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一日三善,氣質必變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太上感應篇》言:

  吉人語善,視善,行善。

  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

  凶人語惡、視惡、行惡,

  一日有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

  這幾句話的意思就是:勉勵力行眾善的吉人,因為他的語言善、視善、行為善,在一天之中,就有了三件的善事;等到三年滿了,他的善行也就圓滿了,上天必定會賜福給他,增長他的壽命;而常作諸惡的凶人,因為他的語言惡、視惡、行為惡,在一天之中,就做了三件惡行,等到三年滿了,他所造的惡行也到了惡貫滿盈的時候,上天必定會降禍於他,減除他的壽命!

  簡單幾句話,包含了改命運的秘密:語善,視善,行善,日行三善,氣質必變。

  一、語善:

  只有別人懂你的好,那才叫“好”

  古人講“良言一句三冬暖”,語善,就是要求我們說鼓勵人、激勵人、柔和的話。

  但在生活中,很多人不知道怎麼告知別人,你這樣是錯的,很多人會天真的認為:直接了當指出別人的錯誤,那是別人沒把你當外人,而是最親的人,是為你好!其實本意是為他好,但是到頭來卻自取其辱,還把兩個人的關系弄得很尴尬,好友個個離你而去。

  《菜根譚》有言:“不責人小過,不發人隱私,不念人舊惡。三者可以養德,亦可以遠害。”意思為不責備別人的小錯,不揭發別人的隱私,不惦念以前的猜疑和仇怨。這三種修為不僅可以培養德行,還能讓自己遠離禍害。

  有一種人,特別喜歡在大庭廣眾之下指出別人的錯誤,尤其還是當著公司領導和同事的面。

  這樣的人,最後一般都進了同事和朋友的黑名單。因為沒有人願意自己犯的錯誤被公之於眾,任何一個常人,被哪怕是要好的朋友當著很多人的面指出錯誤,恐怕都難以忍受,弄不好當場就會和這位朋友翻臉。

  所以,《曾國藩家書》有言:

  “揚善於公堂,規過於私室。”

  這句話的意思是,表揚一個人要當著眾人的面表揚,而批評一個人,最好能私下裡批評。後來曾國藩經常拿這句話教育他的孩子。

  孔子說: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也。”

  意思是,在指出別人錯誤時,態度要誠懇;但是如果對方依然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且堅信自己是對的的時候,那麼,就應該停止這一話題的討論,不要自取其辱。

  這也就是說,當指出別人錯誤,而別人不聽從時,要懂得適可而止。不能抱著不把對方說服不放棄的心態,如果是這樣,那麼一定會招來對方的羞辱和惡意揣測。

  因為說到底,這個事情畢竟是他自己的事,你過分的干擾,其實對別人也是一種冒犯。

  所以,你的好,只有別人懂你的好,那才叫“好”!你再好,別人不買賬,就適可而止!

  二、眼善:

  你的成熟,藏在你的眼睛裡

  古雲“眼正心正、眼善心善、眼惡心惡、眼斜心斜”、“觀其人先觀其眸”。通過看眼,可以看到一個人的精神、氣魄、膽識及貧賤。曾國藩的《冰鑒》,《麻衣神相》和《柳莊神相》,都有一個共同點,第一章都是講相眼神。周易說一個事物可以分為陰陽,一個人也可分為陰陽。肉體為陰性,那麼精神則為陽,最能體現一個人精神的就在雙眼。

  因此,面相看善惡,首重眼神,人的喜、怒、哀、樂、愛、惡、欲、痛等各種感受欲望,都會從眼睛中流露出來。甚至一個人智愚忠奸、賢不肖明濁,都能通過眼睛看出一點名堂來。

  為什麼古人把眼睛看的如此高,這是因為眼睛在後天八卦裡代表離為火,代表一個人的眼界,眼睛有神,即代表其人目標遠大。從先天八卦而言,它代表乾卦,代表一個人的精神狀態、判斷力與執行力。

  一個真正有眼界的人,會講究,能將就,能享受最好的,也能承受最壞的,有眼界的人自然會在人群中散發不一樣的氣質,溫和卻有力量,謙卑卻有內涵,心存善良。

  國學大師王國維曾邀請末代皇帝溥儀到家中做客,當他給溥儀展示自己珍藏了半生的古董字畫、金石玉器時,溥儀並沒有表現出什麼興趣,隨手指了幾件,告訴王國維這些都是假貨。

  王國維不服,憑借自己的美學史學造詣,這些精挑細選的古董怎麼可能是假貨呢?於是找來多個專家鑒定,所得到的結果都一致認為王國維收藏的確實是赝品。

  這讓王國維對溥儀的眼光佩服得五體投地,溥儀卻說:“說我也不懂你們那些個鑒別的方法、技術,我就是看你那幾件玩意和我家裡的那些個不太一樣罷了。”

