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嚴法師:《心靈十境》
《心靈十境》最初由台灣慈濟文化出版社在台灣出版發行。 證嚴法師, 台灣著名宗教家、慈善家,一九三七年出生於台灣台中的清水鎮。一九六三年,依印順導師為親教師出家,師訓“為佛教,為眾生”。
《心靈十境》屬於佛典系列,講述成佛一定要經過“菩薩十地”的十個階段,也是生活中,人格提升必經的十個層次。
第一地 歡喜地
學佛,一定要經過“菩薩十地”這十個階段。“地”是基礎的意思,第一個基礎階段就是“歡喜地”。
第二地 離垢地
若能以智慧來觀察大乾坤(天地)及自己的小乾坤(身體),就會發現:我們這個小乾坤,並沒有什麼了不起。
第三地 放光地
現代社會的教育,必須經過十幾年的學習,才能達到比較深入的程度;學佛亦然,要從凡夫到達成佛的境界,更需經過長久時間來學習。
第四地 焰慧地
修學佛法,最重要的在於一個“心”字;也就是從心修起,而表現在行為上。但是心性無形,到底要怎麼修持?
第五地 難勝地
學佛的因緣確實很難得,佛教中有一句話:“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
第六地 現前地
個人都有一分智慧的光明本性,只是常常被無明所遮蔽,而無法顯現智慧的光芒。
第七地 遠行地
要達到“遠行地”菩薩的境界,必定要有成就方便的智慧,也要發大悲心才行。
第八地 不動地
從起點到目的地還有一段很長的距離,需要我們一步步地精進不懈,才能漸漸縮短距離以至究竟的佛地。
第九地 善慧地
不管學什麼,我們都要從基礎開始,然後再一層層地往上爬;若放棄基礎,等於是懸空了,那就會很危險。
第十地 法雲地
菩薩道看來好像很遙遠,其實只要我們有心去實行,再怎麼遠的路,總有到達的一天。
證嚴法師:《心靈十境》(上)
第一地 歡喜地
學佛,一定要經過“菩薩十地”這十個階段。“地”是基礎的意思,第一個基礎階段就是“歡喜地”。要做一位歡喜地菩薩,須具備什麼條件呢?
首先要培養歡喜心,也就是愛心、慈悲心;有了慈悲心,就願意施捨。不管出力或是物質的布施,抑或以自己所體悟的道理去改變他人,都要從歡喜心和愛心開始,然後才能“捨得”,包括捨出金錢、物質與時間。如慈濟四大志業能夠成就,就是因為有許多的護持者能生歡喜心,才有今天的規模。
不過,當然不是保持三、五日的歡喜付出,就算是歡喜地菩薩;而是要經過長時間來考驗。不只是這一世,還有無數的來生來世,都要常常培養這分真誠的歡喜心。
勤修“戒、定、慧”
如何才能保持歡喜心?那就要先息滅貪、瞋、癡。我們會有煩惱、情緒沉浮不定,都是由於不能滿足而生起不歡喜的心念。人與人之間,常常會為了一些成見、分別心而產生不愉快。例如:對某個人起歡喜心時,不管對方有任何行為與要求,都會袒護他、為他說盡好話或答應他的要求,為他付出,甚至為他犯規、為他作歹……為什麼呢?因為:“喜歡”他呀!
