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煩惱,人人在所難免。雖不希望,卻很難擺脫。煩惱問題自古以來就是人類共同關心的話題,同時也是各宗教要解決的根本問題。然而對煩惱的認識決定了能否真正解決煩惱。所以剖析煩惱的原因,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煩惱。拋磚引玉,歡迎指正。
解決煩惱問題,就是要解決人心空虛、不安、恐懼、混亂、無奈等等使人不幸福的心理問題。現實中使人煩惱的因素有很多,總結起來,無非是權、錢、名、利、情等,時刻在影響著人的心情,擁有時獲得短暫的快樂和滿足。而痛苦和煩惱卻如影隨形,所以有人感歎:人生苦短。
表面上看是金錢、名利等因素影響著人的情緒,使人煩惱。為了擁有金錢和名利,人們想方設法去追求,當願望和想法不能實現時,煩惱也就隨之產生。然而願望和想法還有實現的時候,所以願望想法也不是煩惱產生的真正原因。
那麼煩惱產生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
願望想法只是實現目標追求的動力,然而態度決定了人的選擇和追求。並且態度決定心情,有什麼樣的態度,就會有什麼樣的心情。正確態度使人祥和、坦然、平靜等。而不正確的態度則使人煩亂、不安、痛苦等。態度決定了人是否煩惱。沒有正確態度,煩惱就不可避免,所以煩惱產生的真正原因是態度。
態度首先表現為認知。比如: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宇宙觀、生命觀等。當做到知行合一時,就會在內心中生出相應的態度,又稱為心態。比如:愛心、正義、積極、勇敢、責任等。
認知有領域和層次之分,只有通透系統的認知才能在各領域和層面規范、指導人的行為。否則煩惱就不可避免。
認知處於思想意識層面,暫時規范人的行為,具有不確定性;心態則不然,因為心態已經超出意識范疇,無需思考就能自然表現出相應的情感和行為,具有穩定性和持久性。
認知又是文化的基礎與核心,文化的外在表現是文明。文明是人素質和修養的體現。千百年來的人類歷史證明:只有先進文化和高度文明,才能真正實現國家繁榮富強、社會長治久安,這是社會發展規律的體現。
正確的態度表現為美德,具有吸引力,同時具有向心和凝聚作用,可使事物無限壯大。得道多助,厚德載物,就是最好的诠釋。
接下來,結合人的需求來分析態度的重要性。
人所做的一切都是為滿足需求。只有了解人的需求,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人的煩惱問題。
人既有生存需要,也有內心需要。缺少生活需要,人不能生存;失去內心,人不幸福。身與心,誰為主,誰為次?以及如何處理二者之間的關系呢?
態度決定了人重視什麼、看淡什麼,以及如何取捨。當人看重某一方面時,相應就會忽視其他若干方面,甚至是主要方面。
身體需要基本生活保障,如:吃穿住行等等。如果注重生活保障,相應就會輕視內心需要。做事不顧內心感受,久而久之,內心就會被忽視,就會造成內心的空虛、混亂,也就沒有幸福可言。所以對待身心需要,既要主次分明,又要統籌兼顧。否則就會因小失大,得不償失。
再來看一下現實:隨著人的出生,人們就開始圍繞生存而奔波忙碌,與此同時人的眼光也隨之向外轉移,隨著家族和社會潛移默化的價值引導,逐漸把外在的名利看得越來越重,因而忽視了健康,更忽視了內心。日久便誤認為是金錢、名利等使人快樂幸福。迷失在無盡的欲望之中。然而金錢和名利具有不確定性,不能帶給人持久的快樂和幸福。縱然是古代帝王,即便坐擁天下也有不能解決的困惑和煩惱。所以名利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人的煩惱問題。恰恰是對待名利的態度決定了人是否煩惱。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就是在強調人不能忘記最初的需要(根本),否則就會在紛繁復雜的現象中迷失。
人生短暫,這是規律決定的必然。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關鍵是體現什麼樣的人生意義和價值,表現出什麼樣的精神和美德。只有注重內心,才能把心靈之中諸多美好種子培育出來,從而表現出種種美德,真正體現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實現人類追求的和諧與美好。
只有注重內心,才能使內心越來越充實,越來越強大。從而使人生越來越快樂,生活越來越美好,這才是真正享受生活。
只有注重內心,才能把顛倒的價值觀扭轉過來。由注重外在的名利,轉移到尊重內心感受、聽從內心的聲音。這樣就會大大減輕人的生活壓力,尤其是可以從根本上減輕人的心理壓力。不被外物所累,人才能活得輕松、灑脫。
只有注重內心,才能有效運用和掌控欲望,抵御各種各樣誘惑的干擾。否則欲望失控橫行,就會把心靈之中種種混亂、不安的種子激活。無止境的欲望會把人拖向痛苦的深淵。
只有注重內心,才能真正實現“至簡”的生活:一切圍繞內心、尊重內心。對於生存只需要基本生活保障就足矣,無需刻意追求外在浮華,這樣就會減少太多負累,避免太多計較和煩惱。
至簡的生活,在大大減輕人類負擔的同時,還可以節省大量資源和能源,同時還可以化解一系列的生存危機。可實現多層次、全方位的良性循環。
人類為了生存,追求基本生活保障,本無可厚非。如果過度追求或者沒有底線去追求,就是主次不分,就是本末倒置!