  如此霸氣的回應,不得不感歎他的見識。

  除此之外,溥儀的一生,褒貶不一,年少時皇族的血脈開闊了他的眼界,而後期顛沛流離的生活,則勵練了他的強大內心,一個見過世面的人,則大抵如此:見過最好的,亦承受過最壞的。你的氣質裡,藏著你走過的路。

  生活中,看父母家人、看親戚朋友、看社會人類、看自然萬物,心存感恩、心存善念善念、用溫和和善的念頭去看。不要邪心邪念、不要惡心惡意、不要滿懷仇恨的去看,你持續去做,你的眼睛會越來越美。

  三、行善:

  缺乏智慧的行善,比作惡更惡

  “擇善行而從,積德修身”,行善看似簡單,其實也是最難的。行善要看對象,對惡人行善就是助纣為虐,就是作惡。慈悲為懷,不是讓人做濫好人,有時候,嫉惡如仇才是真正的慈悲!

  布施行善,是積福累德的一種途徑。但如果用別人的東西去借花獻佛,這就不是行善了。

  南北朝時期的梁武帝,一生恪守佛教徒式的生活。衣服樸素,飲食淡寡,50歲之後更加清心寡欲,不問女色。在他的統治,南朝度過了一段相對安寧富庶的時代。

  這樣“盛世”在梁武帝看來,一定覺得這是他平時多行善事,笃信佛教的結果。真是這樣麼?

  確實,梁武帝在位期間,大興土木捐建佛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當時佛法大興,梁武帝居功不少。

  可是當他得意洋洋的去問達摩祖師:“大師,我為佛教做了那麼多事情,我的功德大嗎?”

  誰能料到,達摩祖師冷冷地回應他道:“並無功德。”

  這讓梁武帝很是郁悶,也沒有細問為何,他把達摩祖師當做一個沒見識的胡僧,雙方最終不歡而散。

  梁武帝一直以來都感覺自己十分良好。

  比如,他對身邊大臣寬容得沒譜,其實是縱容。皇帝蕭宏被人舉報私藏兵器,於是梁武親自去查看,發現弟弟家裡的庫房中確實沒有兵器,但全是金銀珠寶!看到如此場景,梁武帝居然很是高興:老六,看來你生活不錯啊,不用我擔心啦!

  好人得不得了。

  但正因為他的縱容,南梁的官員到了後來索性放開手腳搜刮民脂民膏,反正給皇帝知道了也不會怎樣,他還擔心你生活不夠舒心呢。

  就連梁武帝自己供養佛教的那些錢,哪些不是搜過來的民脂民膏?

  正因為這樣,達摩祖師清清楚楚地看到,這種美其名曰“借花獻佛”的布施,其實並無任何功德。

  梁武帝確實非常善良,也很節儉,但他卻為了顯示自己的善良,放縱臣下的暴掠,甚至不顧百姓的死活。他自我良好的感覺迷惑了他的理智,甚至隨著年歲的增長,他悲天憫人的心理越加濃厚,洞察世事的能力卻江河日下。

  東魏戰將侯景來降,南梁大多數臣下都不同意納降,因為這個人當年就背叛過一次,城府極深。但梁武帝力排眾議,只因為他做的一個夢:南梁橫掃北方,北朝的臣民盡皆投降,他完成了沒人完成的統一大業。

  北臣來降,一定是個吉兆。因此他封了這個降臣為大將軍、河南王。

  結果,這個大將軍位置都沒坐穩,馬上就叛變了,攻入南梁首都建康,梁武帝倒是很鎮定。他問身邊的大臣有什麼辦法擊退叛軍,大臣也很老實地回答:“你身邊都是這些不忠不孝的人,怎麼能堪當大任呢?”

  而造成這個局面,除了梁武帝,還能有誰?

  佛教修行講三個字:戒、定、慧。由戒生定,由定生慧。所謂覺悟,就是能夠增長智慧。梁武帝勤修佛法,卻沒有生出多少智慧,原因是他只不過是靠著行好事來自我麻醉。而他的那些所謂好事,也不過是損天下人之利,濟皇族貪官之欲。

  而我們許多普通百姓,雖然沒有巨資供養菩薩,但憑著自己的雙手為這世間創造價值,且修且行,這才是真正的積德行善之途。

 

上一篇:口德相士
下一篇:丈量自己,把握人生尺度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