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悟“捨得”機理
我一直認為,一個人能把事情做到無限量大,能夠建立起大氣磅礴的理想王國,那一定是來自於他內心對世界萬物超脫的解讀方式,是這種解讀方式惠及的必然結果。
當我們所做所思的一切都是從自己出發、都為自己著想時,你會發現能夠擁有的平台很小很小,自己發揮的余地也有限。當你的思想高度建立在惠澤一切一芸芸眾生時,你會發現,腳下的平台像大地一樣遼闊豪邁,你未來達到的可能就會突破眼前的一切極限,成幾何倍數增加。
我們“愛心聯盟”是來做什麼的?是為所有的企業家鑄造一個平台,讓每一個從這裡走出的人都活的更有愛心,活的更燦爛、更幸福,裡面的每一個人都像兄弟姐妹一樣相親相愛。我們以這種思想注入到平台上,這個平台就能永恆存在,因為無一例外,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愛、需要溫暖、需要關心,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
每次來到愛心聯盟上課的時候我都講過同樣一句話:今天你來到“愛心聯盟”平台,回到家後,你的家人,親戚朋友,你的人事圈子所及,也變成了一個“愛心聯盟”平台。這個平台是可以不斷繁衍和擴展的,就像細胞一樣不斷分裂。你的愛心在你的倡導和鼓舞下會輻射開來,今天,你幫助了別人,明天,別人又幫助了另外的人,後天,那另外的人又幫助了你,到最後,可能無量無邊的人都把愛回饋給你,所以說“愛人者人恆愛之”,你給予的愛越多,獲得的愛也越多;你的愛無量無邊,獲得的愛也無量無邊。
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乃事物存在的一種自然規律。有人想獲得快樂幸福的人生,可他饋贈給別人的都是憎惡和惡意,他還在那裡埋怨命運的不公,試想一下,難道一個人種下黃豆他能收獲綠豆嗎?
我們對自然生態也是如此,你不尊重大地、自然,暴虐、破壞她們,肆無忌憚攫取,得到的當然就是沙塵暴、泥石流、海嘯等層出不窮的自然災害和各種癌症。很多人抱怨這個時代生存環境之差,可從來沒想過人類的貪婪心是如何暴殄天物,凌辱萬物,攫取大地精華的,把地球母親的心挖空成一付骷髅也填不滿人類的欲壑。
我在學游泳時發現了一個規律,當你把水不斷往外推時結果發現水是不斷往裡湧的;當你想把水往裡攏時,結果水是不斷往外洩的,奇不奇怪呢?我發現這樣的規律推而廣之在生活中亦復如是,當你絞盡腦汁越想得到某樣東西的時候,往往越得不到,當你不去想得到它反而不請自到送上門來。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
其實《後漢書》有句話說的很明白:“世人皆知取之為取,而不知予之為取”,這句話可謂道破了天機,——世上的人,都以為把東西抓到手裡就是得到了,卻沒有人想到給予才是真正的得到。今天,在座的企業界朋友也分享過這句話:得到不是得到,給予才是得到。大家忖度一下,這裡面是什麼道理呢。
佛教裡面有個思想——布施的人才富有。越布施,越富有。李嘉誠和別人合作的時候,如果本來得六成,他會只拿四五成,多余的讓給別人,別人覺得這人很厚道,所以都願意和他合作,最後他反而成了香港首富。李嘉誠的這種思想就是布施,自己少拿一點,別人多得一點,慢慢地你發現,自己做什麼都越來越順利,運氣也越來越好,幫助你的人越來越多。當然,布施不僅僅表現在錢財上,布施的方式有多種多樣。
布施就是慈悲,布施就是給予,布施就是幫助別人,布施就是把好的東西和別人一起分享。當然,在布施的背後,要用智慧做指導。佛教中,智慧和布施是鳥之雙翼,二者同等重要,缺少了一翼,鳥就飛不上天空。
和合“因緣”之法