相反地,若不喜歡某個人,就會對他心生怨恨。而縱然對方有很多優點與才華,只因為不喜歡他,就會百般挑剔或刻意忽略他,這就是一種怨憎心。怨憎會掩蓋歡喜心,變成充滿人我是非之心;而這些成見,其實都是從自己的“心”念開始。
學佛說來簡單,只有兩個要素:就是勤快與殷勤,又稱為精進;也就是要勤修“戒、定、慧”。做什麼事情都能有殷勤之心,就會很歡喜而不怕辛苦;不怕苦,就能保持恆常心,不斷地精進。
“戒”,就是守規矩、防非止惡的意思,防止我們的心起貪念,對人沒有怨恨,心不要被無明所染,這都必須以戒作預防,不令三毒(貪、瞋、癡)侵犯我們的戒行。心中有戒,自然不貪,也不會輕易對他人發脾氣;能以“平常心”和“歡喜心”待人,自然就不會生起分別與怨憎的心態。勤於守戒,我們的心就能“定”,而不會任意受到人與事的牽引,行事就能掌握正確的方向。
“正”為我們的行事准則,不偏袒或故意壓制某一方,內心沒有驚惶、沒有掛礙,就會有充分的定力。若能如此,煩惱就能減少,智慧自能湧現。智慧與煩惱是對立的,煩惱增加一分,智慧就減少一分;就像“秤”一樣,一邊減輕了,另一邊自然較重。
所以說,修行就是這麼簡單的事: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培養殷勤的心和歡喜心;有了歡喜心就沒有煩惱,有了殷勤之心就不會懈怠,並且腳踏實地精進,就能恆持道心,進入菩薩的初地,也就是“歡喜地”。
曾經有人問我:“師父,我有個把月的時間都沒有發脾氣和起煩惱了,這樣算是‘菩薩’了嗎?”
行菩薩道不只是一個月,哪怕是十年、百年,都還不夠,一定要盡形壽、盡未來際的時間不斷地實踐。才能到達目的地——菩薩的歡喜地。若是只有一、兩個月的時間,只不過是“歡喜地”的起步而已!
例如:佛陀的弟子中,阿難是“多聞第一”,佛陀所講的教法,點滴都流入阿難的心中。不過,佛陀卻對他說:“阿難,雖然我所說的教法,你都聽到了,但是,你真正的體會與佛法大海相比,只不過是指尖上的一滴水而已。”
從這句話,我們就能體會到:平時在降伏心中的煩惱時,究竟能維持多久的時間呢?其實,若肯下功夫就不難,最困難的是“時間”;若能恆久而不退轉道心,那就沒有什麼困難了。
要起歡喜心也很簡單,不過,如果是短暫的歡喜或有分別心的歡喜,仍無濟於事。其實,人生的快樂就在於歡喜,有歡喜才有幸福。所以,為了我們的幸福,為了成就道業,一定要時時培養歡喜心。
有心與無心
但是,要保持歡喜心,有時候也會感到非常困難。就拿“定力”來說,要能不受環境的影響並不容易,像最近我就體會到失眠的滋味。
常常有人說:“我晚上都睡不著。好苦呀!”
我常會回答她:“我們是忙得沒時間休息,而妳竟然會睡不著,一定是想得太多了,把事情放下就會馬上睡著了。”有一天晚上,我卻被“無心”的東西所擾亂,以致“有心”而失眠。那天半夜十二點半左右,我忽然被一陣念佛聲驚醒,對方念得好起勁、好認真!我心想:現在是幾點了?是誰念佛念得那麼認真?環顧四周,才發現原來是鬧鐘的念佛聲。或許是我時間設定錯誤,才會在三更半夜裡傳出如此認真的念佛聲。
本來我想去關掉它,但心裡又想:可能它只響個五分鐘或十分鐘就會自動停止吧!我決定和它周旋看看,它無心、我有心,看我能不能在念佛聲中,心很輕安而無掛礙地睡著。
結果呢?十分鐘過去了、二十分鐘也過去了……,看看時間已經一點零五分了,它仍是“無心”地念下去:而我這個“有心”人,也很認真地一直聽,聽得心好煩啊!於是,我只好起身把鬧鐘的定時鈕按下,念佛聲才嘎然停止。
心系臭皮囊
這件事讓我想起,曾有一位修行四十多年的老修行者,平時若有信徒即將往生,他都會對人家說:“身體是一個臭皮囊。時間到了,就要把它丟掉、不要有掛礙,這樣才能解脫。”並且請家屬不要吵他、要趕快為他念佛。
但是,一旦自己這個臭皮囊將腐爛、壞死時,他一樣會很煩惱、心放不下。
我去探望他時,對他說……“這就是你常常說的‘臭皮囊’啊!不要把死看得那麼重,專心念佛吧,”
他說:“法師,我過去也都是這麼對別人說,可是現在真的很痛苦!你教我怎麼放下呢?”
