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7年1月28日,大年初一晚上七點半,柏林禅寺僧俗大眾依叢林慣例在齋堂舉行普茶活動。普茶中,明海大和尚以客堂春聯:“衲子本分,服勞皆為佛事;趙州家風,迎客不下禅床”為引子,為大眾說法。
各位班首執事、各位師父、各位居士:
今天是農歷丁酉年的第一天,按照叢林的規矩,初一的晚上也有普茶,傳統普茶是一言堂。住持一個人講,講幾句話,大家喝杯茶,把供果拿了就回寮房了,很簡單,沒有現在這麼復雜。現在我們寺院過年比過去叢林過年顯得要更加熱鬧,這個主要是因為整個社會,外面的人到寺院來的多。
我們互相之間已經重復了很多拜年的話,雖然如此,我還是想在這個丁酉年的第一天,再次衷心的祝願大家在新的一年修行上能有突破,在家居士們在工作、事業、福慧修持累積上有更大的收獲。
今天我想跟大家講什麼呢?也是沒話找話,昨天我從方丈室那個春聯展開講了一些話,今天我就還由春聯再講一段,看看對大家能不能有一點幫助。
今年客堂的春聯,是這樣講的:“衲子本分,服勞皆為佛事;趙州家風,迎客不下禅床。”下聯“趙州家風,迎客不下禅床”來自柏林寺歷史上一個高僧的故事,這個高僧是趙州和尚。
趙州禅師在柏林寺住的時候,柏林寺那個時候叫觀音院。唐朝末年,唐王朝的集權已經有所瓦解,各地出現了許多割據為王的地方政權,這在歷史上叫“藩鎮割據”。在河北一帶,這個王叫“趙王”。各個地方的王在很多方面是不受中央政權約束的,所以趙王在河北這一帶也是說了算的。
有一次他到觀音院來拜訪趙州禅師,而趙州禅師在他的寮房裡面,正在禅床上打坐。趙王身邊的副官跑到趙州禅師的寮房跟他講,“趙王駕到了,你為什麼不出去迎接呢?”
趙州禅師說,“我這裡接待客人有三種方式:最上等的客人來,我坐在禅床上接見他;中等的客人,我會下來,下禅床;下等的客人,我會到山門口去親自迎接。”趙州禅師做這樣的回答。趙王的這個隨從當時無言以對。因為趙州禅師是用了接待最上等客人的方式來接待趙王。
客堂春聯
趙州禅師在這裡所作的區分,他的依據是佛法。在佛法修行裡怎麼樣分三六九等呢?佛法的修行其實大家是平等的,但如果講修行的境界,確實也還是有高低之分的。修行境界的高低之分以什麼做標准呢?我覺得修行人境界的高低,它的一個標准就是執著。
越有平等心,越沒有執著心,那麼境界就越高。越沒有平等心,執著心越重,那麼我們說他的修行還在起步的階段。修行高的人,修行境界深的人呢,他的心就越平等,而且越沒有執著。
趙州禅師以這樣的一個標准來分上等、中等和下等。他可不是以錢多不多,或者官位高不高來區分,他不是以這個為標准。他以我們是否有平等心,是否還有很強的執著做標准。
所以趙州禅師的意思是說趙王他是一個很有平等心,沒有執著心的人。所以對於趙王的到來,可以不用那麼著相,非要到門口去接他。沒准到門口去接他,他還不一定高興呢。
我們不要小看老和尚的這個回答。趙州禅師是一個大徹大悟的人,其實不說他修行的功德,他出家一輩子,趙州八十猶行腳,一百多歲在柏林寺住下來,在社會上這個就是年高德劭,是老人家。你來了,一個老人家跑到山門口去迎接,那不是很折福嗎。所以趙州和尚其實是很慈悲的呀。趙州和尚過去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作派。他迎接客人不下禅床。
趙州和尚像
上聯的第一句說的是出家人的本分,“服勞皆為佛事”。在叢林裡,有很多事情要靠出家人去做。維持寺院運轉的寺院管理事務的工作量是相當大的。作為出家人在叢林裡修行,做事本身既是維持寺院運轉的基本要求,同時也是出家人修行的一個重要法門,也是修行的一個重要內容。
在叢林裡面,我們不管是看殿、敲鐘、敲鼓、掃地、掃廁所、做飯還是迎來送往,這一切都是在修福修慧。從修福來說,就是廣結善緣。福慧其實是雙修的,因為在做事情的過程裡我們會跟很多人打交道,可能也會心生煩惱。所以通過做事培養我們的耐心。
為什麼會有不耐煩的時候呢?不耐煩乃是因為我們沒有耐心。通過做事把心降服,把心量放大。
比如在很多工作裡要跟別人配合。在配合裡面你就要有一個本事,就是要能聽別人的意見,對自己的意見要能取捨,要懂得妥協,懂得包容,包容別人的缺點,也要懂得全方位的看一個人。每一個人都有優點,也有缺點。缺點往往與優點有關,缺點背後也會有一個優點。
很多師父單獨做一件事不難,難的是他能和別人合作。這對很多師父來說是一個挑戰。如果覺得這是一個挑戰,那說明我們的心量還沒有打開。
我們寺院最難做的工作一個是做飯的工作,一個是客堂的工作。做飯的工作不好做,眾口難調,我很理解。它要接受四面八方的挑剔,有的是批評,有的是品頭論足。而且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想每一天每一頓都作出花樣來不容易。
但正是因為這個工作不好做,它才修行你啊,才修你的心啊。你是不是真正的用心啦,真正的操心啦。如果你負責做飯,你的人是不是每天都到位到崗啦。如果你的身體到崗,你的心是不是真正到位呢。所以這對我們是個要求,你必須戰勝自我。
在廚房裡做飯要調和百味,水火既濟。因為要做飯就是要兩樣東西,水和火。調和百味、水火既濟,最符合修行的緣起。我們天地之間就是陰陽、水火。我們身心也是陰陽、水火。你把它調好,那麼你的修行才有可能成功。
客堂
客堂的工作為什麼難做呢?因為我在客堂呆過所以我知道。每天到客堂來的人有政府官員、有普通信眾,還有游人香客。客堂也會有很多從各地打來的電話。這要求在客堂值班的師父要特別有耐心,特別有定力。
在過去的叢林客堂還有一副對聯,說的很好。這幅對聯就講了出家人跟俗人不一樣的地方,它說:“客來莫嫌茶味淡,僧家不比世情濃”,說客人來了你不要嫌我的茶味道太淡。其實這裡講的茶,它是在講人,因為出家人跟世俗的人是不一樣的。有時候你希望師父給你熱情一點,跟你說話多一點,或者是多對你笑。如果他完全按世俗這樣拉拉扯扯、枝枝蔓蔓,那麼他的僧格就會落俗。
出家人要在這樣的工作環境中保持僧格的獨立,然後慢慢的也令居士來體會佛法的真實。什麼叫佛法的真實呢?
