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治家格言》講,“見窮苦親鄰,須加溫恤”,見到窮苦的親人、鄰居,都應該盡力愛護他們、幫助他們,體恤他們的困難,這就很有情義。鄰居也是,鄰居雖然沒有血緣關系,但俗話講,“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對門。”我們成長的記憶當中,鄰居之間感情非常好,親人不一定住在一起,每一天有什麼需要,鄰居都盡力來幫助我們,當然這些恩我們都要記住,哪天鄰居有困難,都要竭盡全力去幫助。
其實做人,時時要能夠盡自己的本分,五倫關系都是本分。“兄友弟恭”,所有的親人,我們也有責任;“父慈子孝”,這個“父”再延伸開來,叔叔、伯伯、其他長輩,我們都應該孝敬;同輩親人都應該友愛。“以祖宗之心為心,天下無不和之族人”,以祖宗的心來看我們所有的親人,那不都是祖宗的骨肉嗎?我們應該代祖宗來愛護他所有的骨肉。
而且坦白講,我們今天有能力幫助別人,那是福報,那是“積善之家,必有余慶”,那是祖宗的福,祖宗給我們福,我們應該有一種責任,幫祖宗照顧好他所有的骨肉。范仲淹先生明白這個道理,范公一生最精通的就是《易經》,《易經》裡提到“積善之家,必有余慶”,所以他面對他的孩子,就說道:今天我能夠這麼飛黃騰達,完全是祖宗的德蔭,所以我不能拿著祖宗的德蔭去揮霍,應該拿著祖宗的德蔭好好照顧親人。所以范公照顧的親人,幾百戶人家,在《義田記》裡都有講到。
不只照顧親人,還照顧鄰裡鄉黨,以至於一些貧困的讀書人,他把他們照顧好,培養他們,很多以後成為國家的棟梁,太多太多了,我們就光舉一個大儒張載,都是范公培養的。張載那句話,我們弘揚中華文化的人都知道,“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那是范公培養出來的人才。“為天下得人謂之仁”,幫國家發現、培養人才,教化一方,多少老百姓受益,那是真正仁慈的人。
所以他跟孩子講,也讓孩子懂得,照顧好所有的親人,讓祖先在天之靈感到安慰。所以真的,范公的後代青出於藍勝於藍,范公那時候的義田是一千畝,到清朝的時候,義田有四千畝,所以有道義的家道傳承下去,這個家族怎麼可能會沒有福報?
范公之前,春秋的晏子是好榜樣。范公常常都引五代窦燕山,引窦禹鈞先生的例子勉勵他的孩子。所以您看,留名青史的聖哲,對整個民族的貢獻非常大。像晏子,《義田記》裡也提到,他照顧幾百戶的親人,而自己穿的衣服,三十年都沒有換,特別節儉。范公是到死的時候連棺材都買不上,因為他不留錢,一有,馬上去幫助別人。但是,留下來的是“施貧活族之義”,幫助貧窮的人,養活整個家族,這樣的道義傳給他的孩子。他四個孩子都非常有成就,包括他的二兒子范純仁,當的官比他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