而垂濟度。現在殺劫彌漫,全球皆無安樂之處,亦無安樂之人。願中外同胞,同念觀音聖號,同以觀音救苦救難之心為心,同以觀音利人利物之事為事。則人我念空,斗爭事息。自可同享太平,共樂天常。
觀世音菩薩,於無量劫前,久已成佛,號正法明。但以悲心無盡,慈誓莫窮,故復於十方世界,現菩薩及人天凡聖等身,以施無畏,而垂濟度。《普門品》所謂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不但現有情身,即山河、船筏、橋梁、道路、藥草、樹木、樓台、殿閣,亦隨機現。總以離苦得樂,轉危為安為事。凡遇刀兵、水火、惡病、惡獸、怨家對頭、惡鬼、毒蛇,種種危險者,果能至誠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即可蒙菩薩加被,轉危為安。
現在殺劫彌漫,全球皆無安樂之處,亦無安樂之人。願中外同胞,同念觀音聖號,同以觀音救苦救難之心為心,同以觀音利人利物之事為事。則人我念空,斗爭事息。自可同享太平,共樂天常。縱令定業難轉,喪身失命,亦可仗菩薩力,往生西方,則是因宿業而殒身命,蒙佛力而出苦海也。凡我中外同胞,祈共鑒此愚誠。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二第2018頁 普勸全球同胞同念觀音聖號啟事)
卷八 淨土法門與至誠行持
第一章 念佛修持,誠敬為本
317、念佛一法為什麼要恭敬至誠?
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則消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
念佛一法,乃至簡至易、至廣至大之法,必須懇切志誠之極,方能感應道交,即生親獲實益。若懶惰懈怠,毫無敬畏,雖種遠因,而亵慢之罪,有不堪設想者。縱令得生人天,斷難高預海會。至於佛像當作真佛看,不可作土木鋼鐵等看。經典乃三世諸佛之師,如來法身捨利,亦當作真佛看,不可作紙墨等看。對經像時,當如忠臣之奉聖主,孝子之讀遺囑。能如是,則無業障而不消,無福慧而不足矣。現今士大夫學佛者多,然率皆讀其文,解其義,取其供給口頭,以博一通家之名而已。至於恭敬志誠,依教修持者,誠為難得其人。余常謂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則消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若無恭敬而致亵慢,則罪業愈增,而福慧愈減矣。哀哉!凡遇知交,當諄諄以此意告之,乃莫大之法施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47頁 復鄧伯誠居士書一)
318、念佛如何注意至誠恭敬?
視佛像一如活佛,視佛經祖語,一如佛祖對己說法一樣,不敢稍存疑慢。至於平時念佛,聲默隨意。若睡臥,大小便,澡身濯足等,及經過臭穢不潔之地,俱宜默念,不可出聲。出聲則便為不恭,默念則功德一樣。
念佛雖一切時、一切處,皆無妨礙,然須常存敬畏。必須視佛像一如活佛,視佛經祖語,一如佛祖對己說法一樣,不敢稍存疑慢。雖孝子之讀遺囑,忠臣之奉敕旨,當不過是。至於平時念佛,聲默隨意。若睡臥,大小便,澡身濯足等,及經過臭穢不潔之地,俱宜默念,不可出聲。出聲則便為不恭,默念則功德一樣。吾常謂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則消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若或了無恭敬,則雖種遠因,而亵慢之罪,有不堪設想者矣。今之在家讀佛經者,皆犯此病。故於有緣者前,每諄諄言之。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200頁 與徐福賢女士書)
且終日終年終身念佛之人,豈可於佛,不行禮敬。十大願王,禮敬居首。座下一切可以不,禮佛決不可以不。若不禮佛,便難感通。何以故,以身圖安逸,心之誠亦末由必致其極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524頁 復法海大師書)
319、臥床默念有罪過嗎?
病人心存至誠臥床念佛無罪。無病之人,睡時默念亦無罪。
念佛雖貴至誠清潔,然病人做不到,但心存至誠默念,或出聲念,功德仍是一樣。以佛慈廣大,如父母於兒女病苦時,則不以平常之儀式見責,而且為其撫摩身體,洗濯污穢。若兒女病好,猶然令父母同彼病時一樣伺候,則當被雷打。閣下何得謂臥床默念,恐有罪過乎?即無病人,睡時尚宜默念,況病人乎。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621頁 復裘佩卿居士書二)
320、女子月信期中可否禮佛?
