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萬行大和尚:佛法要靠實證,而不是猜測想象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我聽到你們都在打哈欠,是不是都要睡覺了?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呢?求道的心不強烈,正念沒有提起來,所以就會這樣。當一個人把一件事很強烈地放在心上的時候,不僅不會打瞌睡,甚至連覺也睡不著。過去古人形容修道的心“如喪考妣”,如同死了我們的父母親似的,讓我們心痛、讓我們悲傷。就是說一個人修道的心,只有達到了這種程度,具有這樣強烈的力量,成道了脫生死才有希望。

  現在許多修行人通常都會走向兩個極端:一個是“順其自然”,一個是“我一定要怎麼樣”。實際上他們表達的方式不一樣,但在本質上沒有什麼區別。即便是一個大成就的人,也不能夠完全順其自然,因為在紅塵中做事情,很多事情沒辦法脫離現實環境。你就是想改變目前的環境,有時候也會由不得你,靠個人的力量,畢竟沒有辦法改變周圍的環境。

  既然如此,又當怎麼辦呢?要麼自己去適應環境,要麼自己就被環境淘汰。就連老子在面對人生和處事的時候,也是主張“無為、無不為”。“無不為”,正是為了“無為”、“有為”互用。就像我們在用功辦道的時候,如果昏沉的情況出現了,就要提起正念、打起精神,促使妄念減少,把散亂的心收回來。當很專一的時候,又會引起身心疲勞、頭昏腦脹,當這種情況出現以後,又要學會適當地放松一點。在很多情況下,用功不是單憑我們想象就可以達成的。因為當我們對一件事不太了解或是沒有掌握的時候,你根本沒有辦法想象!

  就好比你們沒有登上過東華山五指峰的道理是一樣的。你怎麼能夠想象得出五指峰的山頂是一種什麼情況呢?你怎麼想都不對。當你親自登上峰頂以後,你怎麼講、怎麼描繪又都對。佛法是靠實證,而不是靠猜測,也不是只憑虔信就夠的。虔信固然是入道的一把最好的鑰匙,但是你僅憑虔信,不去實踐,不去走路,根本沒辦法達到源頭。

  對一件事物真正明白了以後的信,才叫做虔信,在沒明白之前的信,實際上是一種迷信。譬如說我們每天都在看電視節目,為什麼電視機能夠收到中央電視台的節目?為什麼可以收到許多頻道的節目?我們回答不上來。但是我們確信電視機可以收到各個電視台的節目,這實際上就是一種迷信。因為我們對整個電視機的構造不理解,只是相信它有這種接收功能。只有對整個電視機的構造掌握了的人,他的“信”才叫做“虔信”。

  我們每天都可以看到太陽從東方升起,傍晚又落向西方。正是因為每天都面對這種現象,已經見得非常多了,所以在我們的內心已經不存在是虔信、迷信、還是正信了。對這種現象你已經非常了解、明白了,不僅能認識到、見到,而且還能夠感受到。每天都是這樣,從東方升起,又落向西方,無數次地重復。

  一個成就的人——得道的人,他已經超越了迷信、正信和虔信,他的內心境界,就如同我們每天看到太陽的東升、西落一樣,已經非常習慣了。每天都被太陽普照,而且已經非常清楚地掌握了太陽的升落規律。每天面對太陽的升落,我們看見如同沒有看見;沒有看見,實際上已經看見了。只是我們沒有住在這個“見”與“不見”上面。一個悟道的人,他每天和道同一體,也沒有感受到是同一體。再把這個道理延伸一點來講,一個會用功的人,他沒有感受到自己在用功,因為他每天都是保持這種心態。如果你感受到自己在用功,那麼就說明你有不用功的時候,你感覺到自己能夠進去,那麼就有出來的時候。