我說:“用念佛來轉化心念吧!”
他說:“我也知道要念佛,可是,現在我真的念不下去啊!”
他臨命終時,一些法師都圍在他的身邊念佛。因為他是“半路出家”的,他的俗家眷屬——媳婦、女兒一直要靠近探望,而他雖然講不出話來,還是一直招手希望他們過來。但是,法師們為了不讓他的心受眷屬牽絆而不得解脫,堅持不讓他們接近。試想,這是多麼痛苦啊!當一息尚存時,哪怕先前已有幾十年的修持經歷,到最後卻還是放不下。
所以“有心”時,難免就有煩惱。
轉凡夫心為佛心
我常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學佛,就是要轉凡夫心為佛性,要把凡夫的煩惱心除去,必須經過洪爐的鍛煉,才能錘煉出雜質而成鋼,再制成精良的用具。
在清淨的地方修行,不是真正踏實的學佛。唯有在復雜的人我是非中,才有機會讓我們磨練與學習;環境越惡劣,越能練就純良的本性。
凡夫心多煩惱,諸佛和菩薩的心則清淨無染;因為佛菩薩已經達到“無染心”的境界,所以能顯現清淨的本性。就如上文提到的鬧鐘,它無心、我有心;無心的境界很自在,不管是不是休息的時間,只要設定的時間一到,它就開始殷勤地念佛。若覺得不需要時,把按鈕按一下,它就會靜下來,不會抱怨主人讓它念得那麼久,也不會埋怨:“你不要我,便把我按掉。”
但是,“人”就不一樣了。如果有人正在用功念佛,旁人只是輕輕說一聲:“你不要念得那麼勤,執著於用功,而忽視該做的事!”
他通常會回答:“你嫌我太勤?好啊!我可以輕松一下。”之後若教他再繼續用功,他就會說:“我不要念佛、拜佛了。”這就叫做“有染心”。
我們若能把“有染心”轉變成“無染心”、把凡夫心轉成佛心,就能時時殷勤、歡喜。歡喜心就是清淨心,沒有人我是非,沒有“我所愛的人”,也沒有“我所怨的人”,沒有了愛與怨,就能時時保有清淨的歡喜心。
歡喜心要盡形壽、盡未來際持續地培養,才能達到菩薩的“初地”。這說來簡單,但是經過分析之後,實在也不容易,難在於需要有耐心和恆常心,有了它,就能轉心念而逐漸顯露佛性。
四大與人生
關於人生世間,我們所要認識的有“大乾坤”與“小乾坤”。大乾坤就是整個宇宙之間,天地萬物包括季節氣象,若有不調順時,我們都會有特別的感覺。
例如艷陽高照時,就會感到很炎熱。往往有特別的感覺時,就是“不調”,沒有什麼感覺時,才是“順調”。人們應該珍惜“沒有特別感覺”的時段,才是真正健康、幸福的人生。如大乾坤四大調和時,我們不會感到特別熱,否則稍微動一下就汗流浃背,讓人很煩躁,這就是“火大不調”。
下雨天時,要外出辨事就很不方便,這也是一種“感覺”。像這次澳洲的水災很嚴重,從電視畫面上看到,滔滔洪水已淹沒了多少縣鎮鄉村!這場水災,不知造成多少人無家可歸,又有多少的生命因而喪失?雨水造成的影響,輕者是外出不方便,重者造成家園流失,甚至生命的傷亡,這叫做“水大不調”。
再則“風大不調”。近年來常有超大型的飓風,吹毀了很多城市、縣鎮、鄉村、農田、房捨,一陣強風來襲,便使得他們的家園滿目瘡痍,這就是“風大不調”。花蓮在一個多月前也有台風,瞬息之間大街小巷變得面目全非,風夾著水、帶來大雨,整個銅門村莊就這樣被毀滅了,這叫做“風大不調”。
還有“地大不調”。過去花蓮曾經發生四級的地震,天搖地動,令大家飽受一場驚嚇。而菲律賓竟然也曾經地震達到七級多,毀損了許多人命和豪華的建築物。一些風景優美人潮不斷的觀光地區,也在瞬息間全部塌陷。