凡事皆須推情度理,方得其宜,守經達權始可適中。故知婦女月經時禮佛誦經,亦不妨,但宜少禮,多在己室念佛耳。禮時當加倍致誠恭敬。
光精神不給,諸凡健忘,前書問婦女月信期中可否禮佛遂致忘答。繼思此雖小事,或有不喻,致令婦女每月之中禮誦工夫因茲間斷,亦甚有關系,故補答之。凡事皆須推情度理,方得其宜,守經達權始可適中。故知婦女月經時禮佛誦經,亦不妨,但宜少禮,多在己室念佛耳。若當受持經典,亦不妨照舊讀誦。但能洗濁致潔,則愈好。如勢有不能,但自勉力致潔,勿令手被月水所污,則無礙矣。光昔曾指甲生瘡,多日不敢洗其指,然仍舊禮誦。不以為罪者,以病故也。使指不生瘡,則罪不可逃逭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三第430頁 致許止淨居士書)
女人從十二三歲,至四十八九歲,皆有月經。有謂當月經時,不可禮拜持誦,此語不通情理。月經短者,二三日即止,長者六七日方止。修持之人,必須念念無間,何可因此天生之小恙,竟令廢棄其修持乎?今謂當月經時,可少禮拜,(宜少禮,不是絕不作禮也。)念佛誦經,均當照常。宜常換洗穢布。若手觸穢布,當即洗淨。切勿以觸穢之手,翻經,及焚香也。佛法,法法圓通,外道只執崖理。世人多多只信外道所說,不知佛法正理,故致一切同人,不能同沾法益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9頁 一函遍復)
女子經期,乃大半世之痼疾,發必數日,何可以因此遂停念佛乎?平時必須致潔致誠,至此雖身體不能致潔,當倍致誠。小衣內必厚襯布,勿令污血流於佛堂。凡手若摸下體,必須洗淨。禮拜若不便,當少禮。至於念佛、誦經,則固以至誠恭敬心行之,其功德與平常了無減少。以佛為一切眾生之大慈悲父母,當此病發時,能至誠念佛,則當倍生憐湣。若如愚人所執,身有此不潔之病,則不可念佛。若兒女墮於圊廁之中,亦不可呼父母以求,有是理乎?(《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九第245頁 致自覺居士書)
321、為什麼古人修行皆能證道,今人修行少見明心?
歷觀傳記高人,鹹皆視經像如視活佛。其敬畏之跡,雖忠臣之奉聖主,孝子之讀遺囑,何能仿佛一二。因其恭敬之極,故能斷惑證真,超凡入聖。
古人修行,皆能證道,今人修行,少見明心。豈人根之不等耶,抑亦敬慢之所致耳。歷觀傳記高人,鹹皆視經像如視活佛。其敬畏之跡,雖忠臣之奉聖主,孝子之讀遺囑,何能仿佛一二。因其恭敬之極,故能斷惑證真,超凡入聖。觀於二祖立雪,程門立雪,可見矣。今人視佛像如土木,視佛經如故紙。縱有信心,讀誦受持,亦不過供其口頭滑利而已,有何實益之可論也。雖種遠因,而亵慢之罪,有不堪設想者。願閣下以博學宏詞,提倡佛法時,必須常以此普利一切。則法門幸甚,眾生幸甚。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38頁 復濮大凡居士書)
322、什麼是從初心至究竟之決定實義?
向恭敬中求佛法實益,系從初心至究竟之決定實義。故凡見一切信心人,皆須以此意告之。
吾常謂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滅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則滅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若全無恭敬,雖種遠因,而亵慢之罪,有不堪設想者。凡見一切信心人,皆須以此意告之。此系從初心至究竟之決定實義。若當作腐僧迂談,便為自暴自棄,豈特辜負印光,實為辜負自己也已。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85頁 復高邵麟居士書四)
323、為什麼說誠敬是入道不變的原則?
入道多門,唯人志趣,了無一定之法。其一定者,曰誠,曰恭敬。此二事雖盡未來際諸佛出世,皆不能易也。
座下勇猛精進,為人所難能。又欲刺血寫經,可謂重法輕身,必得大遂所願矣。雖然,光願座下先專志修念佛三昧。待其有得,然後行此法事。倘最初即行此行,或恐血虧神弱,難為進趣耳。入道多門,唯人志趣,了無一定之法。其一定者,曰誠,曰恭敬。此二事雖盡未來際諸佛出世,皆不能易也。而吾人以博地凡夫,欲頓消業累,速證無生,不致力於此,譬如木無根而欲茂,鳥無翼而欲飛,其可得乎?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269頁 復弘一大師書一)
324、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之極妙秘訣是什麼?
誠與恭敬,此語舉世鹹知,此道舉世鹹昧,實為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之極妙秘訣。世出世間,一切諸法,欲得精一,莫不以此而為基本。
然印光實有人所不得而己所獨得之訣,不妨由汝之請,以普為天下之諸佛子告。其訣唯何,曰誠,曰恭敬。此語舉世鹹知,此道舉世鹹昧。印光由罪業深重,企消除罪業,以報佛恩,每尋求古德之修持懿范。由是而知誠與恭敬,實為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之極妙秘訣。故常與有緣者諄諄言之。持經利益隨心論,雖發其端,未明其概。擬續一二萬言,歷引古德誠敬之跡,與其感應之道,並參己蕪語,發揮評論。俾閱者法戒分明,知所取捨,自不至以巨因而獲微果,與夫以善因而招惡果耳。斯言已與徐君說之。須知誠與恭敬,非唯 學佛宜然。世出世間,一切諸法,欲得精一,莫不以此而為基本。觀孟子弈秋誨弈一事,可以知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166頁 復永嘉某居士書五)
325、如何才能得到佛法實益?
