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向死而生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淨土》雜志2016年第4期 文/汪關生

  世間人之“向死而生”

  世間每個人都無不在“生”,故有了“生”之意義與價值追求;世間之人又無不面臨著“死”,故而有了死亡的焦慮與恐懼。

  “向死而生”,哲學家海德格爾認為它指的不是活著的人與等候在生命盡頭的死亡之間的一種外在關系,人們不是一步步走向還在遠方的尚未到場的死亡,而是在我們的“生命走向”中,死亡一直在場;或者說,向死而生的“向”,實質上就是死亡的存在本身的顯現,人始終以“向死而生”的方式存在著。

  日本殿堂級導演北野武的《向死而生》一書,是其經歷摩托車禍大難不死後的作品。車禍使他在病榻上躺了幾個月,衣食無法自理,容貌也被損壞,只有大腦在不停地運轉。親歷死亡邊緣的體驗,使北野武直面了生與死的考驗,開始考慮生存的意義和價值。從對死亡的剖析繼而演發為對社會問題的思考和評論,乃至政治、經濟、社會等各類問題,他都有自己的評判標准,以直面死亡為取向的尖銳思想和坦率語言,也沖擊著一些讀者的價值觀。

  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將罹患癌症後的心路歷程和人生思考披露在自己的新書《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學分》中。在書中,他分享了自己的思考:脫去虛名與成就,你的人生還剩下什麼?他補修的七個死亡學分是:一、健康無價;二、一切事物都是有它的理由;三、珍惜緣分,學會感恩和愛;四、學會如何生活,活在當下;五、經得住誘惑;六、人人平等,善待每一個人;七、我們的人生究竟是為什麼?在人生經歷生死考驗的時候,李開復說:感受最多的不是事業,不是多少工作沒做完,而是發現這些年來一直在外拼搏,陪伴自己的家人太少,而最大的遺憾是,在母親失憶之前盡孝太少。

  以上兩例反映的都是世間人在遭遇了人生重大生死考驗後而重新選擇的“向死而生”的方式,雖然都是積極、健康、向上的,但它們都是有漏的世間法,將來不知還要生生死死多少回。

  超越的佛教生死觀

  宗教關於“生”與“死”的智慧就比較超越了,能讓人們對“生”與“死”有一種深刻的體認,並由此生出健康、合理的“生”之准則和“死”之態度。基督教之生死智慧的核心是“死是罪的工價觀和復活觀”;伊斯蘭教與基督教有歷史淵源關系,其最主要的生死智慧也是由“復活觀”和“天園地獄觀”以及“末日審判觀”構成;由道家思想發展而來的道教,從“生道合一觀”出發,倡肉身成仙,永不死亡。

  佛教對生死的態度也有自己的看法。佛教認為,“生”與“死”都是眾生因妄想執著所產生的虛幻業相,究竟來講,眾生的離念靈知、妙明真心是不生不死的。佛在《法華經》雲:諸佛如來唯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此“佛之知見”就是指一切眾生之“離念靈知”本無生死,本自具足“常、樂、我、淨”之妙德。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悟道後說的第一句話是:“奇哉!奇哉! 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佛教讓人修行,以開發自己本具的如來藏,通過不斷地“由迷轉悟”“返妄歸真”“背塵合覺”等,進而出離生死輪回“了生脫死”“究竟成佛”。

  釋迦如來五時說法,皆為對治眾生無量煩惱。所開演的八萬四千法門,總括起來,不外乎律、教、禅、密、淨五宗,前四者為通途法門,通過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須靠自力斷除如四十裡激流一般的八十八使見惑,還要斷除八十一品思惑,才能達到了脫三界生死的目的。這對博地凡夫的我等眾生來說是斷難企及的,佛陀悲憫一切眾生,無問自說普攝群機乃至包容五逆十惡的淨土法門,眾生縱使無力斷惑,但憑仗深信切願,一念投誠,可感通阿彌陀佛大悲願力,則能往生極樂;一生彼土,即得阿惟越致。

  綜上所述,對一個淨業行人來說,“向死而生”賦予的應該是最高級的智慧定義了。也就是說,“向死而生”中的“死”是指“往生”, 即捨去這一期的業報身,往生到由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建構的西方極樂世界。也就是說,臨命終時的那一刻,就是我們在西方淨土蓮華化生(法身慧命誕生)的輝煌時刻。印光大師說“了君大事唯修淨,暢佛本懷在往生”,所以,“往生”是我們這一生唯此為大的一件大事, 這一生就像一塊跳板,由濁惡至淨善,由愚癡到智慧,由凡轉聖。這樣,一個淨業行人的“向死而生”,就是如何為往生作准備,如何積累豐厚的資糧以順利往生。

  生信發願 積累資糧

  歷代祖師大德從淨土諸多的經論當中概述出往生淨土的資糧就是“信願行”,這三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如同鼎之三足,缺一不可。信,包括事相上的信心,即相信西方極樂世界的存在、相信阿彌陀佛的存在;理上的信心,即相信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不出我們介爾一念心性之外,也就是“自性彌陀,唯心淨土”。佛說“人有信慧難”“信是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所以,我們這些沒有智慧的業力凡夫要以謙卑的心態來仰信、遵信佛言。要像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說的那樣:“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已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 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蕅益大師的“六信”(即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也為我們展示了念佛法門“豎與一切法門渾同,橫與一切法門迥異”的特點,目的是要讓我們相信,通途法門的因果法則是“斷一分惑,證一分真”,而念佛法門則超越了一般的因果法則,是“不斷煩惱,得涅槃分”,把阿彌陀佛全體果地上的功德接納過來,作為我們凡夫眾生自己的功德,是大不可思議的法門,所以世尊說,這是一切世間極難信之法。《金剛經》所謂“信心清淨,則生實相”,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全體由阿彌陀佛無漏清淨心呈現出來的第一義谛妙境界相。因此,我們一定要遵循佛言祖語,發起至誠至深的信心,才能與彌陀願力相應。

