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居士文章
:轉載
跟《易經》學謙,跟《道德經》學靜,跟《中庸》學誠
《易經》:謙 《易經》共有六十四卦,其中第十五卦是謙卦。 六十四卦中只有謙卦是六爻全吉,其余都是有好也有壞,有吉也有凶。可見《易經》十分重視謙德,“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其國家,近足以守其身,謙之謂也”。 謙卑,守住低處 《易經·謙卦》:“謙謙君子,卑以自牧。” “牧”是守的意思,“卑以自牧”就是以謙卑自守,以謙卑的姿態守住低處。 老子說:“上善若水。” 水性趨下,與物無爭,向低處流。為人處事也要如此,低調平靜,謙下自處,時刻保持謙虛卑下的態度。 謙退,以退為進 水看似柔弱,但是“滴水穿石”;謙退看似柔弱,其實是以退為進,以柔克剛。 漢武帝時的丞相公孫弘,生活十分儉樸,吃飯只有一個葷菜,睡覺只蓋普通棉被。大臣汲黯就向漢武帝告狀,說公孫弘位列三公,有相當可觀的俸祿,卻故意生活清苦,實質上是使詐以沽名釣譽,目的是為了騙取儉樸清廉的美名。 漢武帝便去詢問公孫弘,公孫弘一句辯解也沒有,全都承認,反倒讓漢武帝認為他為人實在,以後再有人說公孫弘的壞話,漢武帝都不以為然。 公孫弘的做法就是以退為進,有些事越辯解,越說不清楚,不如干脆先承認下來,以後一旦事情澄清,反倒給人寬宏大量、忍辱負重的印象。 《道德經》:靜 歸根曰靜 老子認為,世界的初始形式是靜的,萬物都處於自然和諧的狀態中,一切事物都毫不遮掩地表現出其本質的真實,經過紛繁變化的成長歷程,他們的最終歸宿依然是靜。 靜是生命的開始,也是生命的終結,是輪回的交匯處,是一種返璞歸真的境界。 靜為躁君 老子認為,動與靜從來就不是截然對立的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的兩種狀態。萬事萬物的運動變化都是循環反復的,事物的發展必然要走到自己的反面。 在他看來,事物運動到極點,就要向靜的方向轉化,最後歸於靜。靜才是躁動的主宰。 守靜笃 老子認為,人應該順應自然,使生活清靜堅守不變,才能真正回歸生命的本色。 面對塵世的喧鬧,抱以最平靜的眼光與心態去觀賞去品味。“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不計較成敗得失,不看重功名利祿與名譽地位,只追求生命的本質,做最真實的自己。 濁而靜之徐清 意思是:渾濁的水靜下來,慢慢就會變清。 人心往往充滿欲念,安靜不下來,如同濁水。靜就是讓心不妄動。 水靜下來才會清澈,才能映照世界。人心也是如此,只有人心靜了,人才能真正做生活的主人,細細品味生活。 《中庸》:誠 《中庸》:“誠者,天之道。” “誠”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忠是對國家的誠,孝是對父母的誠,慈是對子女的誠…… 修養的最高境界是“至誠”,而“誠”是天道,也就是人先天的本性。試想如果沒有父母對子女的“至誠”,人類還能繁衍嗎? “誠”與“信”不能等同 《說文解字》裡面說,“誠,信也”,其實兩者還是有本質區別的。 “誠”可以表現為“信”,一個真誠的人,很容易表現出講信用;但是“信”不一定“誠”,在某件事上講信用的人,不一定是出於內心真誠,也可能是出於功利目的。 “誠”發自於內心,“信”是表現在外面的事,“信”在人際關系中可以驗證,“誠”與否,只有自己知道,別人無法知道。 “誠”是自我實現 《中庸》:“誠者自成也。” “誠”也是“成”,古文中這兩個字是通用的,而“成”就是自我實現。 “誠”首先可以作為自我的選擇,就是說一個人可以出於自己的意志,選擇做一個誠實的人;其次“誠”的實現還需要後天的自我努力,也就是通常說的“修身”。
上一篇:提倡放生的歷代祖師大德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由于xuefo.tw域名因备案需要暂停使用(最短15天),自即日起请用http://big5.xuefo.tw访问网站,特此通知!
299278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