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若毫無恭敬,雖誦經念佛,亦非毫無利益。若現生竭誠盡敬,則現生即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西方。
吾常曰,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則消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若毫無恭敬,雖誦經念佛,亦非毫無利益。而亵渎之罪,當先受之,墮落三途,經若干劫。其罪畢已,當承此善因,又復聞法修道,吃素念佛,求生西方,了生脫死。若現生竭誠盡敬,則現生即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西方。一得往生,則超凡入聖,了生脫死,永離眾苦,但受諸樂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18頁 誡吾鄉初發心學佛者書)
326、為什麼說佛經所在之處即為有佛?
《金剛經》雲:“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何以故?以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故。《涅槃經》雲:“法是佛母,佛從法生。三世如來,皆供養法。”況博地凡夫,通身業力,豈可任狂妄之知見,不存敬畏,同俗儒之讀誦,辄行亵黩。
《金剛經》雲:“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又雲:“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即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何以令其如此?以“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故。而諸大乘經處處教人恭敬經典,不一而足。良以諸大乘經,乃諸佛之母,菩薩之師。三世如來之法身捨利,九界眾生之出苦慈航。雖高證佛果,尚須敬法。類報本追遠,不忘大恩。故《涅槃經》雲,法是佛母,佛從法生。三世如來,皆供養法。況博地凡夫,通身業力,如重囚之久羁牢獄,莫由得出。何幸承宿世之善根,得睹佛經。如囚遇赦書,慶幸無極。固將依之以長揖三界,永出生死牢獄,親證三身,直達涅槃家鄉,無邊利益,從聞經得。豈可任狂妄之知見,不存敬畏,同俗儒之讀誦,辄行亵黩。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四第683頁 竭誠方獲實益論)
327、看經念佛最妙之法是什麼?
凡誦經時,必須息慮忘緣,一心淨念,如對聖容,親聆圓音,不敢稍萌懈怠疏忽之意。久而久之,自可潛通佛智,暗合道妙。喻如陽春一到,堅冰自消,誠到極處,豁然貫通。此是看經念佛最妙之法。
世出世間諸法,無不以誠為本。諸修行人,更當致誠,誠則業障消除,善根增長。凡誦經時,必須息慮忘緣,一心淨念,如對聖容,親聆圓音,不敢稍萌懈怠疏忽之意。久而久之,自可潛通佛智,暗合道妙。喻如陽春一到,堅冰自消,誠到極處,豁然貫通。此是看經念佛最妙之法。汝能終身依此而行,其利益有不可名言焉者。宗懿志之。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二第937頁 題王宗懿女士書彌陀經弁言)
328、閱讀佛經為什麼要主敬存誠,如面佛天?
閱讀佛經須生感恩心,作難遭想。淨手潔案,主敬存誠,如面佛天,如臨師保,則無邊利益,自可親得。若肆無忌憚,任意亵渎,及固執管見,妄生毀謗,則罪過彌天,苦報無盡。
一切佛經,及闡揚佛法諸書,無不令人趨吉避凶,改過遷善,明三世之因果,識本具之佛性,出生死之苦海,生極樂之蓮邦,讀者必須生感恩心,作難遭想。淨手潔案,主敬存誠,如面佛天,如臨師保,則無邊利益,自可親得。若肆無忌憚,任意亵渎,及固執管見,妄生毀謗,則罪過彌天,苦報無盡。倘鑒愚誠,則幸甚。(《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四第417頁 印光法師文鈔三版封二題辭)
又近世儒者率皆不知敬書,或置之坐榻,或用作枕頭。或以聖訓供戲谑,或以法言證鄙事。或大怒而擲書於地,或抽解而猶自看書。種種亵渎,不堪枚舉。不但大小便後,概不洗手,即夜與婦宿,亦不洗手。以故真儒日稀,而世道日見陷溺也。倘以此習慣看佛經,則未得其益,先獲其禍。深可痛傷。懇祈信心士女,各各注意於恭敬經典。即儒書所說,亦格致誠正修齊治平之嘉谟,何可任意亵渎?亵渎,即是自棄其身於明明德、止至善之外。
佛經所說乃生佛之三世因果,凡夫之六道輪回,與夫背塵合覺之方,超凡入聖之道,較比儒書只說現世、不說過未,只重形軀、不重心性者,當切要百千萬倍矣。以素所習慣讀儒書,尚獲大罪,倘以此習慣讀佛經,則其罪不更大乎?若能竭誠盡敬,則罪業日消,福慧日增,近則現生往生西方,遠則將來圓成佛道。我願同仁,納此刍荛,則現未之益,悉皆親受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四第384頁 普勸敬惜字紙及尊敬經書文)
329、恭敬寫經的要求是什麼?