世俗的文化裡,人對人的好有時是經不住推敲的。它有好多虛偽的地方,你看子女對父母的孝,有很多他自己可能都不覺察不真實。父母活著的時候不好好去做,父母去世了,那種誇大的,誇張的(做法),那就是虛偽的。佛法是真實的、如實的、實相的。
釋迦牟尼佛把這個世界和生命的真實說給我們聽,讓我們作如是觀,作如是觀才有可能從中間去覺悟啊。
所以要修行、要觀、要如是觀的時候不能有那麼多啰嗦,是什麼就是什麼,不能有那麼多枝枝葉葉,更不能有虛情假意。
趙州和尚不下禅床,他這個示現裡有很深的法,既是示現給我們出家人去體會那種平等、體會僧人的僧格,體會作為一個出家人僧格應該有的那種枯淡、高遠、超然,讓我們去體驗、體會這個東西。
同時他也示現給在家人。趙王是趙州和尚的弟子,讓大家懂得到佛門來真正要學佛法的時候,要把世俗的很多東西放下,要用減法,不能把世俗的攀緣、結交朋友的習氣帶到學佛中,帶到寺院,甚至以世俗的習氣去影響出家人。
如果要找師父請法,都要提前做好准備,把你的問題想清楚,很誠懇的請教師父。不能自己琢磨一些問題,想出一些問題,問題應該是真正你在修行中,在生活中遇到的困惑,這時你可以很誠懇的向師父請教,這是可以的。
今年客堂春聯這兩句話,上聯雖然說的是衲子本分,但我想居士也一樣。在家的居士們,你們在自己的工作崗位,在社會、在單位裡的工作也是在服勞。給社會服務,給你的顧客服務,給家人服務,怎麼把這些所有的服務轉變成佛事呢?這就是我們老和尚提倡的生活禅,把家庭變成道場,把職場變成道場,把每天所忙碌的事變成佛事,把俗事變佛事。
怎麼樣把俗事變佛事呢?我想把俗事變佛事最關鍵的是不要太把成敗,得失利害放在心上,就是要重視耕耘,不要太重視收獲。然後多反求諸己,反求自心,不要求別人,求人不如求己,要多自責,自責於己,不要責人。這樣的話我們在工作中,包括在家庭生活中煩惱會減少很多。
下聯講趙州的家風。這提醒我們在這樣一個世俗化的時代,宗教領域的神聖性在減弱,這種時代出家人怎麼既能自己修行辦道,擔負弘法的重任,同時保有清淨的僧格,居士們也懂得以佛法不斷提高自己的境界,不斷的讓自己減少一些俗氣、俗態呢?
俗氣、俗態會表現在很多方面。當我們跟社會、跟世間的人打交道,可能我們的習氣都會流露,有的時候是貪,有的時候是嗔,有的時候慢,傲慢。減少俗態、俗氣一定也會減少煩惱。在世間我們都希望增加,我們用加法。而在佛法的修行中,我們更多的用減法。當我們減掉多余的俗氣、俗態,我們的智慧就會增加,我們的福報也會增加。因此這就是我們所有人,包括我自己努力的方向。
在丁酉年的第一天我們普茶,也是借題發揮,借客堂的這一副春聯跟大家分享修行的一點想法。跟大家共勉。修行是永遠不能停的。借印光大師的話,印光大師說,“我們修行要讓陌生的變得熟悉,讓熟悉的變得陌生。轉生為熟啊,轉熟為生。”
那麼陌生的是什麼?也許對我們來講陌生的是佛法,是佛法裡講的那種人生境界、生活方式。我們要讓這個陌生變熟悉。第一念反應按照它來,轉生為熟。我們很熟悉的是什麼?我們熟悉的可能是我們過去的習氣,本能的反應、條件反射都流露出我們內在的貪嗔癡慢,要讓這個很熟的,曾經你是很自然的反應越來越慢,而且開始覺得有點陌生了,轉熟為生。
古人有一句話說:而今忘卻來時路,甚至你都不知道原來的你是怎麼反應的,怎麼做的,因為你的方式完全變了。轉生為熟,轉熟為生,希望大家在這方面能有所進步,阿彌陀佛!
(文章標題系編者所加。)
圖片來源:柏林禅寺數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