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佛典所說的實相的含義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實相”一詞是佛典中常見的教義名詞。《金剛經》幾處出現“實相”一詞。在《無量義經》和《大智度論》等佛典中也可見到這個名詞。何謂佛教所說的“實相”?就佛教教理而言,“實相”即宇宙萬法的真實本體,在中觀學派那裡,與“實相”相對待的概念是“名言”。大乘佛教的緣起性空理論和般若真義告訴我們:宇宙中萬事萬物、一切現象(包括物質的和精神的)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不能獨立存在,也不能恆常存在,因此諸法無自性,無實體,即諸法自性畢竟空。《金剛經》所說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四種幻相本身都是因緣而起、對待而生的,並無自性,其自性為空。既然諸法空性,所以一切諸法即是實相,而實相無相,實相非相,實相本身是沒有相狀的,但一切諸法又都是實相的體現,一切諸法都離不開它,故稱之為“實相”。

  在佛教經典中,實相(宇宙萬法的真實本體)有時也稱為法性、真如、如、法界、實際、如來藏、佛性等等。在禅宗典籍裡,實相經常被稱之為本來面目、本心。在《金剛經》中,真實本體被稱之為“實相”、“如”。實際上,“實相”與“如”是同一概念,不同的稱謂而已。但這兩個名詞在實際應用中各有側重面。“實相”側重於強調“實相”所顯示的本體正是宇宙萬法的實際情狀和本來面目;而“如”(真如)是指萬法的真實性,意謂真實如常,真實不變,即一切法的法性是真實不變、不生不滅的,側重於表示本體境界在消除了對待分別後的特征——真實不虛、常住不變。真如本來清淨不變,它是一切如來在因地發心修行的依據,即一切如來在因地發心修行都是依本來圓滿清淨的真如而覺悟的,而不是依出離生滅、無常而覺悟的,因為一切皆是因緣幻化,生滅、無常也是六根境界的幻象。凡夫迷惑顛倒才認為有實在的生滅和無常,而佛菩薩以圓滿的智慧觀照清淨法界,則一切本來都是圓滿清淨的,即清淨“真如”中沒有生滅,沒有無常,一切皆在覺中,只要遠離迷惑顛倒,不需要出離生死即可悟道證果。《金剛經》說“信心清淨,則生實相”,意思是說,眾生在破除一切虛妄、執著、分別之後,萬法的本來面目就會自然顯示出來。如果能遠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等種種身相的分別執著,就能進而體證諸法實相,則法理自顯,佛身自現。《金剛經》用般若智慧破一切執,掃一切相,破執掃相的目的是為了顯示宇宙萬法的真實本體,即實相。在大乘性宗那裡,真如即指眾生本具的自性清淨心,或真心、佛性。而在大乘空宗(中觀派)那裡,所謂“如”(真如)就是中觀派依據《般若經》所強調的諸法普遍共具共依的“空性”。按照大乘空宗的觀點,萬物皆因緣和合而生,緣聚則生,緣散則滅,故萬物皆無自性,皆虛幻不實,唯有萬物普遍具有的“空性”真實不虛、不變不易、不生不滅,故又稱之為“真如”。總而言之,諸法實相就是空性,空性就是法性,法性就是真如,真如就是清淨法界,清淨法界就是如來藏,如來藏就是佛性。實相、空性、法性、真如、清淨法界、如來藏、佛性,這些不同的名詞在佛法中其實都是同義詞。

  佛教所說的“實相”有其特定的教理含義,決不能望文生義地只作字面意思的解釋,更不能等同於哲學所說的潛藏在現象背後的本質。哲學所說的“本質”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常在不變的根本屬性,它是某一或某類事物區別於其它事物的基本特質,即哲學所說的“本質”指的是事物的根本性質,它是事物存在的內在根據,故此,“本質”歸根結底仍然是一種“相”,是物質在緣盡而滅之前暫時存在的、可以與其它事物區別開來的一種“相”。而佛教所說的“實相”是一切法本來自有的、不變不改的、不生不滅的體性或本性,其自身不是一種“相”,它離一切相包括無相之相,離一切名言分別,雖離一切相而又無所不相。何以如此?因為“實相”無相,無相即性空,性空才能生萬有萬相,此即所謂實相無相而無所不相,這跟《心經》所說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意思是相通的。再者,哲學所說的“本質”是某一事物或某類事物的內在的規定性,憑借這一本質可以將某一事物與其他事物相區別,所以哲學所談論的“本質”總是與某一或某類事物相聯系,有族類界限,而佛法中的“實相”沒有族類界限,它不是單單存在於某一或某類事物中的內在規定性,而是指宇宙萬法(包括一切有為法、無為法、一切由名言概念所表述的現象)共同具有的真實本體,這樣的真實本體泯滅了事物之間的一切差別和對待,正因為有這樣的真實本體的存在,宇宙中的萬事萬物才顯示出內在的平等性。何以如此?因為一切皆因緣而生,一切皆無自性,一切皆是空性,一切眾生皆具佛性,凡此種種,故一切的一切皆平等無差別。總之,在“實相”面前,一切等無差別;在“實相”面前,有無、生滅等等一切二元對立皆不存在;在“實相”面前,眾生與眾生、佛與眾生皆平等無別,因為他們都是實相的顯現。

  大乘空宗(中觀派)的理論宗旨就是以“中道”觀破除一切斷見、邊見、邪見,最終達到親證諸法實相的目的。怎樣才能體證諸法實相?大乘佛法認為,破除種種分別執著,消除一切煩惱無明,即可親證諸法實相。如果能像《心經》中的觀自在菩薩那樣“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就能親證諸法實相了。理論上說說很容易,實際做起來卻比登天還難,也許修行人一輩子學佛修行只是積累了一點人天福報資糧,卻因不能徹底破除執心惑見,不能完全斷除煩惱無明而無法體證諸法實相。但即使如此,我們也不能氣餒,仍需精進修學行持,需知我們在學佛修行路上所付出的每一分努力都會向體證諸法實相這個目標邁進一小步。

 

上一篇:這是發生在北京的一個真實故事
下一篇:《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