書經時須比新進士下殿試場,嚴恭寅畏,無稍怠忽。能如是者,必能即業識心,成如來藏,於選佛場中,可得狀元。
接手書,見其字體工整,可依此書經。夫書經乃欲以凡夫心識,轉為如來智慧。比新進士下殿試場,尚須嚴恭寅畏,無稍怠忽。能如是者,必能即業識心,成如來藏,於選佛場中,可得狀元。今人書經,任意潦草,非為書經,特藉此以習字,兼欲留其筆跡於後世耳。如此書經,非全無益。亦不過為未來得度之因,而其亵慢之罪,亦非淺鮮。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274頁 復弘一師書二)
330、為什麼不能在拜墊上印佛菩薩名號?
以菩薩名號作拜墊用,罪過之極。光若作一方主人,當必到處聲明此事之過。俾有信心者,唯得其益,不受其損也。
譬如子孫,以祖父之名,書之於布,以作拜祖父時墊地之用,及坐地時,恐污衣服,用此布以墊坐,則人必以為不孝,自己心亦不忍。何竟敢以佛菩薩聖號,印於墊地護衣之布上乎?
下院當家來,以所寄壬年信及物件交光,知所寄白布,托壬年以列印者。此事罪過之極,以菩薩名號作拜墊用,已屬亵渎至極,況尚有就地作坐墊用者。余光緒二十年在普陀一見,二十一年在育王又見,以為詫異。告於捨利殿殿主,彼雲此寧波家風也。自慚無力挽此惡風,使光若作一方主人,當必到處聲明此事之過。俾有信心者,唯得其益,不受其損也。且托者既屬至戚,何不開陳罪福,以祈用白布作墊,一則仍不污衣,二則唯益無損,其於彼方為有益。何可循例緘默,仍代為彼轉求。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502頁 復馬契西居士書十二)
江浙信心婦女,每以白布鋪地禮佛,名為手方。間或墊坐,為護衣服,固無不可,但不應列印其上。若已列印,則萬萬不可鋪以禮佛,況墊坐乎!彼殆謂半截未列印,坐則無礙。不知以有字之布置之於地,尚屬亵渎,況既坐其下半截,上半截亦貼靠自己下體,或有竟坐於列印之處矣。須知印上之字,皆是佛菩薩之聖號,理當格外尊重,何可如此亵渎?阿育王之印,則是釋迦如來真身捨利寶塔之印,普陀普濟寺,則是敕建南海普陀禅寺觀音寶印,(普陀禅寺,乃明萬歷三十三年御賜額,至清康熙三十八年始改賜普濟禅寺額。如此,諒此印是康熙三十八年以前所鑄者。)法雨寺,則是南海普陀天華法雨觀音寶印。
余可類推。列印之布,只可藏於家中佛龛,或神龛內,則有功德。若用以鋪地拜佛,則其罪非小,況墊坐乎!(如已經鋪地拜佛用過之手方,則又只好洗淨焚化,切不可藏佛龛中。)譬如子孫,以祖父之名,書之於布,以作拜祖父時墊地之用,及坐地時,恐污衣服,用此布以墊坐,則人必以為不孝,自己心亦不忍。何竟敢以佛菩薩聖號,印於墊地護衣之布上乎?其原由於僧人不知事務,唯欲多列印,則多得錢,不計此布萬萬不可列印。若此等僧,縱有修持,亦當墮落。以亂為人列印,令一切信心婦女,同作亵渎佛菩薩之大罪故也。願諸僧俗,各各痛戒。又願識字之人,見聞此說,逢人勸誡,令一切人改此惡習,則功德無量無邊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四第371頁 戒坐墊打佛菩薩名號印)
331、如何如法處理不可供、不可存的經像?
經像不能供不能存者,必須另設化器,嚴以防守,不令灰飛余處。以其灰取而裝於極密致之布袋中,又加以淨沙或淨石,俾入水即沉,不致漂於兩岸。有過海者,到深處投之海中,或大江深處則可,小溝小河斷不可投。如是行者,是為如法。
像之可以供可以存者,供之或存之。其不能供不能存者,焚化之。毀像焚經,罪極深重,此約可供可存者說。若不可供不可存者,亦執此義,則成亵渎。譬如人子於父母生時,必須設法令其安全。於父母亡後,必須設法為之埋藏。若不明理之愚人,見人埋藏父母以為行孝,則將欲以活父母而埋藏之而盡孝。或見人供養父母以為孝,遂對已死之父母,仍依平日供養之儀供養之。二者皆非真孝也。經像之不能讀不能供者,固當焚化之。然不可作平常字紙化,必須另設化器,嚴以防守,不令灰飛余處。以其灰取而裝於極密致之布袋中,又加以淨沙或淨石,俾入水即沉,不致漂於兩岸。有過海者,到深處投之海中,或大江深處則可,小溝小河斷不可投。如是行者,是為如法。若不加沙石,決定漂至兩傍,仍成亵渎,其罪非小。而穢石穢磚,切不可用。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10頁 復如岑師代友人問書)
332、抄錄佛祖經論依據什麼次序?
