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修出離心和菩提心之前,先不要修其它的法。這不僅僅是我的要求,在佛經中也如是記載著釋迦牟尼佛的教言:
欲成佛者,無須修很多法,只修大悲心一法即可。能夠發起菩提心的那種悲心叫做大悲心,大悲心是菩提心的因。
想成佛的人不要學太多,只需要學一個法,這個法就是大悲心。
為什麼只需學大悲心呢?如果有了大悲心,一切都很好辦。
所以,在沒有修出離心、菩提心之前,修其它法是沒有多大意義的。
——慈誠羅珠堪布
作為修行人,一定要具足兩點:
一是對眾生的悲心,它是佛法的根本。
二要有信心,對佛陀、佛法有信心。
現在很多居士和出家人行為不如法,就是因為對佛陀沒有信心,對眾生沒有悲心,兩大根本失去了,形象上再怎麼裝模作樣,也起不到什麼作用。
——索達吉堪布
阿底峽是東孟加拉國的王子,生於公元980年。年少時,綠度母曾示現在他夢中,勸誡他不要為世俗有刺的誘惑物牽絆,因為他在過去五百五十二生中已是一位具足戒的僧人,並且是博學的班智達,解救眾生脫離輪回是他的使命。
認清重續使命的必須性,阿底峽離棄世俗生活,出家為僧。他不倦怠地四處尋訪證悟名師,在他們座下學習。後來在密續上師羅睺羅教導下,成為一位博學、有成就的阿阇黎,也就是佛法教師。阿底峽研讀佛教三藏所有經典及梵文大乘經論。依照那個時代的習慣,他背誦了許多經典以及相關注釋,成為非常有名的大法師。
有一天,阿底峽思考著:“直接引向開悟,哪一條路是最迅速的呢?”因為他懷疑,如果遵循大乘菩薩道,必須在無量劫中救度他人,才可達到涅槃寂靜。那麼他有可能開悟嗎?
“我要怎樣才能到達涅槃彼岸呢?”這位年輕學者歎息著,“我是否得無止盡地輪回?”
就在那一刻,具神通的羅睺羅上師突然召喚阿底峽,仿佛洞悉弟子的想法。羅睺羅告知阿底峽說:
任何形式的自我關懷都無助於圓滿證悟,禅定的專注、學問、辯論技巧甚至涅槃經驗本身到頭來都毫無用處。若能精進不懈地長養菩提心,發展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才更好。
接著,羅睺羅上師預言他的弟子與大悲觀世音菩薩一樣,終將證得自利利他的最高成就。
“忘卻自己的利益,多關懷他人的福祉。”羅睺羅勸誡著,“視別人比自己更重要。執著自我是不滿足和痛苦的根源,征服自私自利的兩面巨魔!一個單獨的自我也不過是另一種幻想。
因此,有誰能逃離輪回而達到涅槃呢?如果你愚昧地避離輪回而追逐涅槃,要得到絕對解脫是很困難的。
最好是超越這二元對立的觀念,了悟到無分別,使一切事務達到圓滿。”
不久之後的一天,阿底峽在菩提迦耶,佛陀證悟的聖地,繞著大佛塔經行時,二位莊嚴的年輕女子站在靠佛塔南邊的蓮花池畔。她們長得太美了,絕不是世間凡人。其中一位問另一位說:“什麼是達到圓滿開悟的最好方法?”另一位天女回答:“無我的菩提心是成佛的大道。一個人如何能轉身棄他人不顧呢?”
第二天,阿底峽又去繞佛塔及塔旁的菩提樹,釋迦牟尼佛曾在這棵樹下靜坐。阿底峽聽到一位老丑的乞婦告訴一位年邁的麻瘋病人說:“平等的慈悲心和菩提心是超越苦海,獲得圓滿開悟的最好方法。”她解釋著:“設身處地多為他人著想,放棄自私自利的想法。”
阿底峽心想:“此地每個人,從最尊貴到最卑賤,似乎都知道開悟的最好方法,與上師所說吻合,為何獨我一人遲疑不定?”
翌日,阿底峽手持念珠緩緩地繞著聖殿,他看見一只小鳥棲息在觀世音菩薩像的膝上,佛像刻在佛塔四面石頭壁龛裡。他聽到佛像對小鳥說:“捨自愛他的菩提心是圓滿證悟的最好方法。優先考慮他人,將勝利與益處榮歸他人,自己承擔失敗。”就在這一刻,十分不可思議地,阿底峽自己發現他所有的疑惑都煙消雲散了。
當阿底峽站著兀自冥思,凝視菩提樹下金色佛像的寧靜容顏時,他突然了解蘇門答臘島上的金洲法稱大師是真正護持珍貴菩提心的上師。為了達成他的使命,阿底峽決心去尋訪金洲大師。在這位上師座下修學十二年,阿底峽成為他的法嗣。
晚年時,阿底峽尊者已是一位有名望受歡迎的上師。每當他提到尊貴上師金洲法稱的名字,他總是合掌當胸,阖上雙眼並微微行禮。阿底峽從這位慈悲的上師學到了“自他交換”的大乘修法:
將自己置於他人之處境,而將他人的負荷承擔起來。這成為噶當派特殊而主要的修持方法。
【至尊阿底峽尊者在修習菩提心方面的竅訣,(主要)來自於三位上師。
第一位上師,是割下自己身肉布施他人,並因專一修持大悲心而獲證空性的達瑪吉達上師;
第二位上師,是敢於自受他苦的宣巴南鸠上師;
第三位上師,就是大名鼎鼎的金洲大師。】
要修菩提心的話,這方面的教言非常多,比如寂天菩薩以理證宣說的《入行論》、以教證宣說的《集學論》,都著重抉擇了自他相換的修法;
阿底峽尊者在修持菩提心方面,另外還有七個程序:知母、念恩、報恩、悲心、慈心、勝解信以及生起,但這裡所講的七種教言略有不同。
索達吉堪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