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經》
39、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問:《心經》前面說到:“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後面為何卻說,空中“無”色。
答:比如有一個銅碗:碗不異銅,銅不異碗;碗即是銅,銅即是碗。是故銅中無碗。(不能說“碗在銅裡”呀)
問:老師您好!色即是空還可以理解,為什麼又說空即是色呢?
答:“色即是空”,您是怎麼理解的?
問:色即已銷落為空,為什麼又說空既是色?
答:色銷落了嗎?
問:銷落諸念,又為什麼說空即是色?
答:是念銷落,還是色銷落?
問:色者無常為之空,為什麼又說空即是色?
答:色者無常為之空?!您說的空,就是“沒有”嗎?
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和色肯定不是一個東西。
答:只用改後面就行了——空和色肯定是一個東西。
乙:色即是空——有佛處急走過,空即是色——無佛處莫停留。不住色空,正解色空。
答:^o^
(二)《金剛經》
40、“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為什麼問了兩次?
答:哦!這應該聯系上下文,便知深度不同。
問:象“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就問了兩次。第一次是破人無我,第二次是破法無我嗎?
答:也可以說,第一次是不即一法,第二次是不離一法。
問:因為無實無虛,所以“不即不離”。如果改為: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有實有虛”可以嗎?
答:無實無虛,不落兩邊。有實有虛,兩邊都落嗎?
問:降了呢?還是沒有降?
答:說“降了”則觸,說“沒降”則背。不觸不背的,請道一句來。
問:這是第二句!
答:^_^
41、四相
【仁覺】問:我相未破欲成佛,人相沒破度眾生。心中四相如何破,祈請老師來點睛。
答:人相若破本無佛,我相若破無眾生。四相本無何須破,無龍何用來點睛。【仁覺】兄在嗎?
42、“離四句絕百非”的四句
問:所謂四句是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嗎?
答:“四句”有好多種呢,如“有、無、即有即無、非有非無”、“一、異、即一即異、非一非異”、“常、無常、即常即無常、非常非無常”……
43、無所住心
問:《金剛經》所謂無所住心是妙明真心嗎?
答:不著在“妙明真心”的概念上,便是無所住心。
若著在“妙明真心”的概念上,便是有所住心。
任你有所著、無所著,妙明真心也不曾動搖、不曾生滅、不曾染淨、不曾增減。
問:《金剛經》“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該如何理解?
答:應生無所住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若心有住,則為非住——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乃至應如是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聲香味觸法亦不應住。
布施——三輪體空。
持戒——“起心動念就是犯戒。”
忍辱——無辱可忍:你若唾我面,任他自干了,我也省氣力,你也沒煩惱。
精進——起念欲精進,是妄非精進。若能心不妄,精進無有涯。
禅定——沒出沒入的大定。
智慧——無智亦無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