先經,次論。經論又須先大乘,次小乘,不可前後倒置。
凡錄佛祖經論,須先經,次論,然後方及此方著述。經論又須先大乘,次小乘,不可前後倒置。如綸音告示,不可倒列。一部中不能如此列者,一門斷不可不依此而列。否則令無知者藐忽佛經,而大方家謂不知法耳。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四第231頁 復丁福保居士書五)
333、經書善書應當送給什麼人?
當送通文理、有信心、能恭敬者。善書為入聖超凡之前導,須送給稍有信心,通達文理之人。送時又須誡以恭敬,切勿亵渎。
《淨土五經》用念佛法門之根本。當送通文理、有信心、能恭敬者。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673頁 復拜竹居士書四)
善書貴於流通,然須其人稍有信心,通達文理之人,然後可以送彼。送時又須誡以恭敬,切勿亵渎。若或亵渎,必有罪咎。此種書,皆為入聖超凡之前導,不得與一切小說閒書一例看,則或稍有益彼處。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八第1180頁 復傅法霖居士書)
已於十三日令弘化社寄《文鈔》十包,每包二部,尚欠分量,因加《了凡四訓》一本,此書文理極圓滿周到,為一切人所當說讀之書。現今紙貴之極,印書之報紙,賤時二元三角一領,今已五元多矣,尚日見漲價。當保貴經書,否則後來恐無力能得矣。送人時,亦當以此告之。又須令其恭敬,不可亵渎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三第210頁 復趙智雲居士書一)
334、有字有佛像的衣服等,可不可以作殓具?
不可。
問,有字有佛像之衣服等,可作殓具否?(師旁批雲不可。)經典可焚化以送亡人否?(師旁批雲不可妄焚。)
答,如焚當另備化器,不可以經灰歸錫箔灰賣。宜另包,用淨布作袋,內加淨沙,有人過海,投之深處,否則勿焚。不加沙,恐不沉,仍漂岸邊。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二第1940頁 答卓智立居士問)
335、慢佛、毀佛會遭禍嗎?
會。護法神必令其遭禍,以儆其效此作惡者。
佛雖慈悲廣大,而欲度眾生,須有折攝。若慢佛、毀佛,佛實不生憎愛,然不行折伏,則無以為勸。以故護法神,必令其遭禍,以儆其效此作惡者,其慈悲為何如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第1510頁 復卓智立居士書七)
336、能否在臥室或寮房供佛?
臥室斷不可供佛,除貧無余屋。若寮房供佛,當作大雄寶殿想,或可少招罪過。否則其功甚少,其過無量。
欲供養者,當於北京路長康裡佛經流通處,請石印之西方三聖像,用鏡龛裝好,彼處亦有,則阿彌陀佛、觀音、勢至,俱全矣。臥室若不潔,可將佛像供於淨室,日請來熟視一二次,則心中便可作憶念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621頁 復裘佩卿居士書二)
臥室供佛,除貧無余屋則可。若有余屋,斷不可在臥室供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114頁 復許止淨居士書)
既有佛堂,彼何須又在寮房供佛。今人多半是粗心浮氣,殿堂上尚肆無忌憚。正念誦禮拜時,尚敢出下氣,則寮房之放肆,更不堪言。若寮房供佛,當作大雄寶殿想,或可少招罪過。否則其功甚少,其過無量。每見高座法師,尚不以出下氣為罪,而於念誦時竟敢行之,況悠悠泛泛之學人乎。座下所說,乃於無可設法中,與彼作一方便,當以在殿禮拜,為免招罪過之第一法。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9頁 復如岑師代友人問書)
337、為什麼不能在佛殿放屁?