佛法認為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有它的規律,這個規律就叫因緣法。一切事物,緣聚則生,緣散則滅。那我們想想,如果你要開一個店,開一個店需要具備什麼樣的因緣條件?第一要有錢,第二要找一個地點,第三要做一個項目,第四要招幾個員工,其次,還要知道店裡怎麼擺設,怎麼裝修,等等,所有這些具備了,你才能把事情做起來,這些都是因緣。
因和緣我們可以分開來說,簡單地講,因就是種子,緣就是條件。比如說一個種子要讓它發芽,首先要求有這樣一粒種子,種子是好的,這是因。僅僅有這個因還不行,還需要陽光、空氣、土壤、分水,以及相關的護理,這些都缺一不可,全部具備了,種子才能生根發芽,長大開花結果。
佛教告訴我們,宇宙中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不是無緣無故孤立地存在,全是相互聯系、依附而存在的,叫“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也就是說,任何事物的存在都具備一定的緣分,沒有這個緣分便不可能孤立存在。
就像有些人覺得佛教裡的放生很迷信,仔細一想,放生其實是保持我們世界相依相附的多樣性而存在的,好比狼如果被人打完了,吃草類動物將大量繁殖,草就會被吃光,然後就面臨沙漠化了,那樣我們人類能活的好嗎?所以草跟我們人有什麼關系呢?當然有關系。前幾天我去普陀山,看到那裡的天是那麼藍,水是那麼清,空氣是那麼新鮮,花開的那麼鮮艷,就和大理一樣,同樣是一朵玫瑰,看上去卻格外美,我們這裡的玫瑰看上去感覺就不同,因為環境不一樣,土壤、空氣都被污染了,當然開不出那種資質的花。
佛教是一門頂級智慧的學問,它研究宇宙間所有事物相生相滅的關系,生老病死不斷遷移的過程,得出一個恆常不變的法則,那就是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因緣和合。
前幾天有個朋友對我感歎,最近生意不好,員工留不住。我說你有沒有關注在什麼條件下他願意留到這裡?你的客戶來到這裡,發現這裡不是他想要的,他會轉身就走,而且不願再來。大家有沒有發現,能把事業做到無限大的前提是什麼?社會上有很多很多人需要你,只要你做的是很多人需要的,你的事業一定能興旺發達。這即是它存在的因緣條件,你不具備這樣的因緣,社會不需要你,你就做不成了。
老實說,我自己每天在頭腦中也想一個問題——我們香海禅寺為什麼要存在,憑什麼而存在?當你所做的事只是社會上極少一部分人需要時,你的事業存活下去的可能性就越小,如果沒有一個人需要,那存活下去就更艱難了。
作為企業的掌舵者,我們要時刻地問自己這一點,這個就是參禅。參禅就是問,不斷地給自己提問,然後找到答案。不要以為佛教裡面的參禅就是枯坐在那裡,像個呆子,佛教裡的參禅也是讓我們生起智慧,因為參就會問,問就會懷疑,懷疑就會找到答案,當我們不問就找不到答案。所以,參你是誰?參你在哪裡?參你往哪裡去?這是禅宗裡面著名的“三參”。我們還可以參,你現在在干嗎?昨天為什麼吵架了?為什麼身體有病?為什麼孩子不聽話?……你身上有多少問題都可以對自己參。你參的越徹底,越究竟,會發現自己以後問題越少。
人活在世上,就是不斷制造問題又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有智慧的人會把問題解決得很善巧,他活的很順利,沒智慧的人問題解決不好,當然活的艱難。
所以打坐不是枯坐,古代禅宗有個公案,一個徒弟天天在那裡打坐,師父看到這個弟子如此刻苦怕用錯了功,就撿起一塊磚頭,在弟子身邊磨啊磨,弟子被吵得不行,對師父說:“你在這磨磚頭干嘛呢?”師父說:“哎,我想磨成一面鏡子。”弟子驚訝問:“磚頭怎麼能磨成鏡子呢?”師父反問道:“磚頭不能磨成鏡子,你打坐就可以成佛嗎?”弟子當下開悟,拜謝師父賜教。
打坐不能枯坐,而是要有鮮明的內心,敏銳的覺察,看著自己內心生起的諸多問題,去參透它,解決它。當我們知道問題在哪裡了,就知道怎麼去解決,你沒有看清自己的問題怎麼去解決呢?我們有空去探訪下監獄裡的犯人,很多都是因為一個小小的錯,而釀成了無法挽回的結果,為什麼當初不能看到自己的問題呢?