  修道、做人、做事,都是讓我們去體驗的,當面臨一件事物的時候,要全心全意去體驗它。只有當你全身心體驗以後,才能夠和這件事物完全融為一體,更好地和它溝通。當你和任何一件事物溝通的時候,實際上就是和它同一體!兩個人在談話、做事的時候,在當下那一剎那,就互相溝通了,互相理解了,互相都接受對方了,此時的他們,二者就是同一體。我們理解了佛說的法,就是與佛同一體;我們不理解佛說的法,你再怎麼信他,還是兩者,而不是一體!誦經、拜佛、持戒,都是為了理解佛意、為了和他同一體。就如達摩祖師當初來到我們中國,待了十幾年,又回到了印度。在臨走的時候他說:學法的人多得猶如牛毛,而真正能夠理解他的法的人少之又少。如果不理解他說法的意思,就如同在毀謗他,也可以說如同在毀謗佛。當初釋迦佛也說過同樣的話。

  現在學佛的人,普遍都愛誦《金剛經》,可是真正能夠理解《金剛經》的意思者,又有多少呢?我曾經說過,真正能夠理解《金剛經》意義的人,他就不會再誦《金剛經》了。他一定會按著《金剛經》上面所說的去做,而不會再經常去誦這部經。誦《彌陀經》也是同樣的道理。學佛、做人、做事,也是同樣的道理,不在於說,而在於行。明白是理,做到是功夫。

  不知大家是否觀察過,如果把自己說的,能夠做到萬分之一,你一定是個大成就者。也就是說,我們說“一萬”,連“一”都做不到!大家是否統計過?想一萬件事情,難去做一件事情。這一件事情即便你做了,還未必能夠成就!很多事情都是說的時候非常容易,做起來就沒那麼簡單了。為什麼過去佛教界的信徒們都非常尊重禅師?因為禅師是靠實踐親證過來的,不同於一位只研究佛學的學者。整個三藏十二部,都是那些開悟的佛菩薩通過實際修證走過來以後,所講述的心得體會。這些心得體會,經過記錄整理,形成了現在的經、律、論,也就是大家通常所說的“佛學”。

  如果你自己沒有通過實實在在地修證,光去研究那些成就者的心得體會(即研究“佛學”),永遠也研究不透。你沒有實踐,去研究一個實踐者的心得體會,怎麼會研究得通呢?這就如同我們學佛的人都不喝酒,就沒有辦法想象喝醉酒以後,是一種什麼樣的境界。只有等你自己喝醉了,有了切身體會,內心才會有很清楚的感受。而這種感受你要是描繪出來,實際上離你真正的感受已經有了一段距離了。別人聽你講出來以後,其感受又會有一段距離。因為你感受到的境界,本身就不能用語言完全把它描述出來,再加上聽的人又不可能很好地理解你所描述的感受。

  佛法是在“心”上用功夫。在對治這個“心”、在修煉它的時候,你想完全通過靜功來獲得這種心態的感受,促使心態與道相應,根本是不可能的。靜功所能夠鍛煉的僅僅是最根本、最基礎的那一部分,而大部分需要通過動功來獲得圓滿。何為“動功”呢?出去待人接物做事,就叫做動功。“靜功”呢?就是把腿盤起來,把門關起來,與人隔絕,獨自清修。因為佛法到最後,是為了體現“用”,如果說你的功夫生不起功用,或者說你認為生起來了,卻經不起做人、做事的磨練和考驗。那麼你這種功夫,還是不究竟!

  一個學佛的人,要多看些古時候祖師大德們修行歷程的記錄,看看他們是怎麼修行的,是怎麼走過來的。何謂聖人?何謂偉人?實際上這二者有一個共同之處:都是吃盡了苦頭的人,都是經歷過常人所不能夠經歷的事情、逢苦不避苦的人。而現在的眾生呢?恰恰相反,逢苦逃苦。想比古人成就高,卻不願意經歷古人所吃過的苦,不願意像古人那樣付出。