  有了信心就一定要發願,所發的願要以“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 作為參照系,這樣才能跟阿彌陀佛的大悲願海感應道交。對我等博地凡夫來說,能發起“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之願就是最智慧的抉擇了,應將此生作為自己無量劫來的最後一次輪回。我們所處的五濁惡世,八苦交煎,苦不堪言。人的生、老、病、死,念頭的生、住、異、滅, 無情器界的成、住、壞、空,一切都是無常的。善導大師對我們苦口婆心地開示:“歸去來,魔鄉不可停,曠劫來流轉,六道盡皆經,到處無余樂,唯聞愁歎聲,畢此平生後,入彼涅槃城。”所以我們要厭離娑婆,趕緊回家。

  相較於五濁熾盛、八苦充滿的娑婆世界來說,極樂淨土是一真法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具有種種無盡的莊嚴,是我們本有的故鄉。從修道證果的角度來看,兩土的難易苦樂亦有天壤之別,慈雲大師歸納為十條:一者此土有不常值佛苦,彼土但受華開見佛、常得親近之樂;二者此土有不聞說法苦,彼土但受水鳥樹林、皆宣妙法之樂;三者此土有惡友牽纏苦,彼土但受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之樂;四者此土有群魔惱亂苦,彼土但受諸佛護念、遠離魔事之樂;五者此土有輪回不息苦,彼土但受橫截生死、永脫輪回之樂;六者此土有難免三途苦,彼土但受惡道永離、名且不聞之樂;七者此土有塵緣障道苦,彼土但受受用自然、不俟經營之樂;八者此土有壽命短促苦,彼土但受壽與佛同、更無限量之樂;九者此土有修行退失苦,彼土但有入正定聚、永無退轉之樂;十者此土有修道難成苦,彼土但有一生行滿、所作成辦之樂。

  通過如上種種比較,淨穢兩土苦樂判然,常作如是觀照,則能生起“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之心,貪戀三界之心自然就慢慢淡薄了,就能生起如徹悟大師所言的“說著蓮邦雨淚垂,閻浮苦趣實堪悲;世間出世思惟遍,不念彌陀更念誰”的虔敬淨業情懷。

  單刀直入 懇切持名

  信願生起之後,就要落實在“行”門上。“行”有“正”“助”之分,“持名念佛、觀像念佛、觀想念佛、實相念佛”這四種念佛方法中,以持名念佛為正行,因其最契合末法眾生的根機,單刀直入,不假方便,誠如蓮池大師所言:“越三祇於一念,齊諸聖於片言。”關於念佛的數量問題,大安法師常說末法眾生妄念多,最好要每天保持三萬聲佛號,如果實在太忙,至少也要念一萬聲。印光大師如此開示念佛方法:“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或小聲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教他消滅。”

  信願行三資糧中,信願尤為重要。蕅益大師說:“信願持名一行, 不涉施為,圓轉五濁”,大師還說:“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能不能往生, 就看我們有沒有信願,如果不具足信願,只是把念佛作為功夫去用,縱然能念到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牆鐵壁一樣,也不可能往生。

  檢驗念佛人有無信願的試金石就是“作將死想”,印光大師常說要時刻將“死”字掛在額頭。修行不能只是紙上談兵,要歷境煉心, 將佛法落實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遇順逆境都觀想自己是將死之人, 如此就會慢慢生起懇切的生死之心,進而產生堅固的信願。

  隨修萬行 同歸淨土

  《觀經》上說:“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佛告韋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所謂“福能載道”“福至心靈”,作為淨業行人,應在信願持名的前提下,隨分隨力地奉行“淨業三福”和“普賢十大願王”。佛陀在世時,連“穿針之福”都勤修不捨,何況我們這些業障深重、福報淺薄的業力凡夫呢? 通過修持淨業三福,可規范我們日常生活的知見行為,融攝通途的教法與世間的善法,涵蓋人、天、聲聞、緣覺及菩薩等五乘佛法,既能莊嚴國土,又可達到積累往生資糧、增上往生品位的目的。

  普賢十大行願是修學大乘佛法的基本准則,其內容為: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忏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其功行德用超勝絕妙,實為淨業行持的一大輔翼,但對凡夫眾生而言,卻難以圓滿受持,如是觀之,更加凸顯念佛求生淨土一法的方便且究竟的功用。誠如唐譯《無量壽經》所雲:“若諸有情當作佛,行超普賢登彼岸。”意思是說:十方眾生企冀作佛, 只要念佛生到西方淨土,即是超勝普賢願行的妙莊嚴路,普賢十大行願,只有到極樂世界方能疾速究竟圓滿。是故,淨業行人當對其重視並力行之。

  “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誠所謂“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人命在呼吸間,祈願更多關注生命價值的同仁都能奉行淨土法門的“向死而生”,從而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信願念佛、求生淨土!

 

上一篇:大安法師:有神通也要往生西方
下一篇:淨空法師:以神聖的愛化解沖突、消弭戰爭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