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太上感應篇圖說183:違逆上命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經文:違逆上命

  【原文】

  千言告戒萬叮咛,庭訓如何竟不聽。

  違逆已干天重譴,欺心猶诋目蓮經。

  注:上命,舊注皆指君命臣、主命僕、將命士卒、官命吏役而言。愚謂國法森嚴,臣僕兵役未有敢顯然背逆者也。惟家庭中子弟,或恃愛,或恃才,往往自持己見,視父兄之言如弁髦,不孝不悌,罪莫大焉。

  案:秦中窦翁,生子窦芳,薄有才具,目中無父。凡翁之命無不違逆,翁嘗戒之曰:“孝順,德也,爾事事逆我,順德安在?”芳答曰:“順者,理而已矣,父之所言多不合理,兒故改正之,以求其至是,非敢逆也。”反復辯論,口若懸河,翁不能難,反笑曰:“孔子惡佞口,嗣後一切事任爾主之,吾皆不與矣。”凡家人啟白則曰可回大官人,親朋有事相咨則曰可商之小兒。內外只知有芳,不知有家翁。一日,翁女歸寧,翁憐其貧,命贈麥二擔,芳顆粒不與,翁雖含怒,但違逆已久,莫可如何,惟付之歎息而已。芳嘗與友游報恩寺,見有《地藏王菩薩本願經》,內載目蓮救母之事,曰:“人死魂歸於天,魄歸於地,有何形質受罪?且目蓮之母,在世不過宰殺豬羊,打罵僧道,其過極小,何致入十八重獄受重重惡報乎?真是胡說!”碎而焚之。一時困倦,借憩僧房。夢至一精室,門懸對聯,上書:“菩薩本願經無非行孝,地獄光明藏方是能仁。”稍刻,有一童子出曰:“菩薩喚汝隨同進見。”菩薩盤膝上坐,裝束與塑像無二,責芳曰:“目蓮之事載於佛典,豈有欺人?爾碎而焚之,是不敬也。目蓮救母於死後,爾違逆父命於生前,是不孝也。不敬不孝何以為人。”命恃者以米湯飲之,醒後神魂遂癡,與之飲食,亦不知饑飽,雖欲違逆而不能矣。

  附:裘文達公典試福建,心奇解元文,榜發,亟欲一見。晝坐公廨,聞門外喧嚷聲,問之,則解元與公家人為門包角口,公意其貧,禁家人索詐,立刻傳見。其人面目語言粗鄙無可取,公不悅,因告方伯:“某深悔取士之失。”方伯曰:“公不言,某不敢白。放榜前一夕,某夢文昌、關帝與宣聖同坐,朱衣神持福建題名錄來,關帝蹙額曰:‘此第一人平生作惡武斷,何以作解頭?’文昌曰:‘渠官階甚大,因無行已削盡矣,然渠好勇喜斗,一聞母喝即止,不敢違逆,念此尚屬孝心,姑與一解,不久當令歸土矣。’關帝尚怒而宣聖無言。”未幾,解元果暴亡。(《桂香鏡》)

  李孝壽知開封府,有秀才為僕所凌,忿甚,作狀欲送府,為同社所勸解而止。乃自取狀,戲學孝壽判曰:“決杖三十。”僕怨之,竊狀走府,曰:“秀才自學府判狀私決人。”壽即令追之,既至,具陳所以,壽謂僕曰:“汝違逆主命如此,秀才所判正與我同。”如之數吏決之。

  【譯文】

  注:“上命”,舊注本都說是指君主命令大臣、主人命令僕人、將領命令士卒、官員命令吏役而言。我認為國法森嚴,大臣、奴僕、士兵和吏役不敢明目張膽地背逆。只有家庭中的子弟,或依恃父母疼愛,或自恃有才華,往往就固執己見,把父親兄長的話,當作耳旁風,不孝不悌,這真是莫大的罪過。

