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和痛苦源於自心看待外境事物的思想和態度,而非源於外境本身,所以獲得安樂的根本方法應當是調整自心而不是調整外境。這是佛教的苦樂觀,也是佛教最顯著、最根本的特點。一個人只有深刻理解了佛教的苦樂觀所揭示的苦樂真相,才有可能真正進入佛門並理解修心的重要性;一個人只有理解了心靈的取捨對苦樂的作用,才可能真正珍視佛陀所宣說的一切修心的法門並自覺自願地開始修心;一個人也只有對苦樂真相有了堅定不移的定解,才能理解為什麼古往今來不計其數的高僧大德可以捨棄世人難以割捨的世間名利毅然走上修心之路,並在世人認為極其艱苦的情況下,依然自得其樂,內心保持安樂與祥和;一個人也只有明白了佛教的苦樂觀,才能真正關閉痛苦之門,登入安樂的殿堂。
很多不懂佛法的人看到出家的修行人在物質上一無所有,穿吃住都很簡單,於是心裡生起悲憫,並說:“這些出家人多麼可憐啊!他們沒有家庭,沒有像樣的住房,每天只是吃一點素菜,穿得也那麼簡單,並且身無分文!”在《修心七要》中說,這些人對出家的修行人所產生的悲憫是“顛倒”的,顯示了他們對佛法和心靈奧秘的一無所知。為什麼說這種悲憫是“顛倒”的呢?因為在真正的修行人眼中,那些擁有很多外在財富、名聲和受用並被其纏縛而使自心不得自在的人,才是真正需要悲憫的對象,因為這些人還不懂得心靈的奧秘,還不懂得快樂源於自心並且無需向外境“乞討”而得的道理。正因為如此,這樣的人會一直在外境的苦海中流浪,他們一切趨樂避苦的行為最終只會竹籃打水一場空。在大乘佛教大悲心的修法中,一個大乘菩薩也主要是通過觀察眾生因為不明白心靈奧秘而在外境苦海中追逐安樂的事實和現狀而對眾生生起大悲心。
那麼如何調整自心呢?在華智仁波切所著的《屠夫真言》中,將“調整自心”分為“暫時調整”和“究竟調整”兩個層次。
所謂“暫時調整”就是“取捨心念”,或者說“斷惡行善”,也即當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對境之後,將那些會導致自己和他人現在和未來痛苦的煩惱心念給去除,而只讓那些會導致自己和他人現在和未來安樂的善心生起。從暫時意義上來說,選擇自心對待種種外境的態度,是我們獲得人天安樂的根本。惡心斷除,惡行和惡語就無由而生;善心生起,則善行和善語就會隨念而生。仔細觀察自心就會知道,善心生起的當下我們的心自然就是安樂祥和的,惡心生起的當下我們的心自然就是痛苦和不安的。不僅如此,善心所導致的善行和善語還會帶給別人以安樂,惡心所驅使的惡行和惡語還會造成別人的痛苦。如果我們的心是善的,即便我們處在非常艱苦的環境中,內心也一定是祥和安樂的;如果我們的心是惡的,即便我們處在富麗堂皇的宮殿中,內心也必然是焦慮痛苦的。
憨山大師在《醒世歌》中告誡人們:“休將自己心田昧”,這是告誡人們不要讓貪嗔癡慢嫉等惡心在心中生起,或者一旦惡心在自己心中生起了,就要迅速斷除,不要讓惡心長久駐留在自己的心田。為什麼呢?因為“人之初,性本善”,也即每個人的心的本性是善良的。這裡“人之初”的“初”不是時間上的“初”,而是空間現象上的“初”,人之“初”是心,而心之“初”是光明、空性和大悲,所以“人之初”可以理解為每個人本具的佛性——也即心的本性。猶如明鏡蒙上灰塵之後,鏡子的光明就會被蒙蔽,同樣,如果我們任憑各種惡心念在心中駐留,久久就會將自心本具的安樂給扼殺掉。所以,一個希望得到安樂的人千萬不要用惡心念來蒙蔽自己的心田,使之失去安樂和覺悟。如果一個人任憑惡心肆意停留在心中,這個人的心靈就會漸漸墮落到痛苦和愚昧的深淵中去,慢慢地這個人就會投生到三惡道中去,並且輪轉無休。
那麼,什麼是“究竟調整自心”呢?所謂“究竟調整自心”就是認識心的本性並安住於心的本性之中。究竟調整自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通過深刻觀察心念的來處、住處和去處認識心的本性;第二階段是在認識心性的基礎上安住於心性之中。
吾等至尊導師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我們每個人的心性猶如虛空一般一塵不染,又猶如日輪一樣光明遍照,心性的空性與光明和我們“六根”所對的變化無常的“六塵”不同,是無有任何生滅的常法,猶如金剛一樣無有壞滅。什麼人能夠安住於光明和空性的心性中,什麼人就一定會得到究竟永恆的大安樂。眾生之所以得不到究竟永恆的安樂就是因為他們將安樂寄托於無常遷變的外境之上,所以至今他們仍像乞丐一樣,在外境的苦海中追逐。
能夠痛苦的是我們的心念,能夠快樂的也是我們的心念。無始以來,無數個痛苦和快樂的心念曾經在我們的心中生起、駐留和消亡過,可是奇怪的是,我們至今還不認識這些心念的本來面目!也很少有眾生去認真檢視過自心中生起的種種心念的本質——它是什麼顏色?它有什麼形狀?在念頭沒有生起之前,念頭是如何醞釀成熟的?在念頭生起來的時候,它到底停留在身體的什麼確切部位?念頭消失之後,它又去了什麼地方?
一個外境的恩人或仇人,我們可以用眼睛清楚地看到其身體,用耳朵聽到其說話的聲音;一朵在外境上真實存在的鮮花,我們也可以用眼睛看清楚它的顏色和形狀,並用鼻子聞到它的香味。可是,我們至今還不知道自己種種心念的“廬山真面目”,這真是一件咄咄怪事!所以,我們應當不斷檢視自心中所生起的種種心念,並試圖認識其本質。十方三世諸佛皆是通過“觀察心性、認識心性、安住心性”這個最根本的方法而證悟無上菩提的!
通過取捨善惡心念來調整自心,我們可以得到暫時的安樂;通過觀察心性、認識心性和安住心性來調整自心,我們可以得到究竟的安樂。這就是佛教的苦樂觀!
摘自《放生心語》(明如居士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