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大本十念,寶王一念,平時耶,臨終耶。」大本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講十念,《寶王三昧論》裡面講一念。問這是平時,還是臨終?「答,十念通二時。」這個十念,臨終十念也可以講得通,平常十念也能講得通。「晨朝十念屬平時」,有些人工作很忙碌,沒有時間念佛,早晚課就用十念法,這個十念是在平時。時間雖然少,他的功夫要求在一天都不能間斷,也符合《無量壽經》所說的一向專念,他每天早晚都不缺,這個就對了。「十念得生,與觀經十念稱名同,屬臨終時。」所以這十念,兩種都講得通。「一念則但約臨終時」,這個講臨終的一念,最後這一念是佛,這個人也決定得生。臨命終時,他那個時候忏悔的心重,念佛的心比平常一般人來得懇切,力量特別大,感應特別的快速,所以臨終一念、十念得生。像張善和這類的人,這是臨終一念、十念往生的。底下的問題很重要,決定不能誤會。
「十念一念並得生,何須七日。」有人聽到臨終十念、一念都可以往生,何必平時那麼辛苦去念佛?等到臨命終時還來得及。怕人起了這個誤會,把自己這一生往生的因緣錯過,那就太可惜了。「答,若無平時七日功夫,安有臨終十念一念。」這個說得好!這是講普通人臨命終時,最後的一念或者最後十念是阿彌陀佛,這就決定往生。但是這個機緣相當不容易,所以說念佛人多,往生的人少。有些人平常念佛念得很勤快,臨終不念了,臨終貪戀這個世間,那就壞了;還有臨終業障現前,這都是麻煩事情。什麼業障?病苦是業障。業障的事情多了,太多了,障礙你臨終不能念佛,這都是要在平常要知道預防的。什麼方法預防?修福。臨終不得善終是福薄,往往在那個時候把佛號忘記掉,所以一定要修厚福,深厚的大福,臨命終時沒有病苦。平常不念佛,是因為他沒有聞到佛法,臨終時這個時候忽然聽到佛法,聽到之後就發心、就發願,這樣的人能往生。但是這樣的人真的是萬萬人當中難得有一個,這也不是沒有原因,前面說過了,多生多劫的善根在這個時候現前,都不是偶然的。
所以我們不可以僥幸,僥幸沒有不失敗的。何況臨命終的人,遇到佛也能往生,他至少要具足三個條件,第一個條件,他神智清楚。這就很不容易,很多人這一病就糊裡糊塗,他什麼都不知道,家親眷屬都不認識。那個人你教他念佛,沒有法子了,他不能往生的。所以頭腦要清楚,就是臨走的時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大福報。第二個,在這個時候要遇到善知識,遇到一個人勸他念佛,求生淨土。臨終那一剎那,怎麼會那麼巧碰到這個人,這個難得!第三個條件,他一聽就沒有懷疑,立刻就接受,馬上就照辦。所以即使一句佛號,他這一句佛號裡頭信、願、行這三個條件圓滿具足,他才能往生,這很不容易。
所以底下說,「縱下下品逆惡之人,並是夙因成熟」,宿世的善根成熟,哪有偶然的?我們凡夫眼睛裡面看到是偶然的,其實不偶然,他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的善根這個時候成熟。「故感臨終遇善友,聞便信願。」這是我剛才講的三個條件,這三個條件臨終具足,大難大難!我們到醫院看親戚朋友臨命終時,你看他是不是清楚?一百個有九十九個都迷惑顛倒的,都不醒人事,那是一點辦法都沒有,幫他助念則是盡人事而已,非常困難!說他往生是安慰活人,減少他的悲痛,其實是不是真的往生?很難講,不容易!由此我們就知道,我們這一生當中一定要修福,福報不要這一生享受,福報統統留在臨命終時候享受。臨命終享受什麼?享受的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臨終時沒有病苦,縱然有小病,沒有痛苦,神智清楚,那往生的成分就大了。
「此事萬中無一,豈可僥幸。」這是在此地特別提醒我們,一萬個人當中難得有一個,萬萬不可僥幸。存這個僥幸的心,「淨宗講臨終十念都可以往生,現在不必了,什麼也不要做,等到將來臨終的時候再念十聲佛就往生了」。存這個心,如果你這一生錯過因緣,你不能怪經典,不能怪祖師大德,也不能怪我沒說清楚,我說清楚了,不能怪我。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第三十九集) 1993/6 美國加州迪安薩大學 檔名:01-011-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