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幫助更多人,每個人這一生都有無量無邊的親人,圍繞在周圍,顯示出不同的身相。怎麼才能幫助到更多的人、更多的眾生、更多的親人呢?這是任何一個大人、一個有大擔當、大心量的人都在思維的問題,也是必然要探討的一條道路。
一個小學寫作文,題目是《我做了XX事情感覺到很幸福》,小孩子寫的內容更多是我今天幫助了誰、做了什麼有意義的事……哪怕是很小很小的一件事情,在得到了別人贊同、得到了別人肯定的時候,就會覺得很幸福。 我看到這個信息的時候很感慨,因為我看到這條信息的時候,這條信息就已經過時了;問現在的小孩,怎麼才是最幸福的?我聽到一個七、八歲的小孩說,讓他玩一天的電腦游戲,他就覺得是最幸福了。有的小孩不知道什麼才是幸福的,因此電視台興起了一個《你幸福嗎?》的專題,現在的人回答的結果很讓人唏噓。有的人說我很幸福,今天能把菜都賣光,不用剩菜,我就最幸福了;有的人很詫異的問,什麼是幸福?本身幸福的定義就不同,你累了,看別人坐著,你覺得坐著是幸福的;你渴了,看到有人喝東西,你會覺得有東西喝是幸福的……答案千奇百怪,反映了什麼?反映了現在人價值觀的混亂。
人,之所以稱呼為人,人字只有兩筆,代表我和你、你和他、他和大家、我和社會的關系。人是社會性的動物,需要相互的幫助、需要相互的支持、需要相互的促成、需要相互的取長補短、需要相互的體諒、需要相互交換經驗心得、需要配合合作……但是現在的主流價值觀和這些是相悖的。這樣一來越活越混亂、越發展越混亂,於是科技越發展,社會表現的越進步,物質文明越昌明,精神世界也就越空虛。社會越發展,就越需要精神依賴、需要精神依托、需要精神支持。
很多企業發展這個內心深處的訴求,做了很多的企業文化,想用所謂的企業文化來實現彌補精神空虛的缺口。世界上的幾大宗教都有上千年的歷史,雖然總被說是迷信、是心理暗示、是自我催眠等等,但是這些大的宗教都沒有從人類的生活中徹底的淡出。因為人類內心的這個精神訴求是剛性的,是隨著生活閱歷的增長而有所改變的,因此有的人越活越明白、有的人越活越頑固、有的人沉溺在物質世界中,最需要精神寄托。所以可以信這個,也可以沉溺於虛擬世界,可以埋在電視劇肥皂劇中,因為這是他內心的需求的釋放點,以這些來作為滿足精神空虛的手段。
中國古人也發現了這個內心訴求,於是不管朝代如何更迭、歷史如何發展,最後的理智選擇一定是推行某一個信仰。中國的歷朝歷代做出的選擇很多,但是時間更長、歷史更悠久、作用更強大的,還是儒家學術。佛教推廣起來有難度,因為佛教中沒有剛性標准,很多內容可以這樣,也可以那樣;不是這個,也可以不是那個;可以一即是一切,又可以一切即一;可以所有都是有,也可以所有都是無。就是因為佛教中把這個修持的路看得太仔細了,分出次第太細致,這讓很多人摸不著頭腦。而儒家的內容,可以很剛性的做評判,就像我們說現在的教育制度有問題,但是起碼可以找到一個大家都認可的剛性手段——大家一起考,分數決定結果,這個分數就是綱領、就是指揮棒。而學佛的這個分數,我們剛性不起來,只能是根據每一個人的根基來定,他達到了某一個水平,或許對別人來說已經很高很高了,而對某些人來說,這個水平還是小兒科的水平。
所以學佛真的是一個相當浩大的工程,這個工程不是幾年幾十年就可以完工的。就像《金剛經》中釋迦牟尼佛提到,佛陀在因地的時候,曾經布施供養親近過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這麼多尊佛陀都親自拜會曾事供養過,大家想想這個過程要用掉多少時間?很多人學佛,抱著一顆試試看的心,還懂得淺嘗辄止,所以佛菩薩慈悲,知道我們的根性就是這樣的,才用各種方便來給我們利益,來滿足我們的百千種願、百千種求。滿足我們的這些願求,就是要接引我們,從只注意自己的利益升華到可以關照他人利益,不去傷害其他人的利益,這個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的綱領就是佛教中的戒。五戒也好、十善也好、八戒也好、比丘比丘尼戒、學法女戒、或者菩薩戒都好,都是在保護自己的同時也保護其他眾生。佛陀慈悲的把這些戒律定為剛性的不可動搖的,不讓自己迷惑顛倒的去做出傷害眾生、煩惱眾生、干擾眾生的事情,因為沒有造作這樣的事情,就不會招感到被業力回旋傷害的結果,這才是真正學佛。
不落三惡道的根本點在於真正學佛,雖然可以不懂佛制,可以不懂佛陀教義的深邃內涵,可以不懂佛陀到底要給我們什麼,可以不懂佛陀說這一句話、這個經文、那個咒語到底是什麼意思……這些都可以不懂,只要真的能按佛陀指引的方法,離開了惡行,就不會遭受惡道報,這就是學佛不落惡道的原因。不是說我學佛,就不下地獄,而是說我學佛,真實地躬行不造作惡業,才會在這個因下成就不落惡道的果。
我們知道不落惡道的方法和原理了,若想幫助自己的親人眷屬,就應該把這個道理告訴給他們,讓他們也跟隨上,匯聚到斷惡行善的洪流中,成為彼此的堅固法伴侶。佛法就是這樣傳遞開來的,從你得利益的方法裡,驗證了我也將得的利益,若大家都能躬行如此,天下太平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