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太上感應篇圖說61:诳諸無識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經文:诳諸無識。

  師嚴而後道尊,道尊人知修業。

  誤人子弟作先生,三途六道難逃劫。

  君不見森羅殿下受罪人,雖教子曰與詩雲。

  又不見後代兒孫乞丐樣,祖父當年曾設帳。

  我勸為師要盡心,自然步步登青雲。

  原文:

  【注解】“诳”者,言語虛詐之謂。無識之人當隨事谕,豈可以無為有、以非為是,使之終於迷誤?此句在“慢其先生”之下,“謗諸同學”之上,明指教授而言。如塾師欺不知書之東主,以致誤其子弟是也,不可與謾蓦愚人同看。

  【注解】庠生譚伯符潛心四書(即《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講解精切,每試居優等,名重一時。延為西席者俱富室大家,譚衣服鮮華,為人和氣,性復機巧,能揣生徒之意,每日功課不過虛應故事。逢作文,先將草稿改定,方令謄真,濃圈密點,加以好批,欺其父兄。生徒在館戲谑言笑,毫無忌憚。譚一味姑容,反在父兄面前極力誇獎。其父兄以為子弟實已改觀,感激稱頌,而不知為譚所诳也。數十年間,誤人子弟,不一而足。年逾知命,不得一第。辛酉科復赴闱,寓中擬“博學而笃志”題,連成兩作,同寓二友各取其一熟記。場中首題果如所擬,譚會通兩作加以潤澤,自謂必售矣。榜出,二友得而譚反失,仰天大恨,思杭州於廟祈夢最靈,乃買舟至杭,到廟寢廊下。夢忠肅公升座,呼譚至前,怒責之曰:“爾前生是一屠人,殺業極重,因捐五十金助修文廟,故得轉世食斯文之報。善報盡乃當受惡報,況爾教學數十年,功課全無,代改文字,欺诳東家,以致聰明之子變為頑鈍,罪較殺人尤重,爾不日將入豕胎受屠宰之苦,尚望科第乎?”譚後得病作豬聲而絕,一子癡愚早死,兩孫一為盜,一作乞丐焉,此诳諸無識之報雲。

  【注釋】於忠肅公:即於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號節庵,明代名臣,民族英雄。官至少保,世稱於少保。於謙少年立志,十二歲的時候,有個和尚驚奇於他的相貌,說:“這是將來救世的宰相呀。”十二歲時於謙即寫下明志詩《石灰吟》(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永樂十九年(1421年)成為進士。宣德元年(1426年),漢王朱高煦在樂安州起兵謀叛,於謙隨宣宗朱瞻基親征。授御史,後官至兵部侍郎。正統十四年(1449年)秋,瓦剌也先大舉侵犯邊疆,宦官王振建議英宗親征。八月英宗在土木堡之變被瓦剌俘虜,京師震動。皇弟郕王朱祁钰監國,將於謙擢為兵部尚書,全權負責籌劃京師防御。當時朝廷中有些人主張向南遷都避敵,於謙挺身而出,駁斥了各種投降主義的論調,提出“社稷為重,君為輕”,堅持保衛北京,繼續抗敵。九月郕王即帝位,為明代宗。十月,也先挾持英宗破紫荊關威脅京師,於謙分遣諸將列陣九門迎敵,並親自督戰,擊斃也先弟孛羅及平章卯那孩,取得京師保衛戰的勝利。景泰元年(1450年),也先請求議和,同意歸還英宗。八月,明朝接回英宗,安置南宮,稱上皇。當時閩浙有葉宗留、鄧茂七,廣東有黃肅養分別叛亂,湖廣、廣西、貴州等地均有少數民族作亂,都被於謙平定。景泰八年,將軍石亨、宦官曹吉祥等,趁景帝病重,發兵擁立英宗復辟。英宗復位後,石亨和曹吉祥等誣陷於謙制造不軌言論,要另立太子,唆使科道官上奏。都御史蕭維祯審理案件,判定於謙犯謀逆罪,判處死刑。英宗以於謙對國家有功,不忍心殺他,徐有貞奏道:“不殺於謙,此舉為無名”,遂以“意欲”謀逆罪處死,其子於冕充軍,發戍山西龍門,其妻張氏發戍山海關。《明史》載於謙“死之日,陰霾四合,天下冤之”,籍沒時家無余資。錦衣衛發現於謙的正屋大鎖牢牢鎖著,裡面放著皇帝御賜的蟒衣、劍器,看了也忍不住落淚。成化年間,其子於冕獲赦,上疏為父平反,明憲宗親自審理,弘治二年(1489年),贈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谥“肅愍”。葬於杭州西湖三台山麓,賜祠於其墓曰“旌功”。萬歷年間,明神宗改谥號“忠肅”。留有《於忠肅集》。後世尊於謙為民族英雄。

  【附證】(一)萬歷間,江南京口張生蚤蜚文譽,七試不中,禱文昌祠,夜夢帝君責曰:“天罰至矣,尚觊觎功名乎?當試想十五年來館修殊豐,凡歷五家,汝不能教其子弟,反為改作文字,欺其父兄,誤其終身。汝資用服食亦已足矣,猶聚徒賭博,破人身家,為師者當如是乎?”張方醒寤,俄而其徒因賭而斗毆而死,張株連刑辱,歷年館積罄盡,怏怏以卒。(《文帝全書》)

