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不能寬容別人,有的人卻是不能寬容自己,總和自己過不去,一直活在責罵自己與悔恨當中。知道自己犯了錯誤,能夠後悔並提醒自己以後不犯是件好事,但是一直在後悔,不放過自己,那就是對自己太苛刻了。很多人選擇自殺的方式,也是和自己過不去的一種表現。
悔恨在主觀的思想上都是認為自己以前做了錯事,而感到後悔並痛苦。但對於錯誤地認識卻又有所不同:一種是認識到,以前為了自己的利益,傷害了他人而覺得心裡難過,對自己以前犯下的錯誤無法容忍,深深地感到後悔,並希望彌補,這是一種棄惡從善的表現,是我們應該提倡的。有時候善與惡就是在一念之間,但對於自我規范強的人,惡念產生時會立即察覺與斷除,不會讓惡念增長。佛教的戒律就是進行自我約束和規范的一種方式,但是對一般人來說,很容易被惡念控制並犯下錯誤。能夠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有悔過心,進一步進行自我忏悔,是入佛門的第一步,學佛的過程就是去染還淨、不斷去掉心裡污濁的過程,這樣才能讓心變得澄清與明淨。很多著名的祖師在進入佛門前曾經鑄下大錯,進入佛門後,深刻地悔恨以前的行為並一心一意地忏悔,一心一意地修行,最終才成為著名的大師,如密勒日巴尊者和奔公甲格西。
第二種情況恰恰相反,自己以前做的可能是好事,為了他人損害了自己的利益。但是現在後悔了,這是源於自己的價值觀發生了變化,是非對錯的價值觀念全部顛倒了。是啊!現在世間有多少顛倒的觀念啊!孩子變成家裡的皇上,父母成為家裡的僕人,數千年來的孝道美德蕩然無存;學校裡面,尊師重教的師道也愈去愈遠,於是就後悔以前犧牲了自己的利益成全他人的事。
堅定佛教的信仰,要相信佛法的道理,因果是絲毫不差的,不論經過多久的時間,哪怕多少次的滄海桑田都不能免除果報,除非有特別的情況:如果以前做了錯事,現在真心悔悟了,通過忏悔力可以破壞受惡報的外緣,暫不受惡報。但是如果以前做了好事,現在後悔了,那麼得到善的果報的種子也被自己連根拔起了。
第三種情況就是,以前做的既不是善業也不是惡業,但是覺得自己做錯了,產生後悔。
對於第一種情況,悔恨已變成一種強大的策動力推動著自己向善和進步。二、三種情況下,悔恨有時表現出對自己強烈地譴責,不斷地責罵自己,潛在地隱藏著一種心理的不平衡和對他人的怨恨。同時又特別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總擔心自己說錯話、做錯事會影響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這種心理是多麼矛盾啊!因此不斷地責備自己,在責備自己中又覺得是他人造成自己的這種痛苦,就有了對他人的怨恨。怨恨的表現是什麼?就是覺得自己一直很對,自己堅持善良、堅持正義,卻不被他人認可,覺得是他人低俗和龌龊。實際上是自己有問題,根源是自己的貪心所致,也許貪某種利益,覺得自己應該得到,或是名聲、或是長久以來貪的慣性。
自己譴責自己是件很痛苦的事情,痛苦源於煩惱心,煩惱又是由惡念產生的,正是貪、嗔、癡這些惡念造成了煩惱。修持佛法的過程就是運用佛法的力量消除惡念,轉化煩惱,淨化心靈,達到隨時隨地地體驗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