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大般涅槃經卷第六、如來性品第四之三中,迦葉菩薩白佛言:

  “世尊,善哉,善哉。如來所說真實不虛,我當頂受,譬如金剛珍寶異物。如佛所說:是諸比丘當依四法。何等為四?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如是四法應當證知非四種人。

  佛言:善男子。依法者,即是如來大般涅槃。一切佛法即是法性,是法性者即是如來。是故如來常住不變。若復有言:如來無常,是人不知、不見法性,若不知見是法性者,不應依止。如上所說,四人出世護持法者,應當證知而為依止。何以故?是人善解如來微密深奧藏故,能知如來常住不變。若言如來無常變易,無有是處。如是四人即名如來。何以故?是人能解如來密語,及能說故。若有人能了知如來甚深密藏,及知如來常住不變。如是之人若為利養,說言如來是無常者,無有是處。如是之人尚可依止。何況不依是四人也。依法者即是法性,不依人者即是聲聞。法性者即是如來,聲聞者即是有為。如來者,即是常住。有為者,即是無常。善男子。若人破戒為利養故。說言如來無常變易。如是之人所不應依。善男子。是名定義

  依義不依語者,義者名曰覺了。覺了義者,名不羸劣。不羸劣者,名曰滿足。滿足義者,名曰如來常住不變。如來常住不變義者,即是法常。法常義者,即是僧常,是名依義不依語也。何等語言所不應依?所謂:諸論绮飾文辭,如佛所說無量諸經。貪求無厭,多奸谀谄。詐現親附,現相求利。經理白衣,為其執役。又復唱言:佛聽比丘畜諸奴婢、不淨之物--金銀、珍寶、谷米、倉庫、牛羊、象馬,販賣求利,於饑馑世憐愍子故,聽諸比丘儲貯陳宿,手自作食,不受而啖,如是等語所不應依。

  依智不依識者,所言智者,即是如來。若有聲聞不能善知如來功德,如是之識不應依止。若知如來即是法身,如是真智所應依止。若見如來方便之身,言是陰界諸入所攝食、所長養,亦不應依,是故知識不可依止。若復有人作是說者,及其經書,亦不應依。

  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不了義經者,謂聲聞乘,聞佛如來深密藏處,悉生疑怪,不知是藏,出大智海。猶如嬰兒無所別知,是則名為不了義也。了義者名為菩薩,真實智慧隨於自心,無礙大智猶如大人,無所不知,是名了義。又聲聞乘名不了義,無上大乘乃名了義。若言如來無常變易,名不了義。若言如來常住不變,是名了義。聲聞所說應證知者,名不了義。菩薩所說應證知者,名為了義。若言如來食所長養,是不了義。若言常住不變易者,是名了義。若言如來入於涅槃,如薪盡火滅,名不了義。若言如來入法性者,是名了義。聲聞乘法則不應依。何以故?如來為欲度眾生故,以方便力說聲聞乘,猶如長者教子半字。善男子。聲聞乘者猶如初耕,未得果實,如是名為不了義也,是故不應依聲聞乘。大乘之法則應依止。何以故?如來為欲度眾生故,以方便力說於大乘,是故應依,是名了義,如是四依應當證知。

  復次依義者,義名質直。質直者,名曰光明。光明者,名不羸劣。不羸劣者,名曰如來。又光明者,名為智慧。質直者,名為常住。如來常者,名為依法。法者名常,亦名無邊,不可思議、不可執持、不可系縛,而亦可見。若有說言不可見者,如是之人所不應依,是故依法不依於人。若有人以微妙之語宣說無常,如是之言所不應依,是故依義不依於語。依智者,眾僧是常,無為不變,不畜八種不淨之物,是故依智不依於識。若有說言識作識受,無和合僧。何以故?夫和合者,名無所有。無所有者,雲何言常?是故此識不可依止。依了義者,了義者名為知足,終不詐現威儀清白、憍慢自高、貪求利養。亦於如來隨宜方便所說法中不生執著,是名了義。若有能住如是等中,當知是人則為已得住第一義,是故名為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不了義者如經中說:一切燒燃,一切無常,一切皆苦,一切皆空,一切無我,是名不了義。何以故?以不能了如是義故,令諸眾生墮阿鼻獄。所以者何?以取著故,於義不了。一切燒者,謂如來說涅槃亦燒。一切無常者,涅槃亦無常。苦空無我亦復如是,是故名為不了義經不應依止。

  善男子。若有人言:如來憐愍一切眾生,善知時宜,以知時故,說輕為重,說重為輕。如來觀知所有弟子有諸檀越供給所須,令無所乏,如是之人,佛則不聽受畜奴婢、金銀、財寶,販賣市易不淨物等。若諸弟子無有檀越供給所須,時世饑馑,飲食難得,為欲建立護持正法,我聽弟子受畜奴婢、金銀、車乘、田宅、谷米、賣易所須;雖聽受畜如是等物,要當淨施笃信檀越,如是四法所應依止。若有戒律、阿毗昙、修多羅,不違是四,亦應依止。若有說言:有時、非時,有能護法、不能護法,如來悉聽一切比丘受畜如是不淨物者,如是之言不應依止。若有戒律、阿毗昙、修多羅中,有同是說,如是三分,亦不應依。我為肉眼諸眾生等,說是四依,終不為於有慧眼者,是故我今說是四依。法者即是法性。義者即是如來常住不變。智者了知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了義者了達一切大乘經典。”

  問:《大般涅槃經卷第六》裡有這麼四句話,“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如何理解這四句話?