人的生命就在一瞬間被埋沒了,有的人當場死亡,但也有奇跡出現,幾天前的新聞報導提到,有一位廚師被埋在瓦礫堆中,正巧有一個縫隙能呼吸,就這樣過了近十天;他不僅活了下來,而且只受到輕傷。問他是怎麼活下來的?他說是靠雨水。人可以幾天沒食物吃,就怕缺少水分,有了水分,生命就能維持下去。
看看一場震災,當地不知喪失了多少人命與財產,幾十年的經營同樣毀於一旦,這稱為“地大不調”。
以地理學來說,地層並非整片都是平的,而是一塊塊的地塊連結堆疊而成,地塊會受氣候影響,地熱溫度較高時,就會膨脹起伏而引起摩擦;天冷時則會收縮,內部就產生縫隙而引起震動。
善用健康的時光
在志工早會時,我問醫院的志工,這幾天有沒有看到什麼特殊個案?有一位志工菩薩對我說:“師父,我看到一個老人好可憐,她氣喘,喘個不停,醫生一直在照顧她,”一直檢查、換不同的藥,還是一直喘。她的孩子在一旁陪伴也不知如何是好;病人辛苦,照顧的人更辛苦,醫生也是無可奈何。”可見不論是大乾坤(天地)、小乾坤(身體)只要順適,則是健康而幸福的。
所以,我常對志工說:“你們平時會感覺到呼吸是這麼困難的事嗎?人生最寶貴的時光就是在沒有特別‘感覺’的時候,這也是最健康、最幸福的時候!若是感覺到身體某個部位不適,那就是它有了毛病,才會發出信號讓我們‘感覺’到。”
人生真正要學的,就是要學得輕安自在,不要有異樣的感覺,這就是幸福。若能善用健康的時光,珍惜生命的使用權,就是有價值的人生。
我們要行菩薩道,一定要保持歡喜和殷勤,這是進入菩薩地的初階,也就是第一歡喜地。因為歡喜就是幸福,快樂就是菩薩;面對一
一切境界,都能歡喜快樂、不計較人我是非,就是菩薩的初地。
第二地 離垢地
離垢地 ,就是很清淨的境界。何謂“垢”?也就是垢穢——對人我有分別心,自以為了不起,總是認為:我的學歷比你高,什麼都比你強,愈比愈覺得自己高高在上;像這樣,心就會常常有垢穢染著。心地若能淨化,去除這雜念,才能進入“離垢地”。也就是心田中完全是純淨的好種子,不要摻雜一些不好的東西。
人之大患在於身
若能以智慧來觀察大乾坤(天地)及自己的小乾坤(身體),就會發現:我們這個小乾坤,並沒有什麼了不起。世間最污濁、最臭穢不淨的就是這個身體;同時,也是最不保險、最不安全的。因為不論是社會、國家的動亂或山河大地的“四大不調”,都對人們有最直接、最大的影響……
例如一有“大地震”時,大家就會趕緊逃避。為何要逃呢?因為怕大乾坤的地大不調,會使我們這個小乾坤受到傷害。小乾坤的“地大”就是筋、骨、肌肉等硬質的東西;這些筋骨組織再強健,也抵不過山石泥土的巨大力量,所以,我們會怕大乾坤的變動或是人為意外的變故。
例如,一位在慈濟醫院急診室服務的志工,就曾提出一件個案。她有一次在值勤時,救護車送來了一家人。他們開車出游,車子忽然在半路上爆胎,先生緊急煞車後,方向盤失控、撞上路邊的民房。結果,不僅整部車全毀了,一家五口也都受了重傷。
我問她:“看到那種景象, 你會害怕嗎?”她說:“不會。不過,覺得人生真是無常!好端端地坐在車上,怎會想到車子忽然會爆胎呢?在剎那間,一家五口就這樣遭受到傷亡的慘禍。”這的確可以讓人體會到人生無常;若是換成比較膽小的人,看到那種血淋淋的場面,一定會受到相當大的驚嚇。而慈濟志工的確是“仁者有勇”,令人稱贊。
在環保工作中,最怕的就是醫院裡的廢物。因為醫院是細菌最密集的地方,而且被處理掉的病變壞死肢體,膿血爛臭、污穢不堪!所以說,人間最髒的東西就是這個身體。
