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姓曾,名參(公元前505年—435年),字子輿,春秋末年生於魯國武城,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孔子的弟子,勤奮好學,頗得孔子真傳,世稱曾子,有宗聖之稱。就是這樣一個了不起的人物居然說,我曾經聽到有人談論夫子行儀的三段話,可我自己還沒能做到。那麼,究竟孔夫子的哪些行儀令曾子見賢思齊呢?
第一個,“夫子見人一善,而忘其百非”,見到一個人的優點,就肯定他這個優點,沒有把他的缺點或者以前做錯的事變成成見放在心上。這叫厚道,這叫給人信心。“看人要看後半段,浪子回頭金不換。”假如人家以前做錯,都不給人家機會,斷人的後路,這叫刻薄。一直貶低他、否定他,很可能他會狗急跳牆、破罐子破摔,自甘墮落。所以光是一個信任人的眼神跟否定人的眼神,給人的感受都是天壤之別。所以看人可不可以積功累德?假如對人都是信任,光是看別人就給人家信心了,積功累德。假如看人就是懷疑、否定,“哼,不行”,眼光掃過去人家都受內傷,這叫造孽啦。
我們修學的路上,改一個習慣都有反復,所以人真正經歷過,知道修身非帝王將相所能為。將軍可以不怕死,你叫他不要喝酒,要他的命;叫他別發脾氣,他受不了;讓他改習氣,不容易。改習氣就好像扒一層皮,一層一層撕下來,都有個痛苦的過程,但撕下來了,身心就輕安自在了,不做習性的奴隸了。
“見人一善而忘其百非,是夫子之易事也”,很容易轉變對別人的看法,不會形成成見。你真的改過了,他非常肯定、贊歎你,為你高興。這個“易事”,很容易相處,很容易侍奉,給人家如沐春風的感覺。假如我們處處對人都有看法、成見,無形當中就給對方壓力了。
第二個,“見人之善若己有之”,看到別人的優點,看到別人的貢獻,就像自己有一樣高興,隨喜贊歎,一絲一毫的嫉妒都沒有,還去宣揚。“道人善,即是善。”“是夫子之不爭也”,不會跟人家爭高下,不傲慢。現在團體當中、人與人當中沖突為什麼這麼多?見不得人好,毀謗,沒有欣賞別人。
第三個,“聞善必躬親行之,然後道之”。聽聞好的教誨,看到人家的善行,必親自去落實,實踐了,再以過來人的身份去指導學生。為了早一點利益學生,自己是勇猛精進,這是“能勞”。不辭勞苦地用功提升自己,是仁愛的動力、利益人的動力。我們覺得哪一個教誨非常好,要效法夫子,一定從我自己做起。比方我們要勸人不貪、不嗔、不癡,我們自己得要把貪嗔癡調伏。假如不這麼做,看起來是弘道,但有可能是障道。因為假如我們說不要貪,可是自己生活上的享受越來越看重,人家聽我們台上講一套,台下又不一樣,不只不能弘道,反而讓人家懷疑聖賢教育,那就變謗法了。所以我們在學校教書有一個好處,什麼好處?鞭策自己。比方說“凡出言,信為先”,這個道理講出去,三十五個學生都聽到了,“老師,你上次講的,怎麼現在還沒做?”那背後就流冷汗了。所以在學校教書,不是壓力,是幸福。為什麼?沒有後路可以走,只能勇往直前,不然你就誤了這些孩子,讓他對自己、對聖賢教誨沒有信心了。所以任何事都是好事,用覺悟去看它,用責任去看它,都是好事情。
——選自《做孩子一生的貴人》