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護持自宗,而通過邏輯推理、辯論等方式破除他宗的觀念或見解。雖然自己認為這是在清除教法上的灰塵染污,但是如果沒有一定的修行,這個過程中也很容易產生貪自恨他、嫉妒、傲慢等煩惱。
以前在藏地,這種情況非常嚴重。有時候是宗派與宗派之間的辯論,有時候是人和人之間的辯論。如果對方辯論的知識或能力比自己強了,就會生起嫉妒、嗔恨之心;倘若對方不止一次地失敗,自己就會生起傲慢之心。所以辯論的時候要注意心態,首先觀察自己辯論的動機是什麼。
以偏見、私心護持上師和宗派傳承,縱使自己認為這是對上師和宗派的承侍和保護,然而“贊自謗他”是貪嗔等煩惱的因。應該把這一切都放棄。
贊歎自己,誹謗他人;贊歎自宗,誹謗他宗;贊歎自己的傳承,誹謗他人的傳承——這些都屬於“贊自謗他”。這樣會增加貪心或嗔恨心:貪戀自己和自己的宗派,嗔恨他人和他人的宗派。做這些自贊謗他的事情都是造業。
其實辯論、討論本來是件好事,也是必須要做的,但若是發心不到位或者把握不住自己,就會造業,會犯很多錯、很多戒。所以最好先放棄這些。能放下是最好的,若是放不下,就暫時放棄。多聽課、看書,有什麼疑問直接問上師、善知識就行了。等修行到位了,真正有能力的時候,再去辯論也不晚。
假如真正是為了清除教理上的一些疑惑或者污染,真正如理如法地進行辯論的話,這個功德不可估量。利益他人有三種最佳行為:第一是講解,第二是辯論,第三是造論。有這樣的說法:“為自己聞思修,為他人講辯造。”
我們成佛的目的是為了眾生,為了成佛要聞思修。利益眾生的時候,發心、心態很重要。倘若發心不到位,心態不正確,就不能做這些,否則會變成生起煩惱的因。在這樣的情況下就要禁語,少說話,少辯論。若是沒有正式辯論,只是討論,此時,也會生起貪嗔癡慢疑等煩惱,因為總認為自己的觀點是對的,他人的觀點是錯的。所以在討論的時候也要注意,一定要觀察自己的相續,是何種發心?是在造業,還是在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