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同修因自己發脾氣問:是否我的功德都被怒火燒掉了呢?
有句話說:火燒功德林。這個功德是非常不穩定的狀態,如果一發怒、一生氣,再多的功德都會被焚燒掉,就沒有了。所以古人的回向往往是以功德回向,因為回向了就能讓功德實現一部分作用,而不會都被白白燒掉。還有一句是類似的叫做: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如果在心念裡升起了嗔恨,隨後就會面臨如同百萬那麼多的障礙。我們學佛能減少點障礙就很不錯了,宿世累劫的障礙已經很多很多了,這些障礙都會帶來非常嚴重的影響。
過去有一位修行人居住在山寺裡,因為他修行了30年都沒有生過氣,脾氣非常好,在殿前就掛了一個牌子寫:三十年沒冒煙。結果就來了一個人拿一根長桿子,把殿上的瓦就給一排一排的打碎了,這個修行人開始還忍著,勸對方,結果這人越打越凶。他最後就和來人吵了起來,結果一吵,對方就不打了,然後哈哈哈的大笑,指著牌子說:什麼30年不冒煙,哼!
所以千萬不要炫耀自己有功德、自己有修行等等,這會很麻煩,會有考試的。
什麼是功德?不是我們念了幾句聖號、經文、放了多少生、捐了多少錢就有功德了?不是這樣;不是去燒了多好、多高、多貴的香、磕了多少個大頭就有功德了,也不是這樣的;更不是去皈依、參拜了某些大德高僧,或者和高人交流請教了,這也都不是功德。真正的功德是幫助我們回歸自性的心念行為,沒達到這個高度的所有行做都沒有功德可言,也沒有功德可得。過去佛教界對功德和福德的定義就稍微有點混亂,所以到六祖期間,已經是唐朝中期武則天當權了,那時候還有人來詢問什麼是功德!在《六祖壇經》裡祖師列舉了很多細則,歸根結底就是這一句——幫助回歸自性!除此之外沒功德可言。
六祖解釋了達摩祖師說梁武帝為什麼沒功德,因為武帝為最求功德而做,反而是有求、有相、有貪、有執,這和回歸自性完全相悖,怎麼能有功德?所以我們念經、學佛啊,有沒有功德呢?不是看你念了多殊勝的經文、多厲害的咒語、多萬德的宏名聖號,這都是形式,都是載體。
學佛的根本目標就是借助各種修行的手段,幫助自己回歸自性,這個過程就是自度的過程;然後幫助大眾回歸自性是度他,也就是進入到大乘的利他階段;待成佛了,那就要自度和度他完全圓滿了。
如果我們還有種種和自性違背的習氣毛病,說自己做了什麼就有功德,這是很難界定的。如果我們在做某些事情的時候,心無雜念,一心一意的投入到清淨狀態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貪,更沒有這些嗔恨、抱怨,以這樣的狀態做了什麼,都可以是有功德的。這樣布施是布施波羅蜜,這樣持戒是持戒波羅蜜,這樣修行是精進波羅蜜。
所以針對絕大層面的大眾而言,學佛的漫長過程都是沒功德可言的,也沒功德可得,但是或許有過那樣的狀態呢?不過我們不去猜測別人,而是自己對照,看看我們一天裡,是否真的有哪怕那麼一刻是如此清淨祥和的?如果都沒有這樣的機會,怎麼能有功德呢?僅有福德罷了。這也是為什麼建議要調整為小回向,從原先流傳的普回向、大回向、回向偈中跳出來,從這些依靠功德回向的內容裡跳出;以功德乃至福德來做回向,或許行做中有功德呢?所以在回向裡帶上也沒什麼疏漏。而我們不管以什麼心做各種善事和修行的內容,都會有福德可得,只是心態、心量的不同,福德的多少也會不同。
所以說生氣燒了功德林,我不這樣認為,你當以: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來敦促、提醒自己以後盡量不要生氣。可是我們活在人世間啊,畢竟這是娑婆不是極樂,總會有各種不順心的事情,令人煩惱的事情,乃至讓人無法忍受的事情,我們當然要做出反應,只是不要真的動氣,裝個樣子就好。
學佛修行得以真實提升的契機不在平時的堅持裡,當然沒有平常的堅持也不容易養成正統的修學反應。這個契機在於關鍵時刻、在於面對事情、在於我們意料之外的事情上,當事情來臨,你的修行、你的功夫、你的境界、你的修為,就顯現出來了,在這些時刻不是想裝就能裝得出來的。就像有一位鄉紳和一位大帥吃飯,大帥吃飯的目的是獲得鄉捐,有了錢財好充實軍力。吃飯期間一切都好,談的很好,鄉紳也紛紛表示願捐。出門後有人燃放鞭炮,就把這個大帥嚇的一驚,這一個小小的自然流露的反應,被一位鄉紳發現了,然後就沒有捐錢給他,雖然吃飯的時候說的好好的。後來很快這個大帥被趕跑了,別人就來問為什麼你沒有捐呢?他說我看他被鞭炮嚇到,就知道他是一個沒有城府的人,他也不會有很深的涵養,他以後的前景也不可能會好。風光一時的大帥被鄉紳言中,不如說被鄉紳一眼就看透了。
當我們在面對事情的時候,就如同考試,很多同修發現好像有魔咒一般,總會遇到類似的事情,隔三差五的就會遇到,這是因為你的這類考試就沒過關,復考來了,重考、補考就算考再多次,也都是那個水平的題目。如果我們總遇到類似的問題煩惱,這說明我們的考試就沒過關,修行的再精進、再努力,沒過關,就代表這個東西,你沒學會;我們沒學會,考試自然不過關,遇到類似問題自然處理不清晰,遇到其他相同的事情也會如此結果,這就如魔咒一般籠罩了。
所以學佛並不是要學那些高大上的言論名詞,那是騙自己玩的,終究你要學到如何處理問題、如何解決問題、如何面對問題、如何分析問題,乃至如何徹底的消除這類問題,這些實戰經驗的積累才是修行的真實體驗。如果遇到事情解決不了,這次逃避了,下次回避,還能一輩子都不解決這個嗎?或許可以,那就拜托下輩子去解決了,這就留下了輪回的種子。
我們拿福德回向,為什麼也會很快的見效?如果你想學佛立竿見影的解決某些小的問題,回向做的好,反饋也會非常好,針對特定的事情,有特定的原因,或者特定的影響眾,調整回向針對特定情況,自然解決會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