吾人業力凡夫,在聖中聖、天中天之佛殿中,三寶具足之地,竟敢不加束斂,任意放屁,此之罪過,極大無比。
念佛之人,夜間不可赤體睡,須穿衫褲,以心常如在佛前也。
念佛之人,夜間不可赤體睡,須穿衫褲,以心常如在佛前也。吃飯不可過度,再好的飯,只可吃八九程。若吃十程,已不養人。吃十幾程,髒腑必傷。常如此吃,必定短壽。飯一吃多,心昏身疲,行消不動,必至放屁。放屁一事,最為下作,最為罪過。佛殿僧堂,均須恭敬。若燒香,不過表心,究無甚香。若吃多了放的屁,極其臭穢,以此臭氣,熏及三寶,將來必作糞坑中蛆。不吃過度,則無有屁。若或受涼,覺得不好,無事則出至空地放之,待其氣消,再回屋中。如有事不能出外,當用力提之,不一刻,即在腹中散開矣。有謂,不放則成病,此話比放屁還罪過,萬不可聽。佛制戒律,未說此事,想古人身體好,又不貪吃,無有此事,故未說。若有,佛必說之。切不可謂佛不說,就應當放,則是自求墮落,佛也難救矣。孔子以聖人之資格,朝於凡夫之國君,將欲升堂,在階下,便不敢大出氣,況入堂面君乎。
故《論語》雲:“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攝,提也。齊,音咨,與【 】同,衣岔子也。鞠,曲也。屏,閉藏也。息,鼻中氣也。孔子朝君,將升堂,先鞠躬而行。鞠躬,則衣前長,故必提其兩岔,去地約一尺,方不至蹋其衣而跌蹶失儀。嚴肅之極,故鼻中之氣,似乎不出。試看此是何等敬畏。今人比孔子,則相去懸遠。時君與佛,又相去懸遠。放屁與不出氣,又相去懸遠。靜言思之,直大地無容身之處矣,可不極力留心乎。)
吾人業力凡夫,在聖中聖、天中天之佛殿中,三寶具足之地,竟敢不加束斂,任意放屁,此之罪過,極大無比。許多人因不多看古德著述,當做古德不說。不知古德說的巧,雲洩下氣,他也不理會是什麼話,仍不介意。光三四十年前,常說此事,就是說你說的話是放屁。凡有所畏懼,氣都不敢大出,從可會放屁。由其肆無忌憚,故才有屁。你勿謂說放屁話,為不雅聽,我實在要救人於作糞坑之蛆之前耳。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23頁 誡吾鄉初發心學佛者書)
338、為什麼萬萬不可完全把經文編做白話?
佛經竊謂以白話解,須先列經文,後再以白話簡略注之。凡不關緊要之閒字,概不用,既明了又不枝蔓。若完全把經文編做白話,萬萬不可。何以故?以久則不得其要,而失本源故。
小說每以回名。吾人解經,自有成規,何得反效小說之用回乎?竊謂以白話解,須先列經文,後再以白話簡略注之。凡不關緊要之閒字,概不用,既明了又不枝蔓。每見有白話不幾個字,便弄成十數字,反費事。若完全把經文編做白話,萬萬不可。何以故?以久則不得其要,而失本源故。光老矣,目力不給,已於二十二年冬登新、申報(按:即新聞報、申報)半月刊,拒絕一切信劄差事。序文不能作,以無精力目力,非不願為經效勞也。即此來往信,乃以手眼二鏡強勉從事。若用其一,尚不能見。當憫光老而業重障深,不以見怪,則幸甚。以白話解用譯字,未免有僭譯經之過,不可不慎。凡說話須按事實,汝之推尊於光,何異以平民稱皇帝,欲不累我以凡濫聖之愆,何可得乎?切戒切戒!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五第470頁 復胡宅梵居士書三)
第二章 念佛正行,持佛名號
339、淨土法門的正行和助行是什麼?
具真信切願,持佛名號為正行。修行眾善,回向往生為助行。
佛湣眾生無力斷惑,難了生死,故特開一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之橫超法門。無論斷惑與否,若具真信切願,持佛名號(此是正行),及修行眾善,回向往生(此是助行),無一不得生者。(《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73頁復高邵麟居士書三)
數日前接手書,知居士近來道心真切,不勝欣忭。所謂修淨業者,唯在一心求生西方,不作此世來生一切人天福樂想耳。凡所持誦經咒,並一切種種功德,無論大小,皆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則心無二念,凡一切讀誦禮拜及諸善行,皆成淨土助行。念佛之正行,再加以種種功德助之,則如船遇順風,又加高掛風篷,則一日千裡,速登彼岸矣。所忌者,心口不相應,則一切善行,只得現世虛名,無有了生脫死之實果矣。縱令來生得其人天福樂,則由享福故,必定大造惡業。及至命終,則永墮地獄,萬劫難出矣。哀哉!由是之故,諸佛諸祖,皆勸眾生求生西方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三第92頁 復馬香瑞居士書)
340、什麼是三昧?如何修證念佛三昧?