人的需求有主次之分,在不同領域、不同層面之間也有主次之分。如果不分主次,就會導致本末倒置的現象發生。
現實中本末倒置的現象比比皆是、屢見不鮮。
為了賺錢,有人不惜透支健康;有人見利忘義;更有甚者不惜铤而走險去違法犯罪。
當下的教育,普遍重視知識和能力的培養,而忽視了人格品質的塑造和培養。一些家長普遍重視孩子的吃、穿、住、用等,而對於做人、處事應遵循的最起碼道德規范卻忽視了,這是家庭教育的主次顛倒。
主次顛倒在學問研究上的表現:重現象而輕實質。重視分支學科的研究,而對於揭示事物本質的學科:哲學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當下的宗教,重形式而輕內涵;重經文而忽視經義;佛像越來越高,傳播思想的越來越少,能正確解讀的更是少之又少;信眾外求,忽視心性調整和品質提升等等,都是主次顛倒的表現。
“寧坐寶馬車裡哭,不坐自行車上笑。”寧可痛苦,也不能失去高檔飾物。這是拜金女的悲哀。簡直是虛榮至極、執迷不悟!現實中本末倒置的現象隨處可見,可謂目不暇接,令人痛徹心扉!
本末倒置的後果極其嚴重。
首先是信仰危機。由於人們把金錢名利看得太重,使金錢的作用被無限放大,致使一些人產生了金錢無所不能的錯覺。把錢作為至高追求,所以為了錢而無所不用其極。並且把希望、幸福、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等都建立在金錢之上,簡直是荒唐至極,嚴重的價值顛倒!因此造成現代人極大的精神壓力,患得患失、焦慮不安、貪婪無度等等。致使精神疾病大幅增加,抑郁自殺的人越來越多等等嚴重後果。
金錢第一的拜金思想嚴重腐蝕著人心,敗壞著社會風氣。以錢為價值衡量標准,人在關鍵時刻很難做出正確抉擇。很難有捨生取義、殺身成仁之壯舉;也很難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偉大情懷。如此一來,種種不盡人意的現象就會相繼發生,而且會愈演愈烈。
有人說:中國人缺乏信仰。事實是缺乏正確信仰,當把某種非本質、並不確定的對象當成至高無上的信仰去追求,就不是正確信仰。
古來聖賢雖然以完整的思想體系诠釋了宇宙人生等真谛,但是由於文明有一個傳播周期,也遵循由興到衰的規律。聖賢的思想,確實能指導眾生解決煩惱,但需要正確解讀。當下的宗教正處於衰退期,已不能正確指導眾生解決煩惱的問題,而相反負面影響卻越來越凸顯。長期以來世界范圍內的宗教亂象,以及當下的事實,都可以說明問題。
由於缺乏正確信仰,致使一些人悲觀消極,漫無目標,精神萎靡頹廢,又不能用正確方法排遣空虛,而用忙碌、麻醉等不恰當方法對治無聊,反而形成更加空虛的惡性循環。這樣在無形中增加了潛在社會危險性。
此外,信仰危機會使人缺少幸福感。
信仰危機最主要表現:就是做事不顧內心。當人違背內心做事時,就會在心中生出不安和恐懼,如果內心的不安和恐懼不能阻止不當想法的產生和實施,就會在內心中留下恐懼、不安等等陰影。日久便會形成心理障礙,這種心理障礙會嚴重影響人的身體健康,從而形成惡性循環。既失去健康,又失去心情,人如何能幸福!
信仰危機會使人失去自主。
由於價值觀顛倒,人們普遍看重金錢,並對金錢產生依賴,所以金錢對人的影響很大。它時刻影響著人心,錢成了撥弄人心弦的魔手,它操縱著人的行為,左右著人的心情。沒有自由的心,生命談何自主!既不能駕馭金錢,又不能看淡名利,如何把握命運?!只能受金錢、名利的擺布,而不能成為主人。
信仰危機會嚴重影響和局限人的認識。
當人的眼光只局限在名利,就會一葉障目,不見森林,就會嚴重局限人的心胸和眼界。當人頭腦中只想到錢的時候,就無暇思考煩惱等等問題,這樣就會大大限制認識的擴展和提升。如此一來,人就會越來越愚昧無知,恰恰愚昧無知是生命退化、墮落的標志。多麼可悲、可歎!
繼信仰危機之後,還會引發一系列的危機發生。比如:生存危機、安全危機、道德危機、信任危機、健康危機等等。這樣就使人的生活質量和生存狀況更加惡化。
主次顛倒會導致一系列的危機發生,以及一系列的惡性循環產生,可謂觸目驚心。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態度的重要性!!!
接下來介紹幾種人生態度供參考。
積極:以積極的眼光去發現社會的光明、進步以及人性的善良、美好,並以積極的態度去解決存在的問題,而不是消極報怨或者仇視。那樣不僅於事無補,而且還自尋煩惱。
同時還要看到煩惱、挫折、失敗的意義所在。失敗乃成功之母;不經風雨難見彩虹;吃一塹,長一智等等,都是在說明挫折失敗的意義。而煩惱的意義在於:透過煩惱,認識煩惱,從而解決煩惱。積極態度既能使人站在正確陣營,又能綜觀全局、看到希望。
愛心:在生活中,人都需要關心和幫助,尤其是在困境中,更需要有人義不容辭、挺身而出。扶危濟困、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等等愛心之舉都是溫暖人間的美德。
責任:人要有負責任的態度。要對自己的言行負責,並能主動承擔後果。逃避、找借口都不是正確的態度,不是真正的勇士所為。
人是社會的一員,人與人之間相互影響,人與社會又密不可分。勇於擔當,主動承擔社會責任,才是大丈夫所為。
同時人來到這個世界,還肩負著進化的使命,來完成淨化和升華的任務。然而要完成這個任務,需要通過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來實現。責任對每個生命來說都至關重要。
以上幾種人生態度,既有利於問題解決,又不會使人產生煩惱。這就更加說明了態度的重要性。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煩惱產生的真正原因是態度,並且態度是決定性因素,其他都只是外因而已。沒有正確態度,擁有再多也不會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