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宗教信仰的人,都希望能有宗教的體驗。宗教的體驗不一定從外來的靈感,主要的是來自內心的升華,如果把自己一味的依賴給所信仰的教主,以他作為依靠,那就會失去自我的助力。
佛教禅宗有雲:“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已經為我們做了說明,更重要的當務之事就是:“自己做自己的教主!自己做自己的貴人!”
我一生接觸許多宗教人士,佛教徒、異教徒、神道信徒,都各自敘述他們的靈感。當然,像我在宗教七十多年的歲月裡,也有許多超世俗人情的佛教感應,但是不好說。尤其,我倡導人間佛教,如同孔子所講不語怪力亂神,但是靈感在宗教裡,確實是平常、稀松見慣的事。
你很渴,吃一杯茶,不渴了,這不是感應嗎?你很餓,吃一碗飯,不餓了,這不是感應嗎?冷了,加一件衣服,就會暖和,這不是感應嗎?別人一句贊美的話,引得我心花怒放;別人的一句批評,叫我灰心喪志,這不都是感應嗎?感應,不一定從佛菩薩那邊要求,生活裡面到處都有感應。
所謂“靈感”,就是感應,你敲鐘,鐘就“當!”一響;你打鼓,鼓就會“咚!”一聲。敲鐘、打鼓,當、咚各響,這不就是靈感嗎?
我勤於讀書,以智慧抉擇事物,智慧就是我的感應;我慈悲待人,別人也回報我友誼,慈悲就是我的感應。原來,感應不一定是向佛菩薩祈求,自己也可以創造自我的靈感。
我也常想,我們的感應究竟在哪裡?
我幫助別人,別人也會幫助我;我服務別人,別人也會為我服務,這種交流不就是感應嗎?所以,靈感是有因果的,你有善因好緣,怎麼會沒有感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