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常聽說“得意忘形”,但是,據我個人幾十年的人生經驗,還要再加上一句話,“失意忘形”。有人本來蠻好的,當他發財、得意的時候,事情都處理得很得當,見人也彬彬有禮;但是一旦失意之後,就連人也不願見,一副討厭相,自卑感,種種的煩惱都來了,人完全變了——失意忘形。所以我就體會到孟子講的:“富貴不能YIN,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一個人做學問,只要做到“貧賤不能移”一句話,能夠受得了寂寞,受得了平淡,所謂“唯大英雄能本色”,無論怎麼樣得意也是那個樣子,失意也是那個樣子,到沒有衣服穿,餓肚子仍是那個樣子,這是最高修養,達到這步修養太難了。……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孔子說假使沒有達到仁的境界,不仁的人,不可以久處約,約不是訂一個契約,約的意思和儉一樣,就是說沒有達到仁的境界的人,不能長處在簡樸的環境中。所以人的學問修養,到了仁的境界,才能像孔子最得意的學生顏回一樣,一箪食,一瓢飲,可以不改其樂,不失其節。換句話說,不能安處困境,也不能長處於樂境。沒有真正修養的人,不但失意忘形,得意也會忘形。到了功名富貴快樂的時候忘形了,這就是沒有仁,沒有中心思想。假如到了貧窮困苦的環境就忘了形,也是沒有真正達到仁的境界。安貧樂道與富貴不YIN都是很不容易的事,所以說:“知者利仁”。如真有智慧、修養到達仁的境界,無論處於貧富之際,得意失意之間,就都會樂天知命,安之若素的。
——《論語別裁》
我們一個人肉體的生死是現象,生滅生死是兩頭的現象。我們生命的根本,不在這個生死的現象上,那個能生能死的生命的光輝,是永遠不生不滅,無盡無休的。我們了解了這個道理,就對身體的死亡,以及生死之間,看得非常解脫,非常輕松,非常自在。因此,哀樂也就不入與胸中了。……
我們人每一個人都有自卑感,任何的英雄都有自卑感,受不了環境的刺激、環境的打擊,自卑感自然就產生了。所以,常常一個非常傲慢的人,就是因為他自卑感太重。自卑感太重,自然就傲慢,因為那個傲慢,是對於自卑的防御,深怕別人看不起我,所以自己要端出那個架子來。如果沒有自卑感的話,就很天然,你看得起我,我還是我,看不起我還是我,我就是我,我就是那個樣子。你看得起我也好,看不起我也好,他說一切都很自然的,就是這個道理。
到達這個境界,真的認識了自我,頂天立地,古往今來,無非一個我。因此活著時能夠看破了生死,在年老病苦、生死來去的時候,就一點也無所恐懼,很自然地接受一切。換句話說,對於生死也不自卑。
——《莊子諵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