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大人作略,在這個世間演戲,為人演說,有時候演正面,有時候演反面,都是利益眾生,但是你不知道。你是執著在戒條上,拿這個尺碼子去量人,不知道東西是活的,戒律也是活的,表演更是活活潑潑。所以戒律你懂不懂開遮持犯,你要不懂這個道理、這個意義,你自己都沒有辦法持戒,你還能談別人嗎?
戒律是佛的行誼,是善巧方便,是文殊菩薩的妙慧,你怎麼會懂得?是不動智佛的妙用。所以我們凡夫要老老實實,要有恭敬心,真誠恭敬聽佛的話。從哪裡學?十善業。你能把五戒十善做到了,念佛求生淨土,你就能往生,這不是假的。輕易批評人,你犯的是口業,「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尤其是在這個世間,這個世間確確實實龍蛇混雜,蛇是凡夫,龍是聖人,許多聖人出現在這世間,現的相凡夫相,男女老少各行各業裡頭都有。他的行誼有善有惡,不一定,誰認識?覺悟的人認識,佛菩薩認識。凡夫哪裡會認識?但是要是細心觀察不難發現,他有一個總的不變的原則,那是什麼?教化眾生。無論你看他做些正面的也好,負面的也好,都是幫助人覺悟。正面幫助這一部分人覺悟,負面幫助那一部分人覺悟,應以什麼方法幫助他就用什麼方法,活活潑潑。他自己不著相,作而無作,無作而作,這是再來人,這不是凡人。
從他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你就看他,他自己清涼自在。我們一般講這人放得下,這人看得開而量大。肯幫助人,善人他幫助,惡人也幫助,冤家對頭他還是幫助。你從這些地方觀察,你就曉得這不是凡人,凡人做不到,也就是凡人有自私自利,有貪瞋癡慢。你細心觀察他,他沒有貪瞋癡慢,他沒有自私自利,有時候看他也要名聞利養,那都是善巧方便,那都在演戲;這個五欲六塵、名聞利養,那是演戲。你在裡頭仔細觀察他,他有沒有貪瞋癡?他有沒有自私自利?如果發現他沒有自私自利,他沒有貪瞋癡,這是個覺悟的人,這不是迷惑顛倒的人。所以世間真正的凡夫,他有自私自利,他有貪瞋癡慢,這個地方「自謂有大智力」,就是慢。菩薩看到笑笑,菩薩來度他,佛度有緣人,看到有緣人總是會笑。
笑就是有緣。所以你要接引眾生、幫助眾生,怎麼樣跟人家廣結法緣?見了面歡歡喜喜笑笑,這就結緣。為什麼?你跟他有歡喜心,他會接受,會聽你的話。你看到這個人討厭,他看你也討厭,沒緣,你再有智慧,再有神通道力也無可奈何,他不接受。所以諸位都曉得,佛經上常常講的法緣殊勝。十方三世佛,法緣第一殊勝是阿彌陀佛,菩薩當中,法緣第一殊勝觀世音菩薩。什麼原因?對人真誠、親切、歡喜,就是結法緣。你希不希望將來你成菩薩、你作佛能夠廣度眾生?要是想廣度眾生,現在就要結法緣。現在要不結法緣,你成了菩薩、成了佛,度眾生有限,沒人聽你的。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一二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