由於我們的身體如此污穢,心念又從外面染著一些人我、是非的煩惱,以致對清淨的妙法不能領納。其實,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座儲藏寶藏的寶庫。可是,很多人都把寶庫當作垃圾桶使用;對於日常生活中能夠淨化人心的清泉甘露,反而不會拿來運用或儲存在寶庫裡,只是儲存一些人我是非、貪瞋癡的垢穢。
無垢染的歡喜
這些垢穢若是充積於內心,就算“歡喜”也是一種垢穢,比如:“中了獎券,中了六合 彩!”或是“股票又漲停板,買的地漲價了!”所歡喜的都是這些投機、泡沫不實的東西。想想,這樣的歡喜是清淨的嗎?不是。倘若隔天股票跌停板,一下子又轉喜為悲、啼哭不止了。
台中有一位會員,說他母親很擔心他去玩六合 彩。因為怕他中獎時就笑個不停,若是“槓龜”則又哭個不停。有了笑不停的歡喜,就有哭不停的煩惱,這就是有污染的心——貪心。真正的菩薩所擁有的是“清淨的歡喜”;雖然還有那分“人傷我痛”的煩惱,但並不是因為自身的得失煩惱,而是為了悲憫眾生的煩惱。
所謂“煩惱即菩提”,雖然菩薩也有煩惱,卻是發了菩提心的煩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只要痛苦的人能得救,他就很歡喜,這叫做清淨、沒有煩惱的歡喜,像這種沒有染污、沒有人我是非,而且恆久的歡喜,才能稱為“無垢地菩薩”。
菩薩心並不只是發心、熱心,菩提心易發,恆常心難持。我們要把易發的菩提心化為恆常心,不只在今生此世,還要盡形壽和盡未來際,都要抱持這分心。
所以,學佛要先看透世間之理。大乾坤有四大不調,小乾坤也是剎那無常,有什麼好計較的呢?我們只需好好地清淨心地,不要讓它蒙上垢穢污染,並時時抱持著歡喜心和清淨心,這樣就是進入第二階段的“無垢地菩薩”了。
不改初衷恆精進
每個人都應該時常自我反省——今天的所作所為,是不是像個菩薩?今天的心是否很清淨?有沒有卷入人我是非?天天把它記錄下來,一個月後再翻出來看:第一天、第二天歡喜,第三十天是否同樣歡喜?第一天身心清淨、沒有人我是非,第二天也很清淨……,所保有的是“看到別人歡喜時,我就很快樂。”二一十九天都是如此,第三十天是否還是如此?如果第三十天仍不改初衷,那麼這個月你就能畫上一個圈圈,代表你已經做了一個月的初發心、無垢穢的菩薩。
但不是只做一個月的菩薩而已,要把這些圈圈持續地畫下去,畫滿一年十二個月。當中是否有三角形或打叉的符號,就要以良心來自我約束。一年過後,若有十二個圈圈的話,那時候你才可以說:“我已經當了一年的初發意菩薩了。”
其實,要當菩薩是很容易的,並不是會“飛天鑽地”才是菩薩;只要改革自我的內心,就能逐漸進入菩薩的境地。總之,還是要人人多發心,好好保持這股清流;並將無污濁的心,應用在日常生活與待人接物上。
第三地 放光地
現代社會的教育,必須經過一、二十年的學習,才能達到比較深入的程度;學佛亦然,要從凡夫到達成佛的境界,更需經過長久時間來學習。
淨化心地,自照照人
前面說過修學菩薩的心地,要經過十個階段:第一是“歡喜地”,要時時播撒歡喜的種子;不要把不如心意、埋怨、厭惡的種子放在心上。如果討厭某個人,就等於種了一顆“怨嫌”的種子;對一個人產生恨意,就多了一株恨的禍根,將來就會產生障礙,所以要去除這種心態。時常培養歡喜心、結歡喜緣,得“歡喜地”。
第二是“離垢地”,即心地常常保持純淨、沒有雜念。修學盡管有八萬四千法門,但是,我們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專心深入一項法門,不要人雲亦雲;人生有多少時間能任由我們東挑西選的呢?又有多少時間可以樣樣都學,把時間揮霍在走馬看花之中?
