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有一種豁達叫捨得!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捨”與“得”

  “捨得”最早出自《了凡四訓》,“捨”是一種人生態度,也是一種基於現有資源對未來進行決斷的智慧。相比之下,“得”只是一種因果,一種印證。人生百年、功名富貴,不過就是一捨一得的重復。所差異者,無非是你付出的是金錢、時間、努力、或者是真心,對芸芸眾生而言,“捨得”是一種雅俗共賞,啟迪心智的“生活禅”。

  有捨有得

  南朝范晔曾說:“天下皆知取之為取,而不知與之為取”,老子也說:“將欲取之,必固與之”,無論是老子還是范晔,這其實說的都是“捨即是得,有捨才有得“的道理。

  戰國時期,大商人呂不韋在趙國遇到一位落魄公子。這位秦國公子叫做異人,是秦國儲君安國君的兒子,因不受寵,被丟到趙國做人質。

  呂不韋反而拿出五百金送給異人,作為改善生活和結交賓客之用;又拿出五百金買珍奇玩物,帶著去秦國討好得寵的華陽夫人。華陽夫人自己沒有生養,後半生也需要一個依靠,就認異人為義子,後來通過枕頭風說服安國君將異人立為繼承人。

  後來異人回到秦國繼承王位,成為秦莊襄王。華陽夫人保住了她的榮華富貴,呂不韋從一介商人成為權傾朝野的秦國丞相。

  故事中三個人都是“有捨有得”,呂不韋捨棄金錢,得到無可限量的權勢;異人承諾與呂不韋分享權利,得到王位。華陽夫人廢掉一點口舌,安享後半生榮華富貴。

  不捨不得

  清代“揚州八怪”之—的鄭板橋,為我們留下一句耐人尋味的名言,就是“吃虧是福”,“吃虧”即是“捨”,“福”即是“得”,先“吃虧”而後“得福”,不捨就不會得。捨得是一種風度,是一種投資,也是一種氣量和胸懷。這是一種人生的成功之道。

  東漢有一名叫做甄宇的博士(古為官名,秦漢時掌管書籍文典、通曉史事的官職),某年臘月節,漢光武帝劉秀賜了十四只羊分給十四名博士,但羊有大有小,有肥有瘦。

  如何分配公平,這是個難題,有人主張“抓阄”,有人主張殺羊後按斤平分,甄宇認為這些方法都有損博士聲譽,於是,甄宇站出來說:“還是一人領一只吧。讓我先牽第一只”,他走進羊群中,選擇了一只又瘦又小的羊。

  在他的感召下,大家互相謙讓,爭著挑選又瘦又小的羊,由此,他得到了“瘦羊博士”的美名,劉秀不僅下诏給以褒獎,而且還破格提拔,委以重任。

  “不捨不得”表面上看是靜觀不動,但實際上失去了機會,一旦錯過時機,局勢就會朝失控的方向發展。

  明朝末年,闖軍逼近北京城。崇祯皇帝因國庫虛空,只得向大臣和勳貴眾籌軍饷。結果大臣們扮清官,都是兩個字“沒錢”,直到崇祯的岳父周奎被逼無奈捐了一萬兩,其余勳貴才跟著捐出一點,都沒有超過一萬兩,他們真的是兩袖清風嗎?

  闖軍進京後,抓住官員們嚴刑拷打,光從周奎家就抄出銀子五十多萬兩,其余大小官員的私囊更是不計其數。這就是當初“捨不得”,如果這些權貴當初能捨得籌饷,說不定就能守住北京,自己就不會落得家破人亡。

  說到底,“捨不得”就是一種“算不到”。

  大捨大得,小捨小得

  關於捨與得,李嘉誠曾對其子說,同他人合作,如果在你可以拿七分或八分時,你拿六分就可以了,這樣才可以使你的合作者有利可圖,有奔頭,才會真心與你合作,拿七八分,只有五個合作者,而只拿六分,就可以得到100個合作者,這是他成功的重要秘訣。

  其實“大捨大得,小捨小得”的智慧在中國古代典籍中非常明顯。西游、水浒、封神榜裡都有論功行賞的情節,西游是成佛,水浒是聚義座次。孫悟空法力高超又忠心耿耿,所以是斗戰勝佛;豬八戒能力平平還愛偷懶,所以只是個淨壇使者。當你以為很多事情做得神不知,鬼不覺,殊不知大家都已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暗暗地給你打著分。

  捨得既是一種處世的哲學,也是一種做人做事的藝術。捨與得就如水與火、天與地、陰與陽一樣,是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概念,相生相克,相輔相成,存於天地,存於人世,存於心間,存於微妙的細節,囊括了萬物運行的所有機理。

  若真正把握了捨與得的機理和尺度,便等於把握了人生的鑰匙和成功的機遇。

 

上一篇:佛教對人生命運的究竟看法
下一篇:心好面相就好,美貌也是福報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