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以心觀心,以身度身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以身觀身,以心度心”來自白居易說過的一句話:

  “夫恕己及物者無他,以心度心,以身觀身,推其所為以及天下者也。故己欲安,則念人之重擾也。己欲壽,則念人嘉生也。”

  “以身觀身,以心度心”是為人處世的最高智慧;做到這一步有兩個必經的階段:

  第一是要了解自己,《道德經》裡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若先將自己明白透了,世上一切物理人情,無不迎刃而解。蘇格拉底的名言就是“認識你自己”,認識自己是一門大的學問。我們時常不忘揣測別人,但卻很少把時間拿出來清楚的認識自己。或者雖然認識到自己,卻不敢於承認自己的缺點,掩耳盜鈴。這樣都是自欺欺人。認識清楚自己的性格、能力、好惡,是做一切事情的基礎。

  第二是要推己及人。雖然每個人都是不同的,但人性卻是相通的。孟子說,“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同樣,人也都有自己的私心,這些也大都是人人相通的。與其一味揣摩別人,不如好好觀察以下自己。人有此心,心同此理。只要看清自己作為一個人的基本心理與需求,然後再應用到待人接物中去,就是以身觀身、以心度心了。

  這也就是儒家一直講求的“恕道”,孔子的門徒子貢曾經向老師請教:“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孔子答道:“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子貢想問孔子的,就是人人處世的道理不要說得那麼多,只要有一個重點或是關鍵的、普遍適用的原則,讓自己終身都可以照此原則去做就行了。於是,孔子便講出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恕道”。

  簡言之,所謂“恕道”就是推己及人,替人自己想的同時也替別人想。用現代話來說,就是對任何人、任何事都要客觀、公道,講求公平、對等。

  孟子和齊宣王有一段對話,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貨。”齊宣王說,我有一個毛病,就是喜歡財富。孟子說,以前周朝始祖公劉也喜歡財富,因此他也讓留在家裡的人有谷,行軍的人有干糧,這才能夠率領軍隊前進。大王如果喜愛錢財,能想到老百姓也喜愛錢財。齊宣王說,“寡人有疾,寡人好色。”,齊宣王說,他自己有一個毛病,那就是愛好女色。孟子回答說,愛好女色並非什麼過錯,以往周文王的祖父古公甫就很好色,十分寵愛其後妃。但他非常勤政,那個時候,男女都能適時婚配,內無大齡未嫁的怨女,外無大齡未婚的曠夫。你齊宣王在自己好色的同時,只要能夠認真考慮並滿足老百姓的婚姻需要,又有誰會指責你呢?

  所謂食色性也,有自己的私心並不可恥,如果能夠從自己的這點私心出發,想到別人也有這樣的心理,多為別人考慮一點,就做到了“以身觀身,以心度心”。

  做到這一步,就同時做到了“自知”與“知人”,自知己心、推及他人,這也是孔子及後世儒家士人心中人生應該持守的最高的境界與准則。

 

上一篇:背誦經典消業增福
下一篇:賢宗法師:清除內心的毒素,然後種下菩提種子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