像現代的科學也分得非常精密微細。單就醫學而言就分很多科,每一科都非常精細;這無非是因為生命短暫,可以學的東西確實很多,為了“學有專精”,不得不分門別科。學海無涯,而佛法所涵蓋的更是廣大無邊,所以我們學佛要專心一意,若能如此,心地才能遠離垢染,這就是第二階段——持心清淨無染,得“離垢地”。
第三階段是“發光地”。一面鏡子若是蒙上一層污垢,就無法清楚地映照出人的面貌或景物。我們的心就像鏡子一樣,心若被污染了,清淨的智慧就無法顯現其良能效用。學佛,就是希望我們的心地能發光(智慧光能);而且不僅能自照,還要照亮他人。
有人說,現在的社會很“黑暗”。其實,這裡所講的“黑暗”是指人的心地黑暗,也就是本性中的智慧光明無法顯發出來。不僅沒有照到外面,也不曾返照自心,因此會感到迷惑不安,這就是凡夫。
凡夫本就具有佛性,只是被無盡的欲望所遮蔽,因此無法發光;若要使它發光,唯有修學堅忍美德,才能斷除迷惑。因為我們往往無法忍受境界的誘惑,所以容易生起迷惑。
生忍與法忍
談到“忍”,學佛者要具備兩種忍:一是“法忍”,一是“生忍”。發心修行者,必須修“法忍”;為了求法,必須立定心志下苦功,為法忘軀也在所不惜,不要常常存有“小我”的私心。
例如禮佛時,不要只是想:“天氣這麼熱,稍微拜一下就會流汗。晚上已經沐浴過,不要再拜佛了;以免拜完後又汗流浃背,很不舒服。”其實,如果有心希求佛法,就能忍受“流汗”的麻煩;反之,就無法去除“我”的存在而見佛性。
有的人剛發心要修行,就想找個較清閒的道場——環境好,周圍干淨、沒有蚊蠅,職事又不會太忙、不用做很多工作,認為這樣的道場才適合修行。其實,佛弟子應該為法忘軀、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才是真正能為法堅忍;也才稱得上是修行。佛理深無邊際,不增不減,不生不滅,要能透徹理源,必須安忍無悔,這就是法忍。
再來是“生忍”,“生”就是生活。為了生活,我們必須忍苦耐勞。又如我們所幫助的阿公、阿婆、孤兒寡婦或是貧病交迫的人,抑或遭受天災人禍的苦難眾生,都是在生活中受盡苦難,雖是無奈,也得堪忍!
以前,我常親自下鄉探訪“照顧戶”。有時候遠遠的就有人指引我們:那一間屋子就是某某人的住所。看他們住的房子,會感覺到還不如一間雞寮或豬捨。這哪像人住的地方啊!要進屋內還要彎著腰、半蹲著才能進入,一進去往往就看到阿伯或阿婆病倒在床。他們就在這樣的小屋裡,度過了幾十年的歲月,的確很無奈,但也不得不忍耐啊!
相反的,有的人猶如置身天堂。他們住在高樓大廈裡,每天搭電梯上下樓,就像騰雲駕霧一般。只要用手指按個鈕、門一開就到了,這也是一種生活環境。他們夏天有冷氣,冬天有暖氣,但是,是否過得比窮人快樂呢?不盡然,因為人心總有追求不盡的欲望。
有句話說“人心不足蛇吞象”,大象那麼大,小小的蛇卻想把它吞下去。這就像凡夫心,貪欲無窮,欠缺了一分“忍欲”之心。
金銀與毒蛇
在佛典上曾經提到:有一天佛陀在行進間,忽然轉頭對阿難說:“阿難,毒蛇!”阿難趕緊朝佛陀指的方向看去,隨即接口說:“佛陀,毒蛇!”然後,師徒二人就很安然地走過去。
證嚴法師:《心靈十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