  案:秦中窦老漢有個兒子叫窦芳,略有一些才能,就目中無父,凡是他父親的命令,沒有不違逆的。他父親曾告誡他說:“孝順是一種美德。你事事都違抗我,孝順之德何在?”窦芳回答說:“順從應該講道理,父親你所說的話,大多不合理,兒所以才要改正,以求得真正的道理。不是要違抗父命。”反復辯論,口若懸河,他父親說不過他,就笑著說:“孔子厭惡巧舌如簧的人。以後一切事任你自做主張,我不干預。”以後,凡是家中人問他事,他就說:“去問大官人吧。”親戚朋友有事來商量,他就說:“和我兒子商量就可以。”家內家外只知道有窦芳,不知道有乃父。有一天,窦老漢的女兒回來探親。老漢看見她窮得可憐,就命令贈送她二擔麥子,窦芳卻一粒也不給。窦老漢雖然含怒,但被頂撞慣了,也沒什麼辦法,就只能歎息而已。

  窦芳曾與朋友一起去游覽報恩寺,看見有一本《地藏王菩薩本願經》,內中講目蓮救母的事,他就說:“人死後,魂歸天上,魄入地下,哪有什麼形體來受罪?況且目蓮之母在世的時候,不過宰殺過豬羊,打罵過出家人,這過錯極小,何致於打入十八層地獄,受到種種惡報?這真是胡說。”就撕碎了燒掉。不一會兒,他就困倦了,暫借僧房小睡,就夢見到了一間精致的房屋,門上貼著一副對聯,上面寫著:“菩薩本願經無非行孝,地獄光明藏方是能仁。”稍過片刻,就有一個童子出來說:“菩薩喚你隨同進見。”菩薩盤腿坐在上面,裝束和塑像一模一樣,責斥窦芳說:“目蓮之事記載在佛典上,怎麼會騙人?你撕碎了還燒掉,這是不敬。況且目蓮救母是在其母死後,你是父親生前就違抗他的命令,這是不孝。不敬不孝,還怎麼做人?”命人拿米湯給他喝,醒來後就神魂癡呆,給他吃飯喝水,也不知饑飽。雖想違逆父親也不能了。

  附:裘文達公(裘曰修)在福建擔任主考官,對解元的文章暗暗稱奇,發榜後就很想見一面。白天在官衙辦公,聽見門外有吵鬧聲,一問,原來是解元與官衙公人為進門錢而爭吵,裘文達公以為解元家貧,就不讓門人索詐他,立刻召見。卻看到這個人面貌鄙陋,言語粗俗,很不高興,就對布政使說:“我很後悔自己取士的失誤。”布政使說:“您不說,我也不敢告訴您。放榜前的一個夜裡,我夢見文昌帝君、關聖帝君和宣聖(孔子)一同坐著,紅衣神拿過福建的題名錄來,關帝皺眉說:‘這個第一名平生作惡武斷,怎麼能做解元?’文昌帝君說:‘他本來官階很大,因品行不好,已經削除殆盡。但他雖好勇愛斗,但一聽見母親呵斥就停止了,不敢違背。念他還有這一點孝心,就給他個解元,不久就讓他入土了。’關帝還不高興,宣聖坐而不言。”沒多久,解元果然暴亡。

  李孝壽擔任開封知府,有個秀才被僕人凌辱,憤怒極了,就寫了狀子送到官府,後被鄰居左右勸解而止。於是就戲著拿了狀子學李孝壽下判決說:“決杖三十!”僕人怨恨他,就偷了狀子送到官府,說:“秀才私自學府判的模樣定人罪。”孝壽命人捉拿秀才來。秀才就把事情原委講一遍。孝壽就指著僕人說:“你違抗主人的命令到這種程度,秀才的判決正合我意。”就讓吏役們如數杖打他三十下。

 

上一篇:忍能養福,慈能養心,寬能聚氣
下一篇:手YIN導致身體衰頹的一些信號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