  (二)安邑朱半塘,官鄞縣,言有一生頗工文而偃蹇不第,病中夢至冥司,遇一吏,乃其故人。因叩查籍,吏曰:“君壽未終而祿已盡,恐不久來此矣。”生言平生以館糊口,無過分之暴殄,祿何以先盡。吏太息曰:“正為受人館谷而疏於訓誨,博奕廢業,自诩廣達,冥司謂無功竊食即屬虛縻,削除其應得之祿,補所探支,故壽未盡而祿先盡也。凡利人修脯,誤人子弟,冥遣最重,有官祿者減其官祿,無官祿者減食祿,一锱一誅,計較不爽。世徒見才士通儒,或貧或夭,動言天道難明,烏知自誤生平,罪多坐此哉!”生寤,病果不起,臨沒,舉以戒所親雲。(《桂香鏡》)

  譯文:

  【注解】“诳”,是語言虛偽詭詐的意思。知識不廣的人,應當隨時、隨地、隨事給予教導,使其明白事理,怎能顛倒是非、胡說八道,使其一直迷誤下去?這句在“慢其先生”後面,在“謗諸同學”前面,很明顯是對教授學生的老師而說的,比如教書先生欺騙沒讀過書的東家主人,以致於誤人子弟。和後面講的“謾蓦愚人”有所不同。

  【證案】書生譚伯符潛心研讀《四書》,講解精當,每次考試都名列前茅,在當時很有名氣。請他作家庭教師的都是大富人家,譚生衣服鮮艷華美,為人也和氣,性情又聰明機靈,八面玲珑,能揣測學生們的意思,每天的功課不過是敷衍了事。每次寫文章的時候,都是先把草稿改好,再讓他們謄寫,批改圈點得密密麻麻,批語寫得都很好,欺騙學生的家長。學生在學堂談笑打鬧,肆無忌憚,譚生一味姑息縱容,反而在家長面前極力誇獎。家長們認為孩子已經改好了,紛紛感激稱頌,還不知道都被譚生蒙騙了。數十年來,誤人子弟,不計其數。年過五十歲,不能登第。辛酉年又去參加考試,在旅店裡自己以“博學而笃志”為題,寫了兩篇文章,一起住的兩位朋友每人拿了一篇背熟。到了考場,第一道題就是自己擬好的這個題目,譚生摘取兩篇文章的精華部份,再加以潤色,自認為這次一定考中。發榜後,兩位朋友考中了,自己反而名落孫山,仰天長歎。譚生心想杭州的於謙廟祈求神明示夢最為靈驗,就搭船到杭州,到廟裡在廊下休息。夢見於忠肅公升座,把譚生叫到前面,生氣地對他說:“你前生是個屠夫,殺生罪業極重,因為曾經捐助了五十兩銀子修建文廟,所以轉世後作文人,享受讀書有文化的善報。善報完後仍然要受殺生的惡報,況且你教書十多年,完全沒有功勞,代生徒改文章,欺瞞東家。以致於聰明的子弟變為頑劣愚鈍,誤人子弟的罪孽比殺人還種,你不久就要托生豬胎受屠宰之苦,還奢望登科第嗎?”譚生後來得病,嘴裡發出豬叫的聲音死去,一個兒子癡呆早死,兩個孫子,一個作盜賊,一個作乞丐。這就是诳諸無識的報應。

  【附證】(一)萬歷年間,江南京口一個張姓書生,早年就以文章出名。七次考試不中,到文昌帝君祠祈禱,夜裡夢見帝君責備他說:“上天的懲罰很快就到了,還在奢望功名嗎?你好好想想,十五年來,人家請你作先生,給你的報酬特別豐厚,先後經歷五戶人家,你不能教好人家的子弟,反而代其改作文章,欺瞞人家家長,誤人終身。你的衣食用度也已經足夠了,還聚集生徒一塊賭博,害人家家破人亡,作老師的應該是這個樣子嗎?”張生剛剛醒過來,很快他的徒弟因為賭博,打架致死,張生被株連,遭受刑罰,多年來積攢的報酬被折騰干淨了,憂郁而死。

  (二)安邑的朱半塘先生,在鄞縣做官,他曾講縣裡有一個書生文章寫得很好,卻長期不能登第。生病的時候夢見到了地府,遇到一個冥官,是他的老朋友。於是讓他查看自己的簿籍,冥官說:“你壽命沒盡但是衣祿已經用完了,恐怕不久就要來這裡了。”書生說平生以教書為業,養家糊口,並沒有過分的浪費,衣祿怎麼先用光了。冥官感歎說:“正是因為你拿人家的報酬,卻不好好教書,賭博荒廢學業,還自诩曠達,陰曹地府認為吃飯不干事,就屬於虛耗,應該削除應得的衣祿,補足消耗的部份,所以壽命沒盡,衣祿先用盡了。凡是拿人家的報酬,卻誤人家子弟,陰曹的責罰最重,有官祿的削減官祿,沒有官祿的削減食祿,一絲一毫,計算的清清楚楚,絕不會有錯。世人往往見到博學多才的儒生,或者貧賤終身,或者早年夭亡,動不動就說天道不明,怎麼知道是自己誤了自己的前程,罪過多是由於這個原因?”書生醒來後,一病不起,臨死前,把這件事講出來勸戒世人。

 

上一篇:太上感應篇圖說60:叛其所事
下一篇:太上感應篇圖說62:謗諸同學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