  我曾經講過一個道理:古時候的修行人吃、穿、住、用都不好,絕對比不上我們現在修行人的客觀條件。現在的修行人絕對不會為吃、穿、住、用發愁,可是為什麼現在的修行人成就的反而越來越少了呢?按道理講,現在的客觀條件比古人樣樣都好,應該能安心辦道了,為什麼成就的這麼少?就因為現在的人沒有古人那種精神,哪一方面都無法與古人相比!因此也就沒辦法像古人那樣成就,實際上人一生中的得與失,與他的付出有著密切的關系。學佛為什麼把布施放在第一位?布施就是付出,就是奉獻。

  你們每個人的修行,自己有沒有個計劃呢?是否設計過自己修行的道路?大家都可以談談自己的修行打算和對修行的認識。要大膽地講,隨便談一談。

  問:師父,修行是否應該去嘗試各種方法,從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修行方法?

  師:去嘗試,這是針對某一類型的人而言。有一種類型的人,他無論怎麼嘗試,都沒有辦法選擇。為什麼這樣說呢?這就如同我們教人做事情的道理一樣,有的人你怎麼教他,他自己經過體驗,最後都要在別人身上找毛病,而不在自己身上找毛病。這種人他嘗試再多也不會進步!因為他的整個心態都扭曲了,只要是有問題就都是對方的,和他本人沒關系!這種修行的心態永遠沒辦法進步。一位有慧眼的老師,對待這一類型的人就是給他一個方法,不允許他再去嘗試其它的方法。過去有些高僧大德在教導弟子的時候,就指定一個方法叫他去修,絕對禁止他嘗試第二個方法。因為他們知道這個方法針對這樣的弟子是再適合不過了!

  因為每個人無始以來形成的業力不一樣,所以也就決定了現在做人、做事和追求、索取的方式、方法的不同。有好多人,原本是想博學廣聞,結果弄到最後走進了歪門邪道,最終究竟走哪一條路、想要什麼東西,連他自己也說不清了,甚至對佛法失去了信心、對自己失去了信心。

  問:師父,古時候的一些祖師大德都學了好多法,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不也是學了好多法門?他們不是都成就了嗎?

  師:對!他們這就是另一種類型的眾生。你看現代這些出家人以及居士,有許多人都是學了好多法,弄到最後失去了信心,甚至連佛法都不相信了。但也有少數人通過學很多法,拜很多師,最後堅定了信心,反而有了成就。就拿佛祖來講,他當時把印度所有教派的法都學完了、修完了,最後覺得他們的法都不圓滿,他把過去所學的教義、法門都放棄了,自己獨自一人按照自己所領悟的方式去修,最後反而成就了。當然,這和他前邊所修煉的方法是分不開的。盡管他過去所修煉的方法不究竟,但畢竟打下了很深的基礎。

  問:請師父教給我們如何念佛。

  師:一個人會用功了,任何一個方法都會用功,都能夠用進去。不會用功,即便是釋迦牟尼坐在我們身邊,把他的心法傳給我們,我們還是用不上!但是在最基礎的時候,大家也可以用一些最樸實、最接近自己的、最容易做到的方法。譬如古人通常在教導學佛信眾的時候,首先要讓其生起虔信,然後生起恭敬心、謙卑心,這些本身就是一種方法。並不是只有打坐、觀想、持咒才是方法。實際上當一個人有了定力,能夠入定了,在這之前早已經把最基礎的功夫——謙卑心、奉獻精神等——修完了,這些都是方法。什麼叫法門?能夠對治自己毛病習氣的就叫做法門。如果你從別人那裡學來了一個法門,對治不了自己的毛病習氣,這對你來說就不叫法門。就像中藥店裡有好幾百味藥,而真正能夠治療你的病的藥,可能就那麼三五味。剩余的藥對你來說有什麼用呢?根本沒有用!

  出家人的通病是喜歡清靜,不願意做事,怕麻煩。殊不知成佛度眾生是最麻煩的事!

 

上一篇:萬行大和尚:老人能否學佛修行成功
下一篇:萬行大和尚:學佛修行是否要吃素,是否要結婚?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