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佛教產生興趣。在網絡上,人們可以看到,各種佛教網站和論壇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出現在人們面前;在新華書店,人們也可以看到各種琳琅滿目的佛教書籍,令人有目不暇接之感;在寺院裡,旺盛的香火也似乎在向人們暗示著佛教團體的漸漸壯大;在現實生活中,皈依佛門、將學佛作為提升自己人生品位的人也越來越多。然而,無論在學佛和未學佛的人群中,真正明白學佛是怎麼一回事的人少而又少!在有些人的心目中,學佛就是燒香拜佛,求佛菩薩保佑自己平平安安、一切順利;在有些人的心目中,學佛則是跑到廟裡,參加各種各樣的佛事活動;而在有些人的心目中,學佛則是退休之後打發光陰的方法……。事實上,這些對“學佛是怎麼回事”的理解都是片面的。
學佛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實際上,學佛就是用佛陀介紹的方法去除自己內心的“煩惱心念”,這是一個學佛者唯一所要做的事情,也是學佛的唯一目的!佛有一個名號叫“滅敵者”,這裡的“敵”就是指“煩惱心念”,什麼人如果徹底滅除了內心的煩惱心念,這個人就是佛!在佛教裡面,受了“比丘戒”的出家人也稱為“比丘”,“比丘”的意思是“殺賊之人”,這裡的“賊”就是指自己內心的“煩惱心念”。可見,在佛教裡面,出家人就是自己內心“煩惱心念”的“職業殺手”。所以,一個人的所作所為如果不是以滅除自心的“煩惱心念”作為學佛的根本目的和動機,那麼這個人就是對佛教義理尚未通達的人,這樣的人即便是穿著出家的衣服,或者表面上做著很多佛事,也不是一個真正的學佛之人!
什麼是內心的“煩惱心念”呢?所謂“煩惱心念”,是指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對“色聲香味觸法”六境之後,內心所起的一類會導致自他痛苦的心念。煩惱心念廣說有八萬四千種之多,略說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六種“根本煩惱”——也即“貪、嗔、癡、慢、疑、不正見”;另一類是依靠這六種根本煩惱而起的二十種“隨煩惱”,這些“隨煩惱”也可分為三大類:①小隨煩惱:忿、恨、覆、惱、嫉悭、诳、谄、害、憍;②中隨煩惱:無慚、無愧;③大隨煩惱:掉舉、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
為什麼要將“煩惱心念”稱為“敵人”或“賊人”呢?為什麼要將滅除它們作為學佛的根本目的呢?“煩惱心念”也簡稱為“煩惱”,並且有很多其它名稱,如“敵、賊、熱惱、隨眠、結、縛、纏、蓋、漏、取、系、使、瀑流、轭、塵垢、客塵”等等,這些名稱都是從“煩惱”的作用和功能來命名的。例如,煩惱心念是我們所感受的一切痛苦的罪魁禍首,所以稱其為“敵人”;煩惱心念奪走了我們的安樂,所以稱其為“賊人”;煩惱心念使我們陷入種種痛苦之中,所以稱其為“煩惱、熱惱、漏”;煩惱心念使我們對自己身心和外境的實相一無所知或者形成種種錯覺,所以稱其為“隨眠”;煩惱心念障蔽了我們本具的佛性——也即如來藏的光明,猶如塵垢蒙在明鏡之上,所以稱其為“蓋、塵垢、客塵”等;煩惱使我們深深地系縛於生死輪回的苦海之中,所以被稱為“結、縛、纏、系”;煩惱驅使我們不由自主地做出種種導致痛苦的惡行,所以被稱為“取、使、瀑流、轭”。
煩惱既然有這麼多的過患,那麼如何斷除煩惱呢?斷除煩惱心念的所有方法可以含攝在佛陀所宣說的“戒、定、慧”無漏三學之中。利用“戒”的方法,可以斷除粗大的煩惱心念;利用“定”的方法,可以去除細微的煩惱心念;利用“慧”的方法,可以徹底摧毀煩惱的根源。
如何使用“戒定慧”斷除“貪嗔癡”等煩惱呢?善學“戒定慧”者必須明白,戒定慧是“能斷”,貪嗔癡等煩惱是“所斷”;戒定慧是工具,斷除貪嗔癡等煩惱是目的。所以,要能使用戒定慧來斷除貪嗔癡等煩惱,前提條件就是必須真正認識、明白自心的貪嗔癡等煩惱,這是學佛的關鍵! 如今,不少學佛之人雖然嘴裡高唱著“勤修戒定慧”的口號,然而卻對自心的貪嗔癡等煩惱不能認知,所以實在是可憐之人。這樣的人雖然也知道一些戒定慧的內容,但由於根本不認識自心煩惱體相的緣故,致使戒定慧也成了滋長其內心煩惱的助緣。這樣的人,就像不認識靶子的射箭之人,雖然射出了很多箭,卻不知道靶子是什麼模樣、在什麼地方,所以無論射出多少箭,都沒有任何作用。因此,不認識自心煩惱的學佛人一定是盲修瞎煉之人!
為了避免盲修瞎煉,我們必須首先化足夠多的時間,一邊通過聞思經論了解煩惱的體相、生起的原因、所導致的後果等,一邊對照經論所言,通過仔細觀察內心,認知存在於自心之上的種種煩惱心念。如果不能認知自心所起的煩惱心念,則將永遠不可能斷除它們,因而永遠不可能理解佛法的奧義、感受佛法的珍貴、領受斷除煩惱之後的法喜。
輪回中的眾生,從無始以來養成了“只觀察外境、不觀察內心”的惡習,所以對造成自己痛苦和安樂的真正原因至今仍然一無所知。雖然所有的眾生無一例外地在追尋著安樂、回避著痛苦,然而卻很少有人明白一切痛苦的近取因是自己內心的煩惱心念,一切安樂的近取因是自己內心的善心念,而外境的名聲、地位、財富等,只是安樂或者痛苦的俱有緣(也即助緣)而已。於是他們捨本逐末,雖然將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放在了籌備“離苦得樂”的助緣之上,但結果卻是勞而無功,雖然具有了種種外境的名聲、財富等,然而安樂卻依然離他們很遙遠,痛苦卻如身影般時時伴隨。
每一個學佛者須知: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煩惱未滅,痛苦無休!認識自己內心的貪嗔癡等煩惱,觀察它們生起的原因、所造成的後果,然後利用戒定慧之利器,將其消滅無余——這是所有學佛人唯一要做的事情!
摘自《放生心語》(明如居士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