所以有智慧的人,在事情沒發生前,就已經把問題解決掉了,讓它消滅在萌芽狀態。所謂聖人“見微以知著,見端以知末”。菩薩畏因,眾生畏果,也是同理,等結果已經釀成,再去後悔,悔之晚矣。
契入“不二”境界
我經常講,不能把佛教定義成一個宗教,它其實是世界觀、價值觀相統一的一個哲學思維,是非常高標的,它是站在宇宙的高度來俯視世間萬物,站在生死的高度來看待一切物命,因為它太高了,高處不勝寒,所以一般人接受不了。
很多人一讀《金剛經》,就覺得講什麼空啊無啊滅啊,一點也不實在,與我八竿子打不著。但我經常說《金剛經》是本發財的書,關鍵是你會不會去讀。你要把內心對物質占有的欲望全部打破,這時候再來順應事物發展的規律,你再想得到什麼就很容易得到。但我們要破掉心中的這個執念非常難。
最重要的一句話是:一切有無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句話就是破執的照妖鏡。它的意思是,人世間一切財富、名望、地位,包括你能看到的、想到的、聽到的、摸到的所有的東西,都是如夢、如幻、如泡、如影,都是剎那生滅,不能永存的東西。若能用這種眼光來看待一切事物變化、生滅、流動、無常的本性之後,再來面對每一樣東西,你就能很容易駕馭世間的一切。
佛教裡面有種思想叫不二,什麼叫不二?超越了二元對立,像善惡、有無、美丑、生滅,等等,就像我們對待事物,有生必有滅,有善必有惡,有有就有無,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二,有對待,有分別。有對待,有分別你就陷入到一個小的局面裡走不出來。
你是企業老板,回過來頭看你身邊的人,這個人脾氣好,那個人脾氣不好,這個人喜歡貪小便宜,那個人很木讷,怎麼怎麼……你有選擇對待,就不能做到和光同塵;你不能和光同塵,就不能進入一種大無礙的境界。
六祖慧能離開這個世界時,給世人留下一句話,“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 這個思想其實就是不二的思想。
佛教裡面讓人修善,又讓人不修善,讓人斷惡,又讓人不要執著惡,什麼意思呢?《四十二綱經》裡面有句話叫“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今天在座的都是企業家,你們都是最優秀的一群人,那最優秀的一群人一定要拿到世間終極智慧來指導,最終極的智慧就是這樣:無念、無住、無修、無證。常人都講,我們要起正念,我們要安住當下,我們要修什麼什麼,我們要修到什麼境界,這些,都是對“相”的執著。哪一天,所有這些修行的相統統在你心中掃除了,你所站的高度才是最終極的高度。
因此我們做企業,不是為了賺錢去做,不是為了圖名去做,不是為了得到某個地位去做,這些都是束縛你的障礙。當你心中不再產生束縛你的障礙時,你所站立的高度是至高,以這樣的高度來看問題,理解事物,你和芸芸眾生凡夫俗子就有天壤之別。
我們要經常在心裡落實這八個字: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人家給你再多掌聲,也和沒有掌聲一樣;人家再誇你,也沒覺得自己有多了不起;你有再多的錢,也像沒錢一樣,人家給你再大的打擊,也像沒有打擊一樣。這時候誰能左右你,影響你,妨礙你?
當然這種境界需要鋪墊,你沒有一定的經歷和磨難,是無從生起這種境界的。我們每天都在打坐,都在修行,但你不執著於這個修,不執著於每天打坐,不執著於參禅,那你就能進入到無修的狀態。我們要把企業做好,你每天像牛馬一樣勞作,但你的內心超越一切物質之上,雖然你每天身在辛苦勞作,但心不會被這個相綁住、拖牢、拉下水,你知道這一切跟游戲一樣,都是一個過程,都是因緣和合,都是成住壞空,你就能進入得之不喜、失之不悲這樣一種超然境界。
人的心胸就像水,多大的水才能浮起多大的船,當你達到無住無著境界的時候,再大的船只也托得起來。有的人說自己的底氣足夠大,給他一百萬,沒感覺,給他一千萬,也沒感覺,給一個億,有點感覺了,十個億呢,哎喲開始搖擺了,100個億呢,就撐不住了,這說明他的心裡還是在意一些東西,並沒有達到真正的虛空。
一個進入空性的人,他不是要賺多少錢,而是要做一個很大的事需要這麼多錢,他不過是在使用錢這個工具,僅此而已。他不是為了得到錢和錢附加的一切名聞利養。他賺錢,是為了做事,做事,是為了利益眾生。一個大境界的人是無我的。
所以說,我們未來有什麼樣一個可能,一定是你往自己的內心植入怎樣一種理念,小我就有小境界,大我就有大境界,無我,就是無限的境界。不斷地把自己超脫出來,今天讓你當國家主席,你可以當的很好,明天讓你掃地,你也可以掃的很好,你不在乎是掃地還是當國家主席,在你心裡就是職務不同,無有高低,都是為人民服務。無有高低是性空,能把不同的事做好,是妙有。性空妙有,一體兩面,說二是一,說一是二。
能進入這種“不二”的境界,才是人生的大境界,我們未來的人生道路就應該往這個方向去成就自己。至於做生意,做的好不要在意,沒做好也不要失落,一切都是一個過程,把當下的每個過程過好就行了。這就是最好的修行。
當然,如果你有顆敏銳的覺察和觀照之心,你會找到一個很好的項目,而且把它做的很好,因為覺察和觀照,即是智慧的生起。一個有智慧的人,很少遭遇敗績。
我希望在座的企業家從今以後走上一條修行之路,不斷地自我超越、自我挑戰,去面對新的自己。修行的終極目的,是解脫,是所有眾生的解脫。所以,所有人都走在修行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