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徐足之:金庸的智慧和信佛的歷程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金庸的智慧和信佛的歷程---徐足之

  讀金庸的散文集《尋他千百度》,他寫散文(隨筆)跟寫武俠小說一樣,有其特有的文筆和思想智慧,他寫的京劇評論《談<空城計>》,就是一個例子。他能透視到常人看不到的東西。他不但分析京劇表演如何,還一個段落文字議論諸葛亮使用空城計的風險選擇。一般人看到的是:諸葛亮用“空城計”退兵,完全是不得已,如果棄城而走,他身邊的兩千五百名人馬怎能抵擋司馬懿二十五萬大軍,而且分散在各地的北伐軍都將沒有退路。金庸也看到這點,但金庸的慧眼還看到這個事實:諸葛亮“先料到對手是個很有智計之人,才用這個計策。假若對手不是能干的司馬懿,而是魯莽的張郃,諸葛亮這個計策反而不能生效了。一個愈是殷勤地請他來喝酒談心,保證沒有埋伏沒有兵,另一個愈是不肯上當。司馬懿所以不敢進城,固然是知道諸葛亮從不弄險,但更重要的,還是怕了諸葛亮過去計謀百出的經歷。”

  金庸因為其武俠小說太有名了,很多人不知道金庸其實“十八般文藝樣樣了得”。最近網購書架上有兩本金庸的散文集子,一本是隨筆集《尋他千百度》,一套(上下兩本)是時政專欄集子《明窗小札1963》。這個集子收集的是他1963年寫的時事評論,不是社論文章,他給自己的《明報》寫的社評(內地叫社論),都有很多固定讀者粉絲,因為社論是不署名的,但他的讀者一看語氣和立論就知道是金庸寫的。能把每一篇社論寫得讓人喜愛,這在內地報社是不可想象的。金庸除了寫武俠小說外,他還寫了電影劇本、影評、劇評、畫評、樂評、舞評、游記、圍棋史話、文史札記、《明報》社論。金庸本名查良镛,1942年生於浙江海寧,最高學歷是英國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平生從事的職業有記者、翻譯、編輯、電影公司編劇、導演。他的最著名的職業應該是報人和作家,1959年他在香港創辦《明報》,先後創作了十五部享譽華人世界的武俠小說,退休後兼任英國牛津大學漢學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和加拿大UBC大學文學院教授。

  金庸也是信佛的,這從他與池田大作的一次對話中,可以清楚知道他的信仰歷程,時間大約在1976年10月之後到1978年10月。他信仰佛法的因緣不是接受別人的勸誡,也不是為了探求佛教哲學,而是因為他兒子出事後極力探尋生死真相這個推動力。可以說,他完全靠“自學”進入佛法的,經歷了從生死探尋到學習小乘佛法,再到接觸並懷疑大乘佛法,最後接受大乘佛法的“曲折過程”。他的心路歷程,不是被動的,而是主動的,不是人雲亦雲的,而是自主的。

  日本著名宗教家(佛教)、作家池田大作曾經問金庸:“金庸先生信奉佛教,且對佛學甚有造詣,先生皈依佛教,是緣於什麼事呢?”金庸回答:“我皈依佛教,並非由於接受了哪一位佛教高僧或居士的教導,純粹是一種神秘經驗,是非常痛苦和艱難的過程。1976年10月,我十九歲的長子傳俠突然在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自殺喪命,這對我真如晴天霹雷,我傷心得幾乎自己也想跟著自殺。當時有一強烈的疑問:為什麼要自殺?為什麼忽然厭棄了生命?我想到陰世去和傳俠會面,要他向我解釋這個疑問。”

  此後一年中,金庸閱讀了無數書籍,探究“生與死”的奧秘,詳細研究了一本英國出版的書籍《對死亡的關懷》。其中有湯因比博士討論死亡的長文,雖有不少精湛的見解,但沒能解答金庸心中對“人之生死”的大疑問。這個疑問只有到宗教中去求解答。他在高中時期曾從頭至尾精讀過基督教的新舊約全書,這時回憶書中要義,反復思考,肯定基督教的教義不合自己的想法,後來忽然領悟到(或者說是衷心希望)亡靈不滅的情況,於是去佛教書籍中尋求答案。讀到《雜阿含經》、《中阿含經》、《長阿含經》,幾個月之中廢寢忘食、苦苦研讀,潛心思索,突然之間有了會心:“真理是在這裡了。一定是這樣。”於是他向倫敦的巴利文學會訂購了全套英文譯本《原始佛經》(也稱“南傳佛經”)。南傳佛經內容簡明平實,和真實的人生十分接近,知識分子容易了解、接受,金庸由此而產生了信仰,相信佛陀的的確確是覺悟了人生的真實道理,佛將這道理(即“佛法”)傳給世人。金庸說:“我經過長期的思索、查考、質疑、繼續研學等等過程之後,終於誠心誠意、全心全意地接受。佛法解決了我心中的大疑問,我內心充滿喜悅,歡喜不盡——原來如此,終於明白了,從痛苦到歡喜,大約是一年半時光。”

  隨後,金庸再研讀各種大乘佛經,例如《維摩诘經》、《楞嚴經》、《般若經》等等,疑問又產生了。這些佛經的內容與“南傳佛經”是完全不同的,充滿了誇張神奇、不可思議的敘述,他開始時很難接受和信服,直至讀到《妙法蓮華經》,經過長期思考之後,終於了悟——原來大乘經典主要都是“妙法”,用巧妙的方法來宣揚佛法,解釋佛法,使得一般人能夠了解與接受。金庸說:“我也是了解了‘妙法’兩字之旨,才對大乘經充滿幻想的誇張不起反感。這個從大痛苦到大歡喜的過程大概是兩年。”他說:“對於我,雖然從小就聽祖母誦念《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金剛經》和《妙法蓮華經》,但要到整整六十年之後,才通過痛苦的探索和追尋,進入了佛法的境界。在中國佛教的各宗派中,我心靈上最接近‘般若宗’。”

 

上一篇:中紀委網站推薦《中國家規》
下一篇:達真堪布:從白夢中醒過來的時候,也會像從惡夢中醒過來一樣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