  覺藏法師:這四句話叫作四依止,也就是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來聽聞佛法正確的心態是依止,所謂依止就是依靠,要有什麼樣正確的心態做依靠。

  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要:

  依法不依人

  所謂依法就是依據佛所說的法,不依人就是不依照世間的人所說的。

  佛教告訴我們就是真理,真理是永遠不變的,我們來聽佛法,要依照佛法裡面所說的,我們作為依靠。而不是依靠一般人、世間的人所說的,一些學者、智者,一些聰明的人所說的話,我們不依靠,甚至一些阿羅漢、菩薩或者鬼神所說的,我們不依靠。我們就是依靠佛所說的法,法就是真理、法就是真實,所謂的法,印度話就是達瑪,達瑪就是真實,我們依靠真實而不依靠其他的,只有真理才是永遠不變,所以佛叫我們依法而不依人。不依人就是不依其他的人,菩薩、阿羅漢、鬼神、仙人、天仙這些我們通通不依靠,只有依靠佛所說的法才是正確。

  所以釋迦牟尼佛叫我們要依法,今天我們所說的法,就是釋迦牟尼佛所教導我們的阿彌陀佛的本願,我們認真、努力的聽聞就是依法。法就是指正法,就是指本願。阿彌陀佛所約定的事情透過開悟的釋迦牟尼佛來教導我們,本願就是教法、就是正法。能夠依法才是正確,而不是依其他的人所說的話。

  依義不依語

  就是要依照佛法的真實意。

  佛法裡面有義理、有道理,這個道理我們要知道,道理是很深奧的,有很深奧的心境,有很深奧的道理。我們要依據佛法裡面的深意,而不是從文字去看。

  文字就是一種語言,有時候我們想,這一句話大概是什麼意思?結果想錯的也有,我們就是依文解義,依照那個文字,去想那個意思,結果想錯了,所以佛法最重要的就是要知道深層的意思,在深層的意義裡面,有什麼樣的意義?在佛教裡面叫密意、深意,深層的意思是什麼?一般人都是從表層、從表面去、從文字上、語言上去看,很容易看錯的。所以說,佛法一定要透過善知識教導我們,善知識是懂得密意的人,懂得深層的意義。

  沒有釋迦牟尼佛、七高僧、親鸾聖人把佛法的密意告訴我們,我們也不能知道,所以說,聽聞佛法要依義不依語,這個語就是文字語言,從外表、表面去看,很容易看錯、聽錯、想錯,所以要知道深層的意思是什麼,這才是我們要依靠的。

  依智不依識

  所謂依智就是依佛的智慧,而不是依人的意識。

  人的意識有種種的分別、種種的想法,依照表層的意思是有分別的、是容易錯誤的。要依照佛的智慧,佛怎樣說,我們就怎麼聽,佛怎麼說,我們就怎麼想,以佛心作為我們的心,這個最好,所以佛叫我們依智,這個智慧就是沒有分別。依佛所說的,我們照這樣聽,沒有分別,是最正確的。依照我們的意識,是很容易分別,是很容易錯誤,想說“這個合理、 那個不合理,這個應該正確,那個是不正確”,我們的意識往往會分別。

  所以說聽佛法,能理解,我們就能接受,這一段話不理解,就不接受,這種聽法就是依識在聽,依自己的意思聽,怎麼聽也聽不好,所以說人的意識就是能理解的就能接受、不能理解的就不能接受,這種聽法是會吃虧的、是會損失的。依智慧、依佛所說的話、依佛智,我們就不會錯誤。所以說經典怎麼說,我們就照這樣聽,這個就是我們真正的依止。所以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依智就是依佛的智慧,沒有分別的智慧來聽法,這個是最好。

  依了義經 不依不了義經

  所謂不了義就是方便的經,方便的經是不可能獲得真正的解脫,是不可能出離生死的苦海。方便是為了進入真實,所以用種種的方便,最重要就是要進入真實才是最重要。

  真實的經就是了義經,這裡所謂的了義就是真實,能夠真正讓我們出離生死的苦海,這個就是了義的經。《大無量壽經》就是了義的經,《大無量壽經》就是圓頓的教,就是真實的教。所以說要依了義的經,能夠讓我們真正出離生死苦海的就是了義的經。了義的經,也是頓悟的經,讓我們一念就得救、一念就得到往生,這個就是了義的經。

  不了義的經就是要慢慢修、慢慢的開悟,要漸漸的去修,經過這個方便,這個就是不了義的經。

  佛經裡面有了義跟不了義經兩種經典,《大無量壽經》、阿彌陀佛的本願就是了義經。要依了義,不要依不了義,所以,來聽佛法,就是要依止真實,要找到永遠不變的,永遠不變的、能讓我們得救的就是阿彌陀佛的本願。

  所以一樣是經典,同樣是經典,也有了義的經典跟不了義的經典,我們要依了義的經典,依《大無量壽經》、依阿彌陀佛的本願而得救,這個是最好的依止。

  所以說,《涅槃經》裡面講這個四依止,親鸾聖人在《教行信證》裡面也引用這四依止,就是要我們知道真實是什麼,要讓我們進入真實的世界、不可思議的世界,以四依止告訴我們。要依靠什麼是正確,依靠什麼是不正確,這個心態是很重要的。

 

上一篇:太虛大師:大乘起信論別說(上)
下一篇:索達吉堪布:出世間法和世間法根本沒辦法兩全其美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