三昧者,華言正定,亦雲正受。正定者,寂照雙融之謂。正受者,妄伏真現之謂。
念佛人以真切之信願,持萬德之洪名。念至功純力極,則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不二,心佛一如而已。
有為一欲證三昧,自有佛祖所示三世不易之法。何得問我所證,方能缵步。《彌陀經》雲,執持名號,若一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亂。(此一日七日,乃是舉例之詞,不可執定。若是等覺根性,一念即能不亂,何待一日。若是逆惡根性,畢生亦難一心,何況七日。王耕心混上中下根為一例,發而為論,深自矜誇,謂為發前人所未發,實為上違佛祖誠言,下啟後進狂妄,令人不勝悲痛哀憐而莫之能止也。)《觀經》雲:“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作指心想,是指心是,觀想既是作,持誦禮拜豈不是作。舉一反三,儒者尚然,況博地凡夫,上窺佛意,何得不依圓頓妙解,而以擔板之見推測乎。)
楞嚴大勢至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文殊選圓通偈,謂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今例之曰,反念念自性,性成無上道。《四十二章經》雲:“夫心者,置之一處,無事不辦。”夢東雲:“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此十六字為念佛法門一大綱宗。”欲修三昧,何不於此等語句中全身靠倒。不以聖言為量,而以我之罪業凡夫為准,豈不顛倒之甚乎?然汝發此言,蓋亦有由。以衷論詳示省一大師所見之境,及耕心謂承彼心傳,意者必有種種不思議妙境,及口傳心受之妙訣耳。不知三昧者,華言正定,亦雲正受。正定者,寂照雙融之謂。正受者,妄伏真現之謂。寂照雙融,有何境界之可得。
《心經》雲:“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又曰:以無所得故,三世諸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楞嚴雲:“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修禅定人(指四禅八定)及參禅人,以唯仗自力,不求佛加,故於工夫得力真妄相攻之時,每有種種境界,幻出幻沒。譬如陰雨將晴之時,濃雲破綻,忽見日光,恍惚之間,變化不測。所有境界,非真具道眼者,不能辨識。若錯認消息,則著魔發狂,莫之能醫。念佛人以真切之信願,持萬德之洪名,喻如杲日當空,行大王路。
不但魑魅魍魉,鏟蹤滅跡,即歧途是非之念,亦無從生。推而極之,不過曰,念至功純力極,則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不二,心佛一如而已。此理此行,唯恐人之不知,不能合佛普度眾生之願,豈秘而不傳,獨傳於汝乎?若有暗地裡口傳心受之妙訣,即是邪魔外道,即非佛法。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163頁 復永嘉某居士書五)
341、怎樣才能做到念佛成片?
制心不令外馳,久久自會成片。
念佛不能純一,必須制心不令外馳,久久自會純一。成片者,純一無雜之謂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488頁 復馬契西居士書四)
342、事持、理持的含義和關系是什麼?
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彌陀佛,而未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理持者,信西方阿彌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以事持縱未悟理,豈能出於理外,不過行人自心未能圓悟。既悟焉,則即事是理,豈所悟之理,不在事中乎?理不離事,事不離理,事理無二。狂妄知見,執理廢事,則便不融合矣。
“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彌陀佛,而未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決志願求生故,如子憶母,無時暫忘。”此未達理性,而但依事修持也。“理持者,信西方阿彌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心具者,自心原具此理;心造者,依心具之理而起修,則此理方能彰顯,故名為造。心具即理體,心造即事修。心具即是心是佛,心造即是心作佛。是心作佛,即稱性起修;是心是佛,即全修在性。修德有功,性德方顯。雖悟理而仍不廢事,方為真修。否則便墮執理廢事之狂妄知見矣。
故下曰:“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為系心之境,令不暫忘也”此種解法,千古未有。實為機理雙契,理事圓融。非法身大士,孰克臻此?以事持縱未悟理,豈能出於理外,不過行人自心未能圓悟。既悟焉,則即事是理,豈所悟之理,不在事中乎?理不離事,事不離理,事理無二。二俱同時運用,斷未有心與身,彼此分張者。達人則欲不融合而不可得,狂妄知見,執理廢事,則便不融合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136頁 復永嘉某居士昆季書)
343、學解與學行有什麼不同?
學解,從凡夫地,乃至佛地,一切諸法,無不當學。若欲學行,當擇其契理契機之一法,專精致力,方能速證實益。所謂契理契機之法,無過信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
善導和尚雲:“若欲學解,從凡夫地,乃至佛地,一切諸法,無不當學。若欲學行,當擇其契理契機之一法,專精致力,方能速證實益。否則經劫至劫,尚難出離。” 所謂契理契機之法,無過信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其法備在《彌陀要解》及淨土諸書中。當尋繹之,滋不多贅。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57頁 復鄧新安居士書)
344、善導和尚所說的“專雜二修”是什麼?
身業專禮,口業專稱,意業專念,如是則往生西方,萬不漏一。雜修謂兼修種種法門,回向往生。以心不純一,故難得益,則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往生者。此金口誠言,千古不易之鐵案也。
善導和尚系彌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其宏闡淨土,不尚玄妙,唯在真切平實處,教人修持。至於所示專雜二修,其利無窮。
專修謂身業專禮,(凡圍繞及一切處身不放逸皆是。)口業專稱,(凡誦經咒,能志心回向,亦可名專稱。)意業專念。如是則往生西方,萬不漏一。
雜修謂兼修種種法門,回向往生。以心不純一,故難得益,則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往生者。此金口誠言,千古不易之鐵案也。二位當以此自利,又當以此普利一切。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136頁《復永嘉某居士昆季書 》)
345、如何處理專修與兼修的關系?
生死心切,誠敬真摯,則專兼均可。否則一切皆難得利益矣。
修行用功,固宜專精。然凡夫妄想紛飛,若不加經咒之助,或致悠忽懈怠。倘能如喪考妣,如救頭然之痛切,則於一行三昧,實為最善。若以悠忽當之,久或懈惰放廢,固不如兼持經咒為有把握。汝祈我決,我與汝說其所以,汝可自決。總之生死心切,誠敬肫摯,則專兼均可。否則專落悠忽,兼落紛繁。良以根本不真切,故致一切皆難得利益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一第1680頁 開示五則)
346、為什麼念佛雖貴心念,亦不可廢口誦?
具縛凡夫,心多昏散。若不假身口禮誦之力,則欲得一心,末由也已。
念佛雖貴心念,亦不可廢口誦。以身口意三,互相資助。若心能憶念,身不禮敬,口不持誦,亦難得益。世之舉重物者,尚須以聲相助,況欲攝心以證三昧者乎。所以《大集經》雲,大念見大佛,小念見小佛。古德謂大聲念,則所見之佛身大。小聲念,則所見之佛身小耳。而具縛凡夫,心多昏散。若不假身口禮誦之力,則欲得一心,末由也已。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33頁 復濮大凡居士書)
347、什麼是十念記數念佛?為什麼不可對十念記數之法遂生疑惑?
所謂十念記數者,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當自得耳。
吾輩之鈍根,捨此十念記數之法,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大難大難。又須知此攝心念佛之法,乃即淺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但當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見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茲中喪,不能究竟親獲實益,為可哀也。
如或猶湧妄波,即用十念記數,則全心力量,施於一聲佛號,雖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攝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淨土者,尚未談及。以人根尚利,不須如此,便能歸一故耳。印光以心難制伏,方識此法之妙。蓋屢試屢驗,非率爾臆說。願與天下後世鈍根者共之,令萬修萬人去耳。所謂十念記數者,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當自得耳。
須知此之十念,與晨朝十念,攝妄則同,用功大異。晨朝十念,盡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多少。此以一句佛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則可,若二十三十,則傷氣成病。此則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萬,皆如是記。不但去妄,最能養神。隨快隨慢,了無滯礙。從朝至暮,無不相宜。較彼掐珠記數者,利益天殊。彼則身勞而神動,此則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時,或難記數,則懇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復攝心記數。則憧憧往來者,朋從於專注一境之佛號中矣。大勢至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利根則不須論,若吾輩之鈍根,捨此十念記數之法,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大難大難。
又須知此攝心念佛之法,乃即淺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但當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見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茲中喪,不能究竟親獲實益,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時。若靜坐養神,由手動故,神不能安,久則受病。此十念記數,行住坐臥皆無不宜。臥時只宜默念,不可出聲。若出聲,一則不恭,二則傷氣。切記切記。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82頁 復高邵麟居士書四)
348、宋慈雲忏主十念法門怎麼念,要注意什麼?
盡一口氣為一念,十口氣為十念。此法只可晨朝一用,或朝暮並日中三用,再不可多,多則傷氣受病。
十念一法,乃慈雲忏主為國王大臣政事多端、無暇專修者設。又欲令其淨心一心,故立盡一口氣為一念之法。俾其心隨氣攝,無從散亂。其法之妙,非智莫知。然只可晨朝一用,或朝暮並日中三用,再不可多,多則傷氣受病。切不可謂此法最能攝心,令其常用,則為害不小。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四第211頁 復丁福保居士書四)
349、念佛如何攝心?怎樣念才能至一心不亂?
攝心之法,莫先於至誠懇切。當攝耳谛聽。無論出聲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默念雖不動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如是攝心,妄念自息矣。
念從心起,聲從口出,皆須字字句句,分明了了。又須攝耳谛聽,字字句句,納於心中。耳根一攝,諸根無由外馳,庶可速至一心不亂。
念佛必須攝心,念從心起,聲從口出,皆須字字句句,分明了了。又須攝耳谛聽,字字句句,納於心中。耳根一攝,諸根無由外馳,庶可速至一心不亂。大勢至所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者,即此是也。文殊所謂“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者,亦即此是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201頁 與徐福賢女士書)
若念佛有妄想,當用心聽。字字句句,都要聽得明白。無論大聲小聲、心中默念,都要聽得清楚。久而久之,心自歸一。《楞嚴經•大勢至圓通章》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即是攝耳谛聽之法。當依此而念,不至仍舊妄想紛飛耳。(《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七第876頁 復方聖照居士書二)
至於念佛,心難歸一,當攝心切念,自能歸一。攝心之法,莫先於至誠懇切。當攝耳谛聽。無論出聲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默念雖不動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如是攝心,妄念自息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81頁復高邵